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06医院代码:李玫瑾教授不应为自己的错误做“强迫性辩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2:57

今天是愚人节,这是西方洋人的节日。愚人节的来历,我不确知,但可揣测的是,西方人平日里要么侍奉上帝,要么遵从理性,总是在严格的秩序下当牛做马,来不得半点虚假――做假,相信吧,天上有一双眼睛在审判;所以要寻个日子搞一点愚乐狂欢,不仅骗你没商量,而且骗你不犯法。今天你受骗了,如何?你只能自认上帝给你的智商不够。当然,如果你真有愚人节精神,你就会很自慰的说,呀,我遵了上帝的意旨在今天被愚乐。

中国没有愚乐节,过去的中国没有上帝,现在的中国没有理性。现在这个没有理性的中国,每天都在过愚乐节,人人都是活愚公。在当下,最具愚乐价值的,莫过于去年那个22岁的钢琴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杀人案。一个成年人,精神正常,为逃避交通肇事责任,杀人灭口,而且手段极其残忍,犯罪事实三岁小孩都明白。但是,不仅先在法庭审判中爆出了辩护律师的“激情杀人辩护”,而且央视节目后来居上,还爆出了中国人民的公安大学犯罪心理教授李玫瑾女士的“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说”。

面对这样的“律师激情”和“专家强逼”,你想不“强迫愚乐”,难道你还要去“激情杀人”?所以,这些天国人都在过愚乐节,相反,对于前些年一度热闹的洋人的愚人节,今天大家倒是很冷淡了。

对于公众对其“钢琴强迫杀人说”的愚乐热情,李玫瑾教授很有些不理解、不接受的态度。连续发了两篇博客文章“反回应”。李教授一方面仍然坚持自己“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说”,辩称“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一方面谴责公众将她的原意诬蔑为“将扎人动作与弹钢琴相比,将杀人称为艺术”。问题是,李教授自己能在这两个说法之间划清界限,公众不能啊。

因为这个愚乐搞得太大,我专门在网上完整观看李教授参加的这期“CCTV[新闻1+1]”节目,对于李教授“点评药家鑫撞车杀人”,有两点感受:

1) 据李教授自已声称,她对药家鑫的真正了解,只是限于录制中节目组提供的有限视频资料,而且主要是药家鑫在庭审中的哭诉身世及其代理人提供的药家鑫的多项获奖证明,但是李教授因此就确定了自己对药家鑫的基本认知:“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也就是说爸爸妈妈真的是在靠自己的那点工薪钱去养大他”,“药家鑫他从小到大练琴,父母只是让他练琴”。这样做结论,是否符合犯罪心理学的操作规程呢?

2) 李教授在解释药家鑫犯罪根源的时候,将之解析为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缺陷:缺少父母的心理抚养,没有得到情感和观念交流。在回答主持人追问药家鑫撞人后杀人的动机时,李教授说“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心理根源和犯罪动机的距离,在犯罪心理学中是否不予以考虑呢?有病根就一定犯毛病吗?

李教授尽管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她始终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药家鑫为了逃避一个普通的交通事故而杀人灭口。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从她的在节目中的言论表现和她的博客回应却是非常“逻辑”和“有力”地把公众的意识引向:“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导致了22岁的大学生药家鑫把那个已经无辜撞伤倒地的26岁的年轻农妇张妙作为发泄委屈的“钢琴”的“替代”并置以死地。

正如李教授所言,强迫性心理行为,是“无兴趣”的,反主观控制的。然而,反驳李教授的言论的证据就是李教授自己在节目中也援引了的药家鑫的自供:“怕她找到我,是我撞的。当时慌乱了,没有考虑到后果,就拿刀捅了她。”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主动故意的“杀人灭口”的自供。这与李教授的“弹钢琴强迫杀人说”有什么关系呢?药家鑫杀人,没有“强迫,只有“故意”。说实在的,李教授不原意说的话,药家鑫替她都说了。就此,公众就难免要就李教授的“动机”做点愚乐了!

在CCTV中李教授这样说:“他(药家鑫)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但在博客辩护中李教授的说法微妙地转移了重心:“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这就是说,作为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女士只是告诉公众,药家鑫杀人的手(法动作方式)“与他平时练琴”。这表明,似乎李教授也意识到在CCTV节目中的言论有误。

杀人手法,不等于杀人动机。药家鑫杀人的动机,李教授始终是回避的,有种打死也不说的气派!在博客辩护中,李教授说只是申辩说“我这一分析是想说明: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李教授这样的说法,不象是犯罪心理学家,而象是社会心理学家――一切罪恶归于那个遥远的社会环境。看到李教授现在还这样说,公众又会感到被专家愚乐了。这一点,李教授要理解。

我与李玫瑾教授同作为当代中国的教授,算是学界同仁。通过对李教授前后言论的研究,同时也以对她的学者资质的信任,我相信,李教授已经明白自己是错了,而且很清楚自己错在哪里。

但是,李教授至今在做的是为自己的错误做无谓地辩护。作为学界同仁,我原意相信做这样的辩护,李教授是“无兴趣地”,也就是犯罪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行为”。因此,我谨建议,李玫瑾教授为珍惜学者的人格和声誉,坦诚地向公众道歉,纠正自己的错误,以消解自己的错误引发的对一个恶性杀人案件的大众愚乐。

我这样的建言,李教授大概又要不以为然。因为李教授把自己当前的“被调笑”视同为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合理的就是必然的”名言被嘲笑。李教授是学哲学出身的,应当知道,黑格尔的哲学命题远比“弹钢琴强迫杀人说”复杂,而且嘲笑他的人,并非今天被愚乐的中国民众,而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当年和后来的德国哲学家。

李玫瑾:“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药家鑫)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主持人: “报复。”李枚瑾:“ 对,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CCTV[新闻1+1]“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2011.03.23),http://news.cntv.cn/society/20110323/110542.shtml

李玫瑾的辩护一:“我这一分析是想说明: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难道与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无关吗?”(李玫瑾新浪博客《解析:弹琴的重复动作如何成为行凶的手法》,http://blog.sina.com.cn/limeijin)

李玫瑾的辩护二:“我还想告诉《中国青年报》的这位汤嘉琛作者:其实,哲学家黑格尔因为他的‘存在的就是合理,合理的就是必然的’名言、还有弗洛伊德因为他‘力必多与潜意识理论’都被社会嘲笑过,所以,想必你知道这些后会明白,嘲笑别人的人大概觉得自己很智慧,是吧……(李玫瑾新浪博客《调笑“砖家”:不是风尚是风气http://blog.sina.com.cn/limei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