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沈鱼:涟源罩门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9:10
始建于元末明初,庵楼建在离塞海湖面约6m高(1964年前塞海口未打开,离水面仅1m多)的合心崖壁上。崖壁上的土砖墙,小瓦盖顶。形象极象民居。楼高4.2m,由一小殿和杂屋组成。殿内有一近2m高,形像妇人的钟乳石(称观音活佛,头、胸诸全)。常年有泉从上滴至观音头部。当地人称仙女。朝拜者一般坐船而至。
相传,明惠帝朱允文得道后,自称湘中老人,云游四海。曾在罩门庵作诗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累(土筐)坐碧草。春至不知湄塘深,日暮却忘塞海道。”

这座庵称“罩门庵”,是湄江五座寺庙之一。它始建于元末明初,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1967年,现正在修复阶段。庵内有一个近2米高、形似妇女的钟乳石,人称观音活佛,活佛的头、胸清晰可辨,常年有泉水从上滴至观音头顶,当地人称仙水,可驱百病。
  沿活佛观音往上看,孤岩上那尊高l.5米、长2米的钟乳石,就像牛头的模样,这就是“神牛破壁”。传说神牛原来是塞海里的一头犀牛精,因为得罪了塞海太子,被打进了岩壁。
  现在我们穿过“通天洞”,来到了天子山上。我们前面的那块约50吨的巨石,上方下圆,真像诸葛孔明的官帽,取名为“丞相帽”,对面罩门庵100米峭壁边上,那尊1.5米高的黑色钟乳石,像是用铁铸成的将军半身像,人称“将军石”,传说是孙权石像,还有人说那是周瑜石像,他正在检阅塞海操练的水师呢。

相传古时候,罩门庵里供奉着观音菩萨、金刚佛祖及其他满堂神圣,而照看它的是一个姓胡的斋婆。她很殷勤,每日暮鼓晨钟,山谷应鸣。到了每年二、六、九月的十九日,远近还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焚炉鼎,烟斜雾横。 有一年碰上大干大旱,姓胡的尼姑,缺少吃的,仅仅种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黄瓜藤,早上摘下一条黄瓜重一斤,另一条棘黄瓜还小如手指。到中午的时候再去摘时,这手指般大的棘黄瓜,就长到了一斤大。晚上再去摘,也是如此。每天三餐,摘掉大的,小的又长大,三斤黄瓜不多不少,这岂不是观音佛母每天在洒甘露吗?以后人们常说“一根黄瓜藤,养活胡斋婆”。

雨后湄塘

 

三月的雨,如丝如雾,飘落的朦胧,缠绵悱恻,轻锁眉黛,欲释点点烟愁。

流连的阴雨,滋生了些许嫩寒,其实,嫩寒只不过剩下一张悠远的脸孔,如脂的肌肤和跳跃的心灵已携带着三月的温情,躁动那酝酿了一冬的春意,悄悄催情娟秀的湄塘,嫩绿的叶、猩红的芽,羞答答的探出了头,迷离地看翠鸟在树枝上激情嬉戏。

阳光是暖融融的,山崖在温暖里赤裸着胳膊,还有那性感的胸膛,让阳光煽情的抚摩。水最经不住春的诱惑,春情泛滥后留下几分凌乱,却遮不住万般柔情,依旧绿得那样柔美。水鸟在柔情里欢快,红嘴儿尽情的亲吻碧绿的轻波。

激情过后的湄塘,无限美丽,阳光是她金色的纱衣,天芝山与它的倒影在碧绿里矜持,三道岩门舒展双臂,想拥抱姹紫嫣红的季节,只有罩门庵里的钟声是悠远的,清香是那样的

淡定,还有那慈祥的红墙碧瓦,在祈祷一份宁静,一份超脱。

罩门岩以前没有庵,龙四聪先生在重修寺院记里说:“昔之湄塘,有黄罗水口,牛埠关山之称。深千尺,广百亩,春夏水泛,浩如碧海。悬崖峭壁间,有石窟焉,曾为渔人避风雨之所,名曰罩门岩。石坪上一钟乳石,酷似真武,乡人奉之为神-------

于是,就有了庵。

庵在右岸公路内侧,金碧辉煌,青烟袅袅。我不信佛,但我很崇尚那种佛性,那种从容淡定,那种平和安详,那种引人为善。或许人真离不开一种信仰,哪怕是一种可笑的信仰,总能给心灵以充实,给生活以力量。

庵的肃穆与山的宁静交相辉映,一起描绘湄塘的秀美。古之湄塘,今曰之塞海湖。从桃溪界发源的湄江水,经江口入湄塘,被山梁阻隔,蓄水百顷,乡人称之为湄塘。湄江风光开发,考证湄塘之水可以从下塞海的莲花池喷涌而出,故把这高狭平湖称之为塞海湖,形象之极,生动悠长。

湄塘是秀美的,雨后的湄塘更具风韵。清爽秀丽,俏的崖,雅的山,柔的沙滩,绿的水草,欢快的水鸟,艳丽的山花,美不胜收-------

雨后的湄塘是洁净的,是十六岁的童真,是刚开的花,粘着晶莹的露。

雨后的湄塘是湿润的,湿润的岸,湿润的绿,湿润的天空,无限空灵。生命在空灵里孕育、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