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特色美食袋装: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5:40

我是罪恶的赌徒吗?

 

    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选择做股票的朋友,必须从思想上解决职业正当性的困惑。我以前经常在股票论坛发现有佛教徒在传教,他们中的有些人声称炒股是罪恶的,因为你赚的就是别人亏的钱;或这一行业至少是不道德、不体面的,因为与赌博无异。是啊,外行的人的确很难说清楚一个执着的股市投机客和一个赌徒之间究竟有什么分别。2001 年~2005年熊市的时候,大家都赔得服服帖帖,平时对人讲自己是炒股的都嫌丢人,如果是相亲的时候这么说那婚事肯定要泡汤了——股民身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还要承担诸如“赌博”或“不劳而获”、“投机倒把”、“投机取巧”的心理压力。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讲,我不认为在股市赚钱是犯罪,也谈不上不劳而获。谁都知道炒股也是很辛苦的工作,尤其长期看是这样。虽然最终有人赚有人赔,但是这是竞争的结果,如果炒股赚钱也算罪恶的话,那么人类一切竞争的领域都充满了罪恶了。而竞争恰恰是人类的天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做股和赌博真正根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赌博赢的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股票,赌博出千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而股票,如果你对它足够熟悉的话,它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要远大于赌博。举例来说,在赌博中你拿到什么牌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作弊除外),赌局的结果一取决于牌质,二取决于牌技,二者同等重要。但在股票这行,差牌(劣质股)你却可以避而远之。时机方面,一旦上了赌桌你将身不由己,赌局未结束之前不大可能因为你一个人停下来,你也不太可能总是以上厕所为名离开得太频太久,除非你真的不想玩儿。但是股票,何时进场、何时出场完全自己说了算。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公司出千的情况,但是不要紧,从此远离它就是了。在中国炒股最大的庄家是ZF,ZF也会出千,例如熊市中的“利好”,从来都是为机构拉高减仓用的。不要紧,等你有了足够的经验,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

    即便是赌博,也是有高手低手之分的。高手和低手的牌技天差地别,即便拿的是同样的牌,二者的处理方式和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高手能把一手坏牌打赢,低手却能把一手好牌打输!高手的牌龄固然不能太短,但是也可以不是最长的;能否成为高手,勤奋和天分同等重要,这一点和做股票是一样的。《专业投机原理》的作者,有“华尔街终结者”之称的维克多·斯波朗迪,就是职业赌客和扑克专家出身,他在书中也提到了自己从玩扑克当中受到的启发。他认为,赌博和做股票(也许还包括其它的竞争性领域)要想成为赢家在原理上存在共通之处,比如追求大概率事件、持续掌握优势等等。无论赌博或做股票,成为赢家的唯一途径就是知识和良好的训练,舍此之外别无它途。当然您知道,我并不是在这里提倡赌博。

    我经常在股票论坛上看到有些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又不知天高地厚的愤青公开发贴否认股票高手的存在,还有许多人甚至以辱骂有思想、有水平的高手为乐为荣。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生活的其它领域,即水平低的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和态度,倾向于通过攻击水平高于自己的人获得平衡和快感。姑且不论被他们攻击的人是不是真正的高手,起码这么做闭塞了自己的视听、阻断了自己成功的道路是一定的。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出口成脏、动辄狗急跳墙的人取得过令人尊敬的成就。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教养即便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之一。谁能够想象,象巴菲特、比尔·盖茨、李嘉诚这些人的内在如果是些鼠目寸光、心胸狭隘的小人,他们还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外在成就的伟大必定源于内在心灵的伟大,无论在何种行业,想取得非凡成就,你的内心必须在追求理想与道德自律方面与众不同。

    想获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常识很简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更简单,和麻将专家、扑克专家赌上几局,看结果如何,就知道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无“高手”两个字存在。赌博尚且如此,何况是更复杂、更专业的股票投资/投机事业?有人否定高手的存在是因为他面对市场对人性的挑战屡战屡败,于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也不能够做到战胜自我。如你所知,这又是另一种闭塞和谵妄。总之要想成为市场赢家必须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如果有条件,尽可能的与赢家为伍。对成就大于你或水平高于你的人报以适当的尊敬,是一个初学者应有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以迈克尔·卡沃尔(Michael Covel)所著的《趋势跟踪》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节的结束:“我们想要取得多大的成就,就得冒多大的风险。如果你想要大胆地活着,你一定要做出大胆的行动。如果你的目标贫乏而且很小,那很容易做到,但是,一旦你成功地实现了你的目标,你会感到不满足。最悲哀的人是——有强烈的欲望,却害怕危险,生活在恐惧中。这样的人比那些努力过但是却失败的人,或者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欲望的人更糟糕。”

 

我能以此为生吗?

 

    股民的身份形形色色,家庭出身、受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即使表面上看他们选择了股票这样同一个行业,但事实上他们来的目的和原因不尽相同。我很抱歉地认为,只有出身极为贫困,受到命运反复严格的敲打和锤炼,多次被金钱逼到墙角的人,或许有一些从股票市场赢钱的希望。你出身条件越是优越,越是不缺钱花,越不可能在股票市场取得成功。生活优裕的人如果足够明智和谨慎,在股市上只能取得小的成功,而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有些家底殷实的人士虽然后来也在股市站住了脚跟,但这归功于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从失败中不断学习的精神,从而抵抗住了惨败或破产的打击。

    从历史的经验看我们没有怎么见到龙生龙、凤生凤的顺利传承,相反英雄人物的后代不可避免的一再出现侏儒化和脆弱化的现象,所谓“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不赞成生活优裕的人趟股票这趟浑水,因为出于娱乐目的的非专业化会导致必然的失败。少时生活优裕的人普遍缺乏创富的动力,这是历史规律;而竞争力严重弱化的有钱人的后代因为无知卷入投机和冒险,其下场之惨烈更是不难想见。相对而言股票市场还是比较温和的,风险更大的期货和期权市场更是专门为“有钱人”准备的吞噬他们财产的怪兽。

    如果在股市上赢钱对你来说仅仅意味着一场兴奋和喜悦,就像儿童意外获得了一袋糖果,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价值或更深的意义,你也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金钱它有灵性,它只肯聚集在珍惜它和懂得它的价值的人手里。而在其它人手里,它就会慢慢散失。如前所述,你必须具备在股市上成功的“炽热的欲望”才行,这欲望来自更高的追求和更大规模的善行。它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够持久,才能够不被战败。如果你并不真的需要在股市上成功,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判断正确或有多么聪明,更有甚者仅仅是为了贪玩才来到这个市场,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家。因为股市不喜欢对“聪明人”说赞美的话,它只喜欢肯静下心来倾听它的呼吸、感受它的脉搏与心跳的人。只有适应它,了解它,才能与这时而柔顺、时而狂暴的巨人为伍。

    人们常说炒股的盈亏比例是“7亏2平1赚”,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一个一贫如洗的年轻人从股市崛起的概率比这个低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也并不比他从事别的行业成功的概率更低——就看他想取得多大的成就了。何以言此?比如搞科学或艺术的,如果想成名成家,成功率恐怕也不会超过万分之一吧?比如同样搞科学研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但是科学和艺术有一点与股票不同,那就是前者你虽然不能成为大师,但可以学到个二流境界,混碗饭吃没什么问题的;做股票就不一样,你要么非常成功,非常富有,要么非常失败。如果你最迟15年之内不能做到源源不断的赚钱,即便你不会因为透支融资而身败名裂,股市把你变成一事无成、既老且穷的孔乙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鉴于此,我很少见到有哪个明白人——尤其是缺乏社会保障的中国人——会真的只干股票这一行。我之所以自称是专业投资者,是因为我做股票的时间足够长、知识足够多、经验足够丰富;而且我从事的实业工作和交易时间是完全错开的,也就是说,我有条件全天候看盘——这就是“职业投资者”或“专业投资者”的真正涵义。如果没有实业做支撑,一笔交易需要止损数千上万元,你哪里来的底气?更要命的是,人们常常把股市资金和自己的生活费混为一体,希望股市为自己需要的某件商品甚至一日三餐买单。还有人不断把节衣缩食的养命钱投入股票账户。对于前者我想说的是财不如急门,欲速则不达。你愈是期望从股市赚到一辆汽车、半个房子或一件高档时装,就越可能赔进去这个数目的钱甚至更多。对于后者不断往账户追加资金的行为,我认为资金账户一经建立,哪怕只有一万元启动资金,就应该封闭这个账户。其它所有的赢利和增值都应该来自股市,而不应该再追加哪怕一分钱。如果大家仔细思索我的话,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掌握了股市奥秘的同仁我想此时一定在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是否将自己所掌握的做股技巧传授给后代?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到了此时我们完全明白手里的这把剑是把双刃剑!对我来讲,我从来不指望后代会取得超越自己的成就。也许,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已经是我的最大祈求。他不一定非得做股票或非得不做股票。在走上这条道路之前,他必须经历一定的挫折,懂得生活的艰辛和金钱的宝贵,懂得按法则出牌和永远不能孤注一掷的道理。一个一心想获得财富的人,他一定会获得财富,而不论以哪种方式——只要这种方式符合道德良知或上帝的律法。

4、股票的本质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会提出一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在正统的“投资者”看来有些离经叛道、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观点。我希望认同我的朋友继续读下去,不认同我的朋友一笑置之,不要较真,也不要企图通过辩论来改变我的看法,更不要愤怒地谩骂。对我的观点抱一丝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将是我非常乐意见到的。因为我这些言论是深思熟虑的。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说出了我所知道的全部,但我保证我说的全是实话。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有十年以上的股票理论和实战功底,我这些文字对你来说也许更容易理解;如果你是初学者,虽然过一段时间再来读这些文字更为合适,但是现在不妨先跟随我的思路读下去。为了化繁为简,有些地方我将不得不采取直接给出结论的做法。因为做股有许多流派,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会有“专业人士”站出来“批评指正”,很抱歉那样的探讨恐怕会使这本书偏离主题而在枝节问题上走得过远。大家记住这里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认知,有些地方乃至整体上不符合你的思想观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我们不得不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什么是股票?股票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是那样简单、基础,但是两百年来却是愈辩愈模糊。在投机客看来,管它什么股票、商品期货、石油、美元乃至股指期货,统统给它们取了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筹码”。“筹码”者,金钱魔术师之道具也!在电子交易的时代,你叫它们电子符号、游戏砝码也行。同样是这些电子符号,在“价值投资者”眼里,它们却具备了贵族的血统:他们的“一股”代表一个企业,代表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行业地位、代表该企业董事长的个人魅力、代表该企业的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代表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总之它被赋予了太多的神圣意义。在无神论统治下的国度,“价值投资者”对他们购买的那“一股”所抱持的感情和期待与神的子民对神的崇拜有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美国当代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价值投资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则是价值投资派的开山鼻祖。人们都知道巴菲特和他的两位老师并不完全相同,两位老师之间也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菲特、格雷厄姆和费雪这三个人对价值投资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从而走出了一条和以“道氏理论”为指引的技术分析路线完全不同的侧重个股研究的新道路。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深深的影响了后来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顶尖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和彼得·林奇等人。然而不幸的是,美国的投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就象巴菲特本人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是美国造就了巴菲特,是在美国的经济土壤上诞生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就象香港造就了李嘉诚、台湾造就了王永庆一样。这些人在中青年时期只要换个位置、挪挪窝,就会象盐碱地里种植的庄稼一样无声无息地死掉。个人认为,在美国之外的其它各国照搬价值投资理论,下场正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象美国那样充满勃勃生机和几乎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以及在创新力基础上维持如此之久的经济繁荣。看看那些执世界各行业牛耳的伟大企业,那些曾经高速成长的“百倍股”、“千倍股”,成批成批地诞生在美国:微软、英特尔、思科、通用电气、沃尔玛……不胜枚举;除此之外还有成百上千以“十倍股”面目出现的中小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尽管格雷厄姆将他一生的经验和理论都无私地写在《证券分析》、《财务报表解读》和《聪明的投资者》三本书中,但是后人能象它的作者一样掌握这些弹性很大的理论吗?巴菲特则是迄今为止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年长的企业家、金融家和投资家,他一生的经验,又有什么办法可以传授给后人呢?这些人500年未必能够出现一个,他们是不可复制的!“价值投资派”的信徒们有集体沦为“伪价值投资者”的危险。

    好在世界上业绩突出的顶尖交易员没有几个是价值投资者,他们多数属于本书将要重点讨论的另一类人——以维克多.斯波朗迪为代表的“专业投机者”。迄今为止,他们的队伍之庞大、业绩之出众,普通的“价值投资者”难以望其项背。尤其重要的是,以维克多.斯波朗迪为代表的“专业投机者”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复制的,他们的分析方法也是能够通过培训来传授的(指初级的、基本的内容,高级的技术和经验还是得靠自己领悟)!因此这时常争吵、争抢“正统”的两派哪个更适合中国投资者已经不言自明:在中国,专业投机,才是踏浪股海的王道!

    综上所述,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国内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们可能是一些连做股票的门都没进入的一些人。他们中的部分人虽然赚到了钱甚至是大钱,但是他对自己所赚的钱很不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能否在下一次交易中复制自己的成功!所谓的长期持股的信心也经常因为盲目和缺乏方向感而倍受考验和煎熬,在做假成风的中国股市这种矛盾错乱的心情更为突出。他们是盲目的,更是懒惰的。因为对真正的投机艺术缺乏研究,他们会在接下来的熊市当中赔光自己在牛市中所取得的收益!

5、投资还是投机?

 

    何为投资?何为投机?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有“华尔街教父”之誉的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6】给出了投资/投机的定义:“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被称为投机。” 格雷厄姆特别指出,所谓“满意”是一个主观性的词,只要投资者做得明智,并在投资定义的界限内,投资报酬可以是任何数量,即使很低,也可称为是“满意的”。判断一个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关键在于他的动机。一些人认为购买安全性较高的债券是投资,而格雷厄姆认为,动机比外在表现更能确定购买证券是投资还是投机。借款去买证券并希望在短期内获利的决策不管它买的是债券还是股票都是投机。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再一次指出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

    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出版之前,道氏理论是股市中最早提出的技术分析理论。道氏理论主要是一种把握股市整体运动趋势的理论,其伟大的历史地位迄今无人能够撼动。当时,人们习惯以道氏理论和道·琼斯指数来分析股市行情,而对单一股票的分析研究尚停留在较为原始、粗糙的阶段。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与道氏理论的着眼点截然不同,他所涉及的是一个到他为止尚无人涉足的领域。人们这样评价他的开创性研究:格雷厄姆远远不只是巴菲特的导师,他给这座令人惊叹而为之却步的城市——股票市场绘制了第一张可信的地图,他为择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它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差别。投资业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了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

    不可否认,“价值投资者”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正如它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在他的书中一再强调的那样,价值投资仅仅是在资本市场获利的方法之一。本书第四章已经提及,这种方法依赖大师们本人的专业素养,在可传授性、可学习性方面远远不及“专业投机者”的技术分析理论。从投资绩效上讲,后者取得的成就较前者毫不逊色。可以这样讲,只要将传统的以“道氏理论”为根本的技术分析体系略加细化和修订,即可以将“价值投资者”发掘的所有大牛股一网打尽,还可以捕捉到前者遗漏掉的全部牛股。对于同一只标的品种,后者的买进价位通常比前者高,但是卖出价位同样比前者高,有时候还可以高出很多。在买卖时机的把握上,前者永远不是后者的对手,相应的在资金利用效率上也低于后者。

    “价值投资者”在实战中不敌“专业投机者”还体现在:后者在大跌市道中可以通过做空交易获取暴利,但前者如果这样做就缺乏理论依据,甚至因此不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后果就象背叛了某种宗教一样。而且前者因为不重视大盘走势,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损失30%~50%的资金或者利润,对此他们只能以忍耐来弥补;但是后者如果训练有素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一点。更为严重的是在极端行情中,前者中对市场本质缺乏深刻认知的人受到的伤害之大足以使他们破产或接近破产。拿格雷厄姆来说,美国股市1929年的大崩盘使得他掌管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资产由此前的250万美元下降到55万美元,损失78%。关键时刻,合伙人纽曼的岳父雷斯向公司注资7.5万美元,才使格雷厄姆避免了破产的命运。此前格雷厄姆是百万富翁,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股灾大亏之后,他甚至不得不卖掉了给母亲买的汽车,辞退了给母亲雇的司机。他告诉母亲:没有汽车和司机,也能活下去。之后苦熬了5年,才把亏损弥补回来。后来又做了几年,才重新成为百万富翁。

    事后格雷厄姆回忆说:“这么多的亲戚好友把他们的财富托付给我,现在他们都和我一样痛苦不堪。你们可以理解我当时那种沮丧和近乎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差点让我走上了绝路。”在1932年寒冷的冬天,已经38岁的格雷厄姆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当时绝望得想要自杀的心情:“静静的,软软的,一如轻丝般的飞雪/死神亲吻着孤独的人心/它的触摸冷如冰霜,但总比无尽的忧伤好/它的长夜一片漆黑,但总比不绝的悲痛强/那灵魂不得安宁的人啊,何处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怜的雄鹿啊,你又怎能逃避丛林中的追捕/烦恼缠绕着它的大脑,大地是它安息的枕头/绝望笼罩着它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脱的良药。”

    尽管我个人对格雷厄姆、费雪和巴菲特充满了崇敬之情,上面引用格雷厄姆暂时受挫的事例也绝无讥讽或幸灾乐祸之意——即便我有此意,亦丝毫动摇不了他的伟大成就与历史地位——我还是要在这里坚定地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战斗,“价值投资”此路不通!因为姑且不论国内上市公司业绩不稳,今年暴赚、明年巨亏是家常便饭;也不论大多数公司从来不现金分红或红利微薄得像是在打发乞丐;即便你真的具备了阅读财务报表的能力,即便你所阅读的财务报表不是假的,即便你没有忽略报表内外那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性因素——一句话,即便你真的能够精确地判定一家企业的价值和成长性,可是你知道“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吗?马克思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是一句代价高昂的废话。因为波动的范围和弹性是如此之大,足以使你的个人财富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震荡!著名的“遛狗理论”是对这一现象最为形象的说明:

    公司股价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其“内在价值”(假如它存在的话),这就像宠物狗(代表价格)总是追随于主人(代表“价值”)左右,忽而超前忽而落后,但一般不会离主人过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当两方超过一定距离时,必定有一方将会缩短这个距离,不是狗找到主人,就是主人找到狗。假设狗和主人的距离通常保持在200米以内,狗主人对这一现象会慢慢“习惯”(好比股价在某个箱体内运动,投资人开始“高抛低吸”)。可是有一天,狗忽然因为不甚清楚的原因(也许它玩性大发吧),突然超前或落后主人2公里开外(这并不罕见),而且迟迟没有回到主人身边(就此走失也完全可能),试问狗主人对它还有控制力吗?那些在这条狗身上押宝的“价值投资者”们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6、投机——伟大的艺术

 

    在本书的“前言”中我已经声明自己是专业投机者,在本书第四章我又鲜明地指出了“在中国,专业投机,才是踏浪股海的王道”。有读者好奇地问,既然如此,作者何不改名为“投机家”,或者模仿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干脆取名为“大投机家”呢?呵呵,我若如此,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减少九成。结果就象一个大厨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却无人品尝,一个妈妈生了个漂亮的宝宝却因为取名为“魔鬼”而无人喜爱一样。原因是大家对“投机”和“投机者”两个词还存在成见或者说误解。

    广义上讲,任何以低买高卖为手段,以获取差价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投机。投资仅是投机的一种,字面上通常指代那些风险较低、确定性高但同时收益也较低的投机行为。比如购买国债算得上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投资”,但那种收益率在专业投机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价值投资者”可能会宣称他们投资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分红,丝毫不关心股价的起起落落。这是不确实的。因为既然是一项投资行为,哪怕是以获取分红为目的,也必然会关心自己所得到的“红利率”,如果股价在某个时期迅速高企,而企业的利润和分红却相对稳定,那么“红利率”势必急速下降,甚至低于一年期银行利息,此时继续持有股票就是不智之举,理应卖出。

    巴菲特于200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初,将手中持有的23.30404亿股(原为23.47761亿股,正式披露前已经减持1735万股)中石油悉数抛空,上述原因是可能的理由之一(按中石油每年派现0.3元左右,以巴老最低抛售价11.26元计,对应的最高红利率仅为2.7%,远低于银行利息)。在这项投资案例中,巴老于2000年以低于1.2元的成本购入11.09169亿股,于2003年4月以低于1.67元的成本增仓12.38592亿股,总投入34亿元,平均持仓成本1.45元/股,累计套现超过300亿元,获利超过260亿元,持股七年获利率超过800%。应该说这是一笔极为成功的操作,有些人认为巴老“卖早了”(中石油最高见20.25港元),“少赚近百亿”的说法是不了解超大资金运作与中小资金运作的差别。

    以上是超大资金成功“投机”的经典之作(说它是投机是因为它仍然不能脱离低买高卖获取差价这一模式,巴菲特持股中石油的这些年当中也收到了一些红利,但这些红利和通过差价赚取的利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巴老的卖点也是很好的,当然他懂不懂技术分析我们不知道。也许只有巴菲特的精湛功力和深邃眼光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从而捕捉到如此重大的获利机会。尽管中石油的走势仍然不能摆脱技术分析的框架,但伟人超凡的眼光和惊人的耐力不是凡夫俗子可以随便学到的。

    但这不是我等妄自菲薄的理由。相反,不客气的讲,对中小资金而言,持股7年获利800%仅仅相当于每年翻番,连续三~四年的战绩而已!这样的成绩,想必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当然人家不说,你这辈子也甭想结识这样的人而已。令人称奇的是,股神增仓中石油的时机(2003年4月)恰逢香港市场见历史大底(恒生指数最低见8331点),许多蓝筹股都是这个时候见底,只是中石油的涨幅更大,表现更优异,也更适合容纳超大资金而已。问题是,股神是如何知道香港市场见底的?他的判断何以会与技术分析给出的结果一致甚至略有提前?这是一个谜!当然,真理只有一个,殊途同归也许是再自然不过的。

    不知从几时起,关于“价值投资”出现了许多谣言或者说错误的认知,而这些错误认知是和巴菲特的言论密切相关的。比如他说,为了躲避喧嚣的市场,他选择住在奥马哈小城,远离纽约,远离华尔街。他还说,他持有一只股票数年数十年不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而丝毫不关心股价的波动。“价值投资派”的徒子徒孙们仔细研究这些言论,于是乎就得出了“买卖时机不重要,大盘走势不重要,抱死自己的‘爱股’不动摇最重要”这样危险万分的结论!当然巴菲特不可能说谎,根据我的理解,象巴菲特这种个性特质的人,总是忠实于自己,你想让他说不是发自内心的话,还不如杀了他。大师讲话是有其具体条件的,不能绝对孤立地理解,热爱学习的投资人最好动动自己的脑子。看看巴老做的大量的套利交易,谁说他不懂技术?不重视买卖时机?

    综上所述,“投机”本是一个中性名词,无所谓褒贬。换言之,“价值投资者”干的并不是比“投机客”更高尚的事,前者与后者相比不具备任何道德优势。关于投资和投机,英国有位成功的炒家是这么说的: “我年轻时人们称我是投机客,赚了钱后人们称我是投资家,再后敬我是银行家,今天我被称为慈善家。但这几十年来,我从头到尾做的是同样的事……”时至今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地解释“投资”与“投机”的语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