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重庆日报快递查询:从撞人到杀人!钢琴男生药家鑫为何成为暴力杀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7:47

从撞人到杀人!钢琴男生药家鑫为何成为暴力杀手

  偏狭教育之弊令人痛定思痛

  药家鑫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里?

      作者:台建林

  3月23日庭审之前,药家鑫的母亲魏某接受采访时说:“家鑫的父亲来自农村,上世纪80年代考上军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单位从事科研工作,2003年退伍后一直在外替人干零工。我是一个普通工人,2008年下岗,如今退休工资只有七八百元。”

  药家鑫是家中独子,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母亲对他宠溺有加。由于药家鑫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但父母对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要求:那就是不许在外面玩得太晚,放学或做完家教后按时回家。药家鑫几乎没有朋友,“他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和交往。”

  药家鑫的一位网友透露,2007年6月,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他外公给他奖励了1万元钱,他拿出其中的5000元钱在医院做了整形手术:割双眼皮、嘴角拉细。他又拿出另外5000元钱买了一部很新潮的手机。“尽善尽美是他父亲一直以来的要求,到后来也就成了家鑫生活的习惯。”

  这位网友说,药家鑫曾经有很重的网瘾,由于过度上网,学习成绩及钢琴弹奏水平一度下滑。被父母知道后,父亲将他打了一顿,从此药家鑫身上的零花钱受到了限制。但这却引起了他更大程度的反叛。刚上大一时,药家鑫为了给朋友买生日礼物,将学校新发的书籍除主要课程外都卖了废纸,卖了一百余元钱,拿出70元买了一个玩具,拿出30元请朋友吃了顿饭。他总结的药家鑫的性格就是:极端、叛逆、多疑。“他的生活环境太狭窄了,以至于他没机会接触社会。缺乏社会经验,这也是他对受害者痛下杀手的根源。他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

  总结对药家鑫教育有哪些失误时,药家鑫父母分别表述如下。

  母亲魏某:“我们不该这么早给他买车,不该长期疏忽他的内心世界。对于他的极端、叛逆,我们疏忽了,没有及时发现、有效引导……这些是我们的失职。”

  父亲药某:“这个不肖子,他光着身子来到世上,却以残忍的行为毁了受害方,也掏空了我们夫妻俩的生命。养不教,父之过。我们夫妻俩向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社会公众道歉了。”

  关于学校教育,《法制日报》记者曾问药家鑫:“你们有德育课吗?”

  药家鑫答:“有。但我考虑更多的是专业上的事和以后生活的事。”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字幕提示:2011年3月23日上午9:30分。

  药家鑫:一念想到了,害怕以后无休止会来找我。

  解说:开车撞倒行人,不但不施救,却六刀刺死伤者,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今日开庭。

  法官:你因为什么问题被刑事拘留?

  药家鑫:故意杀人罪。

  解说:他中规中矩,他内向平和,他是学钢琴的大学生,却为何成为暴力杀手。

  史晓眉:交通肇事最后怎么能演变到最后就杀人,大家觉得是特别不可理解。

  解说:他是谁,为何对生命如此冷漠?为何会如此有恃无恐。

  同期:(药家鑫的父亲)再没有上班。

  记者:没上班,他自己做生意?

  同期:也没有做。

  解说:被害者留下幼儿,行凶者终落法网,两个家庭就这样被一起普通交通事故击碎。《新闻1+1》今日关注,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今天我们的节目关注一个叫药家鑫的大学三年级的男生。

  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开车撞了一个人,他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一种我们大家都无法理解的方式,从车里拿出刀,把这个受害人连刺几刀,把他杀死了。

  我们在想,在事发的时候,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个交通肇事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今天我们就和专家一起来关注这个话题。

  字幕提示:

  2011年3月23日,上午9:30,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解说:

  近400名来自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在校大学生,60多家国内媒体,今天上午,审理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的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现场坐无虚席。

  法官:

  请法警去掉被告人械具,出生地。

  药家鑫:

  西安市。

  法官:

  民族。

  药家鑫:

  汉族。

  法官:

  文化程度。

  药家鑫:

  本科。

  法官:

  你因为什么问题被刑事拘留?

  药家鑫:

  故意杀人罪。

  解说:

  2010年10月20日,骑电动车下班回家的26岁女工张妙,和驾驶红色克鲁斯轿车回家的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西安市长安区翰林路中段相遇。

  药家鑫:

  当时我在弄车上的音响。

  法官:

  就是在换碟。

  药家鑫:

  是的。我听到嗵的一声以后,我就下车,在车后面看到撞倒一个人。

  解说:

  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受伤倒地,车祸发生后,药家鑫并没有选择报警救人,而是从随身背包中拿出刀来,向张妙捅了六刀,其中一刀刺中心脏。

  根据事后医生检查,当时被撞的张妙只是腿骨骨折,颅脑轻度损伤,如果被救起送往医院,完全可以治好。

  张妙的父亲:

  或者你就是跑了,我也可以给我女儿看(病)对不对?也就是花几千块医药费的事情对吧?

  药家鑫:

  怕她找到我,是我撞的。当时慌乱了,没有考虑到后果,就拿刀捅了她。

  张妙的父亲:

  连个3岁小孩都不如,素质过差。

  解说:

  而就在对张妙行凶之后,药家鑫驾车逃逸,又再次撞倒两人,所幸并无大碍,并最终被拦了下来。药家鑫的疯狂让全社会迅速聚焦到这个有些文弱的年轻人身上。而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是一位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大三学生,并且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中规中矩,内向平和,从来没有做过违反校规校纪的事。

  史晓眉 西安音乐学院:

  能杀人,交通肇事最后怎么能演变得最后就杀人,大家觉得是特别不可理解。

  解说:

  在今天的庭审现场,药家鑫的辩护律师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中,就包括报纸对药家鑫递交悔过书的报告,上学期间的13次奖励,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为他求情的四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我们不觉得一份悔过书和所谓的下跪道歉,就能将他这样发指的行为,得到一个宽恕。

  解说:

  同样是今天庭审现场,除了愤怒,被害人张妙的丈夫一度情绪失控,失声痛哭。他在妻子去世后,一度因病卧床不起,还要独自照料仅有2岁的儿子。庭审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择日宣判,但药家鑫终将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法官:

  你现在怎么认识你自己的行为?

  药家鑫: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

  李教授,现在大家其实都关心,因为今天的庭审没有一个最后的结果,但是由于他是不是自首这个情节,有可能存在量刑上的一些差异,您觉得这个孩子有可能被判成极刑吗?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因为我们在刑法上,自首是一个很重要的减刑的、从轻的机会,也就是这么一个条件。我个人觉得这个案件现在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一个就是他能不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因为我们在司法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是双方,而不是一方,所以他的态度,以及他现在所有的这些表现,包括他案后的自首,以及他家人的表现,可能在法庭上都会考虑。所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主持人:

  您是搞犯罪心理学的,您从目前得到的关于这个孩子的报道,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李枚瑾:

  首先说了,非常遗憾,我觉得他是受过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因为我们常常说,音乐可以熏陶人的这种情操。但是这个事恰恰发生在一个喜欢音乐,而且钢琴已经达到很高水准的这样一个大学生身上。所以我觉得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他能进入到这个层面的话,很多人的认知,应该说他心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准,他能够知道一个事情的轻重。

  但是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开始不能理解,他本来是一个很轻的事情,为什么却做出了这么一个结果。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药家鑫在成长过程当中,他心理的发展过程缺失了很多的东西。从目前来看,我认为缺失的很重要一点是他的观念。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做与不做就在一念之差,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念是什么?念我们常常说是人的心理当中的心理的制动的东西,什么叫制动?比如车要开起来,必须要有刹车,如果没有刹车,这个车开起来是非常危险的。心理也一样,当你有需要,你有欲望,你有很多努力的时候,哪些事情该停,这个停与不停取决于什么?一个,除了你的能力不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观念。

  主持人:

  您说这个问题,当我们看药家鑫这个年轻人成长背景的时候,他父母都在,而且父母对他严加施教,所以他才能今天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而且受的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他才能有今天,那为什么他会在这方面,比如说在人生哪些方面,框框这方面会有这么大的缺失?

  李玫瑾:

  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我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心理抚养。心理抚养是什么意思?现在很多孩子,可能我们给他一个很好的家庭物质条件,让他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整个这个过程你觉得已经塑造了一个有能力,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能够很有修养、很有礼仪的人。但是他中间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缺失,心理缺失来自于哪?比如说情感上的叫亲子陪伴,这个陪伴和不陪伴,对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二,在他耳边经常唠叨。比如我经常见犯罪人会问他们一个话,就是你从小到大,你印象当中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尤其是管教你的时候是什么话,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犯罪人皱着眉头想半天说,不记得了。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耳边的唠叨,这个唠叨一个是没有,一个是可能他根本不记得。这个东西的结果是什么?他就没有观念,比如有些孩子会告诉我说,我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穷志不穷”,还有的说“丢什么不要丢面子”。

  像这些问题都让我们看到是平时家庭的这种心理上的东西给予孩子的非常重要,而我们看到药家鑫他从小到大练琴,父母只是让他练琴,甚至把他关到地下室去让他去练。刚才我讲的这两个东西都很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练琴它有什么特点?包括我们看郎朗,他介绍他的情况,曾经他父亲跟他讲,你不好好练,我就把你弄到楼下,然后我也跳楼。所以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一种被迫的和强制的背景,他往往会变得慢慢冷漠下来,这种冷漠他可能会练得很好,但是什么都不当回事了。所以我觉得他缺少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这种心理抚养,交流的情感和观念这两个东西我认为他有缺失。

  主持人:

  药家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外表很温和,而且是一个平静的孩子,但是在外表温和、平静的底下,他心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看看他在庭审上是怎么说的。

  药家鑫:

  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妈妈陪我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妈妈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为了不让我以学习压力作业多为借口,就回到家先弹琴,弹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我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

  上了初中,学习下降了,成绩不好,爸爸很着急,爸爸转业以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他学我的数理化,然后给我辅导。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法官:

  你对你从小到大的经历,你是什么感觉?

  药家鑫:

  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上了大学以后,我慢慢理解爸妈是特别爱我的,他们虽然严厉,但是希望我好。我上了大学,我想让他们为我骄傲,我在课余时间就会教孩子弹琴。

  大二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除了学习以外,练琴的时间都在教孩子,就是每个地方教,这个教完教那个,每天晚上经常都是快11点才回到家,周六周日也在外面,寒暑假也在外面上课。

  我大二的时候,学习压力也大,然后教孩子学琴也比较累一些。

  主持人:

  本台记者已经对药家鑫进行了采访,但很可惜,我们还没有拿到这个采访的内容。李教授给本台记者采访的时候提供了这样一个采访的清单,其中是列出了您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您有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问药家鑫,你拔刀去刺向那个年轻女人的时候,她会有喊叫、乞求、呻吟,那么在这种声音中,你共扎她六次,现在回想,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和心态。您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刚才听了他对他从小长大这个过程,您觉得您对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的解释?

  李玫瑾:

  在这之前我是没有看到这一段的,我现在看到这一段,我突然就明白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主持人:

  报复。

  李枚瑾:

  对,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主持人:

  但是琴是没有生命的物,这是人,这能联系在一块吗?

  李枚瑾:

  这两个区分在哪呢?不在于客观的刺激物,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我面对的是一个人和面对的是一个琴,这个区分虽然我们看的客观物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人的感受上,他会把它等同。其实有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他遇到一个生活中的麻烦的时候,他最容易出现一些简单的行为,就是把人作为一个客观物。比如说两个孩子被他爸爸妈妈学习要求很多,最后他要去网吧玩,他很气愤爸爸妈妈管,最后俩人商量以后给他爸爸妈妈下毒,他觉得只要把爸爸妈妈毒死了,就没有人管了,所以后来当爸爸妈妈真的倒下的时候,他们俩很高兴,锁上门出去玩去了。玩到晚上,被警察找到了,然后关到拘留所里,他们说这会儿开始想爸爸妈妈了,他们开始知道自己的生活当中没有爸爸妈妈不行了。

  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当中,他往往是把人只做一个不良的刺激物,他觉得只要把这个人做掉了,这个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却不明白生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主持人:

  我们通过对于药家鑫这个人的描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综合体,他既温顺,但是他同时又很暴虐。这样一个有矛盾性格的孩子到底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我们随着记者前去调查。

  解说:

  今天的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上,我们屡屡看到被告人药家鑫在审讯过程中抽泣流泪。然而,在坐无虚席的旁听席上,我们却见不到这个22岁哭泣男孩的父母。

  自去年10月那场惨剧发生以来,药家鑫的家庭猜测就一直不绝于耳。而就在药家鑫案开庭前夕,记者走访药家的居所,带您揭开一个真实的药家。

  这是药家居住的小区,普通,甚至略显陈旧。据邻居们介绍,药家鑫家所住的这栋楼已经建成20多年了,药家鑫一家三口就常住在这里。

  药家鑫家的邻居:

  因为我有时候早出晚归,或者在家里面呆着,我只是听过他弹琴。

  解说:

  据邻居介绍,药家鑫的父母曾在工厂工作,母亲已经退休,父亲曾是厂里的一位干部,但是前些年已经离职自谋职业,具体做什么他们也不清楚。

  药家鑫家的邻居:

  男的(药家鑫的父亲)再没有上班。

  记者:

  没上班,他自己做生意?

  药家鑫家的邻居:

  也没有做。

  解说:

  邻居说,他们也是看到媒体报道后才知道这家孩子出事了。而事发之前,邻居有关药家鑫的最新信息就是,两个多月之前,这个小伙子开上了家长给他买的新车。

  药家鑫家的邻居:

  在楼下见过他那个车。

  记者:

  就那个雪佛兰那个?

  药家鑫家的邻居:

  嗯。

  解说:

  邻居们说,虽然他们为儿子买了车,但是那辆家庭轿车也不过十三四万元,并且这也是药家鑫家的第一辆车。

  药家鑫家的邻居:

  父母对儿女好,他如果有这个能力,是一种风尚,好象大家都有个汽车,那给儿子买个汽车,这没什么奇怪的。

  主持人:

  李教授,在您看来,药家鑫成长的这个家庭,是像普普通通,千千万万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还是说他家庭有些独特的地方、可以分析的地方?

  李枚瑾:

  我认为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也就是说爸爸妈妈真的是在靠自己的那点工薪钱去养大他。而且我们知道一个家里有一个孩子练琴的话,他付出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所以看他的家庭情况来看,也没有积蓄多少。我想可能爸爸妈妈也从心里非常爱这个儿子,所以当他大学之后,想他去做家教很辛苦,给他买了这辆车。我认为从他这个背景来看,他没有什么我们所说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骄横,我认为他不是这个问题。

  主持人:

  我们怎么看他说出的这两句话,药家鑫他曾经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怕受害者缠着他,所以他才弄死她。另外,他还流露过,看到对方是农民,觉得农民难缠,所以他才做出这个举动。他这种想法和家庭的教育、成长背景有没有关系?

  李枚瑾:

  我在我的问卷当中也提出了大量这样的问题,我也想了解这个客观事实。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认识,我认为药家鑫说的这个话,有一部分是他的无知和偏见,但也有一部分确实来自我们说的一种社会偏见,或者叫社会刻板印象。我觉得他说难缠这个词,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事你一旦遇到的话,它不是一下子能解决。我们知道很多诉讼的事情都确实比较复杂,更何况交通,你又撞的是人。

  第二,他说一个农村人难缠,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出处,比如说他是不是家有农村的亲戚,或者说他身边有一些人遇到过什么事情,让他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他一个人的一种东西,我认为这个案件,药家鑫说的话确实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确实也在社会当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一种背景。因此我觉得这个案件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有哪些是属于社会偏见,而这种偏见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社会心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就是说当你对一类人形成一种印象的时候,你会把所有这类人都往这个印象里套,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不是这样,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好人,有坏人,有有志气的,也有无志气的人。所以这个过程怎么让年轻人去认识,或者让整个社会真的能客观地看待外界,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主持人:

  大家还普遍关心,就像您说的,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培养出来的这么一个孩子,他怎么可能就做出今天这么一个很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怎么去避免它?

  李枚瑾:

  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哪些东西是必须要给的。因为过去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电视,没有那么多广播,老人的话,往往就是一辈子都记着的耳边的一句话是什么?咱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刚才讲的做人要有志气。这些话实际上代表很传统的我们行为底线的东西。我觉得人在成长过程当中,第一,要给孩子这种底线,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比如说谎就是不好的。

  我非常后悔,我对不起张妙,对不起她的家人,也对不起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