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工程概算:利比亚的“黎明”还要等待多久 王烁: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0:38

利比亚的“黎明”还要等待多久

2011-03-22 20:40:42 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卡扎菲时代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即便他可以捱,他的接班人也捱不过去。然而从此前的局势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卡扎菲的核心部落,尤其西部几个部落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较强,而西南部费赞地区的部落则一直隔岸观火,不轻易卷入争端。

作者:陶短房(微博)

据媒体透露,在本轮名义上由法国牵头、多个欧、美、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对利比亚军事打击中,美、英用巡航导弹攻击利比亚目标的行动代号“奥德赛黎明”,显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典故。

对于这场战争,人道主义者关心的是平民的牺牲和损失,军事迷关心的是新军事科技的应用和战况变化,而更多的人关注的,则是经历示威、镇压、一波三折的内战和外国军事干预后,利比亚的明天会怎样,这个地中海国家的“黎明”还要等待多久。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雄心勃勃的卡扎菲就曾在乍得和法国打了一场以代理人战争始、以贴面肉搏终的大规模战争,结果创造了以机械化大兵团惨败给丰田皮卡和反坦克轻型导弹的“丰田战争”惨剧,并在几次和美国的海、空军较量中屡屡被打得头破血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当时利比亚的装备尚算新式,战败主要是指挥、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问题,而如今几十年过去,因为“洛克比”而遭受长期禁运的利比亚,武器装备和当年几无变化,而他的对手则已鸟枪换炮,比当初装备更好,战术境界更高,且是多国联手“群殴”,刚刚在和班加西方面的拉锯战中元气大伤的卡扎菲,恐怕更非敌手。

卡扎菲威胁要对整个地中海的目标发动“无差别战”,但几年前为了重返国际舞台,他主动放弃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除了效果难期、且副作用巨大的恐怖骚扰,他实在拿不出什么足以威慑对手的“杀手锏”。可以说,纯军事考量,如果联军全力以赴,卡扎菲很难支撑太久。

问题是联军未必在一开始就使出全力。自开战至今,美国虽然实际贡献了对卡扎菲打击的主力(巡航导弹),却谨慎地躲在法国身后;英国驻法国大使韦斯特马克在盛赞“英法团结合作亲密无间”后刻意强调,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盟国、安理会各成员国和阿盟各成员国为确保安理会1973号决议贯彻事实而进行的必要军事行动”;就连最积极的萨科奇也在开战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不忘加上“外交解决之门依然敞开”的话。不论联军、邻国还是班加西的反对派,都不愿外国军事干预走得太深、太远,以免重蹈伊拉克、阿富汗的覆辙,很显然,联军轰炸,反政府军地面攻击,才是他们构想的理想模式。

问题是此前的战事表明,反政府军的孱弱和卡扎菲军可谓半斤八两,能否在地面上“自行了断”尚存疑问;这个委员会流品复杂,主席、武装力量总长和外交负责人都是卡扎菲的旧人,名声也不佳,欧美各国对他们也是将信将疑,不敢给予过多的军事扶植,这也会限制其战斗力的提升。一旦反政府军久战不下,联军也许会不得已直接出手。

种种迹象看,卡扎菲时代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即便他可以捱,他的接班人也捱不过去。然而从此前的局势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卡扎菲的核心部落,尤其西部几个部落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较强,而西南部费赞地区的部落则一直隔岸观火,不轻易卷入争端,甚至反对派阵营里,也同样派系林立,部族痕迹深厚。

如果盟军“只空不降”,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可能出现东西对峙或部落林立的“索马里化”状态;如果盟军直接在地面出手,或强化其影响力,可能会在战后出现一次有组织、有国际监督和保护的普选,但从阿富汗、伊拉克的前例可知,普选并非民主进程的结束,而往往仅仅是开始,利比亚的部族社会结构、生态不变,普选也不可能带来民主生活和政治稳定,利比亚也许会“伊拉克化”;当然,最糟、也是所有各方都最不想见到的,是出现一个“阿富汗化”的利比亚。

 

 

如果说,卡扎菲1个月前对平民大打出手,令他开始丧失政权的公信力和合法性的话,那么,班加西的全国委员会也必须努力减少“因人成事”的色彩,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且力争流最少的血,并避免更多的部族间、地域间伤害,否则,即使成功打倒卡扎菲,新政权的公信力也将大打折扣。

如果说,年届古稀的卡扎菲已近黄昏,那么,利比亚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恐怕离黎明还很遥远。

王烁: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

2011-03-22 15:57:08 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跟贴 213 条 手机看新闻

打利比亚是不是为了石油?我认为不是。一切可能的好处,都建立在卡扎菲政权垮台的假设上。如果卡扎菲保住政权。国际社会必将经济制裁,利比亚石油投资必受重创。这对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进寻找油源的中国能源公司不利,对提升石油供给不利,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不利。

作者:王烁(微博

打利比亚是不是为了石油?我认为不是。但为了把事说清楚,姑且假设打利比亚就是为了石油。这个假设纯粹基于利害,所以推导也会基于利害,不掺杂道义:一切从石油出发。记住了,千万别跟我讲道义!

先看看利比亚的石油行业情况,下面摘自我以前博文《油价的利比亚因素》 :

“利比亚重新成为石油出口大国,是晚近的事情。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利比亚有探明石油储量440亿桶,在非洲国家中最高。卡扎菲1969年上台,对欧美保持敌对。1988年利比亚制造洛克比空难事件,泛美航空103号因炸弹袭击坠毁在苏格兰洛克比,270人死亡。美欧联手制裁利比亚,跨国石油公司被禁投资利比亚石油工业。利比亚石油工业趋于衰败。2003年以后,卡扎菲宣布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向受害者家属支付数十亿美元赔偿,并放弃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才得以恢复与国际社会接触,重启对石油工业的国际投资。2005年,跨国石油公司重回利比亚。目前利比亚每日出口石油约150万桶,排名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但仍未恢复到制裁前出口水平。”

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那推翻卡扎菲政权后会发生什么?

国际政治没有实验室,无法做实验。幸而就在中东,在另一个产油大国,已经有先例。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比利比亚更大。同样有很多观察者认为美国发动伊战的真实目的也是石油。在美国的扶持下,伊拉克产生了新政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2009年以后,伊拉克重启石油招标,全世界石油公司云集。谁拿到了最大的项目?中石油。欧美能源公司也跟,但不如中石油进取。详情可以看《新世纪》周刊这两篇文章:《中石油伊拉克历险记》、《石油铁娘子》。

绝不能说中石油就是捡到了便宜。伊拉克政府不仅开出严苛条件,还改变了招标惯例,由过往的分成变成桶油报酬,石油国家与国际能源公司的合作模式为之一变,国际能源公司获利大幅减少。中石油愿意接受现实,玩这个新游戏,占了一定先机;在认清形势后,其他国际能源公司正在猛跟。游戏变了,所有人还得接着玩。

美国发动战争不是为了石油吗?为什么会让石油开采权落到非美国公司手里?

我的第一种解释:伊拉克现政权不能脱离美国的支持而生存,但这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彻底控制伊拉克现政权。在石油这个对伊拉克至关重要的议题上,伊拉克政权保住了决策权和控制权。隐含的推论是,石油是伊拉克的最大利益,却不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最大利益;为了换取伊拉克现政权支持对美国来说更重要的利益,美国容许伊拉克行使对本国石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咦,不是为了石油才打仗吗?

我的第二种解释更有意思。

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不在直接控制石油资源本身,更不在美国石油公司去采油,美国航运公司把油运回国,并由美国炼厂炼化,甚至也不在石油价格上。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载明在各种能源战略白皮书里:全球能源供给稳定,不受扰乱(disruption)。

美国能制定这样的能源安全战略,底气使然:不论谁把石油采出来,投放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就有能力以市场价格获得它。这一战略不是出自利他动机,却有利他效果。美国会致力于维持产油国稳定,会维护海运线的畅通。是的,这就是世界警察的本义:提供安全,有正的外部性,非世界警察的其他国家可以搭便车,中国在伊拉克就搭到了便车。这些国家当然有理由担心警察翻脸,但这个游戏也只能跟。如果如许多人所愿望的那样“XX必有一战”,海运安全、油气管道安全、油田安全、炼厂安全,都是空中楼阁。

有了对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认知,有了伊拉克先例,如果卡扎菲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力量支持下上台,会发生什么就很清楚了:

——新政权会很快恢复执行与国际能源公司达成的石油协议,其中当然包括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协议,不然你以为中国从600万人口的蕞尔小国利比亚一举撤出3万多人是干什么的?

——新政权会启动新石油项目招标。我想很可能采取桶油报酬方式。中石油将不出意外地成为最激进的竞标者,有其斩获;中石油能不能重现伊拉克夺标第一的场景,当然还要看其他国际能源公司包括美国能源公司从伊拉克吸取教训变得同样进取了。

——利比亚从2005年以后重启的石油公司再投资会提速,不论谁拿到开发项目,产能都会大幅上升。这对石油供给的紧张状况是一个缓和因素,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绝对有利。

 

 

这些可能的好处,都建立在卡扎菲政权垮台的假设上。如果卡扎菲保住政权。国际社会必将经济制裁,利比亚石油投资必受重创。这对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进寻找油源的中国能源公司不利,对提升石油供给不利,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不利。

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利害关系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现在,你是不是想讲讲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