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灵和正天丸哪个好:媒体曝珠宝业暴利2:万元钻戒造价三千 两折拿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6:18
媒体曝珠宝业暴利:万元钻戒造价三千 两折拿货

2011年03月29日 08:32
来源:荆楚网

字号:T|T
70人参与10条评论打印转发

工厂暗访

青岛品牌在深圳贴牌

在深圳珠宝工业区,一些楼房看上去是居民楼,但是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其实就是珠宝加工厂。

记者走进靠近太白路的一栋楼,每层楼就是一个珠宝工厂。记者走到一家名为“佳福”的珠宝工厂,老板姓高,听说记者是过来批发首饰的,他便热情地将记者领进了办公室。听说记者去了珠宝批发市场进货,他说,“当然加工更划算了,在批发市场上买,批发商最低又多赚你8个点。”

高老板说,在珠宝工厂里,钻石多少钱,金价多少,加工费多少,全是明着算的。一件钻托,他才赚20元,复杂一点的,加工费50元。

记者在他的加工厂里看到,每个车间是透明的玻璃房,有镶嵌的,有配石的,有抛光的,还有电镀的。高老板说,所有珠宝工厂都是这个加工流程。

加工流程

钻戒出炉经三道工序

钻戒在加工厂内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熟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另一家位于水贝珠宝工业区的珠宝工厂。工厂的大门紧闭着,门口装着两个探头。在按了三下门铃之后,铁门开了一个小洞,见是熟人,对方才打开门,把记者和熟人带进去。

寒暄几句后,记者假称自己是做珠宝生意的,想过来看看,这位姓刘的老板才答应带记者去参观他的工厂。

记者看到,5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被隔成了一个个小房间,上面分别挂着“配石部”、“执模部”、“镶嵌部”、“电镀抛光部”等牌子。

第一个房间,就是配石部。几个工人在将一颗颗钻石和事先加工好的钻托归类。按照款式,一个钻托配1颗或几颗钻石。刘老板说,这是珠宝工厂的第一道工序,采购来的钻石,都已经打磨切割好了,钻托也是在外面有专门的倒模公司,用18K金或者铂金,按照工厂提供的款式模型提前浇铸好的,最后都放到工厂的“配石部”,按步骤进行组装。

接下来,“配石部”将这些不同款式的钻托,既有钻戒,也有吊坠和手链,送到下一个部门“执模部”。这里的工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将这些浇铸出来,还有些粗糙的钻托,进行初步的打磨平整,再交回“配石部”。“配石部”再将这些钻托,连同钻石交到了钻戒加工的第三道工序“镶嵌部”,镶嵌工人将这两件进行组装,有些小的钻石,在显微镜下细心地组合起来,镶嵌牢固。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这些镶嵌好的钻饰,送到“电镀抛光部”,这些未电镀的18K钻戒,外表粗糙。工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他们行业里叫“金水”的液体里浸泡一会,再拿出来,钻戒的全身就非常闪亮了。再由工人在一个圆盘上,进行抛光上蜡,一枚闪耀的钻戒,就这样诞生了。

坑人伎俩

18K金钻戒只有9K

高老板说,在深圳有很多钻饰加工场所非常隐蔽,有的什么手续都没有。“我楼上就是个地下加工厂,已经被查处两次了。”刘老板说,他楼上邻居也是从事珠宝加工的,但是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前几天刚被查处过,设备都被封在了车间内,通常这些人不接外单,都是和熟悉的人做生意,执法部门根本发现不了。

高老板说,前段时间,他楼上的这家地下工厂,生产出来的一枚钻戒被相关部门检测发现,原本18K金的钻戒,却是9K,执法部门过来检查,发现这个加工厂没有任何手续。工厂老板直接关门跑了。

高老板说,钻石上无法做手脚,一些地下加工厂通常都是在金子的质量上造假,这样算下来价格就差得很大了。

揭秘

钻戒真实价格这样计算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钻戒价格由三部分构成:钻石价格+金属价格+加工费。金属包括18K金和铂金,价格都是按照国际报价为准,都是以当天价格为准。钻戒的加工费30元至50元,这是行内价格标准。市面上最常见的18K金钻托,基本在2克至3克,无论什么品牌的钻戒,1000元以内就可以搞定了。

在珠宝行业,有一个无形的潜规则:如果是一般品牌,钻石的加价率是300%;如果是国际一线品牌,钻石的加价率能达到5倍之多。“也就是说,如果钻戒以2000元的价格出厂,零售价能在8000元到12000元,甚至更多。”

整个钻石珠宝业的毛利平均200%左右,从利润角度则可分成几个层次:珠宝公司的利润保证在40%,商场在30%~40%间,专营公司高达70%~80%,单个饰品也曾出现过500%的暴利。

监管

暴利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约

记者了解到,其实相关部门曾出台规定,商家不得采取虚假的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让利价、最低价及其他价格信息欺骗消费者。 国家黄金珠宝玉石检验培训中心珠宝鉴定师海燕认为,目前我国在珠宝的估价上虽有公认的原则,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催生珠宝暴利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金银珠宝行业的“三包”规定,也没有专门完整的珠宝市场的行业法规或管理条例,目前多靠《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自律公约》从道德层面约束,问题难免频出。山东元鼎律师事务所的单正国律师介绍说,当消费者遭遇“被暴利”时,首先可以与商家交涉,若协商失败可以向物价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