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大案小说:Facebook扎克伯格:财富勇者的新世界 --创业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29:16

Facebook扎克伯格:财富勇者的新世界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作者:周周  2011-4-2 17:41:59         卷曲的头发贴着头皮,鼻梁高高挺起,绿色的瞳孔如海洋,深不可测,脸色上的点点雀斑提示着年龄的符号。他正睁大眼睛盯着你,就好像你的额头上爬着一只大蜘蛛。

  这是去年美国《时代》杂志年度人物——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他创立的Facebook公司里被喊做“扎克”的年青人。入选理由是他完成了一件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

  在他“没有国界的帝国”里,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签发护照”的人,他毫无意外地登顶了《福布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榜。

  这位27岁、身高173厘米的犹太人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他是如何成为互联网造就的新一代领袖企业家?

  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说明。一次,他与人打赌称一周可以完成5000个俯卧撑,所有人都对此表示怀疑,开出了赔率30∶1的盘口。于是,他每天定 时去做10-15个,哪怕是与人会面时也不会间断。当然,最后的赢者是“扎克”。——欢迎挑战,冲击极限,高度自律,精力集中——他总是要展现那些使他成 为领袖的特质。

  类似的故事和他身上的领袖气质在后面的文中还有许多,但这位年青人依旧在进化,在赢得一个又一个赌局,开创让人咂舌的无边界美丽新世界。

  他和他的国

  如果,把扎克伯格建立的Facebook所联系起来的5亿人聚集在一起,这个人口数量,将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相当于世界第三大国。而在他领导下的“这个国家的国民”还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他掌握了最多的信息。

  “我正在尝试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这段Facebook上的个人简介给他正在做的事情做了背书。

  他似乎经过拣选,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流露出天生创业者和管理者的本色。他是红绿色盲,于是,就将Facebook的Logo设计为蓝底白字。这样的极其简约设计被技术博客认为是“百搭”,可以最便捷地适应各种地区、各种文化的用户。

  在这个表面70%左右被蓝色液体覆盖星球上,每14个人就拥有一个如此蓝底白字的个人页面。每个月,用户会上传1000万个视频,10亿张照片,发起250万个活动。

  尽管,扎克伯格把公司上市时间推迟到2012年,但据eMarket的数据显示,2010年公司仅广告收入就达到18.6亿美元。

  Facebook的IPO之日早已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可以预见的里程碑,他本人则如《名利场》杂志所言,是亲手造就这一切的“新凯撒”。

  但是,金钱似乎从来不是“新凯撒”首要关注的东西。他依然穿着灰色T-Shirt、蓝色牛仔裤,踩着橡胶凉鞋。他没有购买近来流行于硅谷富豪 Geek间的玩具——私人飞机,也许,因为用不上吧,他刚租下的房子就在公司附近,通常他是步行或者骑单车去上班,这所公寓有4个卧室,他觉得“太过浪 费”了。

  电影《社交网路》以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扎克伯格创业的过程,影片开头,扎克伯格和女友吵架分手,喝得烂醉如泥,一边在博客里骂脏话,一边写 代码。他潜入进哈佛大学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获得12间学生公寓中的9间学生姓名和注册数码照片信息,建立一个可以票选的网站Facemash。这个花了一 个小时建好的网站,通过电子邮件在哈佛大学的学生中如病毒般扩散。

  2004年1月11日,扎克伯格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权, 这个灵感来自Facemash。2月4日下午,扎克伯格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账户链接,Facebook正式启动。

  Facebook开始“接管”哈佛校园。当月底,一半以上哈佛本科生注册,两个月后,席卷所有常春藤院校,年底注册人数突破100万。

  “电影的细节考据做得挺棒,主角身上每件T恤都能在我自己的衣柜里找到。”扎克伯格对媒体说,“编剧觉得促使我创建Facebook的动力是一 些明确的诱因,比如‘前女友’,或者进入某个哈佛高端秘密社团,但实际上,创建Facebook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它是件伟大并且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

  他是天才,也是怪人

  一块2米多长的白板虽然并未成为电影的道具,但是是激发这位电脑高手灵感的工具,陪伴扎克伯格多年。在柯克兰的宿舍里,只有通往寝室的客厅才能放的下这块板子。

  板子上总是很快就写满眼花缭乱的公式和符号,还星罗棋布地有各种颜色的弯来扭去的线条,扎克伯格攥着笔,站在板子前面,时而退后到客厅门口,以便看到方程的全貌,有人经过时,他就把板子推到墙边。

  《纽约客》曾如此描述:扎克伯格不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有着介乎害羞与傲慢之间的冷漠。如果谈话的内容不甚吸引人,他就会走神,然后敷衍地说着“是,是”。

  为扎克伯格拍摄《时代》年度人物图片的摄影师也对媒体表示,跟他交流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他把交谈作为一种尽可能快速、高效传递数据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马克语速非常快,也非常精准,如果没有数据可交换,他就会陷入沉默。

  “他就好像被编程过度的机器人一样。”这是扎克伯格在朋友心中的样子。有时候说起话来像是个从遥远星球来的人,声音充满了距离感。有时候他的语调中又充满了傲慢和轻视,有种屈尊俯就的感觉。连扎克伯格自己都承认,自己就是个“怪人”。

  每个人都是自己路上的旅客,在网络上寻求的是一种连接和回应。一个人该要多孤独,才能接受Facebook的价值观?一个人根据朋友的推荐去看 电影,根据朋友的淘宝记录去买东西,根据朋友的推荐,去看一段文字或视频。无论到了哪里,都会发布自己的位置,还会上传一张图片,用Facebook带上 你的人际关系一起在某时某刻到达某地?这些产品的特质从另一个角度显出扎克伯格某些社交障碍的影子。

  为什么是扎克?

  有人称扎克伯格是“比尔·盖茨第二”,和以往不同时期的沸腾年代一样,在互联网兴起的浪潮中,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来都不缺乏充满热情、梦想、有能力、有想象力、有毅力、有耐心的创业者,或者说野心家。

  但是,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扎克伯格才是被拣选的那一个?

  回顾扎克伯格走过的路,他和那些退学创业的前辈们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在正式创业之前,他们都差不多有至少10年的预备和积累时期。

  扎克伯格1984年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小城。他的父亲是牙科医生,母亲协助父亲工作,他们都是犹太人。他从小就看起来比真实身高更高,如今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他也总是保持这种姿势,胸脯似乎一直坚持要背部挺直,像用绳子垂直拉伸一样。

  他生长在与电脑有关的环境中。11岁左右,父亲请了软件工程师给他做家庭老师。一年后,扎克伯格做了一个即时通信软件程序,当诊所前台有病人来访,接待人员不再需要口头呼唤他的父亲,而是通过电脑。

  那一年是1996年,正是互联网开始在美国流行的时候。扎克伯格的即时通信系统——他们给它取了个名字“ZuckNet”——比美国在线 (AOL)正式发布Instant Messenger早了1年,比微软和腾讯分别发布即时通讯工具——MSN 和QQ都要早了3年。

  在高中最后一年,扎克伯格跟朋友设计了一个叫Synapse的软件,可以通过搜集信息判断音乐收听者的习惯。有关这个软件的介绍贴到网上后,美国在线和微软都想购买扎克伯格的软件,并且雇用这个年轻人。

  试想,如果他选择了这两家公司中的一家,而没有去哈佛读书,Facebook还会是我们熟悉的蓝白色么?

  在Facebook出生前的这10年——便是那个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一万个小时——是成功所需要的。但是,创业跟普通意义上的成功完全不同。不 仅需要在所擅长的事情上反复锤炼一万个小时,还有尽早在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人一起多尝试不同的东西,以找到应许给你专属的那个方向。

  Facebook出生时,扎克伯格19岁,他已经连续创办了三个网站,写了一大堆程序,他知道怎么创造出让大学生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他不止一 次地表示,用户体验和用户利益永远排在网站营收增长之前。事实上,用时至今日“马后炮”的眼光,来审视他的每一个早期产品,以及在产品上阶段性的转变,都 如印证先知的预言一般,像是在为日后Facebook的诞生做准备。

  扎克伯格的朋友说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家伙,常常疑虑,这个现象是不是一时的狂热,会不会转瞬即逝?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杰弗里·索南菲尔德(Jeffrey Sonnenfeld)说:“创始人这时都会因为过于自信而陷入困境。”他认为:“Facebook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看看马克能否创建一个足以挑战他的团队。”

  但扎克伯格还是会常常背诵《埃涅伊德》的语句,“时间无所边界,伟大没有尽头”、“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也许这本高中时原本用来学习拉丁文的书籍,正好符合了他同那些最杰出的帝国建立者一样的心态:信心十足但也疑虑重重。

  他的财富观

  走进Facebook那建筑外观为野兽派建筑风格的办公大楼,随处可见是涂鸦的“黑客”字样。Facebook的办公室大量采用蓝、白两色,似乎是“一个大学学生宿舍的延续”。

  包括扎克伯格在内的所有高管层都在这里办公,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整个办公区都是开放式的,没有隔间,唯一一个封闭区域,是会议室——“水族 馆”,名字源自这里三面都是透明玻璃,而房间又位于办公区域中央,每位员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抬头就能清楚地看到会议室里面的状况。

  在某些员工眼中,他是苛刻的老板——喜欢与人争论,但却很少给予慷慨的褒奖。曾经有一名工程师在《与扎克共事》的内部备忘录中写到:“想要在讨论过程中确立你的地位是不明智的;开发出正确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他经常与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和甲骨文总裁查尔斯·菲利浦斯(Charles Phillips)这样的全球企业家会面,目的是学习如何运营公司。他还建立了一套双级投票制度,使之较少地暴露于公共股东的视线之内。去年,当员工们开 始渴望获得丰厚的回报时,他还为他们设计了一套不必通过IPO却依旧可以借助公司股票获利的方法。

  扎克伯格说:“我们最终会上市,因为这是我们对投资者和员工的承诺。”但他补充道:“我们肯定不急于上市。”这位帝国的王者并不会按照他人意愿行事。

  这仿佛是他创业以来一直面临的挑战:平衡公共所有权与他个人对创新和财务控制权之间的关系。

  把时光拉回2004年,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将Facebook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迁往了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在一所转租的公寓里经营网站。

  肖恩·帕克就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在这位Napster联席创始人帮助下,他们见到了硅谷融资家、PayPal联席创始人彼得·塞尔。而塞尔最终成为Facebook的首位投资人,出资50万美元,此后Facebook一路高歌引起更多巨头的注意。

  2005年,MTV网络考虑以7500万美元买进Facebook,之后Yahoo、微软频频向扎克伯格伸出橄榄枝,甚至出价更高。时任Yahoo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本在2006年出价10亿美元。

  “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特里后来对媒体说。但是,从来不跟钱着急的扎克伯格给出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钱,Facebook是我的心肝宝贝(Baby),我想管理它,我想让它继续成长。

  这一年,他22岁——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做了一个决定——继续经营Facebook。

  如今,扎克伯格牢牢控制着Facebook的IPO时间表,面对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他依旧在做着艰难而执着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