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张衡、诺贝尔和读马列的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52:46

[转载]张衡、诺贝尔和读马列的女子

(2011-03-29 15:05:38)[删除]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张衡、诺贝尔和读马列的女子作者:杨宗岳

     又一位美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关于诺贝尔奖为什么没能花开中国大陆,人们早就开始了讨论和研究,追根溯源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我们去南阳看看卧龙岗和张衡墓,便一目了然,卧龙岗上人流如织,张衡墓前雀影难寻,卧龙岗上印下了一个个政客的足迹,张衡墓前也就摆有几个学人的笔痕,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度里,在一个膜拜个人权威的民族里,在一个漠视知识的氛围中,我们能指望诞生出优秀的知识分子吗?没有人才,如何能去摘取诺贝尔的桂冠?

    中国大陆的经济学者、作家和科技工作者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基本上都掌握在行政权力拥有者手上,而非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很难进入主流学术界,大多数自生自灭,无人问津,这使许多知识分子一旦取得一点成绩,便把心思放到了追逐权力上,无数的年轻学子麻木的应对各种有用和无用的学习和考试,一心钻往权利的队伍之中,在追权逐利的过程中花费大量心力,自然就失去了做学问的动力,一旦傍上了当权者,就一心为主子效劳,御用学者,还能为民所用?学术机构管理的行政化,也是扼杀创新动力的一大因素。比如大学,大学是提倡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包括1949年之前的中国大多数高等学府都继承并确立了这些原则,所以才会有当时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繁荣。而当今中国大陆的大学受行政权力的干预和支配,大学内部行政权威凌驾于学术权威之上,知识生产不能遵循自身的规律,作为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渐被磨灭,创造力也随之消亡。

    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历代皇帝们都对一个被《三国演义》美化了的虚幻的诸葛亮推崇之至,而对切实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但不畏权贵敢说实话的张衡却远远避之,倘若诸葛亮不那么效忠皇帝,倘若张衡不与黑暗势力作斗争,那么,当今的卧龙岗和张衡墓当是又一番景致了,也可以这么说,只有当张衡被当政者记起并推崇的时候,我们民族才会和诺贝尔紧密相连。

    有人说我们何必在乎这么一个奖项呢?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要在乎这么一个奖项呢?奖,是一个证明和肯定,为何要躲避呢?这只能说明某些人的夜郎自大!也有人说诺贝尔奖的评审带有偏见,但是为什么会有偏见呢?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没有对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存在偏见而偏偏对中国大陆存在偏见?难道这都是别人的错?

    正当鄙人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又看到了这么一个消息,说一个年薪10万的女子炒股亏掉10万元,读了马列著作后开窍,并考上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呵呵,总有这么幽默的新闻发生,在这个新闻的评论里,有人这么评价“本来脑子还可以,能年薪十万。现在读完了,脑子估计也出问题了。”这让我又想到了张衡生活的东汉王朝。两汉立国,特别是刘秀带领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建立起来的东汉,政权存在的理论基础就是“谶纬之学”。“谶纬之学”兴起于西汉时期,当时统治阶级的御用学者利用旧有的阴阳五行传说,依托儒家的经典,捏造出一些言论和图像,妄称汉朝刘氏皇族是受天命来统治世间的,无非是些愚弄百姓的谬说。而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更加登峰造极,为了把皇权神秘化,进一步欺骗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愈加的自欺欺人,竭力提倡”图谶之学“,”图谶之学“成了东汉的国典,对于这种学说的欺骗性,张衡非常痛恨,一直持反对态度,他反对把“图谶之学”作为太学考试的内容(这让我想起了陈丹青清华罢教事件),张衡担任侍中的第一年,就给皇帝上了一道《请禁绝图谶疏》,还有东汉的王充,他的《论衡》揭示帝王和农民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图谶是捏造附会,想把帝王扮演成与众不同的神圣。这和当今有什么区别吗?

    又一个女子去太学研究国典之术了,但无数的奋然僻力之辈也在觉醒与斗争,因为现在的中国大陆早已不是一摊死水,越来越多的百姓也早已不愿再作任人宰割的羔羊和奴隶,所以,那些经文图谶和发明与钻研这些邪说的人,早晚都要被民众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