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野木瓜:洪状元时代的苏州符号1839-189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11:00
老胡侃史之八:综观林则徐的一生,大致分三个人生站点。在江苏做官;在广东禁烟;在新疆充军。

林则徐的苏州年华
著文 胡伯诚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受国人喜欢的历史人物,就苏州而言,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他是苏州人;清朝中期的林则徐也是一个,他虽然不是苏州人,但长期在苏州做官。林则徐的操守人品,在封建官僚中是绝对杰出的。他在广东主持禁烟,从而引发鸦片战争,这是清廷始料不及的。对他的处分,道光皇帝也是很有保留的,仅将他降为四品衔,发回浙江。后来才迫于压力,革职充军,林则徐到新疆后,又再次得到起用,他最终的官阶是实授云贵总督,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大员。他去世后,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也就是彻底为他平反。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文忠",略次于"文正",同属最高级别的政治待遇。譬如,清末的曾国藩谥"文正",李鸿章就谥"文忠",略略有这么一点差异。

    综观林则徐的一生,大致分三个人生站点。在江苏做官;在广东禁烟;在新疆充军。

    虎门销烟太有名了,凡是写林则徐的文章都要写到它。本文避开这一话题,先说说林则徐在苏州的一些活动。在前清时代,苏州是江苏的首府,是江苏巡抚衙门的驻地,当然,也是江苏布政使和江苏按察使的所在地。所以,林则徐在苏州,不仅仅是苏州一个市的概念,也是林则徐在江苏政治舞台的活动。

    林则徐在苏州呆了多少年?

    从他三十六岁做江南道监察御史,到他五十二岁离开江苏,这段时间,林则徐基本上都在苏州为官,先后做过江苏按察使、江宁和苏州布政使(江苏因为钱粮繁剧,乾隆时设两布政使)、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江苏最显赫的职务,他都做过了。但林则徐在苏州没有呆满十六年,期间,他的母亲去世,林则徐丁母忧;母忧服满,林则徐的父亲又去世,再丁父忧,守制长达六年。对做官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林则徐六十一岁时写给他的后任、江苏巡抚李星沅的诗中,也说"三仕江东忆十年"。他还批评自己在江苏为官做得很惭愧,面对一大堆施政难题"终无策"。但苏州人记得他,在苏州闹市中心,至今还矗立着"林公则徐纪念碑"。苏州老百姓对林则徐印象很好,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的那天,苏州商家燃点香烛相迎,市民奔走相告:"林公来矣"。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为"林公来,我生矣"。老百姓有活路了。

    林则徐做官的特点是"细心"。

    道光十一年,苏州发大水。水灾以后,灾民得一户一户的核实赈济,林则徐把这桩容易作弊的事情交给苏州府学的学生,每图(图,清代的户籍单位)一人,办得干净利落。官家粥厂的粥如何分发下去,历来是个问题。路途有远近,灾民有强弱,而年老体弱、卧病在床的,恰恰是最需接济的。林则徐借用民间担粥的办法,动员有力的富户,或者一家一锅,或者几家合一锅,一图一图的落实到户,使贫民得以就近给食。这个办法实施后,就很少再有饿死的人了。江苏连年遭灾,粮食不够吃,还得从河南买粮,于是想到种双季稻。为了证明它的可行性,他在巡抚衙门的后院亲自栽种,名为"丰圃",根据林则徐日记,他早稻、晚稻都种过,品种有湖北的、里下河的,很象模象样的。他还把巡抚衙门的最后一进楼屋,改造成"丰备仓"。

    "民生",是林则徐大人的第一要务。他年轻的时候就很苦,"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他觉得"民即不尽可悯而农民可悯,而农民之勤者尤可悯"。所以,他一生同情农民,对勤劳的农民尤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他扩建了苏州育婴堂,收容乳婴、断乳婴和残废大婴,教他们习艺谋生;他鼓励在太湖边建立救生打捞机构;他朝廷申请拨款20万两用于修复太仓州宝山石塘;疏浚浏河时,他亲自坐在小船上勘察指挥……

    道光13年,军机处下文指责江苏漕赋征收不力,道光皇帝的批示也十分严厉。林则徐逐条逐条向皇帝申辩,写得声泪俱下,这份奏疏曾在苏、松地区广为传钞,一时纸贵。林则徐的优点是诚实无比,这份奏疏真实地反映了江南社会的状况,朝廷最终也没有责难他。

    林则徐是个水利专家

    道光二年,林则徐曾任江苏淮海道,淮海道是南河总督下的属官,林则徐也从此与水利结缘。道光三年,林则徐升为江苏按察使,主管的是司法刑名。但道光皇帝特旨命他疏浚江浙水道,不仅管江苏,还管到了浙江,可见道光皇帝记得他的经历,而且印象好,印象深。到了道光十一年,林则徐更被提拔为河东河道总督。

    能当河道总督未必就是专家,但林则徐是的,且不说他是个非常关心农事的官员,早在嘉庆十八年,他得中进士后进京,曾详尽的记录了运河各闸口的情况,他已将目光定格在漕运上。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将他的门人冯桂芬招入巡抚衙门,为他编校《北直水利书》,这部《北直水利书》经过六年的反复修改和校勘,终于在道光十八年正式定稿,更名为《畿辅水利议》。他提出,北京周遍地区是可以推广种植水稻的,土宜、水宜、稻种宜,应由地方督办,劝课奖励和惩罚阻挠,在直隶大力推广,从而解决南粮北调,最重要的是解决弊端重重的漕运。

    但是,南方的鸦片问题更让道光皇帝头痛,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的诏书已经下达。这一涉及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方案已经无法研讨实施了。

    道光年间,苏州的农业经济还是非常脆弱的,已经需要从外省调粮食到苏州来。林则徐在河南布政使任上时,就曾为江苏采办过米麦。他调离河南的时候,还捎带了三万石麦子到苏北救灾。他向江苏巡抚建议,江苏的粮食问题不应由政府包办,要动员洞庭山的商人来操办。由官家给两个政策,一个是借给帑银。帑,就是国库里的钱财;二是免其关税。在林则徐的年代,洞庭商人是苏州著名的商帮,其东洞庭山商人主北方交易,与山西晋商划黄河而治,而西洞庭山商人主南方交易,在湖楚长江腹地打拼。林则徐提出的这个方案,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见地的。

    所以,林则徐决不是一般的文学之臣,他崇尚实际,胸中装着经国济世,国计民生。如果清朝政府也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那第一任主任应该是他。

    近乎完人的林则徐

    林则徐的个人修养极高,几乎是个没有缺点的人,从他身上,折射出封建教育的最高成就。这里试举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个人魅力。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著名诗人龚自珍宁愿放弃六品官的头衔,也想跟随林则徐到广东去,帮他一把,但林则徐知道禁烟的前途难以预料而予以婉拒,他不想让他的朋友与他一起赴汤蹈火。林则徐发配新疆,走到半路,恰好黄河在开封决口,军机大臣王鼎保举林则徐帮办河工,道光皇帝答应了,本以为就把林则徐留在河南了,结果,河工好了,继续充军。王鼎气极,在家中自尽,留了一道遗摺给道光,实行"尸谏"。结果遗摺内容被人偷换,王鼎算是白死。

    两江总督陶澍是道光朝的一代名臣,也是林则徐的诗友和挚友,道光十九年,陶澍在重病中向朝廷推荐林则徐说:"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充分肯定了林则徐在苏州的政绩。道光皇帝听从陶澍的意见,命令林则徐接任陶澍的职务,但这次林则徐没有上任,他正在广东为禁烟忙得不可开交呢。

    林则徐禁烟失败了。他所遭受的屈辱,也是一代中国人的屈辱。清朝皇帝自道光以后,皇陵中少了一块"神功碑",割地赔款,已是无颜见列祖列宗,道光皇帝的内心实在是不好受。

    应该说,道光皇帝对林则徐是相当信任的,暗中一直在考察他。早在道光二年,林则徐因病痊愈回浙江候补时,道光皇帝恩准他"遇缺即补",并关照他"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第二年,林则徐就从淮海道升任江苏按察使,成为省一级的主要负责官员。

    林则徐到了新疆后,身份上是"罪臣",是"戴罪立功",但他在天山一心一意主持垦田,前后得田60多万亩,伊犁将军布彦泰此前并不认识林则徐,他给朝廷的上奏中也称赞他,"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林则徐教当地居民制纺车,学织布,人们称"林公车"。他帮助改良"坎儿井",人们称之为"林公井"。他把一切杂念都扔在脑后,他只顾及"民生",老百姓可是要过日子的。

    道光十八年,林则徐担当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即发出传牌,严禁沿途糜费供应和随身丁弁需索;道光二十七年,林则徐从新疆归来,升任云贵总督,对同人的馈赠一概推辞。好友张集馨送的燕窝、高丽参推辞不掉了,留下坐马和一部《五经》作为回赠。这便是林则徐。

    林则徐在日本的影响力也非常大。

    林则徐在广东的时候,曾差人翻译了澳门发行的《中国邮报》;他请美国医生为他翻译了《万国律例》;并尽量收集各国情报。林则徐发配新疆前,他把这些材料交给宣南诗社的朋友魏源,魏源据此写成了《海国图志》。这本书传到幕府时代的日本后,数年间发行了二十多个版本,对特别想了解海外情况的日本人而言,这本书发挥了圣经般的功效。

    在道光的时代,国家总的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语)。毛主席也说,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将林则徐列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评价非常之高。林则徐留下的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一代知识精英的精神支柱而光照千秋。(完)

    编者:欢迎投搞。来稿请发:sunan@pepledaily.com.cn或pop00666@126.com

         一经刊用,支付稿酬。

    


    

道光革黜林的批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