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桥车辆厂:【读史札记】隋炀帝:成也“矫饰”,败也“矫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1:54






  在中国的封建君主里,隋炀帝的“矫饰”是出了名的。因为“矫饰”,他当上了皇帝;又因为“矫饰”,他丢掉了江山。诚所谓:成也“矫饰”,败也“矫饰”也。
那么,隋炀帝是怎么因为“矫饰”当上了皇帝的呢?我们先看《隋书·炀帝纪》的记述
  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
  初,上自以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当上太子,隋炀帝“矫饰”的手段是:低调处事,假“朴素”的作风,掩盖自己“穷极侈靡”的本性;屈己媚人,扮“仁孝”的形象,装点自己“烝淫无度”的人品,以获得他人——确切地说是说了算的人——也就是隋文帝的好感,从而为自己最终走上皇帝的宝座,搭桥铺路。这样的手段,严格地说,并不是很高明,可隋炀帝为什么“蒙混过关”了呢?原因无他,隋文帝太自负,他周围的人私心又太重,叫隋炀帝钻了空子,罢了。
那么,隋炀帝又是怎么因为“矫饰”丢掉了江山的呢?我们且看《隋书·炀帝纪》载录的两道诏书。其中的一道,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
  这道诏书仁寿四年的十一月,刚刚登基不久的隋炀帝,决定营建东京洛阳时颁发的。诏书的措辞,读起来相当感人。要知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人分三六九等的时候,老百姓就被称为草民,在“肉食者”的眼里,是最低贱的,可亲爱的隋炀帝竟然把草民提到了“国本”的高度,连营建都城时还替他们打算呢,多仁慈啊!感情脆弱的草民听了他诏书里的这段话,肯定憋不住哭。
不仅如此,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后,大业元年的三月,营建东京洛阳的工程全面启动,为此,隋炀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进一步阐述营建东京洛阳的目的和意义,其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达,彝伦有章。而牧宰任称朝委,苟为徼幸,以求考课,虚立殿最,不存治实,纲纪于是弗理,冤屈所以莫申。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
  这话更厉害了,不仅动听,而且还更具鼓动性。因为自古以来的封建衙门,奉行的都是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在老百姓的心里,最苦的就是有冤无处申、有理没处告。隋炀帝在诏书中的这种“表白”,显然挠到了老百姓的痒处:我是苦你们老百姓之所苦、想你们老百姓之所想,才营建的东京洛阳,只有这样,离你们近一些,才能经常深入到你们中间,听取你们的呼声,惩治腐吏贪官,替你们申冤。
  你看,两道诏书一下,一个仁君的形象崇高了起来。至少,依据这两道诏书的内容和语气,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给亲爱的隋炀帝在优秀的那一栏里划个对号。然而,会说的不如会听的,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应该说不是没有其合理性的因素,但他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和强调,无疑是在愚民,这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那么,我们亲爱的隋炀帝,他的心里真的装着老百姓、真的关心老百姓的幸福吗?我们且看隋炀帝当政的头几年里,劳役征发的一些基本情况:
  仁寿四年的十一月,隋炀帝下旨在今天的山西、河南境内,夹黄河两岸挖掘了两道长堑,征发丁男数十万人。大业元年的三月,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与此同时,开通济渠,征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大业三年的五月,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征发河北十余郡丁男,人数不详,但从征发范围看,人数不会少。七月,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结束,征发丁男百余万。大业四年的七月,筑长城,征发丁男二十余万。
  这些数字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什么呢?据《通典·卷二》载,隋朝大业年间的人口是890万户,合4450万人。其中,大业三年的人口,据《隋书·地理志》载,是4601万。不到五年的时间,征发劳役的人数,已近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平均每一户征发近一丁。这些人中,比如,大业元年三月营建东京洛阳时,每月参加劳役的二百万丁男,死掉十之四五,往外运死尸的车,不绝于道;再比如,大业三年七月修长城的时候,征发的百余万男丁死掉大多半,男丁的数量不足,就用妇女来代替。如此沉重的劳役,几乎全民皆劳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隋炀帝呢,居然在他的诏书里说的那么冠冕堂皇,比唱的还好听,巴不得把老百姓捧到天上。如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595b3080100cs52&url=http://s2.sinaimg.cn/orignal/4595b308h65a8a8e30731此地玩弄“矫饰”的把戏,隋炀帝自认为很高明,却玩砸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起来并不复杂:老玩虚的,早晚有露的时候;老百姓不是隋文帝,他低估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