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电力试验研究所:事实与立场:当代认识论入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04:12


我没有时间用陈嘉映那么好的文字来写东西。以下尽量用大白话。 

和“认识论”有关的三个核心哲学问题是:人为什么能认识世界?人凭什么来认识世界?人怎样才能认识世界? 

这三个问题略有区别,非专业者容易混淆。 

第三个其实是方法论问题。当然,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但这也是最复杂、最具体的一个问题。可以说,至今无解。而后现代学者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伪问题,亦即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自我循环,此处不赘述)。 

第一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发生学问题或神学问题。比如说,有神论者会回答说:人为什么能认识世界?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这个能力;进化论者会回答说:因为人类在生存中进化出了这个能力。......也可以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人类本身是世界的一部分,和世界共有同样的属性,所以人类的意识能够精确反映物质世界。等等。所以,这第一个问题,虽然不能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可以有答案。 

第二个问题才是认识论的问题。不论你怎么回答第一个问题,都绕不开第二个问题。 

比如:你说认识能力是上帝赋予的。但是我们人类身上不是所有东西都是上帝赋予的,哪一部分是上帝赋予的?你能指出来吗?否则我们可能把魔鬼赋予的东西当成上帝赋予的,乱用了一气。 

你说认识能力是进化来的,问题同样:哪一部分是符合进化的?哪一部分可能是应当被淘汰的?不搞清楚,我们就可能会用错自己的能力,乱认识一气。 

所以,认识论的核心,就是“识别人类认识能力的基本性质或结构”。 

所以,关于“事实”、“价值”的区别,它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因为我们人类认识事物时,会本能地区别出两种论断,一种“事实”的,一种“价值”的(或者观点的)。这是一个本能反应。 

认识论要研究什么呢?它要研究:这种本能的区别,从何而来?它的细微结构,究竟如何?等等。 

近代以前的认识论,很长时间里,把“事实”和“价值”的区别,当成不容质疑。也就是说,那时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天然地、而且必然地,能区别事实和价值。而提高人类认识,就要“更好地”区别事实和价值。 

近现代认识论,从不同角度,开始质疑这个区别。 

这个质疑的核心,就是质疑传统认识论里面:“主观/主体”和“客观/客体”的两分。 

连所谓“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当然,唯物辩证法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哲学。因为它在和稀泥,把过去人类好容易分清楚的主观、客观完全又混杂在一起了。是哲学上的大倒退,而不是进步。 

要往前进步,就必须先承认:主观、客观的区别(事实、价值的区别),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一件事情。大多数人虽然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区别二者。 

对哲学研究来说,要关注的是:大家容易混淆、觉得二者很难区别的那些情况。 

此外,当代哲学研究是立足在当代其他学科的进展基础上的。例如,当代认识论是和认知科学、心理学乃至计算机科学的很多最新发展相关的。 


既然多数人有兴趣,我就继续。什么时候大家觉得够了,太乱了,我就打住。 

把它当成是一个闲得蛋痛的娱乐性项目好了。 

我本来想接下来就到当代认识论,认知科学等等。不过想了一想,觉得还是要先多说点近代认识论上的基础知识。 

近代认识论的一大贡献是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主体”和“理性”的概念。这里的“主体”,可以用“思维”、“心”、“我”等概念替代,大致意思不差。 

“认识”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认识者,或者说“主体”、“我”。如果你否定或者质疑这个主体存在,认识论就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了。所以,任何“认识论”都是从对“主体”、“我”的分析出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多数认识论都骂成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认识论研究,是先有“我”,后有“世界”。至于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是怎么回事,那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 

今天我们觉得“主体”、“我”这些概念很平常,其实在近代的时候,出现这些概念是非常不平常的。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人类思维和认识能力的一个概括。在更早的时候,以宗教为主体的社会主流观点,通常是否定“主体”概念的。比如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无我”、“无相(相就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天主教亦然。在传统的天主教教义中,堕落的灵魂就意味着丧失人格。你这个人被魔鬼缠身了(反对天主教义),你说的一切就都是魔鬼的话,都是胡言乱语。 

近代认识论的两个重要贡献就是: 

第一:“我”是存在的。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它的核心信念是:即使我对世界的认识全部是错误的,我也仍然是存在的。 

传统思维是不能区分这两者的。传统思维中,如果你对世界的认识全部错了,那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认识能力,进而你根本不具备人格,你是魔鬼的代言人。所以布鲁诺你错了,你就应该被烧死。 

传统佛学的论证,也是这个思路:因为我们这这个世界的认识,根本上说,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反推回来,“我”自己也是虚幻的存在。 

而近代认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我”是独立于我对世界的认识的一个存在。哪怕我的思想全是幻觉,“我”也仍然存在。笛卡尔对这个论证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很多业余读者都知道“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但很少有人能理解这句话的伟大哲学意义。其实这句话真是杀伤力特别大!它不但是近代认识论的源头,也是许多近代思想包括独立人格、个性解放等等的源头之一。 

第二:“我”是一致的、清晰可明的。也就是说,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我这个“我”和你那个“我”,之间具有一致性,并且这种一致性是可以明了的。至于具体怎么明,那是另外一回事。 

和第一条不一样,这第二条,尤其在近代认识论建立时期,基本上被作为一种“公理”来代入,没有接受过详细的论证。有趣的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挑战这一点。 

当然,作为“公理”,这一条也是足够有力的。 

试想一下,既然有一个“我”,而这个“我”又是独立“我的认识”、独立于其正确与否的。那么,假若这个“我”是混乱的,变来变去的,每个人的“我”相互不能沟通的,那么,天下岂不大乱。 

所以,有非常强烈的理由相信,人与人是可以沟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稳定的。 

往下一个吊诡的推论就是:人的具体认识是经常出错的,甚至可以说是永远在错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这个“我”本身,它是稳定的、一贯正确的。 

有点诡异吧?所以,近代认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想发现这个“一贯正确”的东西是什么? 

于是乎--“理性”这个概念横空出世了(还有其他类似一些替代“理性”的概念,功能一样。此处不赘述)。 

鉴于本论坛的读者绝大部分受过很多关于“理性”的教育,我这里就不罗嗦了。但是基本上,近代认识论的成果就是: 

发展出了汗牛充栋的、关于理性之起源及结构的讨论。 
发展除了众多关于“如果正确运用理性”的方法论讨论,并循此诞生了现代科学和政治。 

总之,在“理性”的前提下,一个人话说错了,不要紧;但是如果你被认为“不讲理”,那问题就大了。 

要说的是:这种以“理性”为核心的认识论,至今在中国还是稀缺的。中国人大多数还处在一个前理性的时代。 

不过,从哲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前提显然不是不证自明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时时在错,而“理性”本身永远不错,这个悖论太奇特了!这里一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