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按键430:英雄没落几春秋——曹操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33:07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从奸贼、奸雄到英雄,从来就是争议不断。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一是历朝统治思想的不同,二则是大家看待历史人物的切入面不同。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在宋朝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宋前和宋后对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封建正统观念将刘备、关羽、诸葛亮等都进行了形象美化,而曹操最终是取代了大汉王朝的,自然当局会对他进行丑化。其中形象跃升的最快的应数关羽了,后来更出现了关帝庙比孔庙还要多的荒唐之事。自古以来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多,历代的史学家也不能例外,他们得维护封建正统才会有他们的生存空间。  

        历史人物的形象可以分为三种,一为历史形象,也就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面目的形象;二为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学形象是靠不住的,文学形象必然会加入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在里面,罗贯中是崇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也就肯定跟着他的思路走;三为民间形象,这就更靠不住了,民间形象本身就是由文学形象衍生出来的,民众通过文学著作、戏剧、坊间传闻等获取信息,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主观思想,也就是说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张曹操的面孔。  

        看看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许劭:许劭是最早对曹操作出评价的人,在曹操尚未出道前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陈琳:“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李世民:“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  

        鲁迅:“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 。  

        毛泽东:“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易中天:“可爱的奸雄。”  

        周瑜、刘备是曹操的敌人,他们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要了解三国了解曹操应该从《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魏略》、《九州春秋》等入手,尤为《三国志》。《三国演义》这些文学著作是有很多虚构成份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都是纯属子虚乌有,从史书上看来借东风、草船借箭等也是罗贯中帮诸葛亮借的,空城计更是罗贯中他自己在城墙上弹琴唱K而非诸葛亮。《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个治学相当严谨的人,对于不肯定的事情他宁可放弃不用,所以《三国志》的篇幅也就相当的短。而且《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西晋人,距离东汉末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三国志》还有裴松之的注,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很多人认为曹操为人奸诈。但是曹操生于乱世之中,乱世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最低的,更何况曹操身为军事统帅,正所谓兵不厌诈,用兵作战是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与其说是奸诈不如说是足智多谋。篡汉也说不上,一来皇帝凭什么一定要姓刘,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二来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反而是处处打着光复汉室旗帜自称刘皇叔的刘备称帝了,在今天看来有点搞笑。可能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缘自吕伯奢一家惨案,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究竟哪个版本为真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最为可信的是被董卓通缉中的曹操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凄怆”两个字说明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是在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理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的。  

        曹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精于谋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招就是他所发明的,比起袁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意思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没什么两样,但是效果却完全不一样。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曹操就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也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可见其高明。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非常合算。当时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足以令曹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曹操善于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来者不拒。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作的总结。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曹操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才。德与才发生冲突时先才后德,处于那样的一个年代他只能这样,德才兼备的人谁都想要,但是,是人就会有缺点。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深知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一直奉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曹操用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八句话: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曹操虚怀若谷,见贤思齐。他从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曹操英勇善战。官渡之战是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一决雌雄的战争,是奠定曹操一生霸业的战争。曹操以不足一万的人敌袁绍的十万大军,(有些历史学家提出过质疑,也有资料说曹操的军队是两到三万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场以少胜多、力量悬殊的战争。) 战争是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正式打响的,战争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交锋阶段,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攻其不备的策略初战告捷;第二个阶段为相持阶段,曹操采取敌进我退,主动将军队撒退到官渡,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在这阶段曹袁双方相持不下,各有损耗;第三个阶段为转折阶段,刘备开溜、许攸叛逃、张郃反水帮了曹操的大忙,特别是许攸叛逃使得曹操可以火烧袁绍的乌巢粮库,使敌军军心大乱;第四个阶段为决胜阶段,这个阶段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而袁绍这边已经军心大乱了,不堪一击。官渡之战固然有袁绍的过失,但最重要的是曹操的胆识、英勇、智慧与魄力。试想一下,刘备为什么会开溜?许攸为什么会叛逃?张郃为什么会反水?除了其它客观原因以外,曹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  

        曹操同时也是一个胸襟很宽广、很宽容的人。我一直认为若要成就一番事业是先在气而后在谋,曹操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张绣、魏种、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比如张绣在叛乱中杀了自己的儿子曹昂他都能既往不咎。曹操其中有一首诗《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中可以看得他也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从各种史书上看来曹操在性格上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  

        曹操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清楚地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   

        曹操聪明、英勇、豁达、大气、胆识过人。他绝对称得上是英雄,不但是英雄,而且是英雄中的英雄。只是,世俗对他存有太多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