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轨道交通:唐朝是只纸老虎:一千多年前的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0:42
 2011-03-22 09:11:26





是啊,最近比较烦,烦透了。没办法,不能不烦。换了你,可能比他还要烦呢!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小安想一想,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烦了。
先是在潼关城下被哥舒翰一顿爆炒。紧接着,听说老爸要当皇上了,着急忙慌地赶回洛阳,一心想捞个太子当当。谁知道,带着满满的希望去了,却被他老爹亲手给倒光了。不仅如此,还被老安一顿奚落,左一个“小畜生”,右一句“小畜生”,最后还语带双关地威胁他知不知道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故事。
挨完了批评,小安慌慌张张地带着五万大军来二打潼关。他倒是有心找哥舒翰泄泄满肚子的邪火儿。可是,没想到,哥舒翰这个老小子现在改变策略了,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任凭安庆绪怎么问候人家的爹和娘,哥舒翰就是充耳不闻,不打不打就不打。
小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准备好好地发上一飙。他派人攻城,可是叛军刚刚靠近城下,城上便是万箭齐发,石头疙瘩、木头桩子满天飞舞。守军不时地还用昂贵而灼热的油脂给叛军推油,把个叛军推得是死去活来,哭爹喊娘。
如此一连几个月,安庆绪始终在潼关城下游荡徘徊,寸步难进。
安庆绪很郁闷,做男人真难,做安禄山的儿子更难。
别以为哥舒翰坚守不出,他就很清闲了。事实上,他一直在忙。最近,他抽空做成了一件事情,一件很久之前就想做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他杀了一个人,虽然不是亲自动手,但是也和他杀了差不多。
主谋自然是哥舒翰了,那个被杀的可怜虫则是安禄山的弟弟安思顺,杀人的工具相当高级,是大唐皇帝玄宗李隆基。
我们知道,哥舒翰和安禄山、安思顺兄弟向来不和,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面去。我们也知道,哥舒翰从来都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这个人啊,能力是有的,才华也是有的,可是就是有一点儿,为人刻薄寡恩,爱记仇,是个小心眼儿。
安禄山现在在洛阳,而且手下人马众多,哥舒翰虽然有心杀贼,但是力不从心。可是,安思顺就没他哥那么安全了。一来,他现在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户部尚书了,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一心闭门思过;二来,他就在京城长安,距离潼关很近。
哥舒翰盯上了安思顺。按理说,安思顺现在手中无权,已经对哥舒翰构不成什么威胁了。可是,哥舒翰还是不知足,一点儿都不。他觉得,把人整倒了不算赢,只有彻底整死了,那才是王道。
哥舒翰让他的亲信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奇怪的信,收信人是安思顺,落款人则是安禄山。原文已经找不到了,但是信的大意就是说,安禄山让安思顺做他的内应,哥俩儿里应外合,伺机夺取潼关和长安。当然了,安思顺可没有收到信,因为这封信已经搁在了另一个男人——玄宗李隆基的案头。
不用说,玄宗看了很生气。其实,在这里,我们也不能责怪他糊涂。因为,安思顺毕竟是安禄山的弟弟,他勾结安禄山作乱,完全是一个极有可能发生的高概率事件。要知道,他曾经干过朔方节度使,部属很多。万一他振臂一呼,那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安禄山第二了。在这样的危险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紧接着,他又收到了哥舒翰的密奏。在密奏上,哥舒翰罗列了安思顺的七大罪状:欺君、附逆、结党、乱军、扰民、营私和怨望。玄宗看了是勃然大怒,当即找来了大舅哥杨国忠,商量该如何处置安思顺。
杨国忠本来就是老安家的死对头。碰到了这种情况,他当然是乐得落井下石了,极言要将安思顺正法,以儆效尤。玄宗架不住杨国忠煽风点火,最终下令安思顺自裁。但是,毕竟安思顺曾经举报过安禄山,而且还主动交出了兵权,玄宗特别指示,只追究安思顺一人,他的家属就免了。
安思顺虽说是安禄山的兄弟,但是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劣迹。而且,此人很有军事才华,在边疆多有建树。可惜啊,谁让他是安禄山的兄弟呢,瓜田李下,嫌疑难洗。他早就知道,有杨国忠和哥舒翰在,自己迟早难免一死。所以,在接到圣旨后,安思顺只叹了一口气,便自刎而死了。
命令到了杨国忠那里就变形了,他把玄宗的意思置之不理,将安思顺的家人全部都流放到岭南去了。
杨国忠最近的兴致比玄宗还要高。河北各郡先后举义;郭子仪和李光弼连败史思明,进围博陵,大有直捣范阳之势;灵昌太守嗣吴王袛、河南节度使嗣虢王巨、潁川太守来瑱、南阳太守鲁炅、睢阳太守许远都固守本土,遏制了叛军南侵的势头……照这个情形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天,安禄山就得兵败授首了。到那个时候,他这个宰相的远见卓识便得到充分地显现了。
也正因为如此,杨国忠对哥舒翰产生了不满情绪。依着杨国忠的想法,哥舒翰理应率大军直捣洛阳,收复东京。可是,哥舒翰这个老鬼在潼关按兵不动,完全不听他的招呼。杨国忠很不高兴,他多次向玄宗进言,催促哥舒翰出关。
玄宗起先还是相信哥舒翰坚守的战略的,但是经不住杨国忠三番五次地忽悠,便派中使去潼关宣旨,令哥舒翰速速进军,收复失地。哥舒翰只好再次上奏,陈明利害。可巧,郭子仪、李光弼和颜真卿等人也先后上书,建议固守潼关。玄宗见众将士口径一致,便不再强求了。
哥舒翰很郁闷,皇帝催促出关,这分明是杨国忠从中作梗嘛。可是,他也很无奈,因为杨家的势力实在是太庞大了。他不怕杨国忠,也不怕杨贵妃,但是他怕玄宗。最要命的是,玄宗现在十分迷信杨家人。
王思礼凑上前来,偷偷地劝哥舒翰清君侧,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干。王思礼坚持,并且提出了一个建议,由他率领三十铁骑,偷偷潜回长安,擒拿杨国忠。哥舒翰还是不干。王思礼继续坚持,并且又提出了一个2.0版本的建议,由他驻守潼关,哥舒翰引军回长安,诛灭杨家。哥舒翰听了更怕,这不是让我做乱臣贼子嘛,老子不干!
不久之后,这个消息可就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中。杨国忠非常得怕怕。他脑子一转,想出了一个计策。杨国忠忽悠玄宗说,长安的精锐部队现在都在潼关,万一敌人绕过潼关来攻打长安,可就不好办了。不如再招募一支新的部队,屯驻在附近的灞上,保卫京师,以防万一。玄宗一听,也是这么回事儿,就让杨国忠推荐合适的统军大将。杨国忠顺势推荐了自己的死党——将军杜乾运。
不久之后,这支新的部队就编练成了。杨国忠手中有了军队,悬着的心也就渐渐地放了下来。
他可以骗得了玄宗,却骗不了哥舒翰。哥舒翰知道,这哪他妈是在防叛军啊,分明是防老子嘛!他也给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说现在正值非常时期,军令应该统一,不能令出多门,屯驻在灞上的军队理应由他节制。玄宗哪里知道他们两人各怀鬼胎呢,当即就准了。
哥舒翰一取得兵权,便限令杜乾运按期押送粮草至潼关。杜乾运自恃是宰相心腹,根本就没把哥舒翰放在眼里,一路上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等到了潼关,已经过时一天多了。哥舒翰本来就是在找茬儿,他当即命人斩杀了杜乾运,兵将首级号令三军,狠狠地给了杨国忠一个下马威。
杨国忠气得鼻子都快歪了,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军队,转瞬之间便被哥舒翰给收编了。
我要报复!!!
安禄山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
他刚刚坐上皇位不到半年,屁股还没捂热乎呢,坏消息便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先说北面,多年的老部下颜杲卿突然发难,常山起兵,接连擒杀了李钦凑、何千年、高邈三员大将,狠狠地捅了老安一刀子。紧接着,颜真卿平原会盟,河北道数个郡县重新站到了李三郎一边,范阳和洛阳之间的交通因此而一度中断。虽然史思明打破常山,杀掉了颜杲卿,但是很快又被朔方的李光弼给收了回去。不仅如此,郭子仪也率军与李光弼合兵一处,连败史思明,进围博陵,大有长驱直捣范阳之势。
再看南面,张通晤、杨朝宗起初进展还算是顺利,但是渐渐地,遭遇到的抵抗越来越强。在灵昌太守嗣吴王李袛和河南节度使嗣虢王李巨的领导和号召之下,潁川太守来瑱、南阳太守鲁炅、睢阳太守许远、襄阳太守魏仲犀、濮阳太守尚衡、真源令张巡、单父尉贾贲纷纷起兵反抗。连张通晤都被打死了。最可气的那个小小的雍丘,不过是块弹丸之地,兵不过数千,将不足三十,令狐潮那个笨蛋带领数万人马打了两次,前后小半年,居然一无所获。
其实,最最闹心的还是西面,就是潼关。北面和南面惨淡就惨淡吧,只要能从西面补回来也行。攻破一处潼关所带来的红利便足以抵消其他各处的损失了。因为潼关一破,长安就唾手可得了;长安破,则天下震动。可问题是,潼关现在没有一点儿“破”的迹象。任他们家老二怎么辱骂叫阵,哥舒翰就是坚守不出。安庆绪每天所做的事情极其简单:从中军大帐中走出来,远远地望着潼关,沉重地叹一声“唉”,然后再钻回去,过一会儿,再从大帐中出来,再远远地望着潼关,再沉重地叹一声“唉”,然后再钻回去,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安禄山由不得不想,可是越想却越害怕。这样困在洛阳,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行,不能再呆在这里了,还是回老家范阳吧。
人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总是会想到酒,所谓借酒浇愁,以为在酒精的麻痹之下就可以消除烦恼。殊不知,借酒浇愁的结果往往是“愁?”或者“愁?”。
严庄和高尚哥俩儿听说老安有意回撤范阳,便急急忙忙地赶来劝诫。
他俩不来还好,安禄山一见这两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破口大骂,老子本来身兼三镇节度使,当土皇帝当得好好的。是你们这两个混球儿,偏要让我起兵。好啊,现在唐军风头正盛,四方战事吃紧,潼关仍然是固若金汤,李三郎还在当他的皇帝。你们说是有什么万全之策,现在有什么好计策啊?还TM有脸来见我,哥屋恩!
严庄和高尚哪料到安禄山会发这么大的火儿,被骂得是满脸通红,哑口无言,只好退下。
第二天,安禄山的爱将田乾真从潼关前线赶回来了。这田乾真啊,是叛军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文武双全之人。安禄山非常喜欢他,总是直呼他的小名“阿浩”。田乾真听说安禄山昨晚喝醉了,大骂严庄和高尚,跺了跺脚,便赶去宫里见安禄山了。
面对阿浩,安禄山还是比较能够控制脾气的。田乾真先给安禄山讲了一通大道理,什么胜败是兵家常事啊,什么失败是成功的妈咪、挫折是胜利的爹地啊。紧接着,又给安禄山讲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屡败屡战,最终转败为胜的故事。安禄山的脸色渐渐地不那么难看了。
田乾真看火候到了,就给安禄山做了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论唐廷为何是只纸老虎》。
论点:唐廷是只纸老虎。
论据一:玄宗李隆基是个不折不扣的笨蛋,生性多疑,被奸臣和宦官摆弄来、摆弄去,搞得将士心寒,人心离散。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朝廷鞠躬尽瘁,辛苦大半生,玄宗却轻信谗言将他们处死了。
论据二:潼关唐军虽多,但都是新招募来的乌合之众,疏于战争,根本就无法与三镇铁骑相提并论。而且他们的统帅哥舒翰中风半瘫,几个主要将领互相扯皮,各执一词,搞得大军士气低落。
论据三:张巡、鲁炅、来瑱等人并不可怕,他们只能算是疥癣之疾,现在也就是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之下固守自保而已,不能有什么作为。
论据四:唯一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朔方军。表面上看来,他们现在很凌厉,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我军的南北夹击之下。只要潼关一破,他们就只有后撤的份儿了。
论证结果:唐廷确实是只纸老虎。
老安听得是心花怒放,让田乾真这么一分析,顿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田乾真提醒安禄山,当前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外敌,而是安定内部,搞好团结。只要大燕君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可以打败唐廷。否则的话,人心涣散,就会遭到失败。说到这里,他也委婉地批评了安禄山,严庄和高尚都是功臣元老,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势力,陛下您不该那样的辱骂他们。万一他们变心了怎么办?
安禄山听到这里,才是如梦初醒。他拍着田乾真的肩膀说,阿浩,你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不得不说,老安虽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对,但仅此一点儿,他就远远胜过了玄宗李隆基。安禄山最起码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建议,什么是不好的建议。不仅如此,他还能采纳正确的建议。而玄宗李隆基呢?唉,不说了,说起来,小玉就气死了。小玉死了,以后的故事就没人给你们讲了。
安禄山当即命人设宴,召来严、高二人,好言好语地宽慰。严庄和高尚见安禄山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变,赶紧趁着台阶,拼命地检讨自己。安禄山到底算是个人物,酒过三巡,居然起身,亲自为田乾真等三人跳舞唱歌。不管怎样,“君臣关系”确实和好如初了。
次日,安禄山召集群臣商讨攻守大计。
看来昨天的酒没白喝,严庄和高尚都有了主意。严庄建议,让史思明固守博陵、嘉山,力保范阳不失,稳固根基。高尚献计,一方面让潼关叛军不断示弱,麻痹唐军,另一方面派人去长安散步谣言,就说哥舒翰拥兵自重,有不臣之举,离间玄宗和哥舒翰之间的关系,借玄宗之手迫使哥舒翰出关,然后再一举围歼。
安禄山大喜,当下将任务分配妥当,各人依计行事去了。
天宝十五载的春天,对于玄宗而言,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的春天。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是帝国毕竟已经熬过了严酷的“寒冬”。复兴的希望就像这春日原野上的荒草一般,在不断地滋长着。是的,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一切都在渐渐地好转中。
叛军北不能胜郭李,东不能达海滨,南不能过江淮,西不能越潼关,困守河南片隅。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安禄山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北撤范阳,要么坐困洛阳。他所掀起的叛乱则只能勉强算是帝国历史长河中一支小小的逆流而已。
玄宗很高兴,如此看来,勘定叛乱,指日可待。可是,他的宰相杨国忠却一点儿也不高兴。
杜乾运死了,被哥舒翰活活地砍掉了脑袋。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哥舒翰今天敢杀杜乾运,明天就敢在他杨国忠的脖子上动刀子。杨国忠当然想扳倒这个不听话的家伙。可是,哥舒翰手中握有二十万大军,杨国忠有心动他,却苦于没有那样的实力。
而且,近来,长安城中突然出现了一段可怖的言论(高尚的反间计),说是哥舒翰不日将率军进入长安,诛杀大奸臣杨国忠。杨国忠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愈发害怕。扳倒哥舒翰,目前看来,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扳不倒并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办法。杨国忠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将哥舒翰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安禄山的身上。
找到了解决方法的杨国忠就去嚼玄宗的耳朵根子。这个哥舒翰拥兵不前,坐失良机,动机貌似很不纯洁啊。
玄宗当然不相信了。因为,不只哥舒翰一个人主张坚守不出,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的等人也都持此观点。总不能说大家的动机都不纯吧。
事实证明,在忽悠玄宗这个问题上,杨国忠算得上是专家级的人物了。他只说了两点,就把玄宗给忽悠懵了。
第一,安禄山虽然凶猛,但是他在千里之外,一时半会儿对陛下还构不成什么威胁;可是,哥舒翰就不一样了,他的二十万大军就在长安的眼皮子底下,一旦谋反,早上发兵,傍晚就到了,危险得很呐!
第二,根据探子的报告,安庆绪正准备收军撤回洛阳呢。而驻扎在陕郡的敌将崔乾佑手下只有四千人马,且多半是老幼病残。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哥舒翰却不出击,这不是很可疑吗?
玄宗听了,当时就对哥舒翰起了疑心。是啊,敌人那么少,你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此良机出动出击,收复失地呢?莫非你真得有不臣之心,打算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大糊涂蛋儿当即下诏,让哥舒翰从潼关出击,收复失地。
哥舒翰接到诏书十分为难,他给玄宗又上了一道奏本:“安禄山极会用兵,现在这个情形,摆明了是在引诱我们出击。敌军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最为有利;而对于我们而言,坚守不出,才是上策啊。况且,各地的援军仍未到达。所以,我们应该静观形势,不能仓促出击”(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玄宗看了哥舒翰的奏疏,又有几分动摇了。但是,架不住杨国忠这个坏东东在一旁可劲儿地扇风点火。经过杨国忠的几番催促,玄宗也觉得这个哥舒翰果然是年老昏聩,居然胆怯到这个程度。身为大将,居然贪生怕死,畏首畏尾,这怎么行呢!


哥舒翰仍然打算坚持。但是,当见到这名中使的时候,他动摇了。因为,这名中使的名字叫做边令诚,那个曾经杀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边令诚。哥舒翰害怕了,皇上派边令诚前来传诏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好,这一次,边令诚不是来要他的脑袋的。他给哥舒翰捎来了玄宗的手诏。玄宗在诏书中,以严厉的口吻质问哥舒翰为何按兵不动。末了,他还不忘提醒哥舒翰,如果坐失良机,使敌人从无备转为有备,那他便难逃其咎。关键是最后的一句相当有内涵,“那时国法俱在,朕自不敢徇私也”。不徇私就是公事公办。怎么个公事公办法?那就充分发散你们野马一般的思维,去大胆地想象吧!
哥舒翰害怕了,再也不敢坚持了。这一次,边令诚是来送诏书的。下一次,他恐怕就要把哥舒翰的项上人头取走了。
哥舒翰马上下令,整饬队伍,择日出关。
他是真得怕了。此次出关进军,他居然打算倾巢而出。
王思礼提醒他,应该留下适量的将卒守卫潼关,这样才是万全之策。
哥舒翰另有打算。作为主帅,他对自己的军队十分了解。人数虽然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大部分都是未经战阵的新兵蛋子,根本就不能和叛军相提并论。全军都去,还唯恐不够呢。如果再拿出部分人马守城,原本就微乎其微的胜算就更要大打折扣了。所以,他坚决地否定了王思礼的建议。
哥舒翰以王思礼为先锋,统军五万先行,大将李承光、管崇嗣等引兵十万继进,他本人则与田良邱、高元荡等引兵三万随后进发。至于留守的任务则交给了蕃将火拨归仁。
哥舒翰深知,此次出击,多半是凶多吉少。大军开拔之前,他回望潼关,情难自禁之下,居然放声大哭,“我年老身病,死何足惜。只恐见师出,难见师入了”。众军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关闭了六个多月的潼关,终于重新开启了城门。二十万唐军将士列队而出,踏步走向未知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