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潞街道办事处:芬兰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6:44:44
 

芬兰化

   所谓“芬兰化”,是指世界二战结束、冷战时期,北欧小国芬兰面对强邻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安全利益,在全民支持下,谨慎处理与苏联的关系,包括在美苏议题上保持战略中立、不加入挑战苏联利益的北大西洋公约合作组织等等。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芬兰还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芬兰化(Finlandization)主要指冷战时期位于苏联旁的芬兰,因忌惮苏联的威吓,在外交与内政政策作为上有所调整配合,被质疑是屈服于苏联的霸权。

  这个概念源于1948年芬兰和苏联政府达成的协议,即赫尔辛基答应不会参加针对莫斯科的国际联盟,或作为任何反苏联行动的基地,换取苏联承认芬兰的自治及尊重其民主制度。在芬兰而言,此一协议取得巨大成功,让该国得以在夹隙中保持和平及实现发展,当时的总统凯古林(又译“吉科宁”,1956-1981年任芬兰总统)也赢得了国内的广泛拥护及西方政坛的赞誉。

  冷战初期,处于国际风口浪尖上的芬兰,为了求生存,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邻国苏联,获得了保护,但损失了部分尊严和自由,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之下,芬兰让出部分主权而视苏联为宗主国。

  芬兰由于地缘关系,离可怕的苏联太近,离强大的西方太远,只好用实际上的臣服来换取名义上的独立。虽然英勇的芬兰人曾经重创俄国侵略军,但诚如孙子所指出的:“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小国再英勇,也不可能避免被大国征服的命运。比芬兰人更英勇的波兰人,在二战期间用马队向德国的坦克冲锋,也只让自己国家的旗帜多飘扬了几天。二战后的芬兰,和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区别不大,但表面上还有自己的国旗国歌和外交,但在政策上完全以苏联的马首是瞻。国际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芬兰化”。

  德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劳温索尔在1961年柏林危机结束后不久首先使用了“芬兰化”这个词。其目的是想告诫人们,苏联现在正力图用以往对芬兰所采取的胁迫手法来达到在欧洲施加影响的目的。因此,芬兰化一词的使用就具有了广泛的甚至是威慑力的涵意。       历史上的某些处于国际风口浪尖上的小国,为了求生存,不得不臣服于某个大国,获得了保护,但要损失部分尊严和自由,比如独立以前的朝鲜和冷战时期的芬兰。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朝鲜一直臣服于它的庞大邻国,这如其说是为了获取保护,不如说是为了用臣服来避免直接被统治。等到日本强大起来,丰臣秀吉想"进入"朝鲜的企图受挫后,中国对于朝鲜就有了实际上的保护价值。朝鲜和保护国中国的关系,有点类似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君主联邦",甚至还要松散,是个"邦联",朝鲜的立法权并没有丧失,行政治理权也是独立的。但到了 20世纪初,衰落的清帝国自顾不暇,无力承担对朝鲜的保护义务,日本"进入"朝鲜后,其独立和自由就基本被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