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冬季什么材质的好:中国“草根”阶层见闻:民生现状新旧问题交杂(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47:32

中国“草根”阶层见闻:民生现状新旧问题交杂(图)

2011年03月22日 08:5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30)  【字体:↑大 ↓小】记者 曹海鹏摄【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普通百姓、偏远的市井乡村、在风中慢慢变老的城市……

  一路看过去,眼前的风景变得更加微观、感性、立体、饱满。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区域经济发展——我们试着从细微处观察中国,并将这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勾勒出“微观”中国的众生群像。

  毫无疑问,中国民生的发展与改善,凝聚了亿万中国百姓的期待,而一个国家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人。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将达到10510亿元,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有大幅度增加。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一支出比例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

  面对新旧问题交杂的中国民生现状,改善民生,破解难题,不仅需要坚定的国家意志,更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案和有力的现实行动。



  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和往年相比,我的中原老家的村子似乎没什么变化,不过多了一个高音喇叭。

  高音喇叭是50多岁的老王头买的,就架在自家二层小楼的楼顶上。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只有一个高音喇叭,在大队(现在叫村委会)的屋顶上。村领导时不时地用它“宣布个事儿”,召集村民开个会,喊某某某来大队取信,或者告诉大家“某某某家杀了一头猪,现在还剩两个后腿,想买的赶紧去”(这种商业信息是收费的,目前的价格是一次一元)等等。而“×××,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更是在大队的高音喇叭中无数次地真实发生。

  高音喇叭,在村民心中,那就是村里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没想到,老王头竟然买了一个。

  老王头的话语权

  老王头屋顶的高音喇叭,在功能上类似于互联网的微博。老王家的大事小情、喜怒哀乐 ,每天都通过高音喇叭走进每家每户。

  老王头心情好时,高音喇叭里永远播放着《朝阳沟》等豫剧选段;心情不好时,老王头会厉声地在全村人耳朵里拿自己的老婆出气:“你个傻娘们,又跑哪里浪去了!都几点了,还不回家做饭!还想不想过了!”

  刚开始,村民们还觉得新鲜好玩,把它当个乐子看。不时还有人请老王头帮忙发布个卖肉卖菜的商业信息,老王头通常会乐呵呵地照办,不仅嗓门比村干部的大,而且还不收费。

  但时间长了,许多人开始不满意了。一来,爱听豫剧和老王头家八卦信息的实在不多;二来,太吵;三来,找的人多了,老王头也不太爱帮着广播了。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抗议,结果,受到了老王头当面或者当众(在高音喇叭里)愤怒的反击:“有些人就爱多管闲事!哪个法律规定我不能在自己家里装喇叭!有本事你也装一个!”

  时间久了,用村里人的话说,也就没人和他一般见识了;用老王头上中学的小女儿的话说,没人能随意剥夺别人的话语权。

  其实,老王头的底气不在高音喇叭和话语权上,而在于“自己有钱”。

  几年前,老王头的大女儿高中毕业后去了南方打工,据老王头说,现在开了一家大公司,很有钱。大女儿不经常回家,但经常往家寄钱。

  普通村民老王头盖起了村里少见的二层小楼,架起了高音喇叭,拥有了话语权。老王头还多了一个绰号:方便面 。因为他经常炫耀自己经常吃方便面,而且“吃多了也不觉得怎么好吃”。而在这个普通的村庄,方便面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日常消费品。

  老王头的话语权先是在家族内部展现。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家闹个家庭纠纷,办个红白喜事时,大半辈子没出过风头的老王头开始变得喜欢主持个局面,发表个意见。每当有人反对时,老王头都会正色呵斥:“你看看你这个样子,天天 不知道好好赚钱,就知道瞎闹!”时间久了,亲戚们也不和他“瞎闹”了。

  后来,老王头的话语权开始在村里展现。尽管大部分村民对他不以为然,但据老王头公开表示,通过“活动”,当上了村委委员。

  成为村干部以后,老王头开始对村务发表意见。但在这个村支书都不爱发表意见的村庄,老王头的意见也就是发表一下而已。

  唯一的变化,是每逢国庆、春节,老王头都会穿着大女儿给他的“警服”(其实是保安服),晚上在村里村外巡逻一圈,用老王头的话说,这叫站岗,是要保证村里的节日安全。

  许多村民都把老王头当笑话看,“村支书啥都不管,你逞什么能!”

  谁也不服谁

  现任村支书是乡上干部兼任的。据村民们讲,因为前任村支书和村主任 “干了几年,村里的事什么都不管,只知道自己捞钱,后来被大家告了,县上乡上也来人调查过,不知道什么结果,反正现在都不干了,村支书在县城买了房子,全家搬走了”,前任村主任在家接着当农民。

  但留下的是村里的烂摊子。村里的街道是30多年前修的,现在大坑连小坑,下雨下雪满地泥。村头的一些农田据说被卖给了附近的企业,协议签了一二十年,但承包的农户说自己毫不知情,天天闹着要赔偿……多年的矛盾积累使得大部分村民很不满意,少数村民变得极端。

  只要是在村庄范围内发生任何“和公家有关的事”,比如农网改造架电线杆,比如为改善水源新修的水塔,少数极端的村民都会跑来阻挠,有的甚至拿着菜刀。他们的条件只有一个:先把我的事解决了再说。

  而村子里大多数有威望、有能力的人,这些年都陆陆续续到县里、市里工作、生活了。留在村子里的,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谁也不服谁。

  所以,这个村子,除了老王头,几乎没人主动愿意当村干部。用村民的话说,该卖的早卖光了,该捞的早捞完了,谁愿意管这烂事。

  所以,村支书是由乡上干部兼任的,没什么事一般不过来。村主任至今空缺,村里的日常事务,由另一名村委委员代管着,不过,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经常告诫他:少管闲事,少惹麻烦。

  所以,这个照常运转的村庄充满了个性:“有钱人”老王头依旧在高音喇叭里讲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坑坑洼洼的街道上有时会突然冒出一段新修的路面,但只限于修路者自家门前;极少数人不时拿着菜刀,愤怒地冲向任何一个可能或正在发生公共事务的现场……

  春节期间,村里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彩灯和灯笼。每当夜色降临时,古老、偏僻的村庄流光溢彩,精神焕发。每一个村民都很高兴,经常指着灯笼说:“你看,真好看。”

  而这次整个村庄的张灯结彩,缘于腊月里某天晚上几个村民酒后的闲聊,起初不过是想凑钱在自家门口的巷子里热闹一下,好看一下。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绝大多数村民自发凑钱完成了这场“亮化工程”。

  于是,这个村庄几年以来不可思议地“漂亮”了一次,连路面上的大坑小坑仿佛也变成了笑脸。

  当然,由于这次纯属村民的自发行为,所以没人阻挠,甚至连那些爱拎着菜刀拼命的,大部分也高高兴兴地掏了钱。

  回到老家的当天晚上,妈妈逼着我出门看了一眼满街通红的灯笼,然后对我说 :“多漂亮!像不像北京?”(记者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