言情小说名: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五、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6:44
社会建设“车轮”跑得更快——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五 2010-11-7

冬将至。河北省霸州市中心敬老院内的168名五保老人享受着温暖。衣食无忧的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下象棋,其乐融融。“十一五”期间,霸州市财政累计支出103.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72.5%。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五年间,我国各级财政不断向民生倾斜,社会建设不断提速。一幅幅温暖的图景,在神州大地显现:返乡农民工端上了“新饭碗”;农村六旬老汉领上了“退休金”;棚改户搬进了新房子…… 成绩有目共睹,压力依然巨大。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如车之两轮,社会建设这个“轮子”还需加速,才能与经济建设协调并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这些每个人关心的家事,也是改革攻坚战中的难点、重点。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描绘的蓝图鼓舞人心,令人期待。 让工作更好找,让劳动更值钱 这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年均增幅24%,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500万人;我国相继出台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就业。找个饭碗不容易,造个饭碗更难。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难度更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建议》提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并将其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实际上,淡化了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必然带来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说,下一个五年,国家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点。 “近十多年来,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或雇主)倾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0倍,同时,收入分配秩序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灰色收入成为一部分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郑功成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带来了百姓的不公平感,工资“被增长”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 《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政策瞄准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两个重要问题。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郑功成说,这预示了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并且朝着公平正义共享的方向迈进。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同时对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总之,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社保网更缜密更牢固 “新农保算是办到了老表们心坎上,两年以后母亲每年将有近700元的养老金。”江西于都县贡江镇村民罗德顺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新农保今年年底覆盖将超过1亿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4000多万名退休老人从中受益…… 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转入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虽然进步很大,但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从辽宁退休,到海南养老、看病能刷社保卡吗?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的社保卡将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争取“十二五”期末全国发卡8亿张,并早日实现“一卡通”,真正实现全国漫游。 《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每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要达到95%以上,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未来,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中低收入人群,受益面将大幅扩大。 “未来社会保障这张网将编织得更缜密、更牢固。‘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会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统筹层次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并有望实现全国统筹。二是提高水平,彻底改变养老难、失业以后生活难的状况。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财政支出而言,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贾康说。 看病花钱更少、更方便 “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医改大幕,开始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截至今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8.33亿人,城镇医保覆盖3.9亿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90%的人口,卫生资源加速迈向均衡化。 事关亿万人健康的医疗卫生改革将进一步提速。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郑功成说,“十二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将全面覆盖各类人群,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向均等化大步迈进;通过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切断贫病之间的链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将会大幅减少;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看病更方便。 展望“十二五”,社会建设的车轮将越转越快,人民将更多地分享到发展成果,生活必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据《人民日报》2010年11月07日03版)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从“十二五”规划建议看中国方位之六 2010-11-25

中国的现代化,又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节点。 “1949—2049”这一现代化时间表,随着60年时光的远去,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十二五”正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接续点。 在这一时期,靠什么续写“上半程”的辉煌与荣光,走上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靠什么“动力源”推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 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上,该如何判断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30多年来,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刻下了清晰的“三大步”:到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2000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正运行在“第三步”的区间内。这五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生领域改革捷报频传。 “这钱,比儿子的抚养费还及时!”广东番禺石楼镇农民李大爷每月最高兴的就是去银行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祖祖辈辈种田吃饭,手停了口就要停,没想到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领养老金了!”让李大爷感慨的新农保今年将覆盖全国23%的县,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能报销”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十一五”期间,从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持续了2600多年的种田交税史,到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让1.5亿农村家庭受益,从新《劳动合同法》使劳动者劳动有合同、维权有渠道、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到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努力迈向“居者有其屋”,改革在民生领域频频着墨,可圈可点。 行政体制改革大刀阔斧。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政府机关流行这样一句话:“你‘退步’还是‘进步’了?”意思是:政府要在行政审批和直接参与开发建设上 “退一步”,在营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上“进一步”。经过四轮改革,浦东的行政审批事项砍掉了整整2/3。 “退步”正是进步。五年来,从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大部制改革”,从政府信息公开到行政问责制度,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应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基本经济制度日趋完善。 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有减有增”,“减”的是数量,“增”的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非公经济发展风帆高举。“非公经济36条”的发布,使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拿到平等“入场券”;“新非公经济36条”的出炉,更是打破了针对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首次超过50%。 改革全线推进,财税、金融、市场体系、综合配套等领域改革也纷纷启航。 历史,往往是多侧面的统一。一部跨越雄关的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海纳百川的开放史。 这五年,开放有“量”。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全球排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位,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五年,开放更有“质”。外贸结构在优化,利用外资质量在提高,“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脉搏正和世界一起跳动。 改革开放将为转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奠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 展望“十二五”,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改革开放,依然是未来五年的鲜明指认。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 进而言之,改革开放在“十二五”时期尤为重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等复杂因素,但根源往往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事实上,‘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大课题都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坦言。 课题之一,“十二五”时期,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就要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 近年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会使生产力增长快于居民消费能力增长,导致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会严重制约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提高。释放消费需求,就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共享蛋糕”,做到“国强民更富”。 课题之二,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调整优化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推进行政、财税等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遏制一些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盲目发展低附加值工业的冲动。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是击中了要害,比如开征房产税,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对工业的过度依赖,有保有压,不再“捡到篮里都是菜”。 课题之三,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这就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还需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用价格机制倒逼市场主体减少资源、要素消耗,提高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 课题之四,在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这就要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制度改革。 未来五年,改革开放将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转变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这次抉择,关系到我们能否最终实现现代化,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也关系到一个古老文明的生死,一个东方大国的尊严。“而‘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奠定未来几十年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任重而艰险。渐进式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重视改革顶层设计,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细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一幅未来五年的改革开放全景图跃然眼前。 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迟福林认为,“十二五”规划建议借用“顶层设计”这一科学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意在表达这样的涵义:改革需要整体设计、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发挥整体效应,“各自为政、单兵突进往往会出现‘木桶效应’,即进展最慢效果最差的那项改革会拖累整个改革的进程。”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方面的表述新意颇多。比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一些基层政府财单力薄,常常陷入‘吃饭靠拨款,建设靠卖地’的窘境,难以提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有利于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源源释放消费需求。”王一鸣说。 再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以前,决定征什么税都由中央决定。不开‘明口’,一些地方就搞‘暗渠’,变相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乱收费等形式筹资。”王一鸣说,“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地方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也有利于让政府收入来源透明化,增强约束和监督。”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体改革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背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要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5%,而美国为25%,日本为20%,欧洲为10%—15%,韩国为15%多。”迟福林说,“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利益格局日益多元,社会矛盾错综交织,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有利于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将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正站在新起点上。

 

 

(据《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5日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