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孩前多久戒烟戒酒:左铁钏:科技部不能变成“产品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0:37
中国目前的科技管理和经费分配模式相当功利,但是,“你看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有多少项目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呢?”

  【财新网】(记者 谢海涛)“近年来,我国科技投资虽然逐年增加,但国家真正的科技水平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面,甚至出现了逐年下滑与流失的现象。”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左铁钏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对当前中国科技管理机制提出了诸多尖锐的批评。

  科技部急需转型

  在发言中,左铁钏首先建议:科技部的职能应当从对逐个项目的管理,转化为对国家整体科技规划的协调与管理,即对重要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方向、目标、重点需求的全面规划。

  左铁钏认为,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是人治管理,既不科学,也难持久,而且是重复的。而转换上述职能,从一定程度说,就是将政府从钱与权的管理,转换为服务性的管理,由忙乱的事务性管理,进入到宏观的科学稳定的管理,由人治性的管理进入到法制性的管理。

  她提到,德国教育与研究部(BMBF)前些年曾在“光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布了五年规划。这一规划既宏观又细致,对该领域的诸多技术领域,提出了较长远而稳定的科学设计和具体的解决办法,并由科技部门对各阶段的执行情况进行协调。“人家的规划,不像我们现在的规划,空话套话一大堆,政治口号一大堆。”

  左铁钏称,德国的上述规划制定得非常系统而有条理,如在芯片研制方面,列出多少年把波长从248纳米缩短到193纳米、157纳米……,线宽从百纳米到几十纳米,再到几纳米。2000年左右,左铁钏曾把德国的上述规划翻译后交给科技部相关官员,以供他们借鉴和参考,但并未引起重视。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部的科技规划喜欢用重大科技专项的方法,搞具体产品光刻机。左铁钏说,前几年,由某单位研制百纳米的光刻机,投入了数亿元,最后并不成功。“现在这一轮发展,还是这个所搞一个90纳米的光刻机,那个所搞一个60纳米的,又是多少亿投上去。科技部倒像是产品部。”

  在左铁钏看来,中国目前的科技经费分配模式相当功利。她说,有一年参与调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现各个城市都在抢这块蛋糕,想往里面套,根本不管自己城市的特点是什么,科技发展应该怎么样,民生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没有分到一块蛋糕,这个城市就意味着被边缘化了。各单位都是这样,怎能不“跑部前进”呢?

  取消现有评审制

  在人事制度上,左铁钏呼吁,落实科技人员聘任制度,取消现有的评审制度。

  200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曾提出过相关建议。今年,她再次在提案中强调:聘任制是建立在科技工作的客观专业需求上,人员的聘任和是否延聘,是根据其科研工作的水平、能力与成果决定的,而评审制如各种奖项、头衔、院士等的评审,很多是建立在人为的主观评论上,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行政化的简单管理方式。

  左铁钏表示,在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今天高科技隔行如隔山的年代,大量采用评审制,并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大量背对背的评审,是造成当前科技界不正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国家没有搞这种评审制度,我们这里什么都是评审。现在许多专业方向非常窄,非常深,让大家给你举手,根据什么呢,主要就是奖项、文章、效益等,这些数字真能说明学术造诣的高低吗?”左铁钏直指当前某些评审中的“潜规则”说,“被举手的人,要让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都了解你,就必须事前做大量的‘工作’。举手的人,又根据什么举手呢?说老实话,这种评审方法,我觉得并不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术本身的一种亵渎。”

  对于科研体制中的行政化管理,左铁钏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说,一个人到学校工作,先是做助教,然后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一级级的,很多人就根据这个层级,如评讲师需要什么条件,评教授需要什么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工作。

  左铁钏还质问:“为什么我们的行政机构,非要在知识分子中,以功利的钓饵作为动力呢?这种行政化管理下的科技人员,是最没有创新能力的,上级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办,统一意志,统一模式,这和科学研究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有多少项目拥有核心技术?

  上述管理体制无疑会造成种种弊端。左铁钏说,随着国家GDP越来越高,国家科技的能力,核心技术却是越来越丢失了,研发团队没有了。“现在战略新兴产业要的是什么人?要的是‘信息员’、‘采购员’,知道到哪里去采购,怎样使用这些设备,怎样把国外的技术搞回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越来越萎缩,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很多都在做‘营销员’。”

  在发言中,左铁钏感叹:“你看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有多少项目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呢?如风电项目,叶片设计,我们糊的纤维布是进口的,浇的树脂是进口的,而且这些都具有污染,工人须穿防护服装进行施工。再如LED项目,净化车间里,从头到尾是引进的设备,项目经费70%以上用于引进生产线,某些工位的设备,一台就是上千万元,现在是几十台、上百台地卖到中国,各省市都在建。美国的厂家说,中国人把我们救活了,企业本来面临倒闭了。我问这项目不是节能吗?美国为什么不搞?答曰成本太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