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大战魔法少女:谈历史的基本组成要素──兼历史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3:46
谈历史的基本组成要素──兼历史学习指导 湖南省湘南中学 李天德 DIV.MyFav_1189387405049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89387405049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89387405049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89387405049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在中学学习中,学生常常认为:数理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掌握和运用;而历史、政治等学科没有定理和公式,只能靠死记硬背。其实,历史学科也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要靠自己在平时学习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和总结,当然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基本组成要素: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探求出历史学习方法与规律,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方面

 

例1: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③闭关自守(也属于对外关系)。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西方):1、经济:工业革命(也属于文化背景)→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3、军事:坚船利炮。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①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干部组织条件: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纷纷共产主义小组;④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原因广度:可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事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有关的、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如例2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就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与事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无关的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如例2中的无产阶级的壮大、共产国际的帮助就是客观原因。

 

4、原因深度:可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

 

主要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直接原因:指引起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如导火线、借口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例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及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无产阶级壮大。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例4:戊戌变法的原因,教材讲了两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是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一点就包含了这些矛盾:①近代企业(属生产力)与自然经济(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第二点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

 

6、目的、动机:可以分为:直接的、主要的、根本的

 

根本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归根结底的、本质的结果或结局

 

主要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目的中起主导作用的目的)等等。

 

直接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例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维护鸦片贸易,主要目的是打败清政府,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历史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人物包括重要个人、群体、组织、政党、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的情况、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等方面

 

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等方面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等方面

 

例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与西方列强相比技术落后),②由地主、商人、官僚投资(与西方列强相比资金少),③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国外市场(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市场),④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劳动力丰富,⑤与自然经济、外国经济相比,民族资本主义不占主导地位,⑥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压制打击的政策,⑦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等方面

 

例7: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例8: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与美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和日本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们实力大增。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

 

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等方面

 

例9: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等方面

 

例10:辛亥革命时,国际政治局势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在扩军备战,西方列强矛盾重重,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等方面

 

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等方面)

 

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等方面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鸦片战争、武昌起义、西安事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土地革命战争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方面

 

例11: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当时的)+深远影响(以后的)等方面

 

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

 

例12: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近代企业(生产力),又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生产关系),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结构变化)。

 

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方面

 

例1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

 

例14: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等方面是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等方面)

 

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例15: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失败了。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等方面

 

例16: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统一战线是法宝。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等方面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方面

 

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等方面

 

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方面

 

例17: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等方面

 

例18: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或反动+正义或非正义)+结论

 

例: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的评价(具体的评价请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