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粉都有什么成分:中考、高考 心态是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2:33:01

——接受《健康大视野杂志》专访

 

以下是博主接受《健康大视野》杂志关于中考高考问题的专访。整理后将登载于该杂志。该杂志刊出前,谢绝其他一切转载!!

 

1、在您的接触中有哪些类型的高三/初三家长?这些家长的关注点分别是什么?

答、我接触到到毕业班考生家长其实只有两种类型

一、消极无效型(这种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无法理性的面对孩子的高考,导致多方面的不良情绪和无效行为,这些情绪传染给孩子,进而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和临场发挥)这种家长的心态有以下几种特点:

1、夸大重要性:要是孩子这次考不上××学校,那怎么得了?

无数失败人士的成长经历表明,考场上的胜利者未必就是生活中的成功者。更多成功人士的经历昭示,考场上的失败者,未必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孩子考上任何一所学校,都只意味着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而这种夸大考试重要性的心态,原想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重视,但恰恰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2、关注面子:我的同事朋友的孩子都上好学校,我的孩子决不能给我丢脸。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个概念。我们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关注自己在所处等级中的地位形象(也就是“面子”)的心理,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性格”。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动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或为自己的面子增光,并有尽量避免“丢脸”的倾向。放眼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正在着装、饮食、金钱、地位、言行等等方面为自己的“面子”不遗余力的挣扎着。在孩子考试升学的问题上抱这样的心态,实属中国家长的民族秉性所致,本不该受到指责。但是,过分强调“面子”,在生活中极容易养成虚假、浮夸的不良习惯,在孩子临考期间,更是将属于个人虚荣的追求强加在孩子身上。试想,孩子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负担已经不轻了,何堪如此重负呢?

3、家庭重任:我们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他绝对不能考砸。

这种心态表现在言语上是给孩子一个死命令:“你必须考进××学校。……”孩子背着一个这样的负担上考场,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基本上是一种奢望。

4、补偿心态:我当年没有这么好的受教育条件,一定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这是很多家长的习惯性心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接班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所以认为那一定是好的,一定要让孩子得到。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被强加的负担。父母认为最好的东西,孩子未必也认为最好。这就是有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领情的原因所在。

5、监督控制心态:关键时刻,我一定要盯紧一点,不能让孩子松懈。

6、不信任:现在的孩子都是没心没肺的,不给点压力他不知道努力学习。

5、6两种心态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在这种不信任的指引下,亲子关系演变成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越监督越不自觉,越不自觉越需要监督。其实父母并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关键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没有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的。

7、过度敏感:这次考试又退步了10分,问题严重啊!

平时的考试成绩起起落落是极为正常的,父母的这种风声鹤唳,营造了一种草木皆兵的氛围,人为制造了紧张气氛。经常这样做,只会加剧孩子的考前焦虑。

8、人生设计师:孩子没经验,他的未来得我给他规划。他得……才有前途。

这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惯常心态。认为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都比孩子丰富,有资格作为孩子的人生向导或设计师,为孩子设计“完美”的人生道路。这让人联想到这样一种情境:父母领着孩子走上一条人生之梯,每一层楼梯转角处都有窗子,窗子外面有或好或坏的风景,父母将孩子生拉硬拽到一个窗子前,对孩子说:“我曾经在这里看到过美丽的风景,你必须打开它,必须看!”看完这个窗子,再告诉孩子:“三楼、四楼、六楼的窗子外面风景好看,你只要打开它们就好了,别的窗子你不要打开。”我们发现,他以自己的经验设计了孩子的人生道路。其实,每一个人就只能是他自己,永远不会是别的什么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断闪现,不断体验,不断选择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只要陪着孩子走,让他自己去打开一些窗子,他自然会找到美丽的风景。如果开错了窗子,父母可以将一些开窗子的经验拿出来跟孩子分享,让孩子学会怎么去选择。而不是直接扮演向导和设计师。

二、理性应对型:这类家长面对孩子高考,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和考验,应该认真对待,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选择。他们会很真诚的跟孩子谈论未来的变化和应对方式,引导孩子更加全面的看待考试的成败,帮助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并支持孩子去实施计划。他们很清楚孩子的能力,也充分信任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合适的帮助,让孩子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高考。

 

2、面对高考,不少家长反映出“急功近利”的以成绩为重的想法,会带来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令孩子的考试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残酷战争,会使孩子的心理压力达到峰值。在整个家庭氛围中形成一种潜台词:考好了,什么都好;要是考砸了,就全完了。亲子关系就进入一种条件化的状态,孩子考得好,就是好孩子,考不好免谈。于是孩子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因为如果考不好,他可能失去父母的爱。在这样的压力面前,孩子极有可能选择否认父母的爱,或者用很逆反的方式断绝这种爱的联结,以此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厌学、违逆行为、网瘾等青少年问题了。还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出在毕业班,其实早就开始出现了。

 

3、怎样当好高三家长?(语言、行动、思想等)

答:与其说研究怎么当好高三的家长,不如就研究怎样当好家长。如果孩子到了高三家长才开始研究如何当好家长,我估计会来不及的。因为高三的问题并不是高三才出现的。一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基本上是从根子上造就了问题的。当然,更多的家长是当孩子到了高三时才意识到要研究当家长的事情了。那就姑且提几条建议吧。

 

首先调整好心态,高三家长的积极心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心态:孩子长大了,正在面对自己的第一次大考验,你看,他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呢,不管结果如何,这一切都太美好了!

持这种心态的父母是高明而幸福的。本着这种欣赏的心态去看孩子,孩子会比平常更加可爱。而事实上,孩子本来就是可爱的,不然父母为什么会那样长年累月无怨无悔的付出呢?

2、放飞心态:孩子长大了,总要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的,现在就是他锻炼的机会,总有一天他会飞翔的。

所有的飞翔都来自锻炼。我们只要看看鸟妈妈是怎样教会小鸟飞翔的,就不难体会这种心态的境界。

3、信任心态:相信他,经过努力,他会做成他自己。

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信任,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的信任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动力。

4、放权心态: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解决吧。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好像比孩子更加着急。这就是父母没有这种心态的缘故。孩子只有拿到了自主权,才可能对自己、对家庭有责任心。

5、伙伴心态:我们陪他一路走下去,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跟他在一起。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关于“开窗子”故事中去,这种源自于亲情的伙伴关系,父母扮演的是亦师亦友的角色,孩子得到的是爱和扶持。无论发生什么,孩子都会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

6、提醒心态: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他,如果他有一些疏忽的地方,我应该和气地提醒他。

如果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种提醒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的语言上做一些调整。根据对考生的相关问卷调查,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10句“家长忌语”。

  忌语一:“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一些家长在高考前,预先给孩子制订了理想的大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成为考生复习的精神动力,但也可能成为压在他心里的大山。

  忌语二:“你一定要在班里考第几名。”

  一些家长特别是成绩优秀的考生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考到前10名、前5名,甚至前3名,有时为了一个名次之差而责怪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忌语三:“十几年的学习,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从小学到高三,每一个考生都经历了10多年的学习,家长把高考作为检验这10多年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条条大道通

罗马,上大学也不是非要挤普通高考这座“独木桥”。

  忌语四:“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

  父母往往认为,为了支持孩子高考,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在很多家庭,孩子不洗衣服,不整理房间,不做任何家务,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梳头都要包办。如此细心的呵护,无形中也给孩子增加了压力。

  忌语五:“好好复习,到时候来个超常发挥。”

  每一个家长都应对自己孩子的实力有一个正确估计,千万不要给予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这样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到时候别说超常发挥,很有可能连正常发挥都做不到。

  忌语六:“去年谁家的某某考上了某某大学,你像他一样就好了。”

  家长说这样的话时,口气中往往会带有羡慕之情。不少考生对此的理解是“我不如他,所以父母把他当做我的目标”,自信心大受打击。

  忌语七:“你们班某某同学这次模拟考考了多少分?”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考生都很反感家长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忌语八:“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可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啊。”

  一些家长因为自己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心有不甘,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如果考砸了,就没法面对父母了,内心的紧张自然更甚。

  忌语九:“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我们怎么会生出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

  不尊重孩子,不但起不到鞭策作用,反而会引起他们的羞愧、自卑、委屈、反感,不思进取,最终被自己的消极态度击败。

  忌语十:“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

  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在给孩子减压,帮助他们放宽心。但其实大部分考生对这句话都非常反感,认为家长在高考之前就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最后是一点点行动。

1、帮助孩子管理时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时间的管理计划,家长只需要提点有科学根据的建议就可以了。

2、了解一些报考招生方面的信息,以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形势。但最好多透露对孩子有利的信息,不要透露那些对孩子不利的信息。因为不利的信息已经存在,透不透露都有影响,这样做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它对孩子状态和心理的影响。

3、细心观察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和支持。孩子成绩起伏时不要慌张,跟孩子一起分析,一起面对。

4、帮助孩子锻炼身体。缓解焦虑激发状态的最好方式是锻炼身体。

5、根据本人陪伴孩子学习的经验,想建议家长用自己的学习行为来陪伴孩子的学习行为。我发现我们家长有个巨大的误区:自己不学习,整天叫孩子学习。如果家长能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就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告诉孩子:“最好在你工作之前把该念的书念完,别像老爸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真的很累的。”总结一句:有生活动力的家长,才能教育出勇敢有激情的孩子。

 

4、学校教育的引导存在误区,高考成了很多孩子人生的唯一选择,高三老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答:首先是不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气氛。过分的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将其形容为人生的战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无疑加剧了考生的紧张情绪。

其次是要根据考生的特点跟孩子一起制定属于他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帮助孩子去实施。

再次是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掌握孩子焦虑水平的波动情况,及时使用专业技术进行调整。这里要注意:其实适度的焦虑对孩子的学习考试是有好处的。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需要的是将其调控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而不是彻底消除之。

还有就是建议高中学校引入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等,为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帮助。因为我们的考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以只好遵从成人世界对考试价值的说法,这样,他们就无法摆脱高考唯一论的束缚了。

 

5、当孩子遇到高考/中考,往往免疫能力都会下降几分,孩子的压力来自哪里?

答:孩子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家庭社会教师学校的期待、未来的就业择业压力、自我期待、学习任务的繁重、同龄人交往带来的压力等。免疫力下降其实是一种心理应激状态,在压力状态下,人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消化、心血管、泌尿、呼吸、神经系统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高压力状态下,学生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再如:慢性心理压力状态下,人的副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增多,容易引起胃肠道问题。还有短时间的高压力状态导致的尿频尿急、酸麻疼痛、发烧感冒等都属于压力状态下的躯体症状。

 

6、家长和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保持稳定的状态?

这个问题似乎与上面的第3、4问题有重复。

 

7、国内重点班、重点大学与普通班、普通大学区分明确,很多人往往认为前者代表着希望和光明的未来,您怎么看?

想到这个问题,我也很无奈。由于国家整体的教育实力和特定时期内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重点和普通之间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说重点就是希望和光明,普通就不是,我就有以下想法:

1、要是所有人都这样说,那给那些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孩子造成的伤害就不言而喻了。我曾经遇见三个在普通学校读书的孩子,问他们:“你们在那里念书?”他们居然告诉我:“叔叔,我们不好意思告诉您。”我继续追问,最后他们说:“我们在***学校,那个学校很烂的,所以我们不好意思说。”孩子在哪里念书也许不是很重要,但孩子内心的自信被“社会共识”所摧毁就真的很令人伤心了。

2、人为的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阴魂不散,但我觉得,这样做对那些就读于重点学校的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时候,自我的优越感是会害人的。

3、这是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年轻人:“相信自己,挖掘自己,激发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你此时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哪里!”

8、对于孩子,最重要、最合适的培养方式是什么?

答:这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没有一种方式是适合所有孩子的,也没有那种方式是最重要的。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和发展自己,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支持,温暖的陪伴孩子成长。我倒觉得是一种比较符合教育规律的的态度。

9、中国的孩子往往倚重标准化答案,而当高考/中考被赋予神圣的理想意义时,孩子更加了解不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如何让孩子正确了 解自己,确立属于自己理想?

答:孩子不是没有理想,也不是完全不了解自己。但他们的理想和自我意识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作为支持,方能得到确认和坚持。这样他们就完成了“我是谁”的心理发展任务。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要想让孩子正确的了解自己,就要增强孩子的自我确认,这需要教育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学教育,教给孩子的东西虽然不少,但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的内容。再者,全社会对考试价值的一元化倾向,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这种一元化。如果他们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兴趣或者潜质跟这种一元化有冲突或者被否定的话,他们就不敢将此当做自己的理想或者方向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采用价值多元化的理念来教育孩子,肯定孩子除了考试成绩之外的能力和潜质,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确认。我接触过一个高中的孩子,梦想自己成为一名顶级厨师,就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烹饪的书籍,研究一些饮食文化的内容。他的家长和老师却认为目前他们的任务就是高考,厨师了理想不现实,不能看这种书。于是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这样的教育看似没有问题,但是孩子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迷茫已经是事实了。所以,我要说:多元的教育理念造就多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