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集成商:打“人道”旗号围殴利比亚 究竟谁受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40:11

 

    就在伊拉克战争八周年前夕,打着“捍卫人权”旗号的法英美等国,迫不及待的对利比亚展开空袭。这场以“人道主义”为名的轰炸,造成大量利比亚平民伤亡,上演了又一出西方大国强权政治的“话剧”。

    这场“人道主义”轰炸,西方大国既有共同目的,又各自心怀鬼胎,背后留下了无数疑惑和猜测。有媒体说,这场战争“有谎言,有虚伪,有秘而不宣的议程。与保护平民无关,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必然结局是政权更迭,美国、法国、北约、英国、沙特、卡塔尔和“基地”组织等将从利比亚战争中获益。”

    2011年3月27日 利比亚民众在罗马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西方军事干预 3月26日,在意大利罗马共和国广场,一名利比亚人举着印有反战标识的T恤。当天,在意旅居、学习的利比亚人在罗马手持反战标语和国旗举行示威,抗议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要求利比亚未来应由利比亚人民自己决定。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上周末煞有介事地说,整个中东地区只有3个压迫民众的政权: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五角大楼正在攻击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利比亚。其他两国始终在新保守派的恶魔清单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沙特阿拉伯、也门和巴林等国家都是民主样板。(来源:参考消息)  >>详细

说来,西方大国再次打着冠冕堂皇的“捍卫人权”的旗号,行侵犯利主权、践踏利人权之实,既有共同的目的,更有各自的鬼胎。其中,作为西方联盟的“老大哥”,美国此次一反常态,变得“谦虚”、“节制”,颇耐人寻味。美国防部长盖茨一再表示要将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出来,强调其“将在联盟中发挥军事作用,但不会扮演主导角色。”

美国之所以罕见地甘当“配角”、退居“幕后”、把欧洲盟国推上前台,表面上是汲取了八年前以单边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学乖”了,转而运用“巧实力”、尝试“新式”干涉、更多利用盟国力量。实际上,奥巴马政府因财政赤字与债务庞大而捉襟见肘,加之“两场战争”使得美军疲于奔命,作为“头等大事”的阿富汗战争正处于节骨眼上,盖茨就坦承“奥巴马总统比任何人都懂得美军已分身乏术”。

    2011年3月25日 利比亚称近100名平民在西方联军空袭中丧生 3月24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市民抬着即将下葬的棺椁走向一座公墓。 利比亚官方当日宣布,近100名平民在西方联军空袭中丧生。新华社记者杨光摄

俄报:美国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

    近来,西方多国部队在战场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取得节节进展,而北约各成员国在战场外就军事打击利比亚的指挥权问题进展得颇为不顺。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最终北约同意接管联合国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部分指挥权,但对利比亚地面目标的军事打击仍由美国领导的联军实施。

    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使外界恍然醒悟:在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尽管美国不是言打最凶的国家、不是开第一枪的国家、也不是派部队最多的国家,但绝对是打击利比亚的幕后主使国家和军事行动后收获胜利果实的国家。 

    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向北约移交,而北约由美国领导,向北约移交就是向美国移交。北约对军事行动指挥权的接管对美国来说可以将战果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只不过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而已,这种做法同冷战后的几场战争如出一辙,即战争中由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开打,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后以北约的名义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进而巩固美国的战果。这种模式已使北约成为美国霸权行动的遮羞布。   >>详细

觊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 美国欲制衡欧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其2/3的成员是中东地区国家。“9·11”事件后,美国担心仅仅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远远不够,而重新获得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主动权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此后,美国以反恐为由,在2001年和2003年相继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战争,并于2008年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这一方面是将非洲大陆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支撑点,另一方面则是觊觎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牵制与北非相邻的海湾石油资源国。如果此举奏效,不仅能扩大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掌控,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另一大经济体——欧盟。因为中东地区出口的石油中,有2/3出口到欧洲。加强中东的石油控制权可以控制欧洲的经济“供血”系统。有了欧债危机和石油控制双管齐下,欧元区对美国的威胁程度将大大削弱。这是美国在“9·11”事件后重视对非洲方面的军事战略控制的目的之一。

    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利比亚就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之一(另外还有伊拉克、伊朗等)。这一次利比亚国内发生动乱,美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即便是在利比亚政府承诺立即停火的形势下,由法英美等国组成的联军依然对其实施空袭。但是,在十年内刚刚发动两场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已显得力不从心,此时恰好有一个爱出风头的法国出面挑起这次战争,再加上来自国内方面的压力,美国计划逐步将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方面,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详细

美担心利比亚内乱“溢出效应”影响埃及、突尼斯

    许多美国中东问题专家认为,美国在利比亚的利益并非至关重要,2010年从利比亚进口的石油只占美国进口总量的0.63%,利比亚的石油产量也只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利比亚人道主义状况也未达到军事干预的“标准”。但利比亚局势动荡对世界石油市场有间接影响,其混乱形势对其近邻刚经历剧变的突尼斯和埃及也有“溢出效应”,而美国当前的中东政策重点正是确保埃及和突尼斯“和平过渡”。奥巴马政府同时背负着“将穆巴拉克赶下台,却纵容卡扎菲”的舆论压力,因此出于战略利益考量决定军事介入,但严格限制行动目标和参与程度,以避免为有限的利益无限卷入。    >>详细

俄报:美打击利比亚不为石油 为北约?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利比亚行动的控制权将在3月30日全部移交给北约。这一决定是27日在北约理事会大使级会议上作出的。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促使白宫如此急切地将利比亚行动的指挥权交给北约呢?(在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专家曾对北约的效率提出质疑。)

    专家们倾向于用能源意图来解释美国对卡扎菲采取行动的倡议。事实上,利比亚拥有约1.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360多亿桶石油的探明储量。(相比之下,科威特天然气和石油的已探明储量分别是1.55万亿立方米和近1020亿桶。)不过,不能把利比亚战争的原因归结为能源阴谋。即便北约战胜,也并不意味着西方公司可以自动获得利比亚的油气资源。如果利比亚局势按照伊拉克的剧本发展下去,战后重建基础设施的花费以及它在持久战的条件下是否可行都是未知数。

    其实,这其中暗藏玄机。在过去两年里,欧盟国家从北约获得自主权的趋势不断增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巴黎和罗马就曾讨论在地中海建立欧洲共同体的“特殊责任区”。1995年的巴塞罗那会议开启了欧盟与地中海以东和以南国家的合作进程。1997年,法国和意大利建议北约设立由欧盟机构指挥的“地中海司令部”。当时,英国和葡萄牙否决了这项提案。但2008年,地中海联盟在法国的发起下成立。43个国家加入了这个新组织,其中包括瑞典、荷兰等远离地中海地区的欧盟国家。欧盟借此发出了自己建立安全区(独立于美国)的申请。

    欧盟的地中海倡议引起了华盛顿的警惕。白宫官方既不反对“巴塞罗那进程”,也不反对建立地中海联盟。但美国专家却在欧盟的这些举动中看到了令人担忧的趋势:北约的跨大西洋基础正在受到侵蚀。而利比亚战争则为美国提供了阻止这一不利进程的机会。  >>详细

  • 美国在利比亚陷入角色困惑
  • 多数美国人反对美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
  • 金一南:美打利比亚无理由 奥巴马不能说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