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条琉璃vec135链接:豆瓣改版引发热议的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0:11

豆瓣改版引发热议的冷思考

2007-11-19 20:45:55 来源:网易博客 【大 中 小】 评论:0我要投稿 收藏本文 分享至微博

站长交易(http://jy.chinaz.com)帮站长赚钱 虚拟主机评测+IDC导航=IDC123.COM

周末本来想看看电影,到博客上扫了一眼,发现“梦游客”老师又在督促我写博了,哈哈,那就草就一篇,说说这两天最热的事情:豆瓣的改版以及引发部分网友的热议。 

先说说我对豆瓣改版的观点。第一,我支持豆瓣改版的方向,强化社区;第二,改的还不够彻底,网站的基本逻辑架构没改,因此新版在社区化方面,还是有点保守;第三,因为改的不彻底,所以改版的效果打了折扣,比如导航条可能会让用户觉得繁琐,既不能很到位的社区化,又失去了原有的简约,有点两头不靠。总之,直接,通俗点说:比不改好,脑袋改了,屁股没改,还要再改——这是我对豆瓣改版的十六字总结。:)

目前,一些豆瓣fans对新版有争论,这很正常,人们总是对新事物本能抗拒,因此目前热议纷争,即使真有个别网友从此拒绝上豆瓣,(我认为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那也是豆瓣改版的化蝶阵痛,是站方可以接受的成本。豆瓣站方团队要坚持。

这篇文章想通过豆瓣改版讨论2个问题:社区产品和社区运营。

社区产品。关于豆瓣改版的文章,我推荐大家看“鲁公子”的《社区工具化到工具社区化》。他说的很好了。我结合自己在蚂蚁网的工作,做一点补充:

鲁公子,以及前段时间方军的博客都提到:“人”和“物”。而且从方军的博客文章中,可以看出豆瓣的阿北也在考虑类似问题。与此对比,有意思的是,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讨论社区或web2.0的文章,或长篇大论,或只言片语,但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信心十足地谈论什么“引爆流行”,什么SNS。坦率的说,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和思考,比较肤浅,基本上是连问题都不知道在哪,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尤其是一些谈“商业模式”,谈“和线下结合”,谈“垂直行业”的文章,每次我看到,总想问问文字后面的那个人:你们知道什么是问题吗?

其实,web2.0和社区,有,并且只有一个问题,这就是鲁公子,方军,阿北,谢文,keso等等人思考的:“人”和“物”(信息)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难。在蚂蚁网内部讨论的时候,我和团队的人打过一个比喻:就好像钟摆,“人”是一边,“物”是一边,而我们蚂蚁网网站,就好像是一个摆锤——真正的难点在于这个摆锤到底在哪个位置,才是最佳平衡点。蚂蚁网一年来,在产品方面多次调整,都是在测试、寻找这个摆点。所以我知道它的难。所以我知道很多人说了很多,其实他们连什么是“真问题”都不知道。

豆瓣,是我所见最快找到自己合适“摆点”的网站。那么豆瓣的“摆点”是什么呢?从表象上看,是“以书会友”这个诉求。但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以书会友”能做起来,而“以数码会友”就做不起来呢?答案在于书的数据特点——它是既“收敛”,又“繁复”的数据。书的收敛性,在于其是结构化数据;书的繁复性,在于其产品品种百万、千万计。如果你想学豆瓣,做“以物会友”:选择数码产品,“收敛性”是有了,但数码产品其实就那么多,远不如书籍繁复,所以系统不会展开;选择服装产品,“繁复性”是有了,但服装的数据根本没法结构化,所以系统无法聚合。这么说吧,“图书”几乎是最完美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自动达到精妙平衡的物品。

我见过无数讨论豆瓣的产品,提到豆瓣的书籍是人类精神产品,所以容易聚集人气;这些说法是有道理,也正确,但不是根本答案。本质上,我认为在于豆瓣选择的“摆点”是即“收敛”又“繁复”的“物”——图书;图书自身的完美平衡点,让豆瓣网站的“摆点”一下就自然处于最平衡的位置上。

更明确的说,当一个网站把“摆点”确定在“物”上之后,它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其实在于它所选择“物”的自身“数据结构”,而不在于“物”是否和“人”有关(比如不用考虑书籍是否是人的精神消费品)。

豆瓣的改版,是“摆点”的转移,正准备从“物”的一边,慢慢转向“人”的一边;但这版豆瓣结构没有本质变化,所以我说是“脑袋改了,屁股没改”。

社区运营。豆瓣改版,引来一些豆瓣fans热议。但有趣的是,我认为正好是这些“热议”,这些网友的热心参与,以豆瓣为家,恰恰说明豆瓣已经社区化——不可逆,并且不由阿北等豆瓣团队所决定。这些网友fans的热议,正以自身行为来证明改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不过,从豆瓣fans的热议中,我看到异常熟悉的一幕:以前在新浪论坛,在博客网,在天涯社区,站方稍微改一个导航条或一个链接,我靠,都跟天要塌下来了一样。记得我有一次在天涯,我和大家说:“天涯有800万注册用户,现在反对改版的连80个人都不到——我们到底是为800万人服务,还是为80人服务?”。其实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真正沉默的大多数还是用脚投票的。

现在豆瓣fans的热议,让我感到熟悉,同时也感到豆瓣越来越天涯化——而这才是阿北团队需要真正警惕的。大家不要以为天涯就是现在这样的风格,想当年,天涯也是相当小资的,高雅的——2003年之前的天涯用户,和目前豆瓣用户具有高度类似性:大量文学男女青年和少数文学男女中年。当年天涯的三架马车“关天茶舍”、“舞文弄墨”和“闲闲书话”,上面混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弱于目前混在豆瓣的用户——其实还只有更高端。天涯的故事在于,2003年的“三驾马车”被现在的“天涯杂谈”、“娱乐八卦”和“天涯真我(自拍)”取代。

基本上,通过这次热议豆瓣改版,我认为,天涯的历史现在已经非常可能会在豆瓣重复。我的根据是:同样的用户群体,以及更为重要的——同样的用户行为模式。

这里我绕开多说一点:并不是太多人知道,在做互联网之前,我比较喜欢读书;前几年自己在这方面写的文章,加起来得有三、五百篇。如果豆瓣早出现几年,我绝对100%是豆瓣的“死忠”。而现在的豆瓣网,就我来说,除了去研究网站访问,几乎不真正使用豆瓣。那么,是我不爱读书了?不是,我改变的只是自己对这类网站的“行为模式”。

无论当年的天涯,还是现在的豆瓣,“图书”只是引子,大家的目的还是扎堆,闲聊,kill time——当然,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用户是不会这么看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多高雅啊,多有情趣啊,多有意义啊。但是你跳出来,从整个网站的角度看,是的,他们是高雅,他们是有趣,他们是有意义地——扎堆、闲聊、kill time。

但请大家注意,我不认为让用户扎堆、闲聊、kill time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站方能否通过一个产品和运营,从扎堆、闲聊和kill time中获取商业价值。关于这个产品设计,正方的例子是腾讯公司的系列产品;反方例子更多——那些有大流量,却守着金山没饭吃的例子,我就不点名了。

我可以明确的说,目前豆瓣大流量的一个产品“小组”,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用户价值的产品;而“书评”产品能获得用户价值,但我认为价值有限,在豆瓣的比重也有限。(我相信很多基于书评的流量是通过搜索引擎来的,这些流量基本不具有粘着性,只是一次性的流量)。

当越来越多的重复访问流量集中在“小组”,就是豆瓣的问题越来越集中。我个人认为,这是阿北最重要和最急迫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次热评豆瓣,就是上述现象的一个警钟;因为用户在豆瓣小组的行为模式,已经越来越像当年在天涯的那些用户。

架构先行?豆瓣的难点,在于其最初的架构;也就是开始的那个“摆点”。豆瓣的“摆点”位置,其实是介于web1.0和web2.0之间,一个1.5的位置,和百度贴吧是一样的。呵呵。

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做一个站之前,是否需要考虑未来的架构。比如,Keso有一个观点,社区是做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王建硕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我和业界的一些大腕牛人聊天时,他们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但只有一个例外,谢文,谢文对一个社区,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架构。

在这方面上,我和谢文类似,我不同意keso。我认为社区不光要做,而且一定要在做之前,要进行“架构设计”。我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基于几个判断:一,社区应用,其实是社会学的网络应用(谢文就是学社会学的,呵呵),而这方面其实已经有很多他人宝贵的结论和经验,能够辅助我们进行新的架构设计,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二,社区应用的“自组织”,应该是在“先天”架构下的自组织,而不是纯自组织;三,没有人保证预先的设计会成功,但是预先设计,比预先不设计的成功概率会稍微大一点。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社区架构设计,归根结底,就是确定你的“摆点”,以及它在“人”和“物”之间的那个位置。这篇博客拉拉杂杂写的有点长了,呵呵。

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