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英语怎么读音:文学类文本 专题练习 复习教案(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4:39
 

文学类文本   专题练习  复习教案(精品)

 

文学类文本   专题练习(一)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狭的天地(石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植物相处(李汉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土婺源(马云霖)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世界(节选)(铁凝)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绝唱   (严阵)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夜色中的喃喃呓语(刘海建)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雁南飞(胡同)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亲爱的麦子(周涛)

                    文学类文本 专题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醉意的境界(单士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农   家 (【德国】赫•黑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黑  白)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阳光的感觉(肖复兴)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 (闵凡利)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绿色的梦(陆文夫)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周庄烟雨中(韩静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的灯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   专题练习(一)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狭的天地
                                                            石灵
   (1)法国公园附设的动物园里,有两头狮子,当清晨或薄暮,往往发出一种动人的吼声。每次听了之后,不自觉地有一缕由激动或凄清交织成的酸意,升到胸际。接着是许多遐想,挤掉手中的工作,挤断正常的思考。
   (2)我想到,它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   (3)赤日西堕,黄云蔽空,长风怒啸,景色为昏。是它出现的最好的背景。于是它或穿越溪涧,或踞伏崖岭,发为长吼,群山响应,声震山林。如果是秋天,败叶萎枝,簌簌地下落。不要说猿鹿狐兔,各自潜隐,即山精魑魅,也将不敢显出身形。 .
   (4)但它现在在笼里。
   (5)挨着狮栏的另一个栏里,是一只文豹。它不会吼,但据说,它的性子比狮子还急。每次看它不是在栏里彷徨窜走,就是睡在木板上;睡在木板上,却并非在休息,它睁着两只灰碧的眼,一瞬不瞬,射出一股近乎疯狂的愤怒的光。它在恨,我想这时候,即使是好心的开栏放走它的人,也逃不掉它的抓啮。
   (6)过了不久,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见。问人,知道并不是搬了家,而是死了。那原因是很明白的。它死得对。如果有人学为批评家,说它是懦夫,是弱者,我将投反对票。
   (7)我不是狮子,不是文豹,更不是英雄。然而我却渐渐地明白了狮子的吼,文豹的不瞬地睁着的眼。
   (8)小时候,从家里到学堂,约二里路,每次走起来,都要愤慨怎么这样远,大起来,在外面住了若干年,再回去,有时探探旧日的脚迹,往往觉得走不了几步,就已经到了。这时候,心里会起一种异样的蠕动,好像有一种什么东西已经失掉了,逝去了。但现在对于有着走不完的马路和弄堂,看不完的脸孔和人事的上海,却又起了一种相反的感觉。是第一次。
   (9)马路两旁,高耸着房屋,像撞不破的铜墙铁壁。即使转弯抹角,绕过了一道,顷刻间面前又矗立起一道,绕过一道,又是一道。似乎永远绕不出个豁然开朗的面目。要看到天,是要在那些铜墙铁壁面前注册的,而它们又多么吝啬,永不给你一个一望无际的视野,一方块一长条,是些豆腐干和米达尺。即使低下了仰起的头,顺着马路看去,虽然电杆是数不尽的,街车是数不尽的,但是,在你的眼睛还没有用足了力的时候,它已经转了弯,它已经断了头,心里被挡住了去路。一着急,身上淌下了汗,呼吸也窒闷起来。我厌倦,我想有一副狮子的声带,有一双文豹的眼睛。广大的原野呵,我思念着你,像思念着一切亲爱的人和物一样。
   (10)我怀疑我是不是合适住在城里。
   (11)近来去公园,发现动物园的局面,又有些变过了,两只分栏居住的狮子,已经迁到一个栏里。我注视栏里的两个动物,恍然地悟出来,为什么好久好久以来,清晨或薄暮,没有听到那摇撼心灵的吼声。狮子原不过也是一种平凡的动物呵!但它却有可爱的地方,它直率。它大概也明白,发不出饱满的又壮又悲的吼声,倘不知趣,是徒然会招来看客的讪笑的。
   (12)人是善于恶作剧的。
   (13)人不但会为凶猛如狮子的动物制出铁栏,设下圈套,使它住在里面,连本性也渐渐失去。有时还会为自己制出铁栏,设下圈套。但这是极悲哀的事。住在别人的铁栏和圈套里一朝觉悟,还可以发下冲出去的愿心。住在自己的铁栏和圈套里,是永远没有脱笼的希望的。
   (14)但人也是狡猾的,不信你听,倘遇东风的机缘,从百老汇大厦里,每每传来妖声妖气的怪叫,那不是狮子,那是兽中的狈。
                                         (选自《石灵文集》,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略有删改)

1、第(3)段描写狮子“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有何作用?(4分)
2、根据文意,分析第(9)段“铜墙铁壁”和“注册”的含义。(4分)
3、文章首段写狮子发出吼声,第(11)段却说狮子不再发出吼声,请分析其原因并谈谈这样写的作用。(4分)
4、文中提到“人是善于恶作剧的”,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
                     




【参考答案】1.狮子在广阔的山野自由飞奔啸吼,(1分),与狮子被圈禁在笼里的惨状作对比,(1分)寄寓了作者对被圈禁动物的悲悯情怀,(1分)更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剥夺动物生存空间和自由行为的愤慨之情。(1分)
【参考答案】2.铜墙铁壁:不仅指城市的房屋,更用来比喻挤迫人的空间、束缚人的自由的一切事物与方式。(2分)注册:人“要看到天”,必须向“铜墙铁壁”申请登记,示意人在城市里。获得广阔控件、获得自由异常艰难。(2分)
【参考答案】3.①首段狮子发出吼声是因被剥夺了生存的空间和自由而生的悲愤和抗议。(1分)狮子不再发出吼声既因为圈禁太久已被驯化;(1分)又因为人类是如此残忍,抗议也是徒然,且只能招致“看客的讪笑”。(1分)②前呼后应,突出了广阔空间和自由的可贵。(1分)
【参考答案】4.①人类为动物“制出铁栏”“设下圈套”,是剥夺动物空间和自由的强盗式的恶作剧。(2分)②人类为自己“制出铁栏”“设下圈套”,是剥夺人类自身空间和自由的自掘坟墓式的恶作剧。(2分)③他人设置的笼子也许可以“脱笼”,自己设置的笼子却“永远没有脱笼的希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不管如何,与人相处多了也会有烦的时候。即使孔夫子在世,天天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导,恐怕有时候也想请假两天在家里闭门思过,享受独处的宁静。即使李白在月光下复活,与他三五天喝醉一次是可以的,甚至是“不亦快哉”的,但如果日日狂饮,夜夜醉倒,不仅诗写不出来,还会喝垮了身体。“圣人”和“诗仙”尚且如此,何况世上并非都是你喜欢和热爱的人,产生“烦”甚至更不好的情绪就难免了。
    ②宠物大约就是由此“宠”起来的,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可爱温驯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适度地拉开与“同类”的距离,而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不必戒备和算计,也不必那么多的礼节,更不用点头哈腰献媚讨好。这一切都免了,动物不欣赏人类的文化,你只要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就偎在你的怀里,狗就向你撒娇,鸟就向你唱歌。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③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宠物是人精心选择和驯化了的。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它们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人更无法考虑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相处,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
    ④这样,我们就格外思念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们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⑤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狗尾巴草,那么天真地守在路边,谁家的狗丢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万载的孩子们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趁我伏在泉边喝水的时候,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全都告诉我了。
    ⑥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静静地守在昙花旁边,不要为天上的星月缭乱了视线,注视它吧,它漫长的一生里只有这一个灿烂的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却被一条蛮不讲理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
    ⑦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⑧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世上没有虚伪的植物,没有邪恶的植物,没有懒惰的植物。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学,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1、第⑤段“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句中有两个加点的“绿”字,请根据文意说说这两个加点的“绿”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这里的描写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3、文章标题是“与植物相处”,可作者在第②③段写与宠物相处,请说说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4、阅读全文,请回答植物“生活的哲学”的内涵有哪些?为什么说“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5分)

                 

 



【参考答案】1、①前者是写青草(植物)既丰富了他们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也使得他们的诗拥有了清新活泼的生命,散发着清新芬芳的气息。(2分)
②青草(植物)使古老的文化典籍显得鲜活生动,充满生机(1分)关于青草(植物)的丰富遐想,虽历史悠久,却总是那么清新灵动,富有诗意(1分) .
【参考答案】2、①这里的描写能紧扣景物特点。如竹子修长挺直,所以说“正直地生长”;芭蕉是一层层卷裹的,所以说“粗中有细”,叶子肥大,承接各个方向来的风,所以说“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光秃秃的,没有叶子,所以说“握着满把孤独”;青藤是攀爬类植物,所以说“爬上了绝壁”。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描写的植物都具有人的情态,使语言表达富有韵味。③以动写静,使不能动的植物都显得活泼生动,情趣盎然。(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且不限于以上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3、①内容上:这两段与写“与植物相处”的内容形成比照,更突出植物的普遍、温柔、真诚,它们更使人亲近,这些突出了作者对植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与人相处烦的内容到与宠物相处无忧再过渡到下文与植物相处更自由快乐。此外,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在结构上形成了起伏,显得曲折有致。(2分)
【参考答案】4、(1)①与环境相谐相生(对人对物十分友善)②知恩必报(回报人们的欣赏,回报大地的养育,回报自然的恩赐)③保持心灵的自由,品格的独立(不趋炎,不媚俗)④奉献自己的美和生命。(每点1分,任答三点)
(2)说“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指的是,土地是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一切活动和改变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除自身之外,植物的特点和习性,都深受土地的影响;(1分)正因为土地是深沉的,所以植物“生活哲学”的内涵才如此丰富。(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土婺源
马云霖

①婺源的乡村是安静的,婺源的乡村是恬淡的。散落在婺源各处的乡村,在群山之中,做着一个个久远又安详的梦。它们成长,它们呼吸,它们衰落。农耕时代的村庄,在阳光沐浴与风雨洗礼下,遗世独立,顽强地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遗传密码。 .
    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哲学家朱熹、音韵学家江永、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一辈辈人,跨过村口的小桥,从这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对房子牌坊亭阁桥梁的精心雕琢,让这些村庄散发着农耕生活的芬芳。月明之夜,游子思念起故乡,乡愁里,氤氲的是曼妙的温馨。典雅的廊桥,高高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弄堂,雕着花鸟的木窗,寄着寓意的砖雕,精雕细镂的贴墙牌楼,让每一个思乡的梦,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
      ③与别的乡村一样,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怀揣远大的抱负,肩背简单的行囊,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翻过山,越过岭,涉过溪,走出群山。在山外成就一番大事业后,衣锦还乡,盖起让人羡慕的高楼。自元以后文风鼎盛的理坑村,地处偏僻却官宦辈出。几百年来,七品以上官员就有36人。自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552人,历代文人学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被收入《四库全书》。日月更替,四季轮回,村口的树早已参天。从树下走过的读书人,回望一眼翘角飞檐的人家,踏上了赶考的路,心中涌起的,是自己默默的渴望。 .
      ④那些朴素的村庄,像寻常的草一样长在田间地头,吸风餐露,洞悉天地间的奥秘。在季节的风中摇曳生姿,在乡土上存活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与风霜雪雨,与日月星辰,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即使是一处水碓、一座廊桥,也恪守着与自然的契约。建于南宋的彩虹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在最宽的河面上建桥,桥墩设计成半船形,根据洪水设定桥墩距离,木质部分的易于维修,使这座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廊桥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完美结合,连接了两岸的村庄,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像牧童嘴边的一支笛,吹响在古典主义的乡村写意画里。只是,牧童的笛声成了历史的回响,而廊桥,仍在继续着美丽的功能。 .
      ⑤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曲折幽静的街巷,碧野清风的环境,让一个村庄充满了画意,洋溢着诗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在婺源的乡村里,很轻易地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
      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大夫第、司马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那一座座大山深处的房子,雕梁画栋,曾吸引多少羡慕?收获多少赞叹?光阴递嬗,四季更替。在人去楼空之后,寂寞地面对流淌的岁月。青春年少的欢声笑语,金榜题名的志得意满,独守空房的哀愁,挑灯夜读的刻苦,都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剩下陋室空堂,衰草枯杨,静静地听着岁月流淌的声音。 .
    ⑦走在婺源的乡村中,仿佛穿行在梦里的江南。房屋是黑白两色的,古树是葱茏高大的,小桥是婉约玲珑的。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古朴,典雅,和谐。 .
    ⑧婺源的乡村,在岁月长河中,做着不卑不亢的精神守候,超然物外。 .

1、联系全文,说说婺源乡村有着怎样“独特的遗传密码”。(6分) .
2、第③节说“耕读传家是婺源人祖辈的传统”,“传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
3、根据文意,试概括第6、7两节的写作意图。“矮墙竹篱,菜园鱼塘,茂林修竹, .
那该是古代乡村文人悠适的田园生活”一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
4、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婺源这类传统文明,有人在渴望 .
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5分) .
              





【参考答案】1、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能够包容各种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存在;要有足够大的胸怀,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留住一流的外来人才;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6分,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2、(6分)要点:①耕读传家的传统;②朴素和谐(或诗意优美)的环境;③恬淡悠适的生活。(每点2分。)
【参考答案】3、(6分)要点:①刻苦好学,②抱负远大,③激励后学,④桑梓情怀。(每点2分,答出三个点给全分)
【参考答案】4、(3分)显示婺源的衰落(1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缅怀(1分),对乡土文化衰落的伤感(1分)。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世界(节选)
                                        铁凝
(1)这是一个梦。
(2)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3)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4)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5)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这便是世界的末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6)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7)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啕。
(8)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9)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10)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11)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依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12)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
(13)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14)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15)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16)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17)丈夫更加茫然。
(18)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19)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20)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母亲的梦中经历。(4分)
2、阅读(16)(18)节文字,回答问题:年轻的母亲为什么说“世界就在这儿(指摇篮里的婴儿)”?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4分)
3、(1)分析文章第(12)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4分)

(2)小说多次写婴儿的微笑,有何作用?(4分)
4、本文作者借梦境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概括小说的主旨。(4分)
                             





【参考答案】1、回乡探亲时遭遇灾祸,(1分)母亲受到婴儿微笑的鼓舞,从裂缝中攀登上来,爬上了大地(1分)。苍穹下一无所有,开始大声地嚎啕。(1分)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母亲,母亲怀抱婴儿重新上路。(1分)   
【参考答案】2、(1)因为在梦中,婴儿以微笑给予了母亲超常的勇气和力量。(2分)
   (2)因为在梦中,母亲战胜了灾难,给婴儿一个温暖而完美的世界。(2分)
【参考答案】3、(1)动作描写(2分)更好的突出了母亲在婴儿微笑的感召下战胜了困境,并表现了母亲对婴儿的爱,(1分)进而突出主旨。(1分)(要点应是塑造人物,突出主旨。)
(2)为母亲的性格转化提供契机,(2分)推动情节发展。(2分)
【参考答案】4、本文通过对梦境奇特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信任(或“微笑”)与爱(或“责任”)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能激励人战胜灾难。(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8分)

绝唱  

严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2、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
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3、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4、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
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夜色中的喃喃呓语

刘海建

夜凉如水。

很久没有在凌晨还依窗而立。

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
    我突然想起了那段被叫作童年的岁月,它的美丽淳朴常常让我不忍去回忆,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弄坏了。真的,它是用最简单的游戏法则构筑了“美”的本然世界,以最微不足道的奖励圆满了一个个硕大的梦想——那当真是一段不能复制的奢侈时光。那个时候,最让伙伴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儿,顶多也就一毛钱一根,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到了冬天落雪的日子,大家呼朋引伴地雀跃在茫茫的雪地里,比谁堆的雪人最大,比谁滚的雪球最结实,那个年纪的孩子,都还不知道什么叫寒冷。春风吹起时那就更妙了,最先脱去棉衣的那个人,一定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后跑回家中,央求着母亲帮自己换上春衣,虽然在多数时候都不会得逞。秋天我们就去林子里捡树叶,或者做成书签,或者用胶水在白纸上制作树叶拼图。其实伙伴们的手艺都不高明,但大家仍然会叽叽喳喳地评出一个最棒的第一名。
    毫无线索地,我想起了少年时爱听的那首歌:从前有个传说,传说里有你有我,我们在阳光海岸生活。有些梦不做不可,有些话一定要说……
    那时,我好像还不大知道歌里唱了些什么,只是朦胧地感到,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离现在已经过于遥远,连记忆都已变得陌生。我再想想,好好想想,想想那个飞扬跋扈的青春,还有洒脱不羁的成长:懵懂、单纯、执著、狂热、无所顾忌,爱做多多的梦,爱想多多关于未来的事,爱扒着地图用手指在上面游来游去,告诉自己以后要到这里,还要去那里。
    忆起了那个裙裾飘摇的年代。我的身边走着一个清瘦的少年,他有一张俊朗的脸,沉默羞涩。那时的我像只闹喳喳的麻雀,而他平日里却言语不多,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帮数学老师收作业,我帮语老师收作业。他身上常年只有一块钱,喜欢在校门口的小摊儿买烤山芋,然后就把一个掰成两块儿,我一般都会抢到大的,他就开心地吃着那个小的。我说我高中一定要考到省重点去,他说那他也去。我说我们还要一起上大学,放学,一起吃烤山芋。他说好,永远在一起。其实那时,我们谁都不懂,永远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算作誓言,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比这更让人憧憬的约定。后来,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他却失约,留在了当地的一所普通高中。
    前些日子,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一个沉稳厚重的男中音对我说,是我,我现在是一名军官了。
    这些年里,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只有年少时的情感,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人偷偷喜欢,偷偷为一个身影心跳,偷偷为一个微笑沉醉。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善待和迁就,仅仅是在友谊的名义下给予的温存和暖意。但这所有的所有,都不带丝毫造作的嫌疑,也无关任何欲望或世俗的动机,那善待是真的善待,那暖意也是真的暖意。也正是这些与锦瑟有关的心动、感伤、幸福、羞涩,不论岁月把你带去了何处,当你回头望时,它们却始终诚恳地站在那里,站成我们生命中郁郁葱葱的绚烂风景。
    夜色越来越浓,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窗外的小虫早已睡下,我的思绪却仍然在飘荡。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只是,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上,我依稀看到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少年的背景:清瘦、羞涩、俊朗、落寞。
    来风了,它在蹭我脸呢。
    这么晚,夜的温柔,一定是只为我一个人而敞开的吧。

1、文章题目中有“喃喃呓语”,阅读全文,说说“呓语”的意思并具体阐述。(6分)
2、第三段“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说说这个句子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
3、请概括说说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安排。(5分)
4、倒数第三段作者说“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请结合全文具体说说作者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1、这里的“呓语”就是那段不可复制的时光(3分)包括:①冰棍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②不知寒冷而进行堆雪人比赛,③用秋天的树叶做成各类小物件的乐趣,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⑤在地图上做了多多的梦,⑥还有一个铭记于心的少年时期的那份天真无邪的情感。(一点0、5分,共3分)
【参考答案】2、用比喻的方法,把夜来香比作美好的童年,不说回忆童年,而说“夜来香”在心底悄然绽放,并且突出了其强大的冲击力,而将感官“击碎”。(2分)形象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分)很巧妙地引起了全文对少年时光的回忆。(2分)(每点2分)
【参考答案】3、(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现实——回忆——现实”也可)(2分)(2)由一个不眠之夜引起对儿时的回忆,前面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引出后面对清瘦少年的回忆,用以表达作者观点和感受,最后又回到现实——能使自己感到一种夜的温柔。(说对大意即可,3分)
【参考答案】4、作者说,“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障眼法,类似于鲁迅的“无话可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的同学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时光,并说那种情感值得永远铭记,但由于后来诸多因素,使少年背景渐行渐远。然而那“仅仅是一个人偷偷喜欢,偷偷为一个身影心跳,偷偷为一个微笑沉醉”的童年的美好感觉,却使作者永远难于释怀。因此,作者不是无意缅怀,而是深刻地缅怀;不是没有感伤,而是满怀感伤,在作者细腻的心灵世界,有一股浓浓的感伤、落寞、失落等心绪在萦绕,挥之不去。(答到大体意思,即可给分6分)
                                                               

七、(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2、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4分)
3、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4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4分)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比说明大雁是过客。(每点2分)
【参考答案】2、(4分)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寞孤独的灵魂。(每点2分)
【参考答案】3、(4分)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2分)
【参考答案】4、(6分)对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对人类以“文明”的名义与自然隔绝的感慨;对现在和将来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每点2分,只要联系现实,写出每点的意思即可)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亲爱的麦子

周  涛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6分)
2、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
3、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5分)
4、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7分)
                      



【参考答案】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意思对就可)
【参考答案】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3分)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或感叹的语气]、(1分)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1分)
【参考答案】3、本段语言诗化、优美,富有意蕴。(1分)采用了联想、想象、(1分)拟人(1分)等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1分)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1分)
【参考答案】4、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3分)(意思对就可) 甲、
                    文学类文本 专题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同乐方为乐。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以生命入世,肩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可谓,生死一知己。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1、请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写欧阳修心情的三个词语,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欧阳修的心情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4分) .
4、文题是“醉意的境界”,综合文中信息,概括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5分)

                  





【参考答案】1、(1)忧伤落魄失意 委屈(答对1个得1分,共3分)
作者在文章开头这样写,意在欲扬先抑(或形成强烈反差),更能充分展现欧阳修在被贬中的心态和成就。(1分) .
【参考答案】2、这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结合起来,(2分)既为欧阳修的离京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1分)又含蓄点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1分) .
【参考答案】3、因为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诞生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千古雄文,(2分)让我们看到了同时发出心系人民的时代强音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伟大襟怀。(3分) .
【参考答案】4、欧阳修的“醉意”,是一种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2分)醉于山水却能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境界。(2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农   家

【德国】赫•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总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③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④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 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飘洋过海,去取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这可不是一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选自《林中水滴》)

1、作者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土地时,为什么感到自己仿佛“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4分)
2、①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2分)
②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4分)
3、蜜蜂的歌有什么思想内涵?为什么说“它的歌是我的世界”?(4分)
4、作者笔下的“农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异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4分)这儿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参考答案】2、(6分)①因为世界(农家)美丽,生命短暂,作者想增加一对眼睛多看看,再增一叶肺多呼吸,尽情享受(体味)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2分) .
②以山那边人们的忧虑生活同山这边人们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2分)书法自己对充满“忧虑”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2分)
【参考答案】3、(4分)蜜蜂的歌是幸福、永恒的歌,有着农家质朴美丽、温暖幸福、亲切欢畅的特色。(2分)蜜蜂的歌是代表着我的理想和追求。(2分)
【参考答案】4、(4分)不同之处是:农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与世隔绝。(2分)
    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代表着作者的理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  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5分)
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 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5分)
                      



【参考答案】1、(4分)  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3分);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2、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的差异,(2分)以及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2分)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富足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3、中华民族最终大融合,或祖国大地南北儿女团结一致,(1分)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或共同的追求(答“渴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也算对)。(2分)拟人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形象而富有韵味。(2分)
【参考答案】4、同意。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作者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作者对此纵情赞美。
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阳光的感觉

肖复兴

(1)当初腰伤之后,我可以说是整天追着阳光转。因为大夫嘱咐我要多晒阳光,每天晒一小时阳光,等于喝一袋牛奶,对于补钙极有益处,有助于腰伤的恢复。
    (2)我住医院的时候,病房的窗户朝南,能够下地了,我每天都要站在窗前,好像阳光早早就等在那里,和我有个约会,不见不散。出院了,我家的窗户几乎都没有朝阳的,我便每天早晨到小区里的小花园,朝东的高楼遮挡住了太阳,要耐心地等到九点钟以后,太阳才能够越出楼顶。我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珍贵,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要它,它就能够如婢女一样随叫随到。城市的高楼无情地切割了天空,阳光不再如在田野里一样,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挥洒。
    (3)冬天暖气还没有来的时候,阳光就更加珍贵无比。那时候,我像一只投火的飞蛾,在小区里寻找着阳光飘落的地方。阳光如同顽皮的小孩子,东躲西藏,在楼群之间、在树枝之间,一闪一闪地稍纵即逝。在时钟的拨弄下,阳光就像瞬息万变的万花筒,跳跃着,和我捉迷藏,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小伙伴拿着一面镜子对着阳光照出的反光打在地上,我去用脚踩这个光斑,他便把镜子迅速地移动,比赛谁的速度更快。
    (4)终于,暖气来了,温度解决了寒冷,却代替不了阳光。坐在房间里,和坐在阳光的感觉完全不同,腰就是最敏感的显示器。现代化机器制造的温暖,如同格式化的打印文件,缺少了手写的流畅和亲切,就像尼龙布料和棉布的区别。我才体味到阳光含有大自然的气息,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都吸收进阳光里面,还有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都不仅是一个温度计所能够显示得了的。同暖气制造的温暖目比,阳光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在暖气和在阳光下,都会出汗,在暖气下的汗里面含有工业的元素,而在阳光下的汗里有着大自然和亲情的因子。
    (5)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到海边晒太阳、到街头的咖啡馆前的露天座椅上晒太阳;为什么北京的老头老太太特别愿意在胡同口挤在墙角晒太阳。阳光和水一样是世界上最为平等民主的东西,它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慷慨给予一切人以照耀和抚摸。记得我国过去有一则这样的寓言:地主在屋子里烤火冻得揣着手直跺脚,长工在屋外的阳光下干活却热得脱光了衣服还不住地出汗。阳光给予人们的温暖,是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6)我想起日本的一则童话,讲的是林子深处住着一个四岁叫夏子的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奶奶,腿脚不好,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屋。冬天到了,屋里很冷,小姑娘跑到林子里,用围裙兜了一兜阳光跑回来给奶奶,跑得急了,刚进家门,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没法给奶奶了,小姑娘哭了,对奶奶说:阳光都没了,没法给您了。奶奶对她说: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
    (7)这则童话,是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却记忆犹新,就在于奶奶说的话让我感动。老奶奶说得多么好啊,阳光不仅是可以看见,可以储存,可以兜住,也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

1、在作者笔下,“阳光”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请概括说明。(6分)
2、如何理解第(6)段画线句“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的含义?(4分)
3、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4)段为例加以赏析。(至少两种)(4分)
4、文章中写到一则日本童话,请探究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1、①阳光是珍贵的,不是想有就有的。②阳光是稍纵即逝的。③含有大自然的气息,带有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以及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不是唾手可得的。④平等民主,一视同仁,给予人们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⑤有情感有生命,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答出1点给1分,答出5点给满分)
【参考答案】2、阳光代表温暖和爱心(2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许(1分,答出“赞许”即得1分),对其撒落阳光的宽慰(1分,答出“宽慰”即得1分)。
【参考答案】3、如比喻(1分),第(3)段“那时候,我像……的地方”,突出了作者对阳光的渴望(1分)。再如对比(1分),第(4)段用暖气和阳光对比,突出了阳光具有大自然和亲情因子的特点(1分)。(写出比喻、拟人、对比等两种修辞方法得2分,写出相对应的赏析内容得2分。)
【参考答案】4、①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作铺垫,说明阳光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带给我们美好而奇妙的感觉。(2分,从结构角度分析)②赋予阳光以诗意般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从内容角度分析);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2分,从中心角度分析)。④神聚形散,化实为虚。(2分,从写法角度分析)(答出其中三点并具体分析即可得全分)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

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

1、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5分)
2、文章第①段对“桃花”的描写(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3、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6分)
4、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1、精神上,作者发觉城市的人们“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目光里有着“鄙视和嘲讽”,自己的自尊和人格受到了伤害;物质上,作者在辛勤劳作之后,并未获得与之相称的回报。(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
【参考答案】2、形象地展现桃花无论生存环境如何,都能尽情绽放的美丽(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引发“我”对桃花的思考,反衬出“我”的“敏感、脆弱”(2分),与第五段中赞美桃花的品质相呼应,为展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2分)
【参考答案】3、桃花能够不在乎自己立身于“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使我明白,不必自卑脆弱,排斥自己的“农村身份”;(2分)桃花总是让生命的美丽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使我明白应该尽情地绽放自己;(2分)桃花超脱世俗的眼光,“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使我明白应该保持淳朴,真诚坦然。(2分)
【参考答案】4、选用“像桃花一样胜利”。要点:①意在传递美好信念,激励我们克服自身的心理劣势;②无论身处何境,都应像桃花那样,无畏世俗的眼光,保持真诚纯美,③这个题目能突出人向桃花学习的主动性,也做一个胜利者。而题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言外之意“我们”只能做桃花的欣赏者。(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选用“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要点:①让我们在与桃花的对比中,明白“痛苦的永远是我们”,引导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②揭示出桃花超越世俗眼光,依旧坦然绽放的可贵;③这个题目逼着我们去思考,去反观,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而更具有启发意味和现实意味。(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Ks5u.com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一九九三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8B 有删改)
1、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那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2、第③段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3、“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6分)
 4、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参考答案】1、①绿色体现了生态平衡,象征着财富,②梦中的土地、村庄是柔和的、充满活力的,③梦中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1点2分,共6分)
【参考答案】2、选取麦浪、野花、云雀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2分)从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角度;(1分)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手法)、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写出两种即可)把绿色的梦写得平和、宁静、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魂梦萦绕。(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3、前一个迪斯尼乐园充满绿意、生机、野趣,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陶冶了孩子们自由、天真、活泼的情趣;(3分,1点1分)后一个迪斯尼乐园是人造的,没有生机,远离自然,难以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和留下恒远的回忆。(3分,1点1分。这一点要求考生根据前一点联想、推断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4、①与前文梦境中的绿意和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作者对生活在单调、缺少绿意的城市里的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忧虑;②从第11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可以看出,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还是建起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这也是作者的忧虑所在;③孩子象征着未来,不能让他们只在书本上、电视上、梦中见到绿意,不能让他们只听到模仿的虫叫声。我们留给未来什么,这也是作者思考的问题。(每点2分,共6分)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周庄烟雨中

韩静霆

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湿了。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色蚜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
    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真正坐在船上,才算是知道水乡呢。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船儿赶着一群又一群湖鸭。忽然间,船儿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人家的院子,人家的厅堂!说是那人家姓张,张家厅堂高高筑在水上,可见爱水爱到了什么程度。行船在厅堂,船娘和厅里的熟人打着招呼,沏春茶的声音都听得见。水镇,水船,水乡人,远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温馨的整体,一个很大的冢。
    在周庄,真好;在乌篷船上,真好。我这个北方汉子浮躁的心,放下了,在水中溶掉了。湿漉漉的水雾营养着脸呢,一双干涩的老眼,水灵灵的了,涩苦生剌的舌根,荡漾着凉丝丝的水波了。试试嗓音,喉咙里跑出了湿软湿软的音节儿。撑船的船娘问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左边是桥,右边也是桥,左手是水乡,右手也是。我就请船娘“随意”。是啊,随意,前边的船娘,后边的船娘,青莲包头藕荷兜,都随意。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田园啊!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随便想些什么就想些什么,让人眷恋,让人相思,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
    我在张家厅堂品了一阵阿婆茶。
    我在沈家天井,看了一阵独自绿着的一株芭蕉。
    我登上不知姓氏的小姐的绣楼,对着绣花的绣幔和雕花的牙床,发了好一阵呆……周庄!周庄!水做的小镇,水做的骨肉。我觉得浑身轻松,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温柔很温柔了,不是么?船儿和船儿磕碰了,相对一笑;船儿和船儿在水巷狭路相逢了,让开就是。
    周庄当然不是世外,周庄当然也有历史。离镇二里的太史淀,枯水时可见古井数臼,水丰时烟水茫茫,一澄如天。便是说,平静和泰然之下的周庄,也藏着说不尽的沧桑。周庄水域春秋时期见有记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得名周庄,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多少风风雨雨骚扰?可是,在周庄的粉墙上,拱桥上,人们是见不到沧桑变化的碑刻和文字痕迹的,周庄不把周庄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色地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色,该是大师级的修炼吧?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就白了,采花还走黄就黄了,船迎走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无论庙堂之上,朝野之间,怎样的人来人去,云起云飞,周庄乡民创造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以及在平淡宁馨申所包容的博大和深刻,是永恒的。
一切都是匆匆过客!诗朋、酒侣、名士、富豪、官宦、贵胄,都是过客,惟有水镇人家创造的水镇永恒,周庄永恒!我想。
     船儿在水上漂着。我在船儿之上躺着。
     我抱着周庄烟雨,周庄烟雨抱着我。
     周庄真好。周庄永恒的宁静,温柔,自然,真好。
1、作者在坐船游览后对周庄产生了“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是哪些见闻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6分)
2、用自己的话解说“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的内涵。  (4分)
3、文题为《周庄烟雨中》,但文章在“烟雨”上着墨很少,这是为什么?(4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写自己在周庄品茶、看芭蕉、发呆这三个细节,其目的是什么?(4分)
(2)最后二段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①载着游客的船儿可以随便进入人家的院子、厅堂。②游客和周庄人可以一下子组成一个很大的家。③能使我这个北方汉子放下浮躁的心。④让人眷恋、相思,散开心中的郁积。(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用原文回答,每点扣1分)
【参考答案】2、周庄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一个永恒、温馨、宁静、平和、淡泊的生存环境。
【参考答案】3、文中的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烟雨,更是指周庄历经沧桑后独具的人文环境,文章重点写的是周庄的人文环境,故对自然界的烟雨着墨不多。
【参考答案】4、(1)用历史上的沧桑变化来衬托眼前周庄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并进一步写出的博大深刻永恒,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刻。
(2)写自己已经沉浸在周庄迷人的人文环境中,再次倾吐了周庄在自己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4分)
2、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6分)
3、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参考答案】1、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不超过12个字)
【参考答案】2、(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3、(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参考答案】 4、 AC。(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
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
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6课时。其中讲读课3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散文阅读
  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
  由言及境巧开拓。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对于两种马缨花,作者都喜欢,毕竟昔日的马缨花给了作者不少精神的慰藉,如今的马缨花则更加可爱。答案:(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要考生通过对景的感受去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情。此题简要归纳“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难度不大,只需要锁定原文《我爱水》第六至八段即可;解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应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来组织答案,此外还要注意原文第四、五段中的关键句,它对下面的具体描述有着领起作用。答案:概括:(1)冬雪皎白,薄冰试步;(2)春天温柔,生机盎然;(3)夏天明媚,夕阳辉煌;(4)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1)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由情及旨巧体味。一篇散文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答案:(1)表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由技及文巧分析。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来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中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涵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一种是对文中作者某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的赏析。对这两种题型,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较容易地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本题就是考查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选材可以丰富多彩,中心应该明确统一。本文副标题已经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衬托那个“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第二课时 小说阅读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就考查对小说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就要从全文入手,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答案:(1)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断,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此题只要注意到小说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其连贯性与完整性,注意前后勾连,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等情节特点,便不难回答。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这篇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辱”,但她明知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2)父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如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此题就是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此题涉及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答案:(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