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6000元报警有用吗:干预胜盐荒 后续费思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3:55

  “盐荒”子孙终无恙——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显示,抢购食盐现象已经平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各地已经没有排队购盐现象,广州、郑州、上海等少数城市的销售网点甚至出现顾客要求退盐的现象。

  回望这莫名其妙的几天“盐荒”,难免会琢磨出“碘”意思:为了买盐排起长队,卖高价钱多花十多倍冤枉钱,这种不理性行为让人汗颜之后,我们能想到什么?政府公布信息及时、大企业负责任,这是值得总结的经验;部分民众缺少基本常识,人云亦云,这是值得反思的教训。无论如何,这场盐荒风波,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还有困惑并没有随盐荒解除而消融:面对众多退盐族,我们如何帮他们处置?如何才是最佳选择?

  评判 政府应对很及时 民众需明辨是非

  让人欣慰的是,各地出现抢盐风潮后,不少地方政府及时出面辟谣,盐业公司紧急调拨碘盐,保证碘盐市场供应。工商、物价等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市场监管,对擅自涨价的商家进行了处罚。由于政府及时作出反应,有关部门及时采取行动,加上市场供应充足,这股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很快平息了。这时候,那些盲目大量抢购食盐的民众也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抢盐风潮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民众对核辐射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缺乏客观判断事实的能力。日本核危机固然可怕,核辐射物质污染部分海域海水也是可能的事实,但是,因此而影响到我国海域,这种可能性应该说不大。如果真要这样的话,岂不是整个太平洋都遭到了污染,那么,将会有多少国家面临着食盐匮乏?如果日本的核辐射真的威胁到我国海域,那么,核辐射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海域,估计即使将自己埋在盐堆里,恐怕也无济于事!

  由于人们对核知识的匮乏,加上人们的盲从心理,导致人们失去了理智,这也给了谣言可乘之机。人们开始疯狂抢购碘盐,面对人们的如此不理性,这时候一方面需要政府及时站出来辟谣,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们的疯狂抢购行为采取抑制措施,限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临时处置手段,这样,可以避免碘盐被恶意抢购和囤积,可以提高市场供给面,缓解抢购给碘盐市场造成的压力。

  类似的抢购风波在国内屡屡发生,说明我们需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轻信,不盲从,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补的一堂课。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民众一直在食用碘盐,又何必再加量,难不成真的要把自己腌制成“咸人”?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缺碘,缺智慧!(池墨)反思 国人劣根性被充分暴露

  抢盐闹剧至少暴露出部分国人的四大劣根性。

  一者,轻信至缺少基本独立判断能力。

  再者,无知至缺乏基本科学常识认知。到底“吃碘盐能不能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究竟是不是真的“日后食盐供给将受影响”?诸如此类科学知识和日用常识级问题本不该成为大面积公众疑问,以致需要卫生部出面解释提醒: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摄入过量的碘会扰乱甲状腺的正常功能,既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三者,盲从至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在我眼中,自3月16日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抢购食盐现象,以至好多地方出现“无盐以对”窘况,之所以如此,与其说是始作俑者“谣盐”惑众推波助澜,毋宁谓之国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少地方同时上演批发市场碘盐疯抢、零售店铺外排长龙的同样闹剧便是佐证。

  四者,缺德至借灾难抢发不义之财。在平息这场因谣言兴起的抢购风潮中,一批无良商家受到官方严肃处理。原本一包只卖1、2元钱的食用盐价格飙升,一些地方甚至炒到了20、30块钱一包。陕西省西安市秦岭火烧碑蔬菜综合市场小芳水产副食商店,因将定价为每400克1元的冰凌牌绿色加碘精制盐提高至2.5元销售,被当地物价局处以5万元罚款。吉林、浙江、河北、海南、新疆等地的多个经销商也都因盐受罚。受处罚者一个堪称具有遗传基因诱因的共同致命伤便是无良乏善和稀缺商德。(陈庆贵)

  建议 退盐避免浪费 更有教化作用

  “谣盐”消失,是干预的胜利,但我们更应该从“谣盐”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深入反思发生的原因。如果我们不深入反思这种事态背后的种种现实诱因,不从根本上去建立社会紧急事态快速处理机制,不由此及彼地反思科普的缺憾和国民基本知识素质的滞后,今后会不会再次发生一袋盐引发的社会不安和市场动荡实在难以预料。所以,如何反思“谣盐”的产生以及科学的预防和化解,如何从机制完善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角度去居安思危预防类似的“谣言”,当是我们后继干预内容之一。

  “谣盐”平息,但干预仍应再飞一会儿。面对成箱的堆积在家中的食盐,面对足够一家人吃几十年的食盐,估计盲从者此刻会哭笑不得,别人对其行为会一笑而过,但他们不也是盲从的受害者吗?他们不也在经受着损失的折磨吗?盲从者是需要付出代价才能幡然醒悟,但让每个公众都把代价降低到最低,不也是社会的责任和干预的初衷吗?并且食盐的保质期一般在两年左右,如果真的让白花花的食盐积压在抢购者手里,也是无谓的浪费。

  我们可以采取超市有条件退货和盐业部门科学回收的方式,把多余的食盐回收起来统一管理和市场调配,这样既达到了让公众最大程度降低负担的目的,又达到了妥善处理“谣盐”后遗症的效果,岂不是两全其美?对于盲从“谣盐”者而言,这种干预不仅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充满人性化教育引导和反思功能的凸显,对于盲从者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醒悟、更能让他们树立起理性行为理念呢?延伸 退盐还是不退 涉及契约精神

  “抢盐风”退了,“退盐族”来了。真让人一“盐”难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很多网友也力主“不让退”。有律师对于“退盐”现象表达观点:“消费者和商家的这种买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买卖关系。如果不是因为正当的理由退货,如产品质量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商家需承担责任的原因,就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行为,商家可以不予退货。消费者此番因为听到社会的谣言而大量采购了食盐,也不是属于不可抗力。”上了“谣盐”的当,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这或许是契约社会建设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正在发展市场经济,自然人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接受各种契约框架的规范,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社会生活契约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

  我们期待着契约社会,期待着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曾撰文说过,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公平的待遇,这样,社会的各项制度才会被遵守、被信任、被依赖,同时,也被建设。一个社会要变成契约社会,还必须人人参与建构。如果每个人有权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将社会变为自己所属的社会,互信的建立才有保证。“抢盐风”某种程度上讲,已是给信任危机“添油加盐”;“退盐族”的出现,更是契约精神缺失的表现。(冬雪草)

  观察 常识缺乏更可怕

  畅销书《常识》的作者梁文道说,“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从“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和口罩到时下抢购碘盐,无不是因为缺乏应有的科普知识,对所获得的信息缺乏科学的分析与理解,导致片面地理解核辐射的影响,甚至把谣言当作常识,把常识当作谬论。以往,不少民众受胡万林、张悟本之流的骗财事件不是早就证实了这一点吗?难怪哲人说:“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科学不在时,谣言就会泛滥。”谣言止于智者。有关核辐射的谣言,既给市民造成心理恐慌和生活压力,也助长了物价上涨;及时对国民开展科普教育,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国民的科普素质,让谣言不攻自破,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