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由阵地:历史知识归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50:13
四大发明
项目
发明时间
发明过程
传播及意义
造纸术
西汉
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先传到朝鲜、日本和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印刷术
唐初
唐初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有发明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指南针
战国
战国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随后创制出“罗盘”。
对航海事业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火药
唐代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唐末用于军事。
13世纪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传到欧洲。推动了军事变革和社会进步。
著名建筑和工程
项目
发明时间
主持人
特点和意义
都江堰
战国
李冰
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300万亩土地变成沃土。
秦长城
秦朝
——
将战国长城连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大运河
隋朝
——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赵州桥
隋朝
李春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
唐朝
——
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修建,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不仅使唐朝政治经济中心,还是开放性的大都会。
明长城
明朝
——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北京故宫
明朝
——
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清代又有所增修。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故宫即宫城,也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朝代
人物
事迹
西汉
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东汉
甘英
公元97年,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达了
波斯湾,为以后中西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朝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
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化
玄奘
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元朝
马可·菠萝
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明朝
郑和
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中国近代化专题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的近代化,政治的近代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经济近化化(即工业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主张和影响
(1)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客观点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为中国资本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其活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3)辛亥革命(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政治的近代化(即民主化)。维新派(维新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
⑴维新派(维新变法):提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能够参预政权。
⑵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结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中国思想近代化
⑴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注得面向世界,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
⑵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知识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
⑶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创办《万国公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⑷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孙中山、陈天华等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⑸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史学界普遍认为,到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
分期
史学界的观点
相关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期
学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第二期
学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第三期
学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四]、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加快发展的科学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专题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党的生日为7月1日)  上海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遵义会议 *
1935年  遵义
内容:①纠正了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  延安
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
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①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②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北平
参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954年  北京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年  北京
内容:①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思想路线)
②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政治路线)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组织路线)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7、中共“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中共“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内容:①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确立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一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中共“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的四次变革
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结果: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
3、人民公社化:1958年。
后果:脱离了中国农村实际,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4、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后。
结果: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3、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4、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5、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6         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
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邓小平的主要贡献
1948  6与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9       11指挥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9  4指挥渡江战役
一、           台湾问题 (热点问题)
知识网络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2)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近代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长期占据台湾。大陆与台湾至今未能统一。
2、目前祖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1)台湾岛内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鼓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2)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屡屡发生有违“三个联合公报”关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个省的”原则立场问题,成为台独分裂主义分子的后台和精神依托。
3、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人民同根同源同血脉,骨肉不可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遭到世人的谴责与反对,注定要失败。
4、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以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是符合祖国和人民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创举,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香港、澳门的先后回归与繁荣发展,从实践上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