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成人武术培训班:杂谈道德、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7:07



  道德,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技能?是自然天性的流露,还是因后天的学习得来?我想,成为有道德的人,需要自身良好的品性,加之后天的学习修养。

  崇祯十二年(1639),庶吉士郑曼在京城西市甘石桥下四牌楼刑场被凌迟处死,所挨刀数竟达三千六百刀之多。郑曼所受刑罚之惨烈可谓闻所未闻,而其罪名竟然是“惑父披剃”、“迫父杖母”的不孝之名。郑曼案是崇祯朝的一大冤案,他仗义执言,获罪时年仅四十五岁。其实,从研究郑曼案的年谱中我们会发现,郑曼其实是个孝子,获罪前七年的时间内,郑曼父母双亡,而其一直尽心守丧。

  能够以不孝之名成功将人陷害,并处之以极刑,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孝文化的巨大杀伤力。

  崇祯以孝闻名天下,由此上推一千八百多年,汉文帝刘恒也以仁孝闻名,并因为“亲尝汤药”的孝子行为进入了“二十四孝”故事,这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温情的一部分: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地不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一个“孝”字,可以让位及九五的皇帝尽力侍奉母亲不顾龙体,它对平民百姓的影响更应该不言而喻了。

  中国人是在一种延续了两千多年孝文化的大环境中长大的,孝似乎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在疑惑中一遍一遍查看地图,为我这次“不孝之旅”的考察做进一步确认。

  中国人孝的观念,远在西周时就有文字可考。而《诗经》中更是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待到孔孟时代,中国孝道便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如此之孝的文化环境中,想在正史中找到任何赤裸裸的“弃老”行为的明确记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它会颠覆这个国度最核心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在正史之外的史料中会发现一些线索吗?

  时至今日,种种关于“弃老”的传说仍旧在民间流传,并且广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至少涉及十五个省份、十八个少数民族,共六十六则故事,其流传地域,囊括了中华文明的所有核心区和边缘区。

  如汉族的《人过花甲》《八斤猫制服千斤鼠》,藏族的《老子、儿子和孙子》,蒙古族的《花甲老人》等。此类故事叙述的都是人们由弃老终于转变为敬老,转变都是源于外因的冲击。这些被抛弃的老人都是在最危急或者最困难的时候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从而证明老人是“宝”,是不应该轻易抛弃的“财富”。我惊讶地发现,在这类故事中,并没有更多地涉及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而是把老人置于“物”的地位,“有用”与“无用”决定了老人的命运。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冠之以孝道之名,只能是一种功利行为。在这里,我们孝道的大文化背景显得苍白,我们沿袭了上千年的传统莫名消遁,我们引以为傲的孝道不复存在。

  除去这些传说,在中国各类传统典籍中,虽然找不到直接关于“弃老俗”的记载,但至少已能确证古代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大量存在着“贱老俗”。在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诗中,匈奴的“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的诗句为人所熟知。《史记》中说“荤粥氏虐老兽心”,“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溯源而下,乃至汉代的乌桓、北朝的突厥、唐代的契丹、宋代的女真、明代的鞑靼等,都大量存在“贵壮贱老”的记载。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任何影响因素,倒是后天环境颠覆了所谓的修养,打碎了我们自以为是的孝文明。

  大文化的熏陶固然重要,然而后天的学习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浓郁和谐的环境下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道德之人。

  艺术,指用生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亦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艺术,或许是八大山人挥毫而就的书画名品,或许是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教廷天顶的旷世巨作。

  艺术,或许是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躺在卢浮宫的草坪上相映成趣;或许是科隆城中历时六百三十二年完成的穹顶直插云霄的科隆大教堂。

  艺术,有许多的门类,无以计数的表现手法。任何一笔平淡的颜色,都会在画家手中成为夺目的彩虹。任何一个无奇的音符,在音乐家耳朵里都有可能是动听的旋律。

  在我看来,艺术,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去震撼心灵,那就是绅士地做人,优雅地接物。

  一个绅士,会幽默风趣,谈吐充满了睿智的魅力。

  一次,有记者问余秋雨:“有部分人对您的作品持反对态度,您怎么看待这些质问和批评?”余秋雨幽默地回答:“这些人就不该看我的书,就比如我进百货商店买袜子,各式各样的袜子很多,我喜欢哪一种就买哪一种,其他不喜欢的我不买就行了,何以开批斗会呢?不要对其他袜子进行大批特批嘛!”他巧妙而颇具深意的说法令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便是余先生,以绅士的方式,巧妙地化解来者不善的提问。

  诚然,普通人或许比不上那些名人大家的广博的阅历,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得体、优雅地待人接物。

  有许多小事,最能在细节上体现出优雅的一面。有时,是和女士过马路时,刻意站在车来的方向;有时,是递剪刀时,将刀头一端握在自己手中,避免扎伤别人;有时,是在公共场合,有人大声喧哗时,投以善意但沉重的微笑。其实,优雅,可以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