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章鱼吸住会痛吗:爱的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8:59:48

爱的境界

(2011-01-21 19:37:57) 标签:

滚滚红尘

爱的诘问

情感

分类: 散文-人生感悟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爱也呈现了缤纷多姿的色彩。尤其是遭逢这个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命运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充满了变数,爱和婚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滚滚红尘之中,人们演绎着各种爱的故事。

    不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不论是香车宝马,还是缓步而行,决定爱的境界的,是两个人的心性、气质、性格和品位,更是两个人在岁月的历练中互相磨合交融而抵达的方位。而爱的境界,大概也有四种吧。

    第一种:人生伴侣。完美的身心交融,心灵与肉体的高度契合。就好像两片相似的叶子,有着一样的叶脉与颜色,有着一样的气息和芬芳,互相欣赏,彼此疼惜。在充满现实又充斥着人间烟火的物质世界里,将爱幻化在柴米油盐、一粥一饭里,又能将爱点染在空灵洁净的精神园田里。这需要两个人无论在世界观、价值观还是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方面都有高度的一致和认同。两个人在人生旅途上携手同行,分享属于他们的悲喜忧欢,用爱奏响动人心弦的生命交响曲。此种境界,千万人中亦鲜有人能抵达。姑且不论在恰当的时间是否能够遇到非常融洽的人,而且生活本质上的残缺也常常会造化弄人。古有李清照、赵明诚,今有巴金、萧珊。能将爱在婚姻中绵延,已让万人称羡,可是,命运又岂能容纳完美的爱?人间至美的爱多有悲凉的韵致,这也是人生的残缺吧。

    第二种:生活伴侣。求同存异,彼此包容,在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搭建爱的桥梁,实现生命的和解与圆融。爱的最初可能源于相同的心灵韵律,也可能源于某种特质和个性的吸引。就像一个陌生的国度因为从未见识过的异域风情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是,当那种新鲜过后,也许会发现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欣赏和喜爱的风格相去甚远。如果这时两个人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而且生活已将那份充满激情的爱化成绵长的亲情,无法割舍,那么,承认差异,相互包容,让彼此在互谅的爱中成长、释放,也实现了生命的另一次飞跃。这是恋恋风尘中仍然难能可贵的情谊。是爱在人间最真实而感人的诠释吧。经历了金钱的考验、苦难的磨砺、岁月的检视之后,等到白发苍苍,一路携手走来,回首时,或许仍能感受到生活赐予我们的温暖和依恋。这是人间之爱的美丽境界吧。

   

    第三种:精神友伴。心灵相通、精神默契,能够读懂彼此的语言和世界,也许并不经常见面,但是,从未感觉疏离。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有时候是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丰盈和独立的。但是,青春时节倏忽而逝,遭际也好,命运也罢,一起走入婚姻的那个人未必能懂得你的心灵世界,也许一辈子也遇不到这个人。如果上苍垂怜,你有幸遇到了高山流水的知音,那么欢欣和惊喜又怎能不萦绕于心。在现实世界的诸多藩篱面前,也许更明智而清醒的抉择是将这份爱慕和欣赏止于友情,因为确实有时友谊比爱更长久。若要珍惜爱,保持那份纯粹和明净,有时候不必将爱揽在怀中,远远地欣赏、守望,更是凡尘中一种难得的宁静和美好。也许这种爱介于友情和爱之间,没有爱的激情,却有想念和牵挂,没有世俗的羁绊,却有真实的精神慰藉。唯其如此,摆脱了繁杂和庸俗,这种感情才能够超越时空、摒弃世俗,绽放恒久的美妙与馨香。当然,只有智慧、情感、素养和品位都相匹配的两颗心灵才能抵达那种美好情境。比如奥黛丽·赫本和纪梵希之间跨越四十年的友情。

    第四种:婚姻侣伴。因为家庭责任和社会舆论,走入围城,维系婚姻,大概这是更为普遍和平常的社会家庭形态。这种爱,可能更多掺杂了社会家庭因素,因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社会舆论使然。走入婚姻后,如若双方都能努力发掘彼此的优点,培养感情、相濡以沫,或许婚姻之树也会结出爱的硕果。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很容易因为某种外力的介入导致婚姻的搁浅。这种外力或许是一方的发展与提升,另一方止步不前;或许是社会交往机会增多外界的诱惑使然,如果爱之树植根不深,婚后没有爱的雨露滋润,那么爱之树很可能枯萎。另外,随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要求的增高,对于婚姻的承载意义也会有更高要求。以往满足于物质层面衣食住行就远远不够了,需要两个人为婚姻注入崭新的元素,使婚姻成为修炼完善自我、满足爱的需求、放松和释放生活负荷的场所,这也为婚姻中人提高自我素养提出了课题。婚姻侣伴这一人类初级社会构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向更高层次飞升。爱的第一个层次也将从迫于生活压力互相依靠的层面更多的向物质与精神并重构建彼此的心灵家园转移。

    在这个喧嚣而功利的时代,爱也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希望拥有一份真挚而美好的爱情,因为,人类终究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安顿我们的灵魂,不让它流离失所,而只有爱才有这份能量。

                                                       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