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边自驾游二日游:日本围棋史谈(1) - 体育世界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32:37
 日本围棋史谈(1) 下 上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其它] 日本围棋史谈(1)

mideas

零点VIP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1 tT 发表于 08-5-16 09:35:31 | 只看该作者

    [其它] 日本围棋史谈(1)

    围棋诞生於中国,相传早在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132-?)就在其著作《艺经·棋品》里提出了围棋的九个等级,所谓“棋分九品”。但是,现在世界各国流行的围棋段位制却产生於日本。本文将介绍日本段位制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些相关的趣闻轶事。

    一、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

    在日本京都寂光寺的记录里,有僧人日海与织田信长(1534-1582)於天正六年(1578)对局的记载。日海,就是日本近代围棋的奠基人一世本因坊算砂(1559-1623)。相传织田信长爱好围棋,曾召日海对局,被让五子。日海的棋技精妙入神,信长不由惊呼:“名人!”这二、段位制的产生、交手棋份、升级与升段日本的段位制相传为四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所创,但并无信史记载,后人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来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算砂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稍后又出现了“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或“半名人”。但是这三个等级仅仅适用于极小部分技艺最高的围棋高手。

    道策任“棋所”的时期,即从延宝五年(1677)到元禄年间(1688-1704),是日本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单是本因坊家的内弟子就有三十多人,其中有著名的“六天王”,即小川道的、桑原道节、佐山策元、星合八硕、熊谷本硕、吉和道玄。为了正确评定众多弟子的棋力,确实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精细的围棋等级制度,后人把段位制的创建归功与“棋圣”道策,有一定的道理。

    关于围棋的等级,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学士张拟所撰《棋经十三篇》之《品格篇第十二》有云:“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

    不复云。”

    日本的段位制也分九个等级,模仿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创制而成,关于这一点日本棋界并不讳言。

    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段位制是以“上手”(七段)为基准制定的。这是说,从“上手”往上定二级,即“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手合)”或“半名人”,以及“名人”,这是日本最早的围棋等级。从“上手”往下分六级,即六段到初段,每段差半子。合起来正好是九个等级,每段差半子。这可以从江户时期免状(段位证书)的格式得到印证,“对上手先先先之手合,六段免许”,“对上手三棋子之手合,初段免许”等等,都是以“上手”为基准的。

    段位制以“九段”即“名人”为最高,其次是“八段”即“半名人”,再其次是“七段”即“上手”,以下各段没有专门名称,最低是“初段”(一段)。每一段相差半子。

    中国古代的“围棋九品”以“九品”为最低,日本的段位制则以“九段”为最高,两者的顺序正好相反。

    与段位制密切相关的是“交手棋份”,在日本称为“手合割”,是指决定两名棋手在对局时执黑或执白,受子或授子及子数的关系。从江户时期以降到日本棋院成立后的大正十三年(1924)9月,一直是一段差半子。从大正十三年(1924)10月开始改为一段差三分之一子。

    下面的表一是江户时期至日本棋院成立后大正13年(1924)9月以前棋手对局的半子制“交手棋份”表。

    半子制“交手棋份”表(段位差手合割表)(江户时期至大正十三年(1924)9月以前)

        名人 |准名人|上手 |六段 |五段 |四段 |三手 |二段 |初段   

    名人 |互先 |   |   |   |   |   |   |   |

    准名人|先相先|互先 |   |   |   |   |   |   |

    上手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 

    六段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

    五段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  

    四段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  

    三段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

    二段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

    初段 |四子 |三四 |三子 |二三 |二子 |先二 | 先 |先相先|互先

      

    表中的“名人”=九段,“准名人”=八段,“上手”=七段。“互先”(分先)一般是同段位棋手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双方各执黑一局白一局。“先相先”(江户时期常用先互先、先先先,日本棋院成立后统一为先相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一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三局棋低段者执黑二局执白一局。“先”一般是段位相差二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低段者执黑。“先二”一般是段位相差三段的棋手之间的“交手棋份”,下二局棋低段者执黑一局,受二子一局。余下的可以类推。

    从理论上来讲,段位差决定了两名棋手的“交手棋份”,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一般来说,如果两名棋手第一次对局,则按双方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已经对过局的棋手则按两人累计的对战成绩来决定“交手棋份”,不考虑双方的段位差别,而以净胜四局改变“交手棋份”,在江户前期更以净胜六局改变“交手棋份”。当然,如果对局双方很久没有交手,也同意按新的段位差来决定“交手棋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谓“升级”,是指在两名棋手之间改变“交手棋份”,胜方称为升级,败方称为降级。以十四世本因坊秀和(1820-1873)与九世安井算知(俊哲,1810-1858)对战为例,两人最初交手是在天保七年(1836)5月19日,当时秀和四段,算知六段,秀和受定先。到天保十年(1839)3月14日止,两人共下59局,秀和连升五级,倒过来授算知先二。此时秀和六段,算知七段,因此两人的“交手棋份”实际上反映了四段之差。算知是秀和的劲敌,四年后在天保十四年(1843)又打回互先,最终的“交手棋份”停留在算知先相先,正好与两人的段位差相符,时秀和八,算知七段。秀和与算知的激斗谱传下来的有一百三十余局?

    升段与“升级”的关系密切,江户时期升段的准则实际上就是要对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升级,或者说把所有同段或相邻段位的棋手降级。

    江户时期棋手升段可分两个阶段,一是从入段到四段,即所谓的“低段”;一是从五段到七段,即所谓的“高段”。八段(半名人、准名人)一般由推举产生,多少有些“名誉”段位的意味。

    原则上,同时代最多只能有一位“名人”(九段),其产生有下列三种途径:1,官命之场合;2,协同推荐之场合;3,“争棋”获胜之场合。

    不言而喻,“名人”的产生是极为困难的。江户时期一共产生了八位“名人”,他们是一世本因坊算砂,井上家元祖中村道硕,二世安井算知,四世本因坊道策,三世井上因硕(道节),五世本因坊道知,九世本因坊察元,十二世本因坊丈和。

    评分记录
    • lgn   金币  +15   很好的资料!   08-5-16 11:34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2 发表于 08-5-16 09:36:10 | 只看该作者

      ZZ日本围棋史谈(2)

      从入段到升四段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松,“棋院四家”各家都有资格让本门弟子升段,可以通过高段推荐、下试验棋、本门内比赛成绩等方法来决定。一般是先给一个临时段位,然后在“棋院四家”家督会议时再走个过场,颁发一个正式的段位证书(免状)。

      江户时期晋升高段的标准极为严格,必须得“棋院四家”一致通过。要是有人反对,就必须把反对者降级后才有资格升段。严格的升段制度使江户时期日本棋界大部分高段棋士的段位与其实际棋力相符,段位越高,棋力越强。

      棋手为晋升高段或争夺“名人棋所”而进行的以命相博的升降赛,就是所谓的“争棋”。有关“争棋”的历史已有不少书籍文章论及,故本文从略。就是围棋“名人”的起源了。

      “上手”是一个常用词,有一个解释是“能手,或技艺精熟的高手”。这个解释在中文和日文里是一样的。在日本战国末期与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有关围棋活动的记录中,例如《当代记》、《庆长日记录》与山科言经的日记《言经卿记》,“上手”往往泛指围棋“高手”。到段位制诞生之后,围棋“上手”专指七段。

      天正十年(1582)6月1日,织田信长入京都住在本能寺,召日海与鹿盐利贤对局,竟出现“三劫循环”的罕见局面,众人惊愕不已。是夜信长部下大将明智光秀造反,率大军包围本能寺,织田信长走投无路,自焚身亡。史称“本能寺之变”,“三劫循环”也因此成了不祥之兆。

      继织田信长而起的丰臣秀吉(1536-1598)也喜好围棋,於天正十一年(1583)8月初召见日海;据说后来也被日海让五子。天正十三年(1585),丰臣秀吉召集当时日本的围棋上手竞技,日海大胜。天正十六年(1588)闰5月18日,丰臣秀吉颁赐朱印状,命鹿盐(柏尾宗具)、利贤(即林利玄,林家始祖)、树斋、山内是安、庄林等各家与本因坊(即日海)对局皆受定先,唯仙也曾为本因坊之师,故准许分先;又赐本因坊每年俸禄米二十石及十人扶持;授本因坊行使“棋之法度”之权;云云。根据日本围棋史名著《坐隐谈丛》的说法,这便是日本的“官赐棋所之始”。

      织田信长称日海为“名人”,而丰臣秀吉颁赐的朱印状规定日海(本因坊算砂)对天下上手授先,这样就确定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围棋等级:名人与上手。这两个等级之间相差一子。

      《当代记》庆长十二年(1607)十一月章,有本因坊算砂与林利玄在大阪对局的记录:

      “於大阪本丸,本因坊、利玄有围棋,秀赖公观局,利玄先手二番始利玄胜,后利玄先手持棋,三番目本因坊先手本因坊胜。”(注1)

      下三局棋一方执黑二局,执白一局,这就是所谓“先互先”、“先先先”或“先相先”的“手合割”(交手棋份),有时也叫“半先”。意即介于“互先”(分先)与“定先”之间。

      据《言经卿记》记载,从天正十七年(1589)到文禄三年(1594)短短五年之间,京都的围棋上手从四人增至十人。随着当时围棋高手人数增多和技艺提高,因此新的更细的“手合割”-“先互先”就应运而生,这样能更为精确地甄别棋手的强弱。从而又产生了新的介于名人与上手之间的围棋等级-“名人上手间之手相”(手相与手合同义),后来改为“半名人”,即段位制的八段及更晚一些出现於江户后期的“准名人”。“半名人”者,比“名人”弱半子,而比“上手”强半子。

      根据已故日本著名围棋史家林裕(1922-1986)的考证,在围棋文献史上,幻庵因硕(1798-1859)在其名著《围棋妙传》(1853)中第一次用“准名人”取代“半名人”。幻庵与本因坊丈和(1787-1847)争夺名人棋所失败,讨厌“半名人”这个词,遂将其改为“准名人”。自明治后期《坐隐谈丛》(1903)刊行之后,“准名人”一词为日本棋界接受,幻庵的感受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在结识本节之前,笔者想多写几句有关本因坊的历史。

      本因坊原是法华宗(日莲宗)妙满寺二十六世贯主日渊上人的坊名。日渊是京都寂光寺的开山祖师,曾自号“本因坊日雄”,后来将“本因坊”名号让与其甥及徒弟日海。天正十六年(1588)日海重建寂光寺,本因坊是其中的七个“塔头”(意为寺内的小寺)之一,为日海本人的住所。据《坐隐谈丛》记载,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升任“征夷大将军”,日海随同前往江户,遂以本因坊为姓,而以算砂为艺名。从此,日海以棋家本因坊算砂名世。关于“本因坊”究竟作何解释?日本围棋史家林裕认为:本因坊从原来的建筑物名转为人名,后世则两者兼用。用于掌门人,本因坊是名;隐居本因坊和本因坊迹目在户籍上以本因坊为姓。明治四年(1871)日本实行户籍法后,当时的十四世本因坊秀和归回本姓“土屋”,本因坊成了艺名。此外,有时也指本因坊家这一棋界名门。作为建筑物名称,本因坊最初是寂光寺的“塔头”,后世指的是本因坊居所和道场。明治三十年代的棋谱中常有“於本因坊”的记录,意指对局是在本因坊秀荣(1852-1907)的住宅中进行的。

        

      注1,“秀赖公”指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1593-1615),“本丸”意为城堡的中心部分。大阪城为丰臣秀吉所建,始於天正十一年(1583),完成於天正十三年(1585),其天守阁高九层,极其豪华壮丽,元和元年(1615)5月为德川家康军所毁。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3 发表于 08-5-16 09:36:40 | 只看该作者

        ZZ日本围棋史谈(3)

        江户时期有关段位制的趣闻轶事

        1,“棋圣”道策何以“十三段”?

        “棋圣”道策被誉为日本围棋史上“古今无双”的大棋士。很久以来(笔者猜测可能始於江户中期),日本就流传着道策棋力“十三段”的说法。此说究竟从何而出,一般都语焉不详。

        段位制在制订时以“名人”(九段)为最高,初段为最低,每段差半子。如果以某一棋手的段位为基准,也可以根据“交手棋份”直接推算出其他与之交手的棋手的段位来,但这样推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误差。

        延宝五年(1677)三世本因坊道悦(1636-1727)上书隐退,让位与道策,同时推荐道策为名人棋所。根据推荐书中的记录,道策从受先开始与三世安井知哲(1644-1700)对局,以净胜六局的升降制,多胜三十局,连续五次把知哲降级(降至先二)。二子番下了二十六局,道策多负一局。知哲是上手(七段),二子是四段之差,以此为基准,道策就是“十一段”。当时,“棋院四家”除本因坊家外的其他三家只有四名上手(七段),他们是安井家的知哲、二世安井算哲(涉川春海,1639-1715)和安井春知(1653-1689),及二世井上因硕(山崎道砂,道策之弟,1649-1697)(注 1)。道策对春知授先二,一度打到二子;对道砂授先二;对算哲从受先开始,多胜二十四局,反过来把算哲降到定先。若以这三名上手与道策的“交手棋份”来推算,道策最多也只有“十一段”。

        天和二年(1682)琉球棋士亲云上滨比嘉来朝,道策授滨比嘉四子一胜一负。四子为八段之差,若以道策的九段为基准,可知滨比嘉为初段。然而免状上写的是“敌上於上手之位者不可过二棋子”,意即三段。若以此为基准,可以推出道策是“十一段”。从授予滨比嘉的免状来看,似乎道策本人亦认同于“十一段”。

        道策的遗谱中有一局棋授五子,道策中盘胜。这局棋最早出现在天明六年(1786)玄玄斋主人编撰的《古今碁经拔萃》,之后又出现在十一世林元美(1778-1861)的《烂柯堂棋话》(1849)。但两局棋谱上记录的对局者姓名不同,前者为常陆的“明见院”,后者为“雏屋立甫”(甫又作“圃”),对局日期均不详,而且棋谱本身也有一、二处出入。

        在《烂柯堂棋话》的棋谱上有林元美的一段注释,其中有一句:“名人察元评此局云:‘约有三段之力量,未学,棋故如是。’”察元(1733-1788)是九世本因坊、名人棋所。若以雏屋立甫的三段为基准,五子为十段之差,就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了。在迄今为止发现的153局道策遗谱中(平成版《道策全集》,1991),只有这一局棋能直接推出这一结果,乃一“孤证”。

        雏屋立甫(1599-1669)是当时著名的俳句诗人,《坐隐谈丛》在第一篇《史传》第二章的《元禄盛况》一节中称之为道策门下的“五名士”之一(其余四人为牧野成贞、中江藤树、祇园南海、北岛雪山),这局棋弈於元禄年间(1688-1703)。但这显然有错,元禄年间雏屋立甫早已不在人世。如果此局确为雏屋立甫在世时与道策所弈,多半在宽文年间(1661-1672),不过当时道策的棋力还没超过安井知哲,最多与知哲分先。

        由此可见,《烂柯堂棋话》上的记录可能有些问题。当然,古谱经辗转传抄产生张冠李戴的情况并不少见,未必就是林元美之错。

        关于道策的“十三段”之说,高部道平(1882-1951)在《碁道史谈丛》(创艺社,1944)中的《从本因坊算悦到道策》一文有另一解释:

        “假定某七段执先败於另一七段,由于‘先之段差为二段’,故可知胜棋之七段有名人(九段)实力。所谓道策‘十三段’之传说乃由此而生。上述胜棋之七段(‘九段实力’)又被道策降到先二,二子番道策也赢了。二子之段差为四段,九段再加四段,这便是道策‘十三段’的由来。”

        高部道平提出的推算方法,姑且称之为“传递推算法”,是引用前人论述还是其本人的诠释,不得而知。但此法仅依据一局之胜就将七段“提升”到九段,其可靠性显然大成问题。

        道策是日本围棋史上不世出的超级棋士,单用“名人”(九段)确实不足以形容其棋力之强,这大概是“十三段”传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用“传递推算法”或前面谈到的直接推算法,都可以“推出”道策“十三段”,也许是巧合。依笔者个人之见,较为可信的应该是道策“十一段”。

        注1,道策晋升名人前对算哲、道砂授先,对知哲、春知授先二,对林门入授二子。宝五年(1677)道策升任名人棋所时,上述五人的“手合组”定为,算哲、知哲为上手,春知、道砂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林门入为五段(对上手二子)。前名人棋所、二世安井算知(1617-1703)的意见为,算哲、知哲、春知、道砂四人为上手,林门入为六段(对上手先先先)。

        ----------------

        2,九世安井算知“十三段”的笑谈

        用上一节提到的“辗转传递法”来推算棋力很不可靠,如果只依据一、二局棋的偶然结果来推算棋手的实力,就更容易闹出笑话来。九世安井算知棋力“十三段”即为一例。

        伊藤松和(1801-1878)、阪口仙得(1801-1867?)、太田雄藏(1807-1856)、安井算知(俊哲,九世安井,1810-1858)是江户后期的四位著名七段(上手),后人称为“天保四杰”。

        天保十二年(1841)三月伊藤松和执白与本因坊秀和(迹目)下和的一局棋,被后人誉为松和之“毕生杰作”。当时松和仍名松次郎,六段,秀和七段;两人的交手棋份是松和先互先,是局轮他执白。这局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幻庵因硕与本因坊丈和的评语:“此局秀和之布局、行棋次序、收官,无可非难之处,而松次郎执白能下和,实乃名人之作。”这段评语最早见於本因坊丈和门人川村知足所撰之《围棋见闻誌》(开文舍,1884)。为了当上名人棋所,幻庵在前一年冬天与秀和下了四番争棋的第一局。那局棋幻庵也执白,先后打挂九次,下得吐血,两度因病暂停,但丝毫未能撼动秀和的黑棋。有此亲身经历,难怪幻庵对松和的杰出表现发出由衷的赞赏。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4 发表于 08-5-16 09:37:17 | 只看该作者

          ZZ日本围棋史谈(4)

          这局棋之后不久,伊藤松和执黑败给安井算知。于是便有好事者传言:“秀和名为七段,实有八段之技,松和执白能与秀和下和,故为十段。而算知又能执白战胜松和,所以应为‘十三段’。”此说在江户传出,一时成为笑谈。当时,秀和与算知的交手棋份实际上是算知定先。

          -------------

          3,“五连败而升五段”的竹川总和(这里的“总”当为“上物下心”,意同,GBK码中没有这个字。)江户时期的升段制度对晋升高段的标准极严,但偶尔也会百密一疏,让不甚合格者混入高段。

          竹川总和(1815-?)是丈和弟子。生於江户,御家人(直属将军的下级武士),初名弥三郎。天保五年(1834)三段,嘉永二年(1849)晋升五段。明治七年(1874)六十岁时仍在世。

          在十三世本因坊丈策(1803-1847)当家的时期,即天保十年(1839)到弘化四年(1847)年间,太田雄藏(1807-1856)、竹川总和、林柏荣(十二世林门入,1805-1864)并称为棋界的“三美男”。

          相传竹川总和还在四段时,想升五段,便找到坊门前辈伊藤松和七段以定先对局,大概是以为松和会念同门之谊,暗中提携一把。不料松和下手毫不留情,连杀竹川总和五局!但竹川总和神通广大,还是得到了五段免状。伊藤松和后来常常笑谈此事:“五连败而升五段,从古至今恐怕只有竹川总和一人能做到了!”

          伊藤松和也是在嘉永二年(1849)升七段的,从时间上来推断,这事当发生在松和升段后不久。当时的升段制是先在本门获临时段位,到四家家督会议时再审核,通过后颁发免状。因此两人在同一年升段是可能的。

          竹川总和与伊藤松和的对局谱传下来十局,但那是在天保十一、二年(1840-1841)间下的十番棋,竹川总和定先,胜三负七。“五连败升五段”的棋谱一局都没传下来。

          --------------

          4,“因硕初段”

          幻庵因硕是井上家与“名人因硕”(道节)并称的英杰。有关幻庵的逸事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幻庵渡清失败的传说,在日本流传着三个不同的说法,最出名的一个传说见于安藤如意的《坐隐谈丛》。

          相传时在嘉永六年(1853)六月某日,天清气朗,幻庵与弟子三上豪山从长崎雇一小舟以舟游为名出航,途中逼迫舟子将船驶往中国,但不久即遭遇海上风暴,因而计划受挫。《坐隐谈丛》上的这段描述绘声绘色,不象记史而更象写小说,或许是具体情节过于戏剧化了,反而引起后人的质疑。

          尽管如此,幻庵因硕计划渡清失败的事实似乎无人否认。有一则“因硕初段”的轶事就与此相关。

          话说幻庵渡清出航遭遇风暴,九死一生,在海上漂流了二昼夜后,终于在九州登陆,但所带盘缠尽付大海。不得已,幻庵遂投至佐贺的老友谷口蓝田家中。谷口蓝田早先已从幻庵口中探知其渡清企图,曾撰句相赠:“声名矗中华,精微笑弈秋。”

          幻庵寄居谷口蓝田家中,每日以棋消遣,身无分文,欲返东都(江户)而不得。谷口蓝田当时乃一贫儒,满腹诗书但囊中羞涩,无力资助幻庵,便为其想了一策,在邻近各国张贴告示,散播幻庵因硕来寓的消息。附近各地好棋之客闻知纷纷前来求取免状。幻庵来者不拒,随便下一局试验棋,不问其棋力是否合格,只管发放免状收取手续费,终于凑足旅资,得以返回江户。当时,在以佐贺为中心的北九州一带地区,获幻庵初段免状者人数甚众,时人讽为“因硕初段”,盖因有其名而未必有其实也。

          上述故事为谷口蓝田日后游历岐阜渡长柄川时在船上亲口所叙,载於《坐隐谈丛》。谷口蓝田(1822-1901)是明治初期日本有数的儒学大家,曾为皇族北白川宫和小松宫殿下讲学,本人棋力接近初段。

          “因硕初段”现在也常在日本的围棋文章书籍中见到,为弱初段的代名词,成了一个典故。

          井上家系谱记述不一,笔者在撰写本文论及时采用已故日本围棋史家林裕的记法,因此有必要在此简要地作一些说明。

          井上家本以中村道硕(1582-1630)为元祖。为了使井上家的门面“增光”,与本因坊家对抗,文政七年(1824)幻庵继位十世井上因硕后,便私改井上家系谱,把中村道硕拉进来当了井上一世。文政八年(1825)时幻庵在免状上署名“十世井上因硕”,但在文政十三年(1830)年署名为“十一世井上因硕”,就是证据之一。现在井上家系谱在日本有三种记法,一是以中村道硕为井上一世,幻庵为井上十一世,见於《坐隐谈丛》,及大多数论及“棋院四家”的日本围棋文章著作。一是以中村道硕为井上家元祖,幻庵为井上十世、十一世,见於日本围棋史家林裕的著作。一是摒中村道硕於井上家门外,幻庵为井上十世,见於《江户时代的围棋书》(日本棋院,1996)。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5 发表于 08-5-16 09:37:51 | 只看该作者 1,幕府末期与明治初期的动乱对日本围棋的影响

            幕府末期的内忧外患,使延续近二百五十年的御城棋终于在文久三年(1663)寿终正寝。

            庆应四年(1868)正月三日,戊辰战争从京都南部的鸟羽、伏见开始。东征大总督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率西军兵分东海、东山、北陆三道东进,大军到处,所向披靡。七月十七日(阳历9月3日),江户改名为东京。九月八日改元“明治”,日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对于日本围棋尤其是幕府扶持的“棋院四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打击。

            明治二年(1869)十二月,新政府颁布了新禄制。以本因坊家为例,原来年俸米五十石,新禄制减为九石。这是日本游戏史家增川宏一根据政府文件得出的结论,在其他书中(如《坐隐谈丛》和《御城棋谱》)一般记为减至十三石。到了明治四年(1871),新令再颁,“棋院四家”剩下的最后一点俸禄也全部取消。

            明治四年(1871)四月,新政府公布了户籍法,翌年二月一日实行。根据户籍法,本因坊秀和归还本名土屋秀和,十三世井上因硕归还本名松本锦四郎,本因坊和井上因硕都成了艺名。

            为了维持生计,本因坊秀和腾出坊门空房出租,不料又遭祝融之灾,把本因坊道场连同相邻数十家烧为一片废墟,本因坊家的财产和传世之宝损失大半。时在明治三年(1870)。秀和不愿接受亲友的援助,在烧残的仓库里惨淡度过余生,死于明治八年(1874)。

            继位的十五世本因坊秀悦(秀和长子,1850-1890)未几发疯,接替秀悦的十六世本因坊秀元(秀和三子,1854-1917)只有三段,整日饮酒,人称“酒仙”。明治十六、十七年(1883-1884)间,秀和次子秀荣离开林家回到本因坊,林家遂亡。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月,十世安井算英(1847-1903)在家里指导门人时突然脑溢血死去,算英当时尚未立嗣,安井家就此断绝。十三世井上因硕松本锦四郎(1831-1891)晚年移居关西,于明治廿四年(1891)客死神户。井上家自此在关西一带开创基业,再也没有回到东京。“棋院四家”只有本因坊一家度过艰难的明治时代,在东京生存下来。

            “棋院四家”在幕末与维新时期尚且度日维艰,门下的弟子就更难以棋谋生,不得不纷纷改行。其中(当时或以后)较出名的棋家中,安井门下的二十一岁就晋升五段的海老泽健造(巖埼健造)当了法院的书记;井上门下的黑田俊节(方圆社六段,1839-1884)先从军后经商;本因坊门下的稻垣兼太郎(后日本棋院七段,1854-1840)从军后转入大藏省服务;另一坊门弟子内垣末吉(方圆社追赠七段,1847-1918)结识政界要人井上馨后进入官场。最有意思的是原安井家塾头、“四天王”之一的中村正平(当时六段,后七段,1833-1908),回乡开了一家名叫“太平楼”的“贷座敷”(大致上是小旅馆的意思,在明治时期专指租给***卖淫的场所)。

            下面的一组统计数字可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明治维新对日本围棋总体的影响:

            资料名称         刊行日期       有段者总人数

            1,《围棋名棋鉴》   |天保四年(1833)  | 136人

            2,《大日本围棋姓名录》|天保十二年(1841) | 246人

            3,《大日本围棋姓名录》|弘化三年(1846)  | 326人

            4,《围棋人名录》   |安政七年(1860)  | 439人

            5,《日本国中围棋段付》|明治八年(1875)  | 375人

            6,《全国围棋人名录》 |明治三十一年(1898)| 362人(*)

            (*)内含八段1人(本因坊秀荣),七段3人(中川龟三郎、巖埼健造、十四世井上因硕大塚龟太郎),六段 4人,五段10人,四段8人,三段15人,二段23人,初段66人,三级初段42人,二级初段77人,初级初段113人。此外,人名录上还有初段格6人,三级初段格4人,二级初段格5人,初级初段格28人。

            上表的前三个数据取自《江户时期的围棋书》(日本棋院,1996),后三个数据取自增川宏一的著作《围棋》(法政大学出版局,1987)。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江户时期,由于德川幕府扶持围棋,日本有段者人数稳步增长;经过明治维新,有段者人数下降。明治八年时大多数有段者应该是在维新前入段的。比较明治三十一年与明治八年的有段者,看上去人数相差不多,但前者包括了方圆社所属初段之下的三个等级共232人,实际上初段以上者只有130人,比明治八年时整整少了245人!换言之,尽管方圆社成立后努力普及围棋,日本真正的有段者人数在明治维新后的三十年间还是大幅度下降了。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6 发表于 08-5-16 09:38:04 | 只看该作者 ,方圆社诞生及颁发免状之前因后果
              御城棋终止之后,江户唯一的围棋研究会是本因坊秀和组织的“三日会”,因每月在逢三之日集会,故得此名。当时棋士争相入会,钻研不怠。由于资金不足,“三日会”维持了约三、四年后停止。

              明治二年(1869)八月三日,安井算英、林秀荣、本因坊秀悦(迹目)、吉田半十郎、小林铁次郎(1848-1893)等在中川龟三郎(1837-1903)家组织研究会,因当时的棋谱上记录着“六人会起业”,后人称之为“六人会”。“六人会”最初也是每月在逢三之日集会,后来改在一日与六日。陆续加入研究会的还有海老泽健造(巖埼健造)、白石喜三郎(梅主长江)等人。“六人会”持续了约一年。

              到了明治十年(1877)左右,维新以后的日本社会渐趋稳定,中川龟三郎与小林铁次郎等人又筹划组织围棋研究会,他们请回在信州、越后一带流浪的村濑秀甫(十八世本因坊,1838-1886)。秀甫是秀和死后日本最强的棋家。

              秀甫是本因坊秀和的弟子,与本因坊(迹目)秀策(1829-1862)并称为“坊门双壁”。秀甫之所以在外漂泊流浪,与秀策死后引起的“再迹目”即另选继承人的问题有关。关于秀甫与坊门恩怨,及在信、越流浪的历史,笔者计划在另一文章中作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从略。

              明治十二年(1879)四月二十日,方圆社在东京神田花田町相生亭成立。众所周知,“方圆”乃围棋别名之一。结社时取名“方圆”相传是秀和弟子吉田半十郎(五段,1831-1897)的提议。

              根据方圆社会刊《围棋新报》(第一期,明治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刊行)所载,当时社内共有十名社员,依次排列为:

              村濑秀甫(七段)、中川龟三郎(六段),安井算英、林秀荣、高桥周德、水谷四谷、吉田半十郎、小林铁次郎(以上六人为五段)、酒井安次郎(四段)、土屋百三郎(三段)。

              其中,安井算英是安井十世,林秀荣是林十三世,即后来的十七、十九世本因坊秀荣(1852-1907)。土屋百三郎就是后来的十六、二十世本因坊秀元。十三世井上因硕(松本锦四郎)本人没有加入方圆社,门下高徒小林铁次郎算是代表。

              元文二年(1737)时,日本曾有一次围棋、将棋序列(席次)之争,后经幕府裁决,围棋仍保持对将棋的优先地位。此后,单就围棋而言,棋家的序列为:1,名人棋所;2,本因坊;3,其他三家(同段者按入段先后排列);4,本因坊迹目;5,其他三家迹目(同段者按入段先后排列);6,外家棋士(注2)。

              上述方圆社按棋士段位排序,“无视”江户时期的传统,引起了原“棋院四家”一侧主要是本因坊与林家的不满。然而,秀甫与中川龟三郎在年龄、棋技与段位均居上位,自然也不可能向披着“传统权威”虎皮的三段本因坊(土屋百三郎在明治十二年八月继位为十六世本因坊)俯首称臣,新旧两派的决裂在所难免。同年九月,即方圆社成立不到半年,秀元与秀荣退社。安井算英曾为调解方圆社与“棋院四家”之间的矛盾努力,但无济于事,不久也退社,以后则与社方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

              虽然不曾入社,据说十三世井上因硕(松本锦四郎)是赞成方圆社的作法的。松本锦四郎当时是六段,如按前述方圆社的根据段位排序,入社后将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居本因坊秀元与林秀荣之前,可以为井上家出一口恶气。

              退社之后,相传秀元索回秀甫与中川龟三郎的免状,秀荣也把参加方圆社的林家女弟子林佐野“破门”,取回免状。秀和弟子高桥杵三郎一怒之下自动把免状送回坊门。为了加入方圆社,井上门下的黑田俊节(五段)和安井门下的梅主长江(五段)也都把免状还给师家了。

              “棋院四家”一侧退出之后,方圆社的社员名册上的排名有所变动,依次为:村濑秀甫、中川龟三郎、高桥周德、梅主长江、吉田半十郎、水谷四谷、小林铁次郎、高桥杵三郎、酒井安次郎、林佐野。

              以上十人中,有的被师家除籍,有的自动奉还免状,因此所有人都没有注明段位。

              在江户时期,颁发免状是“棋院四家”的特权。与“棋院四家”决裂后,方圆社总结了社内对段位的新见解或接受了后援者的意见,决定不再受传统约束,制定独立的段位制。明治十三年(1880)七月廿六日,方圆社向东京府正式递交了申请书,开始颁发免状。方圆社在成立时只是一个围棋研究会,如今则正式成为一个机能健全的新兴棋院。

              方圆社首先重新确认了社内成员原来的段位,为有资格入段、晋升的社员开辟道路。同年十月,全体社员一致推荐创社以来劳苦功高、当时棋力正盛的方圆社干事小林铁次郎(33岁)晋升六段。

              小林铁次郎不经过师家井上家升上六段,比林秀荣(五段)高一段,与十三世井上因硕的段位相同。此举震动了“棋院四家”。明治十五年(1882),井上因硕也不征求“棋院四家”其余三家的意见,就给自己晋升为七段。这是日本围棋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明治十四年(1881)四月,同社推荐社长村濑秀甫(44岁)晋升八段半名人,副社长中川龟三郎(45岁)晋升七段。

              在江户时期,“半名人”往往是一个名誉性的等级。从秀甫开始,“半名人”即后来的“准名人”正式成为一个高于“上手”(七段)的等级,如果晋升时有人不服,就要以“争棋”决胜。如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三月,秀荣晋升八段时,就在披露会上宣布:“如果哪位对本人晋升八段有异议,争棋相见。”

              方圆社上下齐心,将士用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围棋。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 无论有段棋士或无段的爱好者,均可申请入社。

              2, 每月有固定日期由高段棋士下指导棋,三、四段棋士作辅导。

              3, 建立塾生制度,培育后进。此为日本棋院院生制度的先驱。石井千治(中川龟三郎二世,方圆社第四任社长)是最早的塾生,稍后有杉冈荣治郎、田村保寿(本因坊秀哉)、田中政喜等人。

              4, 创办了日本第一份围棋杂志《围棋新报》,(开始时)每月精选社内对局五局,由社长村濑秀甫讲解。《围棋新报》从明治十二年(1879)四月二十八日开始,到大正十三年二月为止,历时四十五年,共发行 520期,是研究明治、大正时代日本围棋的重要史料。

              5, 固定对局日期。最初定于每月第三个周日,后来改为周三,随着社员人数的增加,对局日也相应增加为每月第一、三周的周三,第二、四周的周三为少年研究会(塾生,含有段者)。日本棋院成立后,固定的对局日为周三、周四,就是仿效方圆社的做法。

              明治十七年(1884)四月,方元社的中川龟三郎、小林铁次郎、水谷缝治等人发表《棋道保续趣意书》,募集捐款达三万元,赞助者有井上馨、山田显义、山县有朋、大隈重信、后藤象二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朝吹英二、日下部鸣鹤等一百九名当代显贵及知名人士。这笔钱主要用于培养塾生,田村保寿(本因坊秀哉)便是受益者之一。

              由于方圆社摒弃门户之见,实行大众化路线,原来“棋院四家”门下弟子纷纷入社,更吸引了一大批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在方圆社鼎盛时期,全社社员逾千人之数。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7 发表于 08-5-16 09:38:22 | 只看该作者 3,方圆社的重要革新:级位制

                明治十六年(1883)一月,方圆社对传统的围棋等级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段位制,改用级位制。在《围棋新报》第四十六期的附录上,有一段文章阐述改制的原因。其大意为:“围棋段之等级,乃以上手授三子之手合割定为入段,授予初段。二段、三段,循序渐升,皆有定则。迄今为止,段位制之顺序与其他等级正好相反,不免耳闻目睹。据三百年来实际经历,欲在棋道技艺上升至九段,实乃至难之业,即使入初段之品亦绝非易事。故嗜棋者往往习弈终身而其名仍不得入籍(笔者注:有段者名册),或有因此绝志而弃弈者,岂非遗憾之至!因此,今度社中商议决定,更改段位制之称。以第一级取代旧之九段,以下依次类

                推,自第十级起每级差一子,至十二级为止。改授级标准为上手授六子之手合,亦即名人授七子之手合。社内诸君符合入级者,分抄本人棋谱不少于四张送交,社中尽力评审之后授予等级。”

                很明显,方圆社更改段位制是为了激励有一定水平的围棋爱好者努力上进并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免状的需求,同时扩大围棋的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新人。由于传统的段位制最低是一段(初段),如果不在名称上作一些修改,就无法授予更低的段位。而级位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九级相当于初段,无需改名就可以授予更低的等级。另一方面,增加等级就要多发免状,也将给方圆社带来更多的收入。

                林裕先生认为,方圆社改用级位制是一个大胆果断的举动。在当时的日本,似乎并没有资料显示有上文中提到的与段位顺序相反的例子。只有在欧美,最高的等级称为第一(Number One)。方圆社内有几位欧人学棋,改换级位制或许是受其影响之故。

                其实,中国古代的围棋等级“围棋九品”,就是与级位制的顺序一致而与段位制顺序相反的。但“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亦即品位制对九品以下的一概忽略不计,没有专名。

                曾在方圆社学棋的欧洲人有英国公使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1828-1885,曾任驻华公使),德国公使艾尔雅,在东京大学讲授算术和药学的德人奥斯卡·科歇尔特(Oscar Korschelt)等人。

                秀甫曾亲自为科歇尔特授课,一开始授十三子,后来减至七子,当然科歇尔特还是赢不了。如当时方圆社就采用级位制,差一点科歇尔特就可授予十二级了。

                1880年,科歇尔特撰写系列文章《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Go’),在《德国东亚研究协会》会刊的第21至24卷上连载。围棋真正从东亚传入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首功归于村濑秀甫和科歇尔特。

                明治十七年(1884)七月改正的《方圆社等级表》记录如下:

                第一级 缺员               

                第二级 村濑秀甫

                第三级 中川龟三郎

                第四级 小林铁次郎、水谷缝次

                第五级 杉山千和、高桥周德、梅主长江、巖埼健造、梶川升、内垣末吉、高桥杵三郎、酒井安次郎、高崎泰策

                第六级 大泽银次郎

                七级以下人名从略。计有七级10名,八级14名,九级23名,十级21名,十一级37名,十二级68名,共173名。

                总计社内有级棋士共187人,九级(初段)以上者61人,十级以下126人。

                4,秀荣与秀甫的和解及和约

                与方圆社的欣欣向荣相对照,“棋院四家”的处境就仿佛日薄西山。明治十六、十七年(1883-1884)间,即林十二世林柏荣夫人喜美子死后不久,为了重振坊门雄风,秀荣离开林家回到坊门,接替秀元成为十七世本因坊。当时,正是坊门境况最为窘迫的时刻。

                在此期间,秀甫多次请人出面交涉,设法与坊门和解,但都给倔强的秀荣拒绝了。秀甫曾经指导秀荣下棋,秀荣也知道秀甫是父亲的爱徒。明治五年(1872),秀荣与秀甫结伴经美浓、尾张、伊势到大阪漫游,两人患难与共,感情日笃。如今,昔日的友情已渐渐淡薄。在秀甫眼里,秀荣是恩师秀和的次子,仍是当年可爱的小男孩。而在年青的秀荣眼里,秀甫是彻底破坏棋界传统的叛逆者,两人之间绝无调和的余地。秀荣曾经发誓:“不灭方圆社死

                不瞑目!”

                然而,原来土佐藩的后藤象二郎(后为伯爵)却看到了秀荣回坊门之后与秀甫和解的一线希望。长话短说,后藤先招秀荣作了一次长谈,晓以大义及与秀甫和解后对本因坊家的利益,秀荣当时不置可否。后藤察言观色,见秀荣似有回心之意,便请来秀荣的挚友井上毅与金玉均(1851-1894)作说客。

                金玉均是朝鲜“开化派”的激进政治家,“甲申政变”(1884年12月4日至7日,“天下三日”而终)失败后亡命日本,改名为岩田周作。金玉均与秀荣,一丧其国,一败其家(本因坊不复往日在棋界之尊,当然非秀荣之罪),同为落魄之人,相识后遂成“刎颈之交”。

                秀荣听从了金玉均等人的劝说,从而达成了与秀甫的和解。金玉均还应二人之请,写了一篇文章《土屋秀荣让本因坊於村濑秀甫序》来纪念此事,文采斐然。笔者今后将另行撰文介绍,此处从略。

                根据《坐隐谈丛》所载,和解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秀荣代表师家本因坊,向坊门弟子秀甫发还以前没收的免状。其次,秀荣以定先的手合割与秀甫对局,因秀甫获胜(当时),秀荣以本因坊身份授予秀甫八段;且以秀甫为长者之故,在约定的条件下,秀荣把本因坊位让给秀甫,即为十八世本因坊。秀甫同时为方圆社社长和本因坊。接着,秀甫再以十八世本因坊身份,准许秀荣晋升七段。

                和解时双方约定的条件是:

                一、方圆社废除级位制的棋士等级,恢复段位制。

                二、方圆社今后颁发免状,必须有本因坊家之副署。

                三、秀甫之迹目应由棋界最优者充任。

                等等。时在明治十九年(1886)七月二十九日。

                上面提到的秀荣以定先与秀甫对局,始於明治十七年(1884)十二月二十一日,前后共弈十局,最后一局弈於明治十九年(1886)八月六日,是秀甫的“绝局”。此时秀甫已继位为十八世本因坊。第一局秀荣先胜,秀甫接着连扳三局,反以三比一领先,以下四局双方交替赢棋,最后二局都是秀荣获胜。十番棋结果双方胜负各半,皆大欢喜,后人称之为“和解的十番棋”。

                十番棋开始时,秀荣是五段,秀甫是元治元年(1864)的升的七段,虽然方圆社已晋升他为八段,但当时本因坊家并不承认,因而秀荣以定先对局。

                十番棋中有九局是在方圆社下的,第四局的记录是“某所”,林裕先生认为应该是出面促成秀荣与秀甫和解的后藤象二郎之邸。

                秀甫从小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当上本因坊,如今身兼方圆社社长和十八世本因坊,这一天真的来到了!

                据说,在秀荣将坊门至宝“浮木盘”送来,也就是秀甫正式当上本因坊这一天,当宾客散去之后,秀甫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竟头顶浮木盘跳起舞来。“浮木盘今日到手啦!”秀甫是如此兴奋,以至于不得不用冷水浇身,才使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以上逸闻最早从本因坊秀元口中传出,后来,日本围棋记者三谷水平听秀元

                长子土屋万吉亲口叙述的。

                回复 引用

                 

                mideas

                  mideas

                  UID
                  243252 
                  帖子
                  1230 
                  精华
                  积分
                  56 
                  威望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活跃度
                  2199  
                  荣誉值
                  6  
                  专业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1089 小时 
                  注册时间
                  07-9-14 
                  最后登录
                  11-3-23 

                  等值威望: 176.65


                  零点VIP

                   

                  帖子
                  1230 
                  积分
                  56 
                  金币
                  11594.9  
                  贡献值
                  6  
                  最后登录
                  11-3-23 
                  8 发表于 08-5-16 09:38:41 | 只看该作者 “浮木盘”是坊门传家之宝,相传是织田信长赠与初代本因坊算砂的礼物。

                  笔者将有专文详述“浮木盘”的历史与传奇,故本文从略。

                  正所谓“乐极生悲”,秀甫还来不及举行就任本因坊的披露会,便于十月十四日因病急逝,在位仅二个多月。关于秀甫的死因,林裕先生提到的有二说,一是死于胃癌,秀甫曾做过三次手术;二是梅毒侵脑(梅毒性脑病)。在《坐隐谈丛》上另有用小字标出的一说:“发狂而死”。

                  秀甫猝死,是日本围棋的重大损失,也差一点使刚刚平静下来的棋界重起波澜。因离题稍远,本文不予介绍。同年十一月,中川龟三郎就任方圆社第二任社长。翌年,即明治二十年(1887)八月,秀荣成为十九世本因坊。坊、社之间,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

                  5,级位制的中止

                  明治廿六年(1893)三月,方圆社迁至神田区锦町三丁目。三月廿六日,为庆祝方圆社乔迁之喜,本因坊秀荣与巖埼健造(方圆社第三任社长,1841-1913)(注3)在方圆社新址下了一局棋以誌祝贺。四月,方圆社突然放弃使用约十年之久的级位制,改回段位制。

                  从表面上来看,这象是方圆社配合迁移新居做出的相宜动作。然而,日本围棋史家林裕先生经研究发现,方圆社更改等级制度可能与上述的祝贺棋有关。

                  这局棋从上午十时左右开始下子,下午四时左右打挂,只下了二十一手。秀荣是快棋,而巖埼健造是著名的长考棋家,枯坐六小时,究竟在想什么妙棋?后来,雁金准一(1879-1959)曾向巖埼问起这局棋的事,巖埼坦然答道:“没什么,这本来就是一局该打挂的棋,布局下几手就够了。我根本不在想棋,而是在想该如何扩建自家(笔者注:应指方圆社)的教棋场所。”

                  上述逸话见于雁金准一晚年的回忆录《方外棋谈》。

                  江户后期,日本棋坛逐日兴隆,每逢喜庆诸如新年、迁居、某人入段或晋升高段等等,棋家们往往聚会以棋誌贺。这类纪念棋或祝贺棋不一定非要决出胜负,因而大多打挂,并逐渐形成惯例。但巖埼健造的“长考”几近于开玩笑,其傲岸与顽固可见一斑。

                  自明治廿四年(1891)十一月起,《围棋新报》开始刊载秀荣与方圆社棋士的对局谱,促进了坊社和解的气氛。到祝贺棋为止,秀荣的棋谱共刊登了五局,前四局的对手分别是方圆社的元老小林铁次郎(四级)和新锐石井千治(五级)。第五局就是秀荣与巖埼健造的祝贺棋。有关这局棋的一些必要记录,如时间、地点、对局者姓名、对局结果等等,在《围棋新报》上刊载的原文如下:

                  明治廿六年三月廿六日 於神田区锦町三丁目拾五番地、新筑方圆社移转披露会、打挂

                  (本因坊秀荣 三级

                         (巖埼 健造 四级

                  在前四局棋谱上,秀荣的段位都没有标出,方圆社方面只是小林铁次郎有一局棋注明“四级”。然而,巖埼健造竟执意把秀荣的七段改为三级。

                  不难想象,秀荣看到《围棋新报》后极为愤慨,立即向方圆社社长中川龟三郎提出抗议。当年秀荣把本因坊让给秀甫时,约定方圆社今后将级位制改回段位制。如今七年过去了,方圆社不但没有践约,反而把特意前来祝贺的秀荣改成三级。再也没有辩解余地了,方圆社接受秀荣的抗议,于四月份改回段位制。以上是林裕先生的看法。

                  方圆社改回段位制,前面的一至九级就是原来的九至初段;以下分别改称为:十级为三级初段,十一级为二级初段,十二级为初级初段。方圆社最终还是没能完全摆脱一个“级”字。

                  顺便提一笔,级位制并没有完全消亡。日本棋院成立后,“级”成为棋力不到“段”的一个等级称号。在战前共分九级,一级(相当于方圆社的三级初段)最高,九级最低。初段与一级相差一子(一先),级与级之间也相差一子,初段授九级九子。到1980年代,更增至二十五级,这是初学者读完一本入门教材后授的等级。当然,“级”早已不再属于职业棋士的等级了,但日本棋院的院生在入段之前仍用“级”来区分棋力。

                  6,村濑秀甫的功绩

                  明治初期,正是“棋院四家”渐趋没落,日本围棋日益萧条之际。方圆社应时而生,挽狂澜於既倒,社长村濑秀甫功莫大焉。

                  秀甫一向好饮,在信、越一带流浪时,因失意而以酒浇愁,更是“日饮斗酒”;但他担任社长后就把酒戒了,到后来,偶而在宴席上喝上二、三杯都会脸红。有时,客人来时秀甫正在对局,他会停下棋来,亲自接待来客,呼茶唤水,为客人安排对手对局。以上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可以看出秀甫是如何为办好方圆社尽心尽力的。

                  前面提到的方圆社实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措施,如创办社刊《围棋新报》,建立塾生制等等,证明了秀甫是一位机敏的实践家。已故濑越宪作名誉九段认为,改传统的段位制为级位制,最为明显地体现出秀甫的进步性。此外,秀甫也是日本围棋史上向海外(欧美)传播围棋的第一人。

                  村濑秀甫在当时日本社会的评价有多高,可以从明治中期的思想家中江兆民(1847-1901)在评论随笔集《一年有半》(1901)中的一则短文得到证明。中江兆民精选“近代非凡人物三十一人”,内有藤田东湖、阪本龙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岩崎弥太郎、福泽谕吉等维新时期的著名人物,村濑秀甫也在其中。

                  秀甫去世后,当时的名画家泷和亭作了一幅秀甫对局图,上题明治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重野安绎(方圆社二段,号成斋,1827-1910)所作《十八世本因坊秀甫师像赞》,兹以此赞结束本文。

                  “方圆创社,俊髦勃焉。欧米授徒,法谱远传。专心致志,握白钓玄。道进乎技,功绩永存。殁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