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id助手v3.0有用吗: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4:55

日志

上一篇:USA & CHINA

下一篇:中国古代人如何应...

|返回日志列表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佛陀的泪珠 2010年09月24日 23:58 阅读(0) 评论(0) 分类:大浪淘沙 权限: 公开

  • 字体:中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清朝: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Sep 24 06:56:23 2010)



清朝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分别按两个朝
代计算),它的覆灭,标志着中国皇权时代的结束。
“自古无不亡之国”,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是几乎每个头脑清醒的帝王所知晓并承认的
,但每个王朝的覆灭,却各有其败因。清朝到底由何而亡,是一直到今天还在争议的问题

一些逊清遗老曾将亡清之责推给袁世凯,在他们看来,虽然革命军兴,天下大乱,但在武
昌方面清军收复汉口、汉阳,在北方,滦州革命党被肃清,山西的革命军被包围,在其它
战场,清军也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倘非袁世凯逼宫在先,攘夺在后,清朝何至于作孤儿
寡母之叹。
也有人认为,革命是推翻清朝的主推手。尽管在武汉方面,革命军处于下风,北方的起义
形势危殆,但与此同时,革命军已夺取南半个中国,建立了实力可观的军队和粗具规模的
临时政府,不但南方民众踊跃支持,甚至许多立宪派、洋务派官员、名流,都成了清廷的
“乱臣贼子”,即使袁世凯不逼宫,清廷也大势已去。
除此之外,还有“外因说”(列强在辛亥革命中转而支持袁世凯另组政府,使清廷丧失依
靠)、“财政说”(清廷因财源枯竭而被迫大举借外债,同时将路权收归国有以牟利,造
成四川等地民变,而一旦内战爆发,又因缺乏军费而无力镇压)等等,从民国初年,一直
争论到今天。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俗话说得好,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崩溃的,清朝也不
例外。拖垮清朝的,是晚清时相互纠结的各个利益集团。

政治:从大一统到十八个小国

1900年庚子之变,清朝惨败在八国联军之手,丧失了大量主权,也让原本尚对朝廷抱有希
望的大多数国民因绝望转而同情革命。康有为曾就此尖锐地指出,清朝内部四分五裂,各
省仿佛“十八小国”,是造成主场作战、军力占优,武器装备也不像前几次对外战争那般
存在“代差”的清军一败涂地的关键。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统治最牢固、中央集权最完整的朝代。和明代一
样,清朝并没有宰相,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内阁,到了清代已不具备政府中枢的职能,
被称为“中枢”的军机处,实际上是代皇帝票拟意见、向皇帝提供顾问的大秘书班子,六
部、九卿、科道都听命于皇帝一人。地方上,总督、巡抚、布政司权力重叠,相互牵制,
又被皇帝通过“密折”、“纠举”等谍报网严密监视,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不仅如此,
原本多少可以制约一下皇权的监察体系——御史台,和意见部门——台谏官员,在皇权的
压迫下,也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14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在太平天国血泊中兴起的、以湘淮军为代表的汉族新兴权贵集团,通过流血、苦战,从太
平军和其它造反势力手中夺取了多个省份的政治实权,而内忧外困、时刻担心覆灭之危的
清廷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等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清廷试图重建旧的中央集权体制
,却遭到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顽强抵抗,这种较量的结果,使得“同治中兴”仅仅表面上恢
复了旧制,而实际上权力结构已经悄然生变。
原本在地方,督抚间和布政司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的,但在
同治朝之后,获得地方实权的湘淮集团逐渐改变了这一体制,并非湘淮集团核心人物的广
东人骆秉章,依靠湘淮军的支持,就可以“易置提镇,庭见两司”,其他地方实权派人物
可想而知。
地方实力派对中央集权的抵制,导致清朝后期事权不一,中央政府实力孱弱,无法在内政
、外交等层面保持统一协调。为了和汉族既得利益集团对抗,清廷千方百计扶持皇族、八
旗贵族,同治时代最重要的“外事部门”——总理衙门,始终掌握在皇族手中,百日维新
失败后,慈禧太后信用端王、援立“大阿哥”,试图废黜光绪,庚子国变后,慈禧不得不
在1906年宣布改制,实行内阁制,后来成立的内阁,12名阁员中皇族、贵族占了3/4,就是
明显的例子。
这些被提拔、信用的满族贵族,又形成了满族、皇族利益集团,他们同样出于一己私利,
和地方实力派勾心斗角,甚至不顾全局,拆对方的台。甲午战后,端王集团为确保自身获
得执政权,更为“大阿哥”(大阿哥溥儁是端王载漪的儿子)能够早日当上皇帝,一面百
般排斥汉族权贵集团,压缩后者在中枢的话语权,一面不惜利用义和团,掀起排外情绪,
甚至制造中外摩擦,酿成八国联军之役。为了夺权,他们不顾国际法,调动军队围攻使馆
区;为了夺权,他们不仅杀死反对派大臣许景澄等,还将义和团引入皇宫,试图趁乱杀死
光绪。他们的胡作非为让原本理直气壮的反侵略运动,变成一场理屈词穷的国际政治闹剧
,最终引狼入室,让清朝丧失了最后一点元气。
战后,这些满清权贵并未汲取教训,1906年的改制,他们照样要抢“大头”,不论办洋务
、办新军还是出国考察,领衔的几乎都是八旗贵胄。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后,清廷建立了
以摄政王载沣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这个体系同样把汉族权贵排斥在边缘甚至圈外。
耐人寻味的是,满清权贵集团在汉族权贵中却拥有一个同盟军:清流派。
清流派大多是科举出身、长期担任京官,尤其是“言官”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对于这
些人而言,清朝政治结构的变化让他们惶恐,也让他们从既得利益者,变成“既失利益者
”: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缩小了他们成为封疆大吏、独当一面人物的几率,地方权力的
膨胀,让许多中枢清要部门变得无事可做。不仅如此,这些科举出身、循序渐进攀上高位
的传统封建官僚,对确保他们上位的八股取士、儒家治国等“国本”念念不忘,在他们看
来,如果这些“国本”动摇,他们的地位、荣誉和未来都将变成一个问号。正因如此,清
流派中的不少人,如徐桐、赵舒翘、倭仁等,成为和满清贵族集团结盟、和地方汉族实力
派针锋相对的势力。
地方汉族实力派自然不甘失去既得利益,面对满清贵族-清流派的联盟,他们的对策是强化
地方权力,积极影响中枢,在这种思路左右下,地方割据的局面非但没有削弱,反倒逐步
增强,最终到了庚子时代,出现了不听命于中央而单独和列强和平共处的“东南互保”,
甚至差点弄出个“独立国”来。
公平地说,三股势力都是既得利益者,只是利益各不相同,他们彼此争斗,内部也经常互
相拆台(如皇族中端王和醇王、恭王之争,地方实力派中湘淮之争、李鸿章和左宗棠之争
等),最终让清廷形不成内政、外交的合力,在一次次内忧外患的打击下被逐渐掏空。

军事:从“皇军”到私兵

清代的军制,原本是地道的“皇军”制度,由满蒙族和关外汉族组成的八旗军主力驻扎京
城,一部分八旗兵集中分布在全国重要战略据点,由汉族组成的绿营则以几百人、几十人
、甚至几个人为一个单位,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汛地上,前者是皇权的基石
,并负责监视、控制绿营,同时还是皇帝手中最重要的战略机动预备队,后者则是确保全
国统治的工具,人数众多而分散,可以控扼全国各地,确保政权巩固。
不论八旗或绿营,都是世袭的职业兵,他们“吃皇粮”,编制固定,军饷由国家财政统一
支配,武器军需也由中央统一筹措安排。“端人家的手软”,从武器、驻地到口粮都仰赖
国家的清军,自然成为清廷的驯服工具。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
由于八旗、绿营兵腐朽不堪,在战争中被大量歼灭、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由湘淮实力派
组建的勇营——湘军、淮军、左系湘军等,这些勇营系以将领为核心组建,士兵和军官由
将领自行召集任用,粮饷自筹,军需自给,很显然,这样的一支军队,会更听命于统帅,
而不是中央和皇帝。打仗是最花钱的,太平天国之战刚开始的1851年,仅广西军事,咸丰
皇帝就不得不额外拨出内库银100万两,而太平军占领南京的1853年,咸丰为筹措军费,不
得不采取了三项饮鸩止渴的措施:卖官鬻爵、发行大钱和推广厘金制度。
卖官鬻爵破坏的是吏治,发行大钱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厘金制度的推广,却成为致使地方
既得利益集团利益固定化的关键。
所谓厘金,指地方军政首长有权设立关卡,从各项交易中征收额外税款,以补充军事需要
。这项制度最初由学者钱江建议,清朝负责扬州军事的侍郎雷以諴采用,由于简便易行,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路大军的军需问题,很快被各路清军普遍采用。
厘金制度的推广造成中国大地上关卡林立,层层盘剥导致商业停滞,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
响。更严重的是,因为有了厘金这个法宝,地方实力派可以完全不依赖中央财政,自己养
兵,自1863年起,湘淮军相继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掀起洋务运动高潮,并一度建立起世
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和可观的军事工业,但这些国防项目却因为厘金制的普及和财
政的地方化,几乎都被地方实力派等既得利益者把持,洋务运动搞了30年,清廷竟没有一
个直属中央的军工厂,各地自行其是的结果,不但造成中国军队“勇怯不一,枪械异式”
,无法发挥合力,屡屡在对外战争中失利,也让战后军力的恢复变得十分缓慢、困难。
据统计,1874年,厘金用作军费者占73.7%,1885年占77.6%,其中90%以上被各省用于“私
兵”,即本省军费开支,这种省内军事开支主要起到对内镇压、控制作用,对国防意义很
小,全盛时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14%的厘金收入,却被用于和国防无关的军事用度,清末军
费捉襟见肘,国防废弛,又何足为奇。
对于这种地方军事势力的坐大,清廷始终是抵制的。太平天国战争还未完全结束,他们就
压迫湘军裁撤解散,压缩淮军编制,在天津设立皇族管辖的军工厂和洋枪队,并一再下诏
,要求各地恢复旧的八旗、绿营体制。但地方势力已成,财权已失,各地阳奉阴违,加上
八旗、绿营腐朽至极,根本无法恢复成经制之师,此事不了了之。退而求其次的清廷转而
企图按照湘淮军模式改造八旗为神机营,绿营为练军,但腐朽的八旗、绿营根本不堪寄任
,清廷等于是花了额外的钱财,却多养了一支毫无用处的纸面军队,不但无助于抑制中央
和地方的既得利益集团,甚至加剧了财政负担。
甲午战争中淮军体系的北洋水师和湘淮陆军相继溃败,让清廷和满族利益集团找到反扑的
借口,并最终在京津一带建立起由中央直接指挥的“武卫军”5个军,但这5个军直接掌握
在皇族手中的仅一个,其中实力最强的右军,更成为“淮军余孽”袁世凯的囊中之物。庚
子之战,武卫军体系溃灭,此后清廷虽然继续尝试改制,如建立贵胄学校加强满清皇族的
军权、编练36镇(师)新军等,但在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汉族既得利益集团面前,这些努力
显得十分苍白:贵胄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而由于军费地方化和袁世
凯势力对中枢的渗透,到清朝灭亡为止,实际编成的只有14镇、18混成协(旅)和两个禁
卫协,不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8个镇、18个混成协大多被地方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直属中央
的北洋6镇,也只有第一镇落到皇族手中,其余5镇都听命于袁世凯,这种局面最终让袁世
凯从下野到上台,又从清朝大臣变成民国总统,两手空空的满清贵胄竟毫无抵抗能力。
既得利益集团对晚清军事的控制,和满汉既得利益集团的对抗,让清朝白白养了庞大的军
队和军事机器,却始终难以建成强大的国防体系。不但满汉既得利益集团互相对抗、拆台
,汉族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也不能免俗,清朝一度建立过4个水师,却分属四个地方大臣指挥
,不是互不相救,就是协调不力,中法战争激战方酣时,李鸿章惟恐新建成的北洋舰只被
用于作战,造成损失,授意正从英国、德国赶回的军舰放慢行程,而甲午海战时,南洋、
广东水师态度消极,广东水师3艘军舰虽然最终参战,却一方面系李鸿章强压,另一方面拜
3舰舰长程璧光等人积极请战所赐。
国防战略思想也同样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内争的牵制。同治、光绪之交,左宗棠和李鸿章著
名的“塞防”、“海防”之争,就是这种牵制白热化的结果,拥有沿海实权和海军利益的
李鸿章主张“重海轻塞”,放弃新疆,专注海防;负责西北事务的左宗棠则主张“重塞轻
海”,牺牲部分海防利益力争新疆。尽管这一争议最终以“海塞并重”的妥协方式解决,
但长期的争议不下,和清朝中央财政的虚弱,最终埋下了“海塞都不重”的隐患,其消极
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余波。

既得利益对新政的扭曲

应该承认,晚清上自皇室,下至督抚,危机意识还是比较重的,几度推行新政,目的正是
为了救亡图存,但在既得利益集团的纠葛下,大多被扭曲。
晚清最早开展的救亡图存,是洋务运动,这一运动的初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借鉴西方军事技术,壮大中国实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满清权贵和清流派为争夺控制权,
对汉族实力派百般掣肘,汉族实力派内部也为了势力划分相互争权夺利,最终在中国形成
了一系列自成体系的“建设项目”,看上去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如当年外国报章所评,
不过是“一堆精致而昂贵的玩具”而已。
八股取士的旧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这点除了少数顽固的清流派,满汉上层大多已逐渐形
成共识,但改变科举制度,就意味着几百万“功名之士”和几千万读书人“功名路断”,
导致这些人,和其背后的既得利益者不惜一切,百般阻挠,早在同治年间就已热烈讨论的
废八股,居然直到1905年才落实,此时离辛亥革命已只剩6年了。
庚子国变后,清廷痛定思痛,认为缺乏现代军事人才是关键,并派出大量留学生赴欧美深
造。但军队中的既得利益者惟恐“洋学生”留学归来,夺取他们的晋升机会,在制定规则
时故意压低留学生待遇,规定留学归来、学满预定年份的军事留学生,只能被任命为守备
以下的低级军官,而各地督抚和新军负责人为扩大实力,又不顾这些规定,以高官厚禄吸
引留学生加盟,这种混乱做法,显然只能增大留学生对清廷的离心力,辛亥革命中,新军
成了革命军的中坚,并非偶然。
除此之外,修铁路,兴学校,办实业……种种新政,无不在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团博弈
下,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曾国藩家族在湖南湘乡兴办新式教育,原本借用了清廷“兴办新
学”的编制和号召,实施过程中却加以干涉,定下“非湘乡人不录取”的陋规,以至于离
湘乡不远的湘潭人毛泽东望门而不得入,最终不得不捏造籍贯,蒙混入学。被称为“亡清
导火索”的四川保路运动背后,是路权之争,而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利益集团博
弈的影响。

清朝皇帝雍正、乾隆都曾撰文批评汉朝、唐朝和明朝末年既得利益集团间的内耗,甚至说
“汉明亡于党争”,为防止重蹈覆辙,他们对党争百般打击、高度警惕,甚至亲自撰写《
朋党论》,对主张“君子之朋非小人之朋党”,而是“道义之合”的北宋名臣欧阳修口诛
笔伐。讽刺的是,到了清朝末年,既得利益集团间的倾轧、内耗,比东汉、晚唐、明末的
党争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可谓是一个被既得利益集团拖垮的“老大帝
国”。

--
与慈禧“亲密接触”最后一人讲述东陵之谜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Sep 24 07:15:10 2010)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紫禁城出了一件大事
——统治大清朝48年、两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去世了,终年74岁。慈禧死后,被葬在早
已修建好的菩陀峪定东陵(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内)。这位权倾天下的“老佛爷”生前绝对想
不到,下葬20年后,她的陵墓就被军阀孙殿英盗掘,自己也被抛出棺外暴尸数十天;她更
不会想到,又过了56年,会有一位普通的学者和同事们一起打开棺木,为她清理遗体。

这位学者,就是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现年64岁的徐广源。8月26日,环球人物
杂志记者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访问了这位自称是国内“最后一个与慈
禧有过‘亲密接触’”的清陵研究专家。

与清东陵的不解之缘

徐广源个子不高,穿一件普通白色T恤,手腕上那款“上海”牌手表,据说已跟了他整整3
0年。因为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生于1946年农历二月初一的徐广源一直觉得
,自己似乎与皇室有着不解之缘。站在自家的二层小楼上,他指着西南方向对记者说:“
这里与清东陵的最边缘也就四五里地,我们就站在龙脉上。”说起清东陵,徐广源中气十
足,眼睛里透着兴奋。

徐广源是土生土长的马兰峪人。从200多年前起,马兰峪就因为守着清东陵而被称为“京东
第一镇”,名声远播。清朝皇陵分布在三个地方,辽宁的盛京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
易县的清西陵。其中,东陵规模最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孝庄
、慈安、慈禧等15位皇后及136位嫔妃、1位皇子。马兰峪人多为满族,且主要是大清守陵
人的后代,徐广源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来自外乡,是位读书人,不但熟读四书
五经,对中医、古建筑等也都有研究。

徐广源记得,自己四五岁时,父亲就常带他到东陵溜达,告诉他地宫里埋的是谁,皇帝、
后妃有哪些故事,陵墓里有多少珍宝……说来也怪,年幼的他不但对陵墓毫不恐惧,反而
充满了好奇。看到道光陵旧址的大坑边有两只赑屃(音同“碧戏”,形似龟,用来驮载石碑
),小广源就问父亲:“为什么坑边有两只大王八?”父亲风趣地说:“来喝水的,水干了
,它们回不去了。”

神秘的殿堂、静谧的墓园,常让徐广源流连忘返。在遵化读高中时,一有时间,他就带着
外地同学回家、逛皇陵,管吃管住,自己还当解说员。他讲的故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

抄出来的功底

“文革”爆发后,徐广源离开学校,回乡务农。娶妻生子后,他的日子过得很苦。为了养
家,他不得不到山上去砍柴,再背到集市上卖。但他对清东陵的兴趣丝毫不减。背着百十
斤重的柴走在山路上,他还不断默念:“慧、惠、勤、平、密、成、宣、定、良、宜、荣
、马、蓝、布、伊、新、袁、尹、文、常、勒……二、七、九、十一、五……”前面的21
个字,是康熙景陵的妃园陵中11位妃子、10位贵人的封号,后5个数字,则是乾隆裕陵的妃
园陵中每排宝顶(坟头)的数目。

徐广源还有一个特殊爱好——抄。只要有时间,他就背起书包,四处找石碑、抄碑文,一
抄就是大半天。有人好奇,跑过来看,最后总结说:“这个人有病!”

一次,徐广源要去抄写慈安陵神道碑,把门的小伙子死活不让他进,他就软磨硬泡。小伙
子被磨得没办法了,答应去和管事的说说,可领导就是不同意。小伙子后来偷偷跟他说:
“你等着,我替你抄去。”许多年后,徐广源调进了清东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后改名为“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工作,当年那个不允许他进门的领导说:“我当时还以为你要去陵墓
边的果园偷苹果呢。”

对于“抄”这个习惯,徐广源解释说:“我上学时就喜欢抄写,除了古文,物理定律、数
学公式都抄。抄一遍,能顶上背好多遍,还能增进理解,练习书法。”他拿出自己1964年
抄录的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给记者看,“这在当时是禁书,买不到,
我就抄。”整整三大册,43万钢笔小楷,526页,每册都用牛皮纸做了一个封面。纸张微微
泛黄,但每字每行都整整齐齐,没有一个墨点、一个划痕。

第一次进陵

徐广源记得特别清楚,1977年2月5日,是他第一次走进清东陵地宫的日子。

“马兰峪供销社组织职工秘密参观乾隆裕陵地宫,我混在队伍中就跟着去了。那天是农历
腊月十八,正是最冷的时节。进了地宫,却觉得很温暖。

“当时,地宫里积存着三四寸深的泥浆,气味非常难闻。大家好不容易进到里面,只见门
口的地面上散卧着被炸碎的石门。离门口不远处有一口巨大的棺木,里面胡乱堆放着人骨
,再往里,横七竖八的棺木还有好几口,东北角则堆着一人多高的棺木板。

“我们提着电灯,人影在地宫中忽闪忽闪的,说话也带着回音,阴森森的。其他人忍不了
难闻的气味和恐怖的气氛,很快都退了出去,我也只能恋恋不舍地走出地宫。那次,我只
在地宫里呆了20多分钟,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坚定了要研究清陵的决心。”

1977年7月,徐广源被调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正式成了历史研究者。时值“文革”结束,
乾隆裕陵的清理工作也要重新开始,徐广源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清理裕陵。每年夏天,裕
陵地宫都会有两三米深的积水,“墓道里满是泥浆,必须拿着小铲子、小刷子小心翼翼地
侍弄。每天从早到晚,除了两顿饭,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在那儿蹲着干”,整理了大半年,
工作才算完成。

谜一样的慈禧陵

如果说,是乾隆裕陵的地宫吸引着徐广源干上这一行,慈禧陵则让他在这一行名满天下。

慈禧陵本身就很传奇。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慈禧陵破土兴工,6年后竣工,耗
去白银200多万两,而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最多只有1000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
禧又以年久失修为由,对她的陵寝全面重修。重修工作一直持续到她去世前。

慈禧墓里到底有多少财宝?徐广源说,虽然相关记载众多,但目前仍不能确定哪个准确。
站在慈禧陵的大殿之中,他指着梁架、柱子对记者说:“这些都是黄花梨木的。三大殿的
64根柱子上,最初都缠绕着半立体的鎏金蟠龙。彩画是贴金的,内壁是扫金的,栏杆是玉
石的。精美豪华的程度,就是紫禁城也未必比得上。”

地面建筑都已如此,陪葬品更可想而知。金井,是陵寝棺床正中央的深孔,颇具神秘色彩
。据说,当年被放进慈禧陵金井的,有镶满宝石和珍珠的执壶、杯盘,金镯玉佩,佛像碧
玺……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有传闻称,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
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
上铺珍珠2400粒;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
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其上还缀有820粒珍珠。

民间传说中还提到,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有4件:一是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
动”的九玲珑宝塔;二是4个翡翠西瓜;三是入殓时慈禧头戴的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
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四是慈禧口内含的一粒夜明珠,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但徐广源说,这些陪葬品到底有还是没有,恐怕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然而,财富没有给慈禧带来安宁。1928年7月初,军阀孙殿英盗掘清陵。慈禧陵中无数珍宝
被掠夺一空,“老佛爷”也被抛尸棺外。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行径被发现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人们强烈要求严惩他。奇怪的是
,虽然民声鼎沸,此事最后却不了了之。

民间风传,当时,孙殿英为了逃脱罪责,到处活动行贿,不少人都因此发了大财。监察院
院长得到了一批名贵古玩;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时,宋的鞋子上缀了一颗绝世罕见的珍珠
,就是孙殿英所赠;甚至有人说,慈禧口中所含的宝珠也被孙殿英送给宋美龄了。结果,
孙殿英不但无事,反而官运亨通,此后甚至还当上了安徽省省长。

最为清东陵被盗掘感到痛苦的,是逊帝溥仪和一干皇族。溥仪听到这一消息后嚎啕大哭,
立刻为乾隆和慈禧搭建了灵堂,进行祭祀,大清的遗老遗少们也哭作一团。1928年8月,溥
仪派载泽等皇族到东陵重殓。大清的旧臣们一进地宫就惊呆了——地宫里寒气逼人,遍地
都是霉烂的丝织物,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金漆棺椁(即套棺,大棺里安放小棺,小棺里是遗
体,其中小棺称棺,大棺称椁)已被拆散,慈禧的遗体就在一块木板下压着,脸朝下,上身
裸露,下身穿着裤子,一只脚上的袜子被脱下来扔在一旁,遗体上有许多拳头大小的斑痕
,似青似褐,皮肉全都贴在骨头上。当他们将慈禧遗体翻转过来,发现遗体上长满了白毛
,口角处也被撬裂。

见到这等惨状,载泽等人受到的刺激比大清朝灭亡还要严重。他们悲痛万分,赶紧重新为
慈禧入殓:将从地宫拾到的、慈禧生前掉的牙和剪下的指甲包起来放在棺内,在棺内铺上
新的黄缎被,大臣载泽又将当年慈禧赏赐给他的一件黄缎袍和坎肩盖在黄缎被上,然后封
好棺材,退出地宫。这是慈禧第二次入殓。

看到慈禧的真面目

1979年、1983年和1984年,徐广源曾三次参与清理慈禧地宫。其中最后一次,是为慈禧入
殓。

1979年,伴随着对乾隆裕陵地宫的清理,学界内对勘探慈禧地宫的呼声越来越高。那年的
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终于等到上级的批准,徐广源也得以随团队进入地宫,开始为
期一个多月的清理工作。

这次,徐广源和同事们从地宫入口一直清理到内棺前。除了让慈禧地宫面貌大白于天下,
还发现了很多在慈禧第二次入殓时被遗落的“珍宝”。即使是已糟烂的弃品,其文物价值
之高,也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其中有一件五彩五福佛字龙袍,本是穿在慈禧遗体最外
面的,却被随意扔在地上。衣服上绣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楷体“佛”字,每个字上原来都缀
有一颗珍珠。还有一件慈禧的宝印,乃檀香木所制,上面刻有她的谥号。

这一次进入地宫,他们的清理工作并没有涉及到内棺部分。

4年后,第二次清理工作展开。因为自1928年后,慈禧地宫盗口又被人扒开,直到1952年才
被砌上封好。所以,工作组猜测,慈禧棺内也许只剩几根枯骨,并建议复原一个慈禧遗体
在棺内陈列展示,也好让游人对清代葬制有进一步了解。于是大家决定,在1983年12月6日
下班后开启慈禧内棺。慈禧棺椁尽管残损,但依然金光闪动,通体朱漆的内棺也基本完好
。在棺与椁的夹缝间,徐广源和同事们发现了一堆堆被老鼠咬碎的水果皮和纸屑等,这些
杂物装了满满一铁簸箕。清理完这些东西,两位同事小心翼翼地开启了里面的棺盖。大家
立刻围拢过来,都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惊:一件黄缎被将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子上盖着一
件黄缎袍和坎肩……这竟然是1928年溥仪派人重殓后的原状!大家当机立断,合上棺盖,
立即向上级汇报。

匆匆一个月过去了,1984年1月,国家文物局方面终于传来消息,决定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
协同成立专家组,再次进入地宫对慈禧内棺开展清理工作。这个专家组共有10人,此外,
还有配合工作的电工、瓦工、木工等。事前,大家做了大致分工: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
责照相,有人负责指挥、录像和喷洒药物。因为此前下过两次地宫,对情况比较熟悉,徐
广源被挑选出来专门负责清理慈禧遗体。

“开启棺盖后,我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地揭取棺内的东西。先是黄缎袍和坎肩,然后看到
黄缎被和一个装有牙、指甲的小包,被子下再取走一层黄绸,慈禧的真面目才完全展现出
来:她头向左微偏,两眼深陷成洞,胸部袒露,身上有许多裂口,轻轻一碰,肋骨就扑哧
扑哧地响。当年连皇帝见了都怕的慈禧,已然成了一具干尸!用尺子量一下身长,共153厘
米。依此推算,慈禧生前身高应该不超过160厘米。”

徐广源和众人将慈禧的遗体抬出棺外,却发现棺材下还铺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锯末状物,
大家至今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负责防腐消毒的专家向棺内喷洒了药物,大家又将慈禧
遗体按原状安放好。徐广源在回忆中感慨道:“一个人死后不过76年,就入殓同一口棺材
3次,古今中外恐怕再没有第二例。”

清东陵风水是帝王陵寝中最好的

2005年,在清东陵工作了近30年后,徐广源退休。但这里的石牌坊、神道、地宫还是让他
魂牵梦绕,总也看不够。他仿佛一个寻宝的孩子,探寻着、参悟着清东陵每一个神秘的地
方,乐在其中。

“帝王陵寝的风水很有讲究,前面要对着一座山,叫‘朝山’;中间要有起伏,叫‘暗山
’;后面还要依托着山,叫‘靠山’。清东陵的风水在帝王陵寝中算是最好的:‘朝山’
金星山的主峰、‘暗山’影壁山和‘靠山’昌瑞山的中心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当你站在‘
朝山’山顶,远眺对面的‘靠山’,会看到东边的山峦都向西倾,西边的山峦都向东倾,
将主陵拱在中间,龙脉雄奇,威严自现。”徐广源对记者说,“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去爬
金星山,因为从山顶可以看到整个清东陵,壮观极了。每次去看,我都会被东陵的宏伟震
撼,在山顶待很长时间。”不过,在徐广源看来,风水再好,也没什么用。采访即将结束
时,徐广源和记者谈起了他陪伴清东陵一生的感悟:“《红楼梦》里跛足道人吟唱过一首
《好了歌》,第一句就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
一堆草没了。’将相如此,帝王后妃也是如此。生前纵横天下,死后还想继续荣华富贵。
可一朝闭眼,万象皆空。短短几十年,就是一个沧海桑田,没有不灭的金身,更没有永远
的富贵。我曾对老伴说,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陵园旁边。我研究了他们一辈子,死
了也和他们作伴吧。

--

标签 军事 功名 神仙 世人 集团 | 编辑标签

取消

  • 字体:中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签名档

修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取消

上一篇:USA & CHINA

下一篇:中国古代人如何应...

|返回日志列表

评论

隐藏评论签名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表情礼物 | 更多功能高级评论编辑器暂时无法加载

    附加功能展开收起  

    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