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学院2016硕士招生:“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3:56

“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讲解: http://www.folou.com/thread-217602-1-1.html
..........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从二諦圆融的角度,什麼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麼呢?虽然「生体不可得」,但是作用,娑婆世界它所带动的这些杂染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不空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生」。

所以说,「心净故即佛土净」,这句话是说心净则佛土净。你想要到清净的国土去,你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你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不是你佛号念得很多就能感应道交,你的内心一大堆颠倒、妄想,你怎麼求生净土呢?佛陀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颠倒的,这二个怎麼能够感应在一起呢?本质不一样嘛!所以为什麼往生净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们不要求你的业跟佛陀的业完全一样,这样子强人所难,因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才修多久!所以往生净土,我们不强调业相同,但是强调你的念头跟佛陀的念要相随顺,起码!比如说我跟他心心相印,那你们二个本质不相应,能够心心相印吗?你的心是杂染的、颠颠倒倒的,佛陀是清净的,这二个怎麼相应呢?你说!


所以说你一定要心净,你才能够正念分明、才能够感招弥陀的本愿摄受,所以求生净土。所以「心净故即佛土净」,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莫向外求。莫向外求不是叫你不求,你说:誒,莫向外求,那我什麼都不求了。那你也错了,它告诉你要求,但是向内去栽培你的信愿行,向这个地方求,不要一天到晚做一些表面的工作。

所以唯心净土的意思,不是说叫你不求生净土,而是告诉你不要向外去追求,净土在你的内心,你要把你心中的信、愿、持名栽培好,你自然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知道唯心净土的意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


下面就简别过非。一个「愚」痴的人,「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有些人讲求生净土,就对因缘所「生」法產生执著了,「闻生」,看到因缘法就向外追求,这个人是执有。这个人会求生净土,一般都是向外追求的,佛号会念得很多,但是心中的烦恼颠倒,从来不对治,还是心作佛、是心是心随妄转,他以为把佛号累积起来,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了,这个错了。感应道交,不是以佛号的多寡,是在於你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正念分明。所以说,执著有相的人,在有相上產生执著。执著空性的人说:哦,莫向外求,那我什麼都不求了。那这样子也不对,它没有告诉你不求,它告诉你莫向外求,所以执著空的人,就什麼都不求。


那这二个都偏一边了,所以「不知」道「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佛陀讲缘起,是因为它性空,所以缘起;佛陀说性空,因为它性空,所以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空跟有是一体两面。这一段是简别过非,第三段就说明邪见產生的过失。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我们一个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把理观跟事修加以调和,只是一味的执著空性,来否定事相上的对治,这样子就错乱整个四圣法界的清净缘起,看到别人「求生净土」加以讥嫌,这种的过失,结果变成「谤法罪人」,因为你辜负阿弥陀佛依止大悲心创造净土的一片苦心,你也丧失让眾生得度的一个好因缘,那这样子就是「邪见外道」,自误而误人了。



如果有人受持《法华经》,你会对《法华经》裡面的一段经文印象深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要消灭心中的无明妄想,一定要悟入真实相,一个要明白道理才能够消灭颠倒。我们都喜欢真实相,但是你不能忽略了方便门。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智者大师亲口说:《法华经》最重要的是〈方便品〉。他说:没有〈方便品〉,所有的开权显实通通没有意义。〈方便品〉当中广说整个修学的方便,其中有一句话讲得最感动:「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看这个佛法的方便!一个人,他一生从来没有学佛,他经过一间寺庙,他还是散散乱乱的,他看到佛塔的庄严、看到佛像的庄严,合掌,称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未来就会因为跟三宝结缘,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然后受持三归五戒,然后受持菩萨戒,然后修习空观、或者念佛到净土去,最后成佛。你今天看到他成佛,当初他为什麼成佛?他刚开始就是因为来到寺庙,看到佛像,合掌。所以,你说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会有这个结果吗?所以智者大师说:我们不要老是在那边讲真实相,重点是──谁能够掌握一个殊胜的方便门!你没有掌握方便门,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相。


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卢山东林寺做住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大殿经行,有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饱读圣贤之书,在儒家是相当有名的读书人,他来到寺庙大殿,古时候的读书人他也读佛法、看禪宗的语录,非常憍慢。他看到慧远大师说:佛门讲诸法皆空,你们安立这些佛像干什麼?慧远大师说:没有这些佛像,你就没有办法悟入空性;没有住持三宝,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理体三宝。慧远大师这句话,刚好跟《法华经》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相符合。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禪师(又叫做梦东禪师),从小聪明好学,二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他感到世间无常,觉得追求功名富贵没有意思,二十二岁因为病的因缘就出家了。出家以后,这个人不得了,看传记上说,这个人可以说是「宗乘教义两融通」,宗门当中,他广泛的参访临济宗的大师;教门当中,他通达唯识、天台、楞严、法华。在他四十岁左右,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临济宗的大师)往生了,就把寺庙交给他做住持。后来他将近五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净土法门,他除了念佛以外,带了很多的弟子念佛,最后他决定要离开临济宗的道场。他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就不满说:师兄啊,当初师父把这个禪宗的法脉交给你,你要弘扬禪宗啊,你现在要离开这个地方,那我问一个问题,你能回答,我就让你离开。他师兄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梦幻泡影,那你有什麼好取捨的?你离开娑婆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那你为什麼要捨此求彼呢?彻悟祖师说:是的,这二个生命体都没有离开无明妄想,都是活在妄想当中,但是这二个梦是不一样的。他说:极乐世界是好梦、娑婆世界是一场恶梦,极乐世界是醒梦、娑婆世界是添梦。说你现在求生净土,另外一个不求生净土,二个人经过了一千年的时间──二个人都在做梦,是的;但是这二个梦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在极乐世界的一千年当中,无有眾苦,但受诸乐,他的梦都是安乐的梦境;你在娑婆世界的梦境都是痛苦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极乐世界所做的梦,他梦境出现的都是诸佛菩萨,它有醒梦的作用、有对治梦的作用;你在娑婆世界做的梦,都是跟那些苦恼的眾生,爱憎取捨、恩恩怨怨,不是报恩就是报怨,报恩的让你產生贪爱、报怨的让你產生瞋恨,结果你在三界当中轮迴,愈轮迴愈糊涂了。同样的是如梦如幻,但是这二个梦幻產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希望我们修学佛法,不要忽略了作用,我刚刚讲那句话──「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虽然不是真实相,但是你弃捨了方便门,你进不了真实相,这个就是为什麼要捨此求彼的原因。因为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这二个因缘法,对我们產生的引导作用是不同的。那这个地方是破除第二个疑惑,理跟事。从理来说,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理体是没有差别的;从事相上来说,这二个国土,对我们產生的染净、苦乐的作用,是千差万别。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疑惑: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3 11:20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10-3-21 10:35  只看该作者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是出至於《念佛法要》,在清朝有一个居士叫钱翼山(「钱」是金钱的钱,「翼」是鸟之二翼,鸟的翅膀,「山」是高山的山),这个钱翼山居士,他在城裡面开一间酒店,卖酒也卖肉(杀鸡杀鸭),每天生意做得很好,所以杀了很多眾生。后来接触佛法,也开始念佛,就感到这个杀生不好,就把酒店卖掉,做其他正当的生意,也很虔诚的念佛。念了几年以后,突然间他最小的儿子死掉了,大家就讥嫌:你看,说造杀业不好,你看你造杀业的时候没事,你现在开始念佛以后,你儿子死掉了!这个世间上哪有什麼感应道、哪有什麼佛菩萨可言!这个钱翼山他念佛,儿子虽然死掉,但是处之泰然,完全念他的佛,完全不为逆境所动,照样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了第二年,又念了一年,他的太太也死掉了,在书上说「奉佛如故」。他太太死掉,对他的打击很大,但是他不改变他对弥陀的归依,他对佛号的所缘境,照样的归依,念佛如故。到了第三年,他自己生病了,这个病还吐血,可能是内出血吐血,书上说「念佛益厉」,念佛更加的专注、更加的炽盛。后来,到了临命终之前,他突然间神识昏昧,他觉得没有办法专心,他本来念得不错,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神识昏昧。他本来想燃指供佛,消自己的业障,但是旁边助念的善知识说:业障现前,这个不是色身有问题,是你心中有杀业罪业,你倒不如把燃指供佛的心,好好的懺悔、发愿,你在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之餘,兼修懺悔法门、兼修发愿法门来得实际,比你用这个燃指供佛更为实际一点。他就听善知识的话,他在念佛之餘,又懺悔、又发愿。誒,果然他神识昏昧的情况,就慢慢的消失掉,就像乌云,太阳一出来就消失掉。

后来他在大家的助念当中,突然间打开眼睛说:「吾已游净土,见无数莲华,吾坐其中,乐不可言!」他说我在念佛当中,已经神游净土,我现在这个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的神识已经神游净土,而且看到莲华了。诸位要知道,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佛陀的正报、看到净土的依报,特别是看到莲华,这都是往生的瑞相,而且他发现自己在莲华当中,而且乐不可言,结果就往生了。

你说这个钱居士是一个「浊乱」眾生,他一生当中还造了很多的杀业,中年以后才开始念佛,你说他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地藏王菩萨,他今生肯定没有成就的!他为什麼成功?就是他专一,他愿意把他剩餘的精神体力,专注在一个佛号上,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为什麼要「专念阿弥陀佛」?从能念的心来说,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而成就一心不乱是临终跟弥陀感应的一个重要条件。你这个所归依的境,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后天一个,我保证你脚踏二条船,一事无成!所以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约著能念的心,你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当然约著所念的佛,也有不同,关於这一点,我们下次再说明。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我回答三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什麼叫「即眾生心,投大觉海」?请举例说明。
答:「即眾生心」这个「即」,你写错了,不是集合的集,是「色即是空」的「即」,「即眾生心,投大觉海」。这句话是印光大师在描述眾生的心跟佛的心感应道交的一种状态。这个要举例子不容易,因为这是不思议境。我们勉强用日常生活来加以譬喻,说眾生的心是苦恼的,佛的心是功德的,这二个心感应在一起。诸位你做厨房的时候,使用过电锅吧!电锅一定要有电,才能够產生煮饭的功能,但是电锅本身没有电的,你要把电锅的插头插在插座上,才能够招感电。电锅的插头插上电力公司的插座,我们讲电力公司是一个很大的能量,没有错吧!电锅是没有能量的,它没有能量你就不能煮饭,你必须仰仗电力公司的加持,它是一个很大的能量,那这中间要有一个桥樑,就是插头。这个插头就是佛号,电锅就是我们眾生的心,电力公司就是佛大威德的心,这样的譬喻,你体会一下就会知道。誒,我的心是苦恼的,佛的心是功德的,那你要靠这个佛号的桥樑,才能够「即眾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即」就是说:就著眾生的心,直接进入到功德的大海,是这个意思。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就著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剋期取证,提前往生?
答:这个我们刚刚有说过了,你要能够提前往生,那你要净业成就。我们一般的往生,是随念往生,那是不能提前的。你今生活八十岁,你还得把八十岁受完,才能够走;你是活七十岁,你七十岁才走。如果你是净业往生,那你今生的业不一定要完全受完,你可以把它褫夺过来。这个公案很多的,你看在《高僧传》讲到一个出家眾,他持戒修福非常精进,后来他起了一个非常上品的瞋心,他从今生人的果报,直接转成一条蟒蛇,没有经过死亡,就以一个人的身体,直接变成一条蟒蛇的身体,因为他蟒蛇的业太强了,他今生人的业还没有受完!

诸位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业力的起现行,是强者先牵,不是先来就可以起现行,看哪一个力量强,各凭本事的。虽然你现在释放人的业力,但是如果你创造另外一个业力,这个业力超过你之前的业力,它马上把它取代过来。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在得果报的时候、这个业在得果报的时候,是看哪一个业力强。

你今生创造一个强大净土的业力,你前生虽然生死业力还在,但是那个业力已经羸弱了,你可以提前走了。在《念佛法要》中很多的念佛人,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古德在当中註解说:为什麼每一个人都念佛三年往生?刚好他的寿命都是三年吗?不是的,因为他净业成就了,他刚好三年净业成就。祖师大德说:一个人长时间住在厕所旁边,闻到臭秽的味道,你现在要引导他到王宫裡去住,他恨不得早点走(呵──)。虽然你净业往生,你也可以选择我不要急著走,也可以,但是大部分都会提前走,这是人之常情。你在厕所住久了,你总是早点离开早点好,你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你等於是浪费时间嘛!第一个,你也不能亲近十方诸佛;修善法也有限。你倒不如到净土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亲近十方诸佛。所以大部分净业往生的人,都会提前先走,娑婆世界的生他不要了、他放弃了,但是那得要净业成就。我们这种随念往生的,就只好等到最后一天了,先培养正念。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3:30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楼 发表于 2010-3-21 11:01  只看该作者 问:学尼学戒,明白一些重戒的情况;但是有的戒,比如说「四独戒」很难不犯,因为因缘很难具足。自学戒律以来,很多事情本来想主动去做,现在怕犯到而不敢去做。有人讥笑太执著:大乘经典在顿教法门当中,都说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持戒是处处不空的。如何把第一义諦跟持戒结合起来?
答:我认为空观跟持戒是完全不冲突的。诸位知道空观在破什麼吗?空观不能破因缘法,它是破你心中的执著,你把空观来破因缘法,那你就破错了。空观是你心中有很多的妄想,你观察它是生灭的,不随妄转,这是空观所破的。持戒,是在因缘当中,你知道什麼该做、什麼不该做,那是在依他起当中抉择是非。这个抉择是非跟破遍计执,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不认为修空观跟持戒有冲突,我不认为。

当然,你有时候为了持戒,你会趋於保守:就是这件事情我本来想做,但是可能会犯到「四独戒」,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同意你的选择,初学者本来就应该保守。我刚刚讲过,趋吉避凶,刚开始不要想要趋吉,一个人不要刚开始就想要贪功德,一开始先远离过失。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殊胜来自於它没有破洞,所以它这个水可以装得很满;如果这个杯子有破洞,这个水装得再满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求无漏。我发觉刚出家的人跟出家很久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刚出家的人会偏向减少过失;像我们这出家很老的(呵呵),我现在的想法也是减少过失。就是说,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他会趋於保守,很多事情他寧可不做。我们的杯子不要要求把它装得很满,但是我要求这个杯子不要漏,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我认为没有什麼不对。你装了很多水,你一天到晚在漏失,你也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让杯先不漏这件事情很重要。

.......「念佛」当中,这个「观想念佛、观相念佛」我们提过了。我们前面也说过,在念佛当中,善导大师认为观想、观相──「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所以他后来强调持名,所以李老居士就把这个持名开显出来。「持名」有二种:第一个「事持:依能念心,念所念佛;一心繫心,不相捨离。」刚开始念佛是怎麼念?就是「依」止你那个归依的「心」,来忆「念所念」的「佛」号,这个时候念念相续,「不相捨离」,所以这个地方偏重在修止──奢摩他的止,他这个时候对佛号是无分别住的。

这个「理持」是「一句弥陀,即念反观;能所双亡,心佛一如。」这个时候他在念佛的时候,他偶尔也迴光返照「念佛是谁」,为什麼我能够念佛?这个时候观察「能」念的心是毕竟空寂的,「所」念的佛也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心佛」眾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是理持,这个就是在止当中修观,就是理观。所以他在因地当中,有事持跟理持:事持偏重在灭恶生善,理持偏重在返妄归真,各有各的优点。这个地方讲到念佛有事理的差别。这个念佛叫作因地,因地的法;三昧是果地的功德。

我们先解释「三昧」:这个「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於一境转。」这个「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翻成中文叫正定、正受,简单的说叫做「等持」,就是内心是平等的,以平等法来摄受这一念心,就是保持寂静明了、明了寂静叫平等,在单一的所缘境相续的安住。也就是说「三摩地」的特色:第一个,你的心是明了寂静的;第二个,你所缘境不能变来变去。这个念佛三昧的三昧有二种:「事」一心跟「理」一心。

看「事」相的三昧:「以念制念,繫心不乱,未见道故,祇能伏妄。」这个地方也等於是禪定,没有观。就是你这个时候依止念佛三昧来调伏妄想,它是「以念」头来对治「念」头,这个时候把攀缘心暂时的伏住。但「理」一心不同,「諦实观察,心佛一如,亲见自性,断惑证真。」他这个时候观察到「能念所念性空寂」,这个时候见到清净的本性,达到「断惑证真」的效果,这是有止有观。

这个念佛三昧,我们如果刚开始念佛的人,他是以一种对立的心念佛,一般你不学大乘经典直接念佛的人,他的思考是对立的。什麼叫「对立」?我是一个卑贱的凡夫、我是一个业障凡夫,能念的心是卑贱的,所念的佛是高贵的,佛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二个独立的自体。没关係,我是卑贱,你是高贵,那我怎麼样?我靠著你可以吧!这是一个对立的思考。但是从歷代祖师所有的开示当中,都知道这样的念佛不是非常好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一句话说:念佛三昧这个本尊相应法,最重要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念佛三昧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成就广大的功德、广大的加持,你要知道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不二的,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灌顶,那是一个〈大悲咒〉的灌顶。在密教你不是想修法门就可以修,你要上师的灌顶你才有资格修。什麼叫做灌顶?其实灌顶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你要持〈大悲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能念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二个体是不二的,你要相信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都可以成就,你是仰仗持〈大悲咒〉的力量──「託彼依正,显我自性」,来开显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才有资格持〈大悲咒〉。所以这个本尊相应很重视自他不二。


我听慧天老法师讲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在埔里有一个年青的比丘,这个比丘是住茅蓬的,跟师父住在一起。有一天他跟师父吵架吵得很厉害,后来火大就把三衣都烧了。这件事情以化教来说,这个罪是很重的,你瞋恨心烧掉法衣,那等於是以瞋恨心烧掉佛像,跟出佛身血也差不了太远,这是重大的逆罪。这个人造了罪以后,他就觉得有罪障,修行就不得力,精神恍惚,障碍重重。后来他起了惭愧心,就拜访很多的老和尚看怎麼办?后来有人建议他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方法,一方面受持《楞严经》持「楞严咒」,一方面念佛。《楞严经》当然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歷僧祇获法身」,开始返观你的清净本性作理观;一方面念佛,仰仗佛力的加被──本愿的摄受、光明的摄受,灭除罪障。他就是一方面观察清净本性,一方面忆佛念佛,修了六个月半年,有一天在梦中见到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的身体还放光,在梦中送给他三件袈裟。醒过来以后,他就觉得他的罪消除了,那种恍惚的状态、粗重的状态完全消灭了。

所以说,你念佛的时候,如果你是用一种自他对立的心来念佛,其实感应的力量,弥陀本愿、光明对你的加持是有限的。所以理观能够帮助事修,事修也有助益理观。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3:33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楼 发表于 2010-3-21 16:23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果相是依他起,但是这个依他起是由因地的遍计执去带动的。我们刚刚讲过,是由思想產生行为,由行为才產生果报,所以这个思想是决定我们果报的关键。所以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所有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產生的。我们今天有这个果报,你回忆一下,你今天的果报,有些果报你很满意、有些果报你不满意,那表示你过去,有的思想是对的、有的思想是错的,前生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有什麼思想,就会影响来生,「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既然这样,那我把思想都破坏掉好了?不可以!因为「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所有诸佛的波罗蜜、所有清净的功德,也是要靠思想產生。你没有思想,你不能对弥陀產生归依,不能够缘眾生苦,发菩提心。所以佛法是反对无想,佛法是认为你要扭转思想,这是关键。


在心理学上,把这个思想叫做心灵的联想,这个心灵的联想会影响我们行为的造作。比如说:当你想到巧克力的时候,你会產生什麼联想?有些人说:巧克力不错啊,会让我很有精神、很有体力。你对巧克力產生正面的思想,那我敢保证你一生当中,吃巧克力的机率会很多,你这方面造作的业力会很多。如果你说:这个巧克力不好,太甜了,会让我发胖,会產生很多的胃酸。如果你第一眼看到巧克力的时候,產生负面的联想,我看你今生吃巧克力,这样造作的业会很少。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讲出家,刚出家的相貌,这个思想就是「缘名为境,取彼相貌。」当出家的相貌在心中出现的时候,你第一个產生什麼联想?誒,出家不错啊,寂静安乐。如果你对出家是產生很多正面的联想,那我敢保证,你的出家生涯一定是快乐的时间多,而且你出家的生涯会很持久。如果你心中出现的出家影相是一个负面的联想:出家多不自在!你这种联想如果没有消灭,你的出家生涯,我看你痛苦的时间多,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


所以我们的思想,真的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也就影响到果报。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时候说:今天你要把佛号念好!就是说这个佛号是很容易忘失的。你说:我念佛,心於佛号专一安住、心於佛号相续安住。没有错,心於佛号「专一安住」,那是一个点状的安住,这很容易;但是心於佛号「相续安住」,这个地方就有困难──相续也太难,念佛法门最难的就是相续。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呵──)、你的妄想又来找你了,就把佛号打掉。怎麼办呢?再把佛号找回来。找回来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又来找你,又打掉了!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这个佛号怎麼样才能把它念好,让它相续?我告诉同学说:你这个念佛,勉强是没有用的、勉强是没有用的,你绝对不能硬干,你要疏导。就是说为什麼他的佛号跑掉,他很快就找回来?你的佛号跑掉以后,要半个小时才找回来?它跑掉,找回来,一下子又丢掉,为什麼?一切法一定有它的原因。就是说你想想: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当它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你有什麼联想?你说你看到阿弥陀佛,完全没有任何的联想。那糟糕了!那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既然是可有可无的力量,那你怎麼能够经常的去忆念他呢?不可能。有些人他佛号在心中出现的时候,他有很多正面的影响──我的业障很重,怎麼办?靠这个佛号。我没有功德,别人很会布施、持戒,我什麼都不会,我就只有靠这个佛号。我来生不想到三恶道去,怎麼办呢?就靠这个佛号。佛号在他心中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就是说他很容易就跟佛号在一起,就算丢掉了也不会丢太久,马上就找回来。

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所缘境,我们内心当中產生不好联想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你说:誒,我也没有造业。是的,你没有造业。但是你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在裡面。我们经常会忽略这种负面的联想,其实这都是对生命很不好的遍计执。你看看经典,其实佛典裡面,有很多东西都是让你修观用的,就是让你如何去创造一个正面的联想──对三宝產生正面的联想。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我们应该如何用正面的联想,来取代负面的联想,这是一个生命改造的关键。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6:25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楼 发表于 2010-3-21 16:26  只看该作者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地法门。」我起初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佛法不就是「诸恶莫作,眾善奉行」吗?其实「诸恶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础,它不是整个佛教重要的核心价值,因为外道也能够「诸恶莫作,眾善奉行」。佛法不共的法门,其实来自於解脱道,而不是这个善业力,这个解脱道,就是老和尚常说的「心地法门」。

这个「心地法门」怎麼说呢?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禪七、或者佛七,你一定会有一个所缘境去专注。比如说佛号,「心於佛号专一安住,心於佛号相续安住」,这个佛号的专注,就会把浮在表层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灭掉。妄想有二种:一种是表层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内心深心处坚固微细的妄想,《楞严经》说坚固妄想。这个时候,当你的心寂静到一定的时候,它开始浮现。这个表层的妄想它是流动的,它不是很坚固,你一破坏它就消失;但这个坚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种习气的熏习特别重,它就会不断的出现。你把它调伏了,它会再出现,调伏了再出现,这叫坚固妄想。很多人刚开始用功的时候,看到这个妄想现出一个杂染影相的时候,非常害怕。

其实我告诉大家:那个不须要害怕。就是说,妄想它从内心生起,这个是依他起,问题是你内心面对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不能產生一个错误的联想,就是你不要对它產生遍计执。就是说当一个杂染影相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訶责它。訶责以后,你说:誒,这个是苦恼相,会给我带来痛苦的,这个是杂染相、是不净相、是无常相。透过你正面的联想,它这个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所以我们经常说:「罪从心起将心懺,心若灭时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时候,错认消息,他一直要把这个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变自己的观念,这个是本末倒置。你对这个影相充满了爱著,但是你不对治爱著的心,你要把这个影相去掉,怎麼可能呢?其实影相不要急著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观境,你用訶责的心面对它,它自然会改变,所以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你把遍计执去掉的时候,它的因缘法就会改变,所以你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门」?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重点不在这个外境。有时候我们说:唉呀,糟糕了!我刚刚听到一个不应该听到的声音、看到不应该看的的顏色!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影像进来的时候,你要如何面对!你是用爱著的心面对?或者是用訶责的心面对?这才是重点。就是你產生一个什麼样的心灵联想,这才是重点;重点不是它进来、或者没有进来,这不是重点。

我这样子讲,大家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门」了吗?可能有些人知道。重点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麼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这个所缘境是杂染相、清净相。这一段观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麼叫做「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这个道理。你所对治的是你自己错误的思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境,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外境是你的所缘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產生越多的訶责,对你有更强的功力,这何乐而不为呢?你今天对外境產生执取,这个外境伤了你,也不應該說它傷了你,而是你自己傷了你自己,它只是個助緣。前面的二段論文都是在講這個觀念,講到有情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生命、如何相續,其實深深的受到遍計執的影響.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6:28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楼 发表于 2010-3-21 16:35  只看该作者 ...........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首先讲到六道裡面有四种眾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生」道,这个地方的畜生包括水中的鱼跟虾;第三个是「人」类;第四个是「天」人。这四种眾生,「各随其所应」,「随」顺他内心的因缘,就现出各自的果报。也就是说,「等事心异故」,在相同的一件事情上,因为内心业力的不同,就看到差别的影相。比如说我们讲「一水四见」:这个水,我们人道看到是一个溼润的水,天人看到是庄严的琉璃地,饿鬼道看到是猛火,畜生道看到是房子跟道路,所以「等事心异故」。如果说一切法是有真实相的,那应该每一个人看到的相貌都一样;但是事实上,因为诸法没有真实相,所以每一个人就随顺他的业力,就出现不同的相貌。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许义非真实」,我们可以证明这一切法的「义」相是不「真实」的。我们讲「清净本然」,《楞严经》说:佛陀讲完这个清净的本性以后,有一个弟子就问佛陀说:既然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为什麼会有山河大地呢?佛陀说:因为「循业发现」。就是你心动了,谁叫我们要动念头!就是说清净本然是约著摄用归体来说;但是我们平常的心不是安住在真如,真如不守自性,我们喜欢动念头。这一动,它就有很多的方向,你往好的地方动念头、你往不好的地方动念头,就会影响到你未来的命运。

你看目揵连尊者,他是一个大阿罗汉,他入禪定以后,观察他母亲在饿鬼道,他感到非常的痛心,就赶快拿著钵到有信心的居士家托钵,得到美好的饮食以后,就赶快用神通力拿到母亲的跟前。阿罗汉他明明托到的是丰盛的饮食,但是他母亲因为过去有慳贪的业力,看到饮食都是猛火,吃到肚子裡面是火在燃烧,痛苦不堪。所以目揵连知道这个神通解决不了问题,向佛陀祈请,佛陀说:你要先消她的业障。你不从根本上消业障,你只是改变她的果报,怎麼可能呢!所以讲「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个道理。


我自己的修行经验,我感觉:当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觉得这段时间人事的障碍很多,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改变别人,你去修懺,你修懺修了顶多三七二十一天、再多三个月,就会有改变。就是说,我们讲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你要永远相信。就是说外境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出来,外境是内心变现出来的,你有这个心,就会有这个果报。

所以你看《了凡四训》说: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跟你讲几句话,他就知道你以后是怎麼样。为什麼呢?你嘴巴的话,是你内心安立的。你为什麼会讲这个话?因为你有这种心情。你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的心念,就看出你这个人的格局是怎麼样,你不用去算命,从你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你以后是什麼样的命运──相由心生。

你看同样是水,饿鬼道如果不改变他的心念,他看到的水就是火。重点不是你把这个火拿掉,重点是你心念的改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唯识无义,其实整个生命是因为你动念头才有的。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不动念头,重点是你要往哪个方向去动念头?你希望创造来生一个什麼样的生命?你就尽量往那个方向动念头,那个果报就会出现。那你经常往不好的方向去动念头,那以后的果报肯定你不会满意,你来生的果报你一定不满意。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一切法的相貌,是我们的心念所创造的,它本身是没有真实相,所以修无分别智是合乎道理的。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6:37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楼 发表于 2010-3-21 16:39  只看该作者 ..................
前面是讲境随心转,这个地方讲境随心生。
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
比如说一个人「成就简择」,内心有观照力的人;「有智得定者」,或者这个智慧又有禪定的加持、或者没有禪定的加持,他能够在寂静的心中,「思惟一切法」的义相,这个「义」相就能够随顺他的心意,就能够「显现」出来。你说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有依报的庄严──种种的宝树、楼阁、宫殿等等;有正报庄严──有佛、阿罗汉、菩萨的围绕。这样子是怎麼来的呢?就是境随心生,你能够由心中的名言,显出种种的影像,这样子也说明一切法是没有真实相。这二段话都是在修因缘观,这因缘相貌的观察。

我们讲因缘观,因缘观是增上的功德,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你要从你现在的点要往前迈进,这个时候因缘观是很重要的。现代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证明人类的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你的想像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善用想像力,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比如说阿弥陀佛这个圣号,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像力,那这个佛号是不能带你到净土去的,你没有信愿嘛!你看一贯道的人,他为了让内心安定,他也念佛,他没有想像力,他不知道这个佛号的道理,这个佛号念起来,对他只是安定内心。你说我念这句佛号,我认为我这句佛号,能够让我来生做大国王,你念佛的时候,把这个佛号想像成大国王,来生就变成大国王,就是把那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想像这句佛号就是整个弥陀功德的化身,他就是整个功德的代表,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觉海」,弥陀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自他不二。你生起这样的想像,这个佛号就满你的愿。那你说这个佛号的功德是什麼?你说呢?你说它是什麼功德,它就是什麼功德!所以一切法的相貌,是没有真实相的;没有真实相,就是大家有很多想像的空间,就是这样子。

我想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善於利用你的想像力,对你会有增上。比如说,有人一天到晚挑你的毛病,他就批评你、障碍你,你想像他是你的怨家,那这个怨家果然就是怨家,而且愈来愈严重;你想像他是你的善知识,我因为他会不断的进步,誒,他果然是你的善知识。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把怨家当善知识想」,这都是想像力。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活在眼前的点,我是觉得一个修行人,要有一些丰富的想像力,当然这个想像不能够随顺你过去的习气,要从经论上的学习產生的想像力,这样子你会增上。一个人的心中,完全不做想像力,好的也不想、坏的也不想,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那你很难突破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想像有极乐世界的存在,想像这句佛号就是弥陀的功德,这个都非常重要,想像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只有你是凡夫。所以,一个人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你的生命是有很大的突破。

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
前面是从想像力当中,把生命作很多的变化;这个地方是说,不管你怎麼想,当「无分别智」现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诸义皆不现」,这一切的相貌都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可以证明:
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
所以没有「所分别」的义相,也没有「能分别」这个名言的分别心,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心一动才有的,心念的造作才有,你换一个造作,它就会变化,所以生命是可以改造的。这个地方,它的结论是说,无分别智是成立的。就是无分别智是诸法的真理,妄想是错误的,只有无分别智是真理,是这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9:22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楼 发表于 2010-3-21 16:43  只看该作者 ..........我们刚开始在修无分别智时候,第一个要远离的就是「我执」的相貌,就是你不要老是在这样的个体生命打转,它只是你大海遇到石头创造出的一个暂时的波浪而已;再过几年,你这个波浪就消失掉,换成另外一个波浪,就是远离我执、五蕴相貌的执取。有人会说:我行菩萨道,是靠这个五蕴裡面的我,来断恶、修善、度眾生;我来生也是依止这个我,来受用安乐的果报。你说没有我,那谁去断恶、修善、度眾生呢?这个地方是说:你应该依止一念的心识去断恶、修善、度眾生,依止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生灭的,但是你后后比前前超胜。



所以我们的个体生命,菩萨的个体生命不依止自我,是依止菩提心,依止愿力。就是说,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它唯一的价值就是你心中的愿望,就是菩提愿望。这个菩提心是你整个生命的价值、整个生命的主导者;我们以前都是以自私的心情来主导自己的生命,保护自我、爱著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然后就起烦恼造业,这种个体生命是不对的。你应该从今以后观想:你的个体生命就是一个菩提心,一个剎那剎那生灭的菩提心,以你的愿望,来当作你整个生命的核心价值,这样子把这个自我意识慢慢的远离掉。..........


..........从大乘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缘起,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宇宙的万法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样的缘起论,简单的说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说:就是说你刚开始起了一个恶念,或者是贪欲、或者是瞋恚,这个恶念在心中一次一次的造作,就会累积很多的种子,这个种子成熟以后,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让我们来受用,这叫做「心生则种种法生」。反过来从还灭的角度,当我们懺悔、对治,哦,这个恶念慢慢慢慢消失了,这个时候三恶道的果报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说从缘起的角度,你应该要清楚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所变现出来的,这是一个菩萨道的修学者,必须要这样子来观察生命。从这样一个万法唯识的道理,菩萨生起了二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誓愿力,第二个是观照力。这誓愿力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你刚开始要发愿,要发清净愿,你应该要设定一个生命的目标。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不一定是你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设定目标。我们以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四十岁!四十岁之前当然受过去的影响,但是四十岁以后,你就深受今生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子讲,在四十岁之前,你对生命不满意──你对正报的身心世界不满意、你对外在的环境不满意,那表示你前生根本没有设定目标,你就是跟著感觉走。如果你四十岁以后,你对你的生命还是不满意,那表示你今生也没有设定目标,虽然你修习了很多善法,但是你不知道你要什麼!所以「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说,生命是可以由你的内心来创造的,过去不等於未来;但是你没有设定目标的时候,你就会深受过去等流习性的影响,一个人没有设定目标,你就很难从过去当中跳脱出来,你就是活在过去。


所以菩萨道是先发愿,然后这个功德才出现;不是说这个功德出现了,我们才发愿,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了解到生命是由内心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未来希望变成一个什麼样的生命?我希望到净土去,在那个地方悟无生忍,然后回入娑婆成就佛道,这些你都必须要做好你生命的规划。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真正的发起清净的愿力;第二个,你应该要生起观照力。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身口意有过失,要随时用观照力来调整自己。在本论当中的观照,主要有二个:第一个是遍计本空,第二个是依他如幻。这个遍计本空是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一切法的本性没有真实的我相跟法相可得,我们讲我空、法空的真如。虽然本性是空,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我们的每一个行为的造作,都会招感一种果报,所以古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从空观当中,来消灭心中的执著,从因缘观的假观当中,来啟发我们自己的愿力,积功累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说我们在菩萨的「甚深见」当中,我们成就了菩萨的二大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这二个就是所谓的菩萨种姓。从甚深见开始以后付出行动,「广大行」,从第三科到第八科总共六科,都是在讲六波罗蜜的妙行,菩萨从六度当中,积集福德跟智慧二种的资粮。前面的甚深见跟广大行,这个是属於大乘的因地;这以下的二科──第九跟第十科,就正式讲到大乘的果地功德。


............《灵峰宗论》有一段关於懺悔的开示:有一个人他在修懺悔法门,他觉得只是这样子礼拜,可能效果不好。他请问蕅益大师说:我们在修懺的时候,要怎麼观照,这个罪业的灭除会比较快?如何达到最大的灭罪效果?蕅益大师开示说:你在懺悔的时候要观察一件事情,观照一下你内心──你当初在起惑造业的是谁?是谁在起惑造业?你现在开始懺悔修善又是谁?你就观察这二个。蕅益大师最后结论说:当你观察「觅心了不可得,则罪福无主,是名真懺悔。」就是说,其实当初你起惑造业的那个本性是毕竟空,你现在修善的心也是毕竟空,二个本性都是清净的,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从一种罪业的力量,转到清净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今天生起一个恶念,你看有些人他起恶念,一下子就转过来,他转念念佛,佛号马上提起来,恶念就消失掉;有些人恶念生起的时候很坚固,没有办法转的,他一定要去做的。问题在哪裡呢?他就是没有达到「觅心了不可得、遍计本空」的思想。所以「转依」的根源,就是说为什麼能够把杂染的心转成清净的心呢?因为它的体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所以这个作用可以转过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把这个「转」字先了解一下。
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 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
这个地方的「转」,是整个修行转依当中的第一个次第,这个次第,主要是约著资粮位跟加行位的菩萨来说的。「损力」,这个「损力」就是折损烦恼的势力;这个「益能」就是增长清净的功德:一方面折损烦恼,一方面增长功德,这样子叫做「转」。这样的「转」有二种的过程:第一个,「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胜解力」,刚开始我们听闻大乘的法教,明白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明白唯识无义的道理,所以这个内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你心念一动,它就是一个因缘:如果你是依止迷惑的因缘,就出现杂染的果报;你依止清净的因缘,就出现清净的果报。我们对於这个万法唯识的道理,產生坚定的理解,这样子「闻熏习住故」,这个地方的「住」,就是以大乘法教的道理来安住,所以刚开始是听闻正法而產生胜解。


第二个,「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这一段是讲到如理作意。就是我们由前面的理解,產生增上惭愧,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依止这样的增上惭愧,使令「烦恼」变成轻薄「少分现行」,乃至於完全「不现行」。这个地方意思是说,种子还没有断,但是它的对治、这种止观的对治已经生起了,这个烦恼的势力已经淡薄了,乃至於烦恼的现行慢慢慢慢消失掉。我们刚开始在转依的时候,就是这个「损力益能转」。我们受菩萨戒,我们在持菩萨戒体的时候,跟修善是不同的。虽然说菩萨在修习六波罗蜜的时候,外道也会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善法;但是外道在修善法的时候,他是没有戒体的,他心中没有那种誓愿力跟观照力的戒体。

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菩萨经过听闻正法以后,產生一种戒体,而这种戒体的力量,產生对烦恼一种扭转的力量,使令它变成少分现行、或者是不现行故。我们在过去学《瑜伽菩萨戒》的时候,讲到遮戒(性戒不算)的时候,菩萨在修行之前,他有很炽盛的──比如说贪欲的烦恼、或者瞋恚的烦恼;他受了菩萨戒以后,他烦恼还是数数的现行,但是他已经开始在扭转自己了、观照调伏了。虽然烦恼还是有少分现行,这个时候在菩萨戒是不犯戒的,因为他的戒体已经啟动了,烦恼的势力慢慢慢慢的淡薄了。这个地方是我们在转依的第一个阶段,「损力益能转」。我们说过,一个人要转变自己,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自己想转变。你要不想转变,谁也不能让你转变。你看一个人他要跳火坑的时候,就算是佛在旁边用神通力阻止都阻止不了,佛陀的弟子都还有人堕三恶道的。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会从错误中踩剎车,扭转过来,回头是岸,只有你自己想要转变。那你为什麼自己会转变呢?因为你明白道理,產生一种自觉的功能。所以孔夫子他讚叹顏渊,他并没有说顏渊修什麼功德,他说顏渊这个人能够举一反三,你告诉他一件事情,他能够反省三件事情,他自我反省力量很强,观照力很强。所以这个地方,是整个菩萨的一个转依、解脱的一个重点。

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大地,於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
这个地方「通达转」,就是证入到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前面只是一种作用的转变,这个地方连种子、这个潜伏的种子都转变。我们看「谓诸菩萨已入大地」,这个「菩萨」内心「已」经证「入」了二空真如的「大地」,「大地」是万法的依止处,我空、法空的真如是菩萨一切功德的依止处,所以叫做「大地」。这种进「入」到「大地」真如的「菩萨」,他有二种情况:第一个,他入了根本观,他入根本空观的时候,「真实」的「显现」、「非真实」的「不显现」。这个「真实」就是讲真实义,我空、法空的真理真实的显现出来,虚妄的这些想像就消失了,叫做「真实显现」而「不真实不显现」。第二种情况,他出关的时候,真实不显现、非真实显现,他还有一些微细的妄想,这样子是指初地「乃至」於「六地」的菩萨。也就是说这个「通达转」,他能够通达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他这样的一个通达,是不能相续的、是有间断的,他入关的时候通达,但是他一出关的时候又变成不通达,这个地方指的是初地到「六地」的菩萨。当然他通达已经不错了,我们这个损力益能转都还在门外打转,还没有通达。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3 11:52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楼 发表于 2010-3-21 16:56  只看该作者 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 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所以菩萨能够在「生死」的果报当中,表面上他没有弃捨生死,「非捨」,但事实上他不受生死的干扰;他对「於涅槃」,表面上没有安住在涅槃,但实际上他内心跟「涅槃」的寂静已经完全相应:这个是菩萨的不可思议,叫做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种意境就是依止这个平等的不二法门,產生转依的效果。

到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菩萨的涅槃──菩萨的第一个功德讲完了。整个涅槃的过程在转依,我们可以这样讲,就是一个心、一个境的问题,我们今天在处理这个修行就是心跟境,到底是我们要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的问题。你是用心来转境?还是用境来转心?

我前一段时间,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居士来找我,这个居士办了一个助念团,他为很多很多的人助念,我很讚叹他,我说:你做这件事情,对你临命终的往生有帮助,因果丝毫不爽。他说:他现在遇到了障碍。我说:你说出来听听看。他说:有学医学的人跟他讲,你不要一天到晚去跟死人助念,这些临命终的人,他的磁场都不是很好,你常跟他们接触,对你的身体不好。他问我说:这该怎麼办呢?我很想要修这个功德,但是我要去修这个功德的时候,对身体不好,该怎麼办呢?我说: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先回答我,我们这一念心发了菩提心来为他助念,你现在有一念想要利他的心,现在有一个境出现了,这个外境就是一个临终人的心境,你认为是心的力量比较强,还是境的力量比较强?就是说,这个境是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他回答不出来。

我们这样子讲:心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境的位置在这个地方,理论上境是要随心转,因为境是随心所变现的,心是主导者;但是你心中没有道理的时候,变颠倒了,变成心随境转,由外境来主导你。其实我们被外境所牵引,你看我看到一个欢喜的人起快乐,我看到我不欢喜的人起痛苦,其实这个都是颠倒、你不应该的,这个境是你变现的,你要来转它,不是它来转你。

我跟他讲说:如果你相信心会被境所转,我看你这个念佛助念团,你做不下去了。所以这个菩萨不是慈悲就好,还要有智慧,你相信佛陀开示的真理,境是可以随心而转,我依止菩提心,一切的境,我可以用我的心来转境。你对这个境的时候,不动,不要起太多的妄想。我们今天会招感很多很多的鬼神什麼障碍,都是因为你打妄想。所以你内心当中对境不动,这个时候你可以转它。


诸位,我们在《楞严经》讲一个观念,《楞严经》是讲首楞严王大定,佛陀开示菩萨在人事因缘当中,如何安住自己来修这个首楞严王大定──首楞严王三昧。佛陀讲出一个观念说:「不为物转,则能转物。」我们今天,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境会释放出一种力量来,你的心也会释放出一种力量,你的心不动,它就跟你转,境就被你转;你的心一动,你就被它转:所以看谁不动。比如说,你们二个同参道友住在同一间寮房,你看他的行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你心一动,你被他转──仁者心动,他的影像就存在你的心中,你从今以后,拜佛也不自在、念佛也不自在,你的心随境转。你下次试试看,你看到他的时候,你观察他是如梦如幻,你不动,这个时候他就受你影响,他被你同化。反正二个东西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被转,问题是谁不动!所以《楞严经》的观念就是这样,「不为物转,即能转物」,你不随它转就能转它。


这个道理的运用是很好运用,我们今天讲一个实际的情况,比如说:你今天发生一个事情,一个不幸、遗憾的事情,我们过去的罪业,招感一个痛苦的事情出现了,这是一个境。你在那个地方忧伤,產生很多很多的悔恨,结果这件事情一定更严重,因为心随境转;你把这个忧伤的心情用来念佛、持〈往生咒〉、持〈大悲咒〉,我的心对这个境不动,这个事情就一定会改善,不为物转,即能转物。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修行人不要重视果报,要重视因地,果报出现的时候你安住,心於佛合,心於道合,即能转业,你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谁转谁的问题──你被他所转,他影响你;你不动,你就能够转变他。所以这个地方的道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你能够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事情的因缘:我们本来是顺生死流的,这个时候,你突然间安住在空性的时候,你的内心开始逆转,内心一逆转,外在环境也开始逆转,你的生死果报就开始改变,就是本来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时候十二因缘开始逆转,无明灭则行灭,开始逆转。


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你怎麼个想法,你就会招感什麼样果报。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住涅槃就是你在心地上如何来转依的问题。你要把这个方法弄会了,你是很受益的、很受益的,佛法的方法,就是它操作的一个原则,你抓到了以后,对你来说是很受益的。
............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讲涅槃跟菩提(后面也会讲到)这二个功德,其实都以转依为相,转依。这个转依是这样子,转依的是用道理来转你的内心,简单的讲就是这样。我们如果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已经经歷过的叫过去,还没有经歷的叫未来,过去是固定的,但是未来是有无量可能性,是变化的。我觉得我们一个修行人,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二件事:第一个,你从什麼地方来?第二个,你将往哪裡而去?你经常用这二句话来问你自己。一切法是因缘生的,你说这个人很庄严,哦,庄严从忍辱中来,他过去有忍辱的功德;这个人很长寿,长寿从慈悲中来;你看这个人他的资具非常的丰富,吃的很好、住的也好、穿的也很好,这个人他过去生有布施,他从布施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我们看到你现在,就知道你的过去。所以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有很多你感到很满意的地方,安乐的果报,有些地方是你不满意的地方,你从你自己的得失当中,就知道你从什麼地方来。但是,其实第一句话还不重要,我们看到过去给自己一个反省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将往哪裡而去?佛法是重视未来的。我们看到一个人福报很大──他的富贵、受用很好、权利也很大,在社会上是一个很有权势的人;这个人心中要不明白佛法道理,这个人他有好的过去,但是他没有好的未来:他从善处中来,但是他未必往善处而去,未必。我们现在学佛做了一个佛弟子,我现在的果报,我实在非常不满意,但是没关係,你输掉了过去,你不能输掉未来。一切法是因缘生,你只要把成就功德的因缘具足了,未来的功德就自然出现了。

所以我们今天学这个经论,你就是:第一个明白道理,第二个如何来运用。学习佛法,第一个是明白什麼是佛法?第二个是如何运用佛法?谁能够掌握佛法的缘起论,谁就能够掌握未来。我认为一个人掌握过去,没什麼了不起的,你现在很快乐、福报很大;但是你没有未来,你的快乐到今生结束了。你看一般人没有学佛法,我们敢讲──很少人有未来的。他甚至於连来生都不相信!他根本就不可能作来生的规划,一个人没有愿望的引导,临终的时候是颠倒的,他没有方向,随业流转。所以第一个,我们对来生有一个愿望,临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色身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愿王现前,清净的愿力现前,你愿意到净土去、愿意做增上生,都能够得到满愿。

所以这个转依的意思就是说:你如何用佛法的道理来转变你的内心?你的内心转变了,你就知道你将往哪裡而去了。所以我们现在对自己的果报不满意,那没关係,那是过去的让它过去啦,重点是一个人忽略了过去,如果你连未来都忽略了,那你今生是空过了,因为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未来是有无穷希望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经常静坐的时候:你从什麼地方来?反省一下,你自己有什麼优点、缺点?这些会留下心中的痕跡,一定你是有这样的造作。那没关係!我知道我在转依的时候,我要偏重在转变什麼?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将往哪裡而去?你的生命规划,规划好了没有?这是一个重点。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8 11:01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0楼 发表于 2010-3-21 17:05  只看该作者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胜解」的意思,就是说他的内心能够转变一切所缘的境界,比如你看到这个地方有一堆火,热恼的火;但是菩萨说这个火是一个清凉水,它就转成清凉水。为什麼呢?因为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经常修习「忍波罗蜜」,你用任何的恶因缘去刺激他,他的内心会產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於诸境缘安忍不动。他每一次受到刺激,就累积一种忍辱的力量,这种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议;等到这个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后,他就可以用那个忍波罗蜜的力量,得到「胜解自在」。你说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他说这个环境是怎麼样的,这个环境就随顺他心裡所想的,就產生变化。为什麼呢?因为他累积一种忍波罗蜜的力量在心中。

我们经常说:心跟境接触的时候,这是一个所缘境,这是一个明了的心,这二个接触的时候,关键点是看谁先动。风动?幡动?结果不是,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这个心就被环境牵引了;你心不动,环境就跟著你走。就是说心跟境到底是谁的力量比较大?就是看谁先动,就知道哪个力量大。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愿」就是心中的愿望,前面的「胜解」是说这件事情已经出现了,我去改变它;这个「愿」就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我希望我来生能够变成一个什麼样的人,他心中有愿望。这个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精进」的,他在修习功德的时候,凡事是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人,他做什麼事──我只要发愿,我要拜三千佛,三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这当中有什麼挫折障碍,他完全无所畏惧的,他凡事都是坚持到底,决不放弃。他养成这样的一种力量,这个人他心中不能随便发愿,他一发愿,这件事就会出现,因为他得到「愿自在」,「精进波罗蜜多」就会招感「愿自在」。「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神通力,这个地方指的是「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这个是由四禪的禪定「波罗蜜多」所成就的神通。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这个「般若」的法门,你经常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会產生二种自在:第一个「智」慧,这个地方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够善知眾生根机的差别,你一跟他接触,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是人天种姓、是二乘种姓、是大乘种姓。连阿罗汉都没有这种力量,因为阿罗汉他不想广学法门。第二个「法自在」,这个「法自在」是我们能够安立种种的法门来摄受眾生,前面是看根机,这个是施设法门。就是说,你这个人经常喜欢广学大乘佛法,听闻大乘法教如理思惟,你在未來的果報當中,你的智慧會比一般人來得廣大,你在觀察眾生的根機、你在施設種種的教法,會比一般人高明多了,這個就是「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成就的。這十種自在,在法身當中,他所讚歎的是偏重在應化身,就是從釋迦牟尼佛角度,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娑婆世界這個八相成道的這個丈六比丘相,偏重在講讚歎這應化身的十種自在。

............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
这个是法身的第三种相貌「无二」。这个有为法都是对立的,你要嘛就是对、要嘛就是错,要嘛就是有、要嘛就是空;但是法身的相貌是离开对立的,这当中有三种的不二。我们看第一个「无有无相」,没有「有相」、也没有「无相」的对立,「谓有无无二为相」。一般来说,「有相」就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这是一朵花,你内心能够见闻觉知、能够感受到的;这个「无相」是不可以去见闻觉知的,它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二个是对立的。但是法身呢?它却能够把有相跟无相作一个圆融。怎麼说呢?「由一切法无所有故。」从法身的观察,是没有凡夫的这些遍计执,我们讲「遍计本空」,他没有在内心当中安立一个自我,然后產生一种私心,爱著自我的心,也没有一种法执。从遍计执的角度,它的体性是空的,「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遍计执的「空」,它「所显」的是一种圆成实性,所显的圆成实性所谓二空真如的体性,这个体性你不能说没有的。在唯识学上说:遍计执是不存的;但是依他起是因缘有,是暂时存在;圆成实性是真实有,二空的体性,在唯识的角度不能说没有。我们这一念心,在处理这一念心的态度上,大小乘是有所不同:小乘对於内心是急於要把它消灭,所以他也没有所谓的安不安住的问题,你看小乘学者很少说内心要怎麼安住,内心就是把它消灭,干嘛要安住呢?就是把它消灭掉就好了,灰身泯智了。

大乘佛法的心不能消灭,它要转变,但是你要转变之前要先安住,因为你不能消灭它,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点来把它安住。你经常会说:菩萨的这一念心,不能够像凡夫一样放纵、也不能像二乘人断灭,那这个心要怎麼安住呢?这个地方就说明,「空所显相是实有故」,就是二空真如的体性,你就是住在那个地方。我们一念的心识,住在二空的真如体,你说它是非空非有。这个非空非有,古德讲出一个偈颂来形容它:「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说它有,你去找它又「觅即知君不可见」,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对立的我相法相可得;你说它没有,它可又是了了分明,「不离当处常湛然」,它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样的偈颂就说明了「由一切法无所有故」,但是「空所显相是实有故」。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2 18:35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1楼 发表于 2010-3-21 19:47  只看该作者 ............这个(癸三)「无二为相」,我们作一个总结。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他解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这个「阿弥陀佛成佛」的「成佛」,蕅益大师有很详细的开示。成什麼佛呢?一般来说,成佛有二种,蕅祖说有二种:第一个成法身佛,第二个成应身佛。

成法身佛是比较容易,你初地的时候你就成法身佛,你在初地当中,你就有能力能到一百个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你有这个能力;但是你不一定有这样的因缘条件。你要示现成应化身的佛,你必须在成就法身以后,第一个发愿,在清净法身这样一个理体裡面开始发愿,你说:「誒,这个世间上空气品质很差,我对空气是要求很高的,我以后的国土不能有空气污染。」「誒,这个水我们经常要用到,喝开水、洗澡都是要靠水,我以后的水要具足八种功德。」你可以对你未来的正报、依报有种种的规划,但是你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你规划得愈详细,你要成就这一期应身佛的困难度就愈高。但是没关係,我要盖一个大殿,我随便盖一盖,三年盖起来,也可以;你说我要花一百年盖一个大殿,也可以。总之,你在应身佛的时候,你是在法身的时候发愿,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波罗蜜,来满足你这个愿,然后你这个愿成熟了,你才有资格示现八相成道,你才能够示现佛身。在你这愿没有满之前,你就算你有能力示现佛身,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够现菩萨身。就是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这个佛因缘成熟了,誒,你做他的弟子,护持他,因为你的因缘还没成熟嘛,还没到你表现的机会嘛。等到你的因缘成熟了,你跟你有缘的弟子也成熟了,那别人就开始来护持你了,你就知道应化身是怎麼成就的。你不要说:「誒,那个人有能力,他是法身菩萨,他能够在一百个世界。」理论上是这样讲,但是你要等因缘条件具足。在经论上说:你如果条件不具足,你今天证到初地了,你很高兴,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你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訶──),你说这件事,是不是觉得很尷尬呢?所以不可以。


成就法身不必等待因缘,成就应化身你一定要等待因缘,因为你要跟眾生互动,你怎麼能够想怎麼样就怎麼样!是不是。所以你这个应化身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为什麼古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阿弥陀佛在这一期的寿命当中,所成就的依正庄严,的确是困难度很高的。我们见佛的主要因素是见佛闻法,你可以告诉我,哪一个有佛住世的世界,是五尘说法的吗?就我所知道是没有,有的地方色尘说法、我们娑婆世界声音说法、有些地方是靠味尘说法,很少有一个世界是色声香味触五尘都说法,很少,这个道场很少的。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一期的功德是很难的,困难度很高的。那这个国土出现了,你得要把握,你没把握的时候,这个阿弥陀佛的因缘消失了,那你要等到下一个人、下一个法身菩萨、或者哪一尊佛再发愿,再成就这个国土,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应化身是差别的,但是应化身他所依的这个空性的体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

...................

这五种法身常住的相貌,这个太重要了。我们每天会拜佛,有时候会在寂静的心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怎麼样,你认为你拜佛、念佛真的有效果吗?真的能够感应道交、灭恶生善吗?所有的效果都要安立在这个法身常住,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存在的问题跟不存在问题釐清。这个存在,很多人忽略存在的重要性,我们只记得存在它有什麼样的特性、有什麼样的功德,但是我们忽略了所有的功德都必须要存在,这个功德才能显现。我举一个例子:在中部有一个道场的大殿,我去看过,非常的庄严,它是经过设计的,它的佛像特别的庄严,正报特别庄严;它的依报也很庄严,它的地板都是檜木的,墙壁灯光都设计得非常好。这个大殿的功德,第一个庄严,第二个摄心,一进去,感觉到真是能够產生一种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这个大殿它的功德是摄心庄严,这种功德必须要怎麼样?这个大殿必须存在,是不是。结果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被破坏了,那你说这个大殿的功德在不在呢?不在了,因为,它所有的功德都必须要存在,这个功德才会出现。你说这个老和尚很慈悲、很有智慧、很善巧度化眾生,但是要有一个条件──这个老和尚要存在;这个老和尚不存在,他所有的功德都消失掉。你说这个杯子很好,我刚刚喝了开水,觉得身体很舒服,这个杯子有让我解渴的功德,但是有一个条件──这个杯子必需存在;这个杯子要是不存在了,这个解渴的功德就失掉了。我们经常会讚叹佛菩萨:啊!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解脱的功德、自在的功德,但是这个功德必需有一个条件──它必需存在。你说这个功德消失了,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个干什麼呢?学习法身,了解到这麼多法身的功德,结果这个法身不存在?那我们真的是浪费时间,说实在是浪费时间,你就像在研究一个过去的歷史。我们今天这样讲,佛陀跟菩萨、阿罗汉最大的差别,就是这个存在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实阿罗汉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三明、六通、八解脱,他要度化你,能力是绰绰有餘,问题点在哪裡呢?因为他不存在,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讚叹佛菩萨的时候,经常会说:「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眾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於未来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我们讚叹佛菩萨的存在,以及因为他存在所產生这麼多摄受眾生的功德,我们都一一的讚叹,但是最根本的是「深信诸佛皆充满」,他必需要存在。我们很少人讚叹法身的存在,我们说法身有很多的功德,但是诸位要知道,他如果不存在,这个功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五种相貌,这个「常住为相」是特别有意义,因为它的存在性,所有的功德才有价值的。所以这个常住为相,我们不要忽略了。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19:54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2楼 发表于 2010-3-21 19:54  只看该作者 ...................
復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
我们知道法身有很多功德,但是刚开始要怎麼进入「法身」?这个门,这个法身一定要有一个门,你要认清这个路头,把这个门找到,你才进得去。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
证得法身之门的一个关键点──你的所缘境是很重要的,你必须要「缘总相」的「大乘法境」。比如你说你一天到晚布施,不能证得法身,这布施是个别相,你一天到晚缘布施的功德,布施產生福报、產生资具;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持戒,也不能证得法身:你必须要缘布施跟持戒它们二个有什麼共同点?你去缘差别的功德、缘诸法的别相,是没办法证得法身的。布施有布施的相貌、持戒有持戒的相貌,这二个相貌有什麼共同点?你要找到它们二个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体性都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你布施的时候再体会──那只是一个因缘的造作,没有一个自我意识,也没有所施捨的眾生,那只是因缘的一种善法的造作。你能够在每一个法当中,思惟一切法我空、法空的总相,第一个你证得了「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契证二空真如理,然后下一剎那引生了「后得智」,它的过程就是前面说的「五相修学」,这「五相」前面说过了,就是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总之你要成就法身,你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的时候,你要经常观察诸法的总相,这是一个关键点。

於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
你说「缘总相」是一个智慧,那你还得要有一个依止处,在整个十「地」当中,你要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到了等觉菩萨的时候,產生一种「金刚喻定」,这个禪定是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它能够「破灭」这个「微细」的生相无明,把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彻底的消灭,要有这个高深的禪定作依止,有这个缘总相的智慧跟禪定作依止。

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在这个金刚喻定相续的力量资持之下,消灭这些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而成就了「转依」。
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个观念。我们刚刚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个地方有它的深义。天台宗很强调眾生的本性是清净的,它认为清净不是修来的,你在修行当中,只是把这个障碍、这些妄想消灭而已,它很强调这种观念。比如天台宗,它成佛讲一个偈颂说:「从来真皆妄」,我们过去都是把真心转成妄想;「今日妄皆真」,成佛以后原来这个妄想通通是真;「但復本实性」,我们只是恢復本来的体性;「更无一法新」,没有一个法是在六波罗蜜过程当中所成就的,只是恢復本性的面目。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假设我们的本性不是清净的,清净是因为你修行以后得到的,那每一个人都不会一样,你的过程不一样,得到的东西怎麼会一样呢?一定要本性是清净、是大家每一个人具足的,而你只是消灭你心中自己的妄想,每一个人妄想不同,所以消灭妄想也各式各样,但是总之你把妄想消灭了以后,你的清净跟他的清净是一样的。为什麼?你们只是「但復本实性,更无一法新」,这个地方很重要,「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观念对我们太重要了,也是悟入法身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门。

我们经常强调六波罗蜜的善法,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你修习善法的时候,你心的依止点是很重要的,云何应住?你站在什麼角度来修习善法是很重要的。在《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我们念佛,我们都知道念佛可以感应道交,念佛的感应有二种:一个是事持,你心是向外追求,透过你对事相的念佛,最后產生因果的感应,这叫因果的感应。你的心是忆念十万亿外的佛土有一个佛,然后你跟他感应,这个叫做因果的感应。第二个,你在念佛的时候是理持,你念佛之前先迴光返照,找到你生命的根源、找到你生命的根源,我们一切法是有根源的,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没有站在根源上。宇宙万法的生起是有根源,这个根源在大乘菩萨裡面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能够迴光返照,找到你生命的根源,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念佛,称性起修,这个时候的念佛叫做同体法性的加持,那不是因果感应而已,那个加持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念佛如此,修六波罗蜜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就说布施好了,你问我说:布施有什麼功德?那我必须问你一句话?你站在什麼角度布施?你为了你自己的安乐而布施──你这个心安住点站在自我,以私心来布施,我告诉你:你会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因为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但是你这个布施会有因果的招感,也不可思议。如果你今天能够找到你生命的根源,找到你我空、法空的真如点,在那个地方,发起了广大的平等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这个我空、法空清净的本性当中发起愿力,然后来行布施,那你这个布施就是成就法身的功德,因为你找到法身的门了。

所以世间上的因缘就是说,你找到这个因缘,他就有这样的结果;你找到另外一个因缘,就有另外一个结果。所以这个地方的证得就是说:我们都希望进入法身,但是你要知道他的门在哪裡,你要进入法身有一个条件,你要先找到你生命的根源。我再提醒大家,生命是有根源的,你要把这个生命的根源找到──什麼是我生命的根源?什麼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件事情你找到了,你开始跟法身產生互动力量。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行菩萨道,你会发觉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们发了很大的愿,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很脆弱,一下子病痛、一下子人事的障碍,一下子这个、一下子那个,我们不是在顺境中修行;支持你在整个无量劫当中,你愿意这样子来积功累德,继续在菩萨道的风风雨雨中走下去,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就是你找到了根源,你找到宇宙间一个真实的根源,而你跟诸佛產生一定的感应,然后支持你走下去的。如果你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我看你的菩萨道是很难走下去,因为你这个外面的风是吹来吹去的。

所以你看《梵网经菩萨戒》,成就菩萨的戒体,为什麼能够成就坚固的戒体?因为他找到生命的根源,「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是一个微小的生命,我们在风雨中行菩萨道;但是我找到生命的根源,產生很大的资持。这个地方要注意,法身的证得,缘诸法的总相而进入法身,这个诸法的总相,简单的说就是生命的根源。这个地方是所有菩萨都要努力,因为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那你这个菩萨道根本走不下去,你在枝末中打转,一直在依止自我意識的等流性,那你是在原地打轉。這個地方講到法身的證得。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20:01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3楼 发表于 2010-3-21 19:58  只看该作者 .............

这个法身,可以说是诸佛所有功德的代表。我们一路学来,我们感觉到佛法身的成就,是二种因缘要成就的:

第一个是菩提心、大悲心,第二个空正见。你没有无穷尽的愿力,你不能成就法身。你说我修小乘法不必发愿,因为小乘本来就没有什麼愿──空、无相、无愿。大乘法你没有愿力是成就不了法身的,你有愿还不够,你还要找到你内心深处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二个成就的次第,你说菩提心跟空正见,哪一个更重要?空正见又特别重要,空正见特别重要。前二天有一位法师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想要读佛教大学,问我的看法怎麼样?我说:你去读佛教大学,跟你去修行的因缘是不同的。你去读这个世间的大学,你的心是向外的,那跟法身是没有关係的,你可以在这个地方得到一些知识,你也可以发表很多美好的论文,得到一定的肯定;但是这跟法身是不相应的,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认为不适合。当然这是程度,如果我空正见、菩提心都已经成就了,我读佛教大学当方便,那我觉得可以。如果你是初学者,我觉得你要先在空正见上下功夫,找一个地方住下来,拜懺、思惟止观,真正的在内心深处找到什麼是你的本来面目,找到你生命的根源,然后在那个地方停留下来,发愿,在你一念的清净平等的心中,那个时候是无我、无我所,那个时候是没有私心的,那是一个明了的心性现前,然后在那个地方发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立定你的志向,这个就是成就菩萨种姓,这个时候,你才能够跟法身一步一步的趋进。你没有找到你生命的根源,你一直在枝末上打转!

我们讲得跟失,诸位要知道,世间法、有为法,有「得」一定会有「失」,有「失」一定会有「得」。你如果是从事世间法,世间法是先得后失,你看世间人,他是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的心情,自己的东西愈来愈多,拥有的东西愈来愈多,到最后全部失掉。菩萨道是相反的,菩萨道是先失后得,你要捨掉你现在的东西、你拥有的东西,你才能够得到另外一个东西,你要先捨。所以你要修行的时候,你要判断一下──我怎麼知道我现在是跟法身相应?还是跟无明相应?如果你一出家、你一学佛,你东西越来越多──资具也很多、声名也很多,好像整个生命都富贵起来了,那你不是跟法身相应,你是先得嘛。你一个人刚出家修行的时候,实在是牺牲奉献、任劳任怨,你以前在家的时候,出了家的以后什麼都失掉了,誒,你的方向对了。先失,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徵兆。如果你的修行是先得,那我跟你讲:你这个方向错了,你的内心有问题了。所以一切法都有徵兆的。我刚出家的时候,懺公师父经常在大殿开示说:修行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性格要紧的是老实。什麼叫老实呢?就是要经常学吃亏。誒,这个学吃亏就是学失去。我们的思考总是想要得,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你这个观念不转变,你菩萨道走不下去的。菩萨道要追求失,而不是要追求得,你要先牺牲奉献,然后在自然当中又得到一个新的东西。如果你一开始就得,你的层次永远是这样子,你说转依,没有你的份。你现在有这样的因缘,你为了眾生、为了整个正法住世,放弃;放弃了以后,你的层次提高了,五蕴提高了,你再把这个放弃,又提高了,放弃又提高。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学吃亏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很正确的走向菩萨道,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这个失,就是牺牲奉献的这个失它的妙用,你要体会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怎麼样趋向法身。如果你一天到晚还是活在得的观念,那你跟法身完全不交集的。这个地方,诸位好好的体验,有些重要的观念,这个你要掌握得到,修行几个重要的观念你掌握得到,你的生命才能够產生变化,否则我们习惯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惯,你很难跳脱出来。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简单回答几个问题:

问:我们修止观,安住在真如三昧,刚开始是坐著修?还是在行住坐卧当中修呢?譬如歷缘对境。
答:刚开始要坐著修。我们可以回忆一天的生活,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活在习惯性;只有遇到因缘刺激,才生起观照,大部分。因为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生起观照,那这样太辛苦了,也不可能有这种功力。所以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坐中修。

问:修止观的时候,是一个法门修完再修一个?
答:是的,因为你的所观境不同,你不可能一个心去攀缘真如、又攀缘这个有为的不净观,不可能的,一个次第一个次第,是的。

问:修观的时候,每一个法门之间是不是有相互关係?
答: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就是说任何一个菩萨,你修的止观有共同点、有差别点。共同点是一定要修空观,你要不断的去找到你生命的根源、不断的忆念你的根源、不断的在空性裡面安住,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当然每一个人依止的名词不同,你习惯用「觅之了不可得」、你习惯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都好,这个空观是每一个人都要修的。但是这个因缘观就各式各样,有些人偏重不净观、有些人偏重无常观,各式各样。这个各别的观要怎麼判断呢?跟你的目标有关係。你要先设定目标,你才知道在这麼多因缘观当中,什麼因缘观最重要。如果你觉得往生净土,那你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地方著眼。你的心是因缘所生法,你用什麼样的因缘熏习它,它就產生一定的力量。你说「我平常都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要求我自己临终的时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是一句空话。就是说,我现在有很多烦恼,我这个地方也不足、那个地方也不足,那空观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点,缘总相;这个别相,我到底是要偏重无常观、哪一个观呢?我觉得你这个过程啊,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什麼。你不告诉我你目标在哪裡,我不知道的你过程要修什麼。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我怎麼知道你要先成就哪一个功德呢?成佛之道的布局,每一个人都不同。但是如果你觉得你跟弥陀的感应、求生净土,在你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一个布局,你觉得往生对你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任何一个因缘跟它抵触,都必须把这个因缘挪开,那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很重要。跟弥陀的感应,他还不怕你烦恼很重、他还不怕你罪业很重,但是他怕的是你没有真实的对弥陀生起强烈的归依心,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种强烈的归依心你没有的时候,你是不能往生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法门,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设定是来生求生净土,那这样的一个心理的栽培是很重要的。那你说:我是求增上生的,那又不同了,那有各式各样的不同。

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是一个什麼样的相貌?你要先规划出来,菩萨不是先修行再发愿的,我讲过很多次,是先发愿再修行。你希望你来生是一个什麼样的相貌?我希望我来生是无贪,我觉得贪欲烦恼太严重了,所有的烦恼我都可以忍受,我不容许我心中有贪,那你要先对治贪,这是你的规划;我认为瞋心对我的障碍太大,你就修慈悲观。烦恼无尽,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结果是什麼。比如说我的烦恼都不是很重要,我先求生净土,那又有它的修行方法。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正念真如是所有大乘的总相,但是别相会因为你所发的愿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规划。

就是说你的目标是这样子,你现在的心是这个样子,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你的目标调整成一样,这个调整的方法就是修观。修观就是在转──转识成智,调整你的心态,你要调整之前,你不设定目标,你怎麼调整呢?你说我的心要调整到哪裡去呢?一个人没有目标可以修观,实在不可思议!你说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裡,在那边修止观?那你想干什麼,你也不知道,那你很容易落入到无记的状态。

修止观是要由意乐来作引导的,要设定目标,你希望你的心三年后变成什麼样、十年后变成什麼样,你有一个目标,然后用这个方法不断的熏习它,这个心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变化,朝你的目标慢慢的慢慢的趋进,这个就是修止观。大家好好体会看看。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20:04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忆佛念佛

善定同修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4楼 发表于 2010-3-21 20:05  只看该作者 ............
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由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各自解释。「一、由清净」,这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够成就佛的功德,你要先成就一个「清净」的功德。什麼叫清净呢?「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在我们内心当中要先「转」变「阿赖耶识」,成为二空的真如法性。这个阿赖耶识我们前面也说过了,阿赖耶识它是一个藏识,它含藏无量无边善恶的种子,生起种种的现行,这个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我爱执藏现行识,我爱执藏。讲到我爱执藏,就不能单独谈第八识,也就是说它跟第七意识的恆审思量是有关係的。

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阿赖耶识是一个依他起性,它是一个因缘果报的显现;但是在因缘果报的时候,第七意识就在我们產生的因果当中,捏造一个主宰的自我出来,这种情况在《唯识三十颂》上说是「随所生所繫」。比如说什麼叫自我意识?当你前生的生命体是一隻蚂蚁的时候,你现出蚂蚁的色身、蚂蚁的内心思想,这种情况叫依他起,它本来只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但是第七意识就在那个时候,捏造一个以这样的环境而成为一个自我。好,你在这个当中,一直在保护这隻蚂蚁的自我,等到这隻蚂蚁死掉以后,所谓蚂蚁的自我消失了;你今生变成一个人,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想法,你就用你现在的环境,又捏造一个人的自我出现了,这叫做「随所生所繫」。

禪宗有一个「顺治皇帝讚僧诗」他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这个地方等於提出二个问题:第一个讲到前生,第二个讲到今生。前生谁是我呢?前生的我跟前生的生命体是有关係的,我们说过,遍计执是要依止依他起才能生起。未曾生我谁是我?那你前生是一隻蚂蚁,你以蚂蚁为自我;但是蚂蚁生命结束的时候,那个依止蚂蚁的自我也消失了。好,你父母生出你以后,你就就著你这个生命体,又捏造一个自我,以人为自我;你这个人死掉了,你来生又得一个果报体,你又以那个果报体为自我。所以这个果报体的自我是变化的、是变化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爱著自我,我们爱著一个变化的东西,就是说当你死亡的时候,你今生的因缘结束了,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完全结束了,你来生又是一个新的自我。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情势比人强,其实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受著你现有的因缘而產生的,而这样的一种妄想是要消灭的。因为我们这样的一个自我意识,就障碍我们趋向二空平等的法性,使令我们一直在三界裡面流转的根源,就是我们一直保护爱著一个虚妄的东西。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经常要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消灭阿赖耶识的我爱执藏,慢慢慢慢的趋向於二空平等的法身,这个是转依的一个关键点。

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你说要生死无惧,无所畏惧,你跟我空观、法空观是有关係的。你一天到晚爱著自我意识,因为你这个自我意识临终的时候会消失掉,因为你今生的自我,是因为你今生的色身、今生的受想行识而引生的,所以其实你色身要消失的时候,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会消失,所以你会害怕。如果你平常是住在自我,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危机感。所以我们经常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安住在无我、无我所的清净本性,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因为自我消失了,我平常就没有依止自我而住的。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转变,第一个你要捨弃自我,依止真如,这个是我们成就法身要做的第一个工作。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生命本体上的转变,后面五个是讲作用,作用的转变。

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
前面是转识,五蕴裡面的识;这个地方「转色」,色法的色。这个色法是「异熟」,「异熟」就是因果的意思,就是说「转色根,得异熟智故」。我们过去由於业力的熏习,就出现了这个眼耳鼻舌身六根的色身,成就一个所谓的果报体;这个果报体要把它转成一个「异熟智」,这个果报体要以智慧来引导。就是佛陀的法身,他是以智慧来显出种种庄严的色身,他这个色身不是由业力来引导,是由智慧来引导。我们常说一句话「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来为他说法,使令他解脱。这个就是一个色身的转变。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一个菩萨的转变,他的转变是全面性的转变,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就是所有生命的转变,从大乘的角度要二个条件:第一个是空观的智慧,第二个是要发起清净的愿力。观一切法空,这个时候在空当中,发起上求下化的愿力,这样生命才能转变。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讲生命有得有失,你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安住在这个失,失捨,你的生命才能转变。你看佛陀因地的时候,在《金光明经》讲到一个公案说: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曾经做一个萨埵王子。在这个经典上说:佛陀做萨埵王子的时候,那是种种的善业之所成就,身体健康、色身庄严,而且拥有很大的权势;但是有一天他到森林的时候,看到一隻母老虎带著一群小老虎,饥饿,没有东西吃,这一群老虎即将死亡。这个时候,萨埵王子思惟:如果我今天不能捨身喂这隻母老虎,这一群小老虎全部死掉。这个时候,佛陀内心安住在失而不是安住在得,这时候应该要捨,用这个色身来喂这隻老虎,然后发愿:我今生用色身来供养你们,我来生用佛法来教导你们。结果他放弃了今生的色身,他生到忉利天得到更尊贵、更庄严的色身。

这个地方给我们很大的啟示:就是说我们喜欢拥有,不喜欢失捨,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一个人你经常安住在得,你的生命体就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你要突破是不可能。你一定要捨掉眼前的因缘,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东西,你要捨掉现在,你才能够得到未来,你老是停留在现在,你就失掉了未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讲转依,转依就是一个生命的转变、或者说是生命的增上。菩萨道的生命增上只有一个情况,就是失捨,捨掉你现在的色身,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色身。

比如说你现在身体的色身,誒,你不是很满意,很多病痛;但是我提醒大家:你一天到晚执著你的色身,你色身要改变很困难。那不完全只是业力,那个业力再加上我爱执的执著,那这个色身的相续力量就不得了了。

如果你希望你的色身早点改变,我告诉你二个方法:第一个放下你的色身,第二个重新发愿,你的色身马上改变,很快很快改变;然后积集资粮,用这个资粮力,还有空正见、清净愿力的摄受,你的色身很快改变。我们的生命体是因缘所生法,你掌握了转变的因缘,这个生命的转变就会出现。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在作用当中要转色根,依止空正见跟大悲的愿力,「转」有漏的「色根」,而成为无漏「智」慧的色根。

[ 本帖最后由 忆佛念佛 于 2010-3-21 20:17 编辑 ] 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
觉而不迷是自己的佛宝。讲话、做事正而不邪,是自己的法宝。六根清净,是自己的僧宝
UID
87 
帖子
4570 
精华
19 
积分
9795 
在线时间
6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查看详细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