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官网: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1:15

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2009-10-29 19:17:45|  分类: 教学心得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只有拓展更大的空间,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由地感悟质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放飞,课堂也才能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内容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是学生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倾向或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这种特点,尊重他们个性化地选择阅读内容。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段落结构写法大致相同,如《猫》第一段写猫的性格古怪,首句与后面几句之间是总分关系;第二段写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首句与后面几句的关系也是如此。又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三段,分别描写了漓江水的特点及桂林山的特点,这两段写法也大致相同。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完全可以扶放结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即使有些段落结构不相似的课文,我们也可以采取上述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让学生任意选一段自己喜欢的内容朗读、想象、背诵,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有的喜欢“燕子的外形”;有的喜欢“燕子从南方赶来”;有的喜欢“燕子的飞行”;有的喜欢“燕子的停歇”,但殊途同归,学生都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燕子那可爱的形象,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事实证明,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因此,他们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从而真正找到了“学习的主人”这一感觉。

  二、提升感悟,放飞学生灵性

  如何使课堂教学像磁石一般,把孩子们牢牢吸引住,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句段,带动语文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学,逐步让他们由“爱学”到“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

  如苏教版中的《珍珠鸟》一课,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我一改往日逐段逐句的分析方法,而是紧紧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反问句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是怎样逐步信赖的,找出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句段,并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最后,让学生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一说: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琐碎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由点到面层层铺开,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自我感悟、耐心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

  三、生生对话,促进个性表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生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亦是相互沟通、交流、接纳的过程。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沉默片刻之后,有了不同的解答:“鲁肃想看看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怎么弄到箭。”“鲁肃本身就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他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我知道,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意见,所以他不会出卖诸葛亮。”

  “一疑激起千层浪”,个性化的质疑引发了更多个性化观点的表达。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就开放性问题进行争辩,能更多地开启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各自独特感悟的交流。

  四、延时评价,充分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一位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