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四大天王:基尼系数不适用,中国用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3:35

 

 

上周,3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专访:《专家:中国收入差距不见得在扩大 基尼系数不说明什么》,被采访的专家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昉,这篇采访我读了十遍之多,我的学识肤浅,越看越不懂。不过我实在不甘心,就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

蔡昉认为:“我觉得基尼系数高和低,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你更不能说用一个国际标准比如国际公认的应该是多少,搁在中国就去进行比较。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统计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们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说这个绝对数是不可以比的,是0.4(编注: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为国际警戒线)了不得了,还是0.5了不得了,其实也没有一定之规。”

如果基尼系数并不说明了什么问题,那么什么能说明中国分配差距的实际情况?总不能因为中国要有自己发展的特色,不用基尼系数也罢,那么如何分析分配差距的现实呢?

蔡昉认为:“第一,承认不承认收入差距过大;第二,收入差距是不是还在持续扩大;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要通过各种研究,找出真正能解决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

蔡昉回答这三个问题时说:“那我们先说第一个,收入差距是不是大呢?我们都同意,现在收入差距的确是过大的。第二个,收入差距是不是在继续扩大呢?我怀疑。因为,我们这些年采取了这么多措施,首先是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已经覆盖了,整个‘十一五’时期,中国农村低保从无到有建起来;其次,最低工资制度也普遍建立了,而且是年年都在涨,年年都在大幅度地涨。农民工的工资,快十年了,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其三,扶贫的力度也在加大。”

是不是有了这三条,中国分配差距就只需要体会,而不需要量化,这就是中国特色?

我在读了这篇报道之后,便着手研究2010年“北上广”职工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距,在往年这个研究不费吹灰之力,今年不同了,三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公报中关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消失了,只能看到城镇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蔡昉一定很清楚。

我觉得如果那城镇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做比较也不是很恰当,因为正如蔡昉说的最低工资是政府的保障线。但是蔡昉还承认国际公认这个保障线应该不低于平均工资的40%,过去是25%左右。那么现在是多少呢?

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各地最低工资离开40%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这说明政府的保障线还是有距离。

如果蔡昉是研究这个问题的,而且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就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基尼系数不适用了中国,那么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口径?建立一个比较客观的反映出收入分布的统计数据,而不能只是通过政策本身去解读,因为政策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蔡昉认为:“这个制度不是说坐在那儿讨价还价练嘴皮子,或者说看谁扛得久,而是说大家拿出企业的发展趋势、数据,去分析,去科学地制定,但三方又分别代表相关的利益方,这就叫集体协商制度,不是说搁在那儿打架。”

那么蔡昉是不是也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回应,我们如何实现:“发展趋势、数据,去分析,去科学地制定”。

蔡昉关于刘易斯拐点有许多专著,故此他不和别人争论,他说:“但是我觉得趋势其实出现了转折。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通常伴随着所谓的库兹涅茨转折点(编注:以横坐标代表人均收入水平,以纵坐标代表收入分配恶化的程度,形成一个倒‘U’形曲线,在转折点之前,社会倾向于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而在转折点之后,社会倾向于给予公平更高的评价和关注,收入分配状况开始得以改善)的到来,比如日本。就是说收入差距到了它的顶点,具备了下降的条件。但应该注意的是,我强调了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到来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要做出努力,政府要高度重视,要解决相关的问题。”

刘易斯拐点一般人是搞不懂的,现在又整出一个库兹涅茨转折点,于是问题变得更玄乎了。我不是说蔡昉的这些论点不对,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转折点不仅是难懂了一些,这些观点与转折也需要数据支撑,现在基尼系数不能用了,还不让人“讨价还价练嘴皮子”,那么还是需要一个比较直接的数据支撑解析收入差距的统计体系,这是研究人口,研究就业,研究分配,乃至研究经济的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蔡昉更应当清楚的是基尼系数不是产生与老自由主义,是新自由主义时代的产物,出现在20世纪初,为什么是这个时候新自由主义者提出了基尼系数,作为研究人口的学者应该懂得,如果没有《资本论》,如果新自由主义不意识到分配差距过大会严重导致社会动荡,能提出基尼系数吗?会有刘易俗拐点吗?会提出库兹涅茨转折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