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江消防大队在哪里:杂志2009年第三期刊载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6:16

《云南茶叶》杂志2009年第三期刊载的文章

孔垂柱副省长在云南省茶业协会工作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在云南省茶业界全力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积极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从多方面着力引领云茶走出困境,迎接茶业经济全面回升的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做好云南茶业界各方面的工作,云南省茶业协会于今年6月30日向省政府报告了上半年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提出省茶业协会将在省政府和省级各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大力帮助、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将全力从开通“云南茶业网”、进一步走出国门开拓新的云茶国际市场、强化我省茶业高层次人员的培训等三个重要方面的工作着手,力争在振兴云茶经济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与全省茶业界的志士仁人和广大茶企、茶农一起,团结一心,经过艰苦努力,重振云茶雄风。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孔垂柱对《云南省茶业协会关于200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高度重视,于7月22日在该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批示全文如下:“我省茶业产业及企业近两年在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升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普洱茶、滇红、滇绿一起闯市场,高端、中端、低端多样化发展的格局,这与省茶业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是分不开的。当前云茶发展机遇尚好,困难不少,望省茶业协会进一步发挥‘政府与茶业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茶业界的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普洱茶地理标志公布及标准的颁布,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正确导向,在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使云茶更好的走出国门、闯出天地。”
       省茶业协会收到孔垂柱副省长的批示后,决心进一步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勤奋工作,多干实事,坚定不移地团结全省茶业界人士,为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云南茶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浅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茶园中的应用

李银梅

( 云南潞西市茶叶技术推广站,678400)

       摘 要:本文根据潞西茶园当前的施肥状况,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内涵、作用及意义,并对茶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潞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作用.


       肥料作为作物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生产资料投入中50%是肥料,农业增产份额中肥料所起的作用也占50%,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肥料养活了全世界50%的人,这三个50%充分说明了肥料的重要作用。茶树是一种叶用植物,在茶园管理过程中,施肥是重要措施,如果对茶园不施肥,茶树就会因缺乏营养而影响其生长,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据了解,目前我市在茶树种植管理投入中,茶农大约花费一半投入用于购买肥料。因此,用好肥料也是一项提高效益和节约种茶成本的重要措施。幸运的是我市被列为2008年至2010年国家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示范市,这是促进潞西市茶产业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是潞西市茶园施肥技术的一场革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提高茶农科学施肥水平,克服盲目施肥,减少肥料浪费,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保证茶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对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潞西茶园施肥现状
       茶叶产业是潞西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为148882亩,其中投产茶园为70466亩 ,无公害茶园28472亩。潞西茶园大都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由于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茶园管理上较为粗放。特别在施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是比例失调,利用率低。有机肥、无机肥施用结构不合理,重化肥、轻有机肥,有机肥施用量过少,不仅影响无机肥作用的发挥,且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无机肥使用结构不合理,重氮肥、轻磷钾肥,特别是钾肥明显不足;再有就是重视大量元素肥的施用,轻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由于施肥结构不合理,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极大。二是肥料的不合理施用。这不但会造成茶树抗逆性差,茶树病虫害加重,茶树结实多,而发芽率降低,茶产品质量下降,还会对空气、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会使茶树形成一些有害物质,如茶园过量使用硝态氮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三是重采少施严重。有的茶农一年也不对茶园进行一次施肥,使茶树树势衰老得快,茶叶品质和产量跟不上,只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
       要使茶叶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农民施肥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测土配方施肥可以从观念上改变农民过去那种“施肥越多越好”、“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盲目施肥做法;在施肥方法上,由撒施、表施向深施和因土、作物的需要施肥转变,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
       2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的内涵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是指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田间试验、茶树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点和茶叶生产要求,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肥料数量与配比及其适时、适法施用的施肥方法。做到对茶树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以满足茶树生产、发育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茶树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茶树所需的营养元素,茶树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茶树的需要,达到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产品品质,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在对土壤化验分析,掌握土壤供肥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茶树需肥特点和肥料释放规律,确定施肥的种类、配比和用量,按方配肥,科学施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五个核心环节和田间试验、土壤测试、配方设计、校正试验、配方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效果评价、技术创新等九项重点内容。
       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茶园中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茶叶在潞西市山区、半山区茶农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茶园使用化肥结构不尽合理,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加上许多地方盲目施用氮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成本高,直接影响了茶园产量与质量。因此,在茶园开展测土施肥,改变传统的施肥配方方法,具有其重要意义。
       (1)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减少茶农在施肥上的盲目性,减少不合理的偏施、滥施现象,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由于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是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茶树需肥特点确定。既可以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同时由于茶树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化肥、农药对产品及环境污染。 
       (2)增加茶叶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施肥方式不仅决定茶叶产量的高低,同时也决定茶产品质量的优劣。有人认为“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都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不是施不施化肥的问题,而是滥用化肥的缘故。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可以促进茶树对养分的充分吸收,从而提高茶叶产量。据相关报道,该技术的推广可使茶叶产量增加5-20%或更高;并且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合理用肥、科学用肥来提高茶叶品质。 
       (3)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茶园土壤肥力是提供茶树所需各种营养元素的综合能力。配方施肥能培肥地力,维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配施微量元素能消除土壤障碍因子,克服生理病害。如茶树缺锌时,新梢生长严重受抑,光合作用、氮代谢都会受到阻碍,土壤中缺铜的茶树,会出现顶芽枯萎,失绿变白,叶绿素含量减少等症状。测土配方施肥,能使茶农明白土壤中到底缺少什么养分,根据需要配方施肥,才能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得以及时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测土配方施肥有利于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可以预防氯离子超标,确保茶叶安全生长;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超标、重金属等有害元素污染茶园,达到无公害化栽培茶叶的目的。
       (5)测土配方施肥有利于规范农资市场,减少假冒伪劣肥料产品;有利于打假择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市茶产品生产的健康发展。
       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对策
       潞西市现有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茶园24.3亩,截止目前还处于对比实验阶段,而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农民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要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茶园上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该项技术物化后,才能够真正实现“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为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市的茶园中真正得到推广应用和长期实施,针对潞西当前茶园施肥状况,提出以下的方法措施。 
       (1)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加大宣传茶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力度,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意义、好处和茶园的具体施肥技术为主要内容,印发相关技术资料和举行技术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实施者是广大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和掌握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才能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应用。
       (2)在茶园施肥中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这是配方施肥技术核心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茶园的重要措施。只有两者配合施用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肥效。 
       (3)切实做到两个养分平衡。两个养分平衡是指氮磷钾养分之间的平衡和大量元素养分与微量元素养分之间的平衡。茶园施肥时只有在养分平衡供应的前提下,才能大幅度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增进肥效。
       (4)确保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长效性。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长期实施的技术措施,因此,必需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一是要通过宣传培训,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不是一个阶段性技术,而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更新、完善的技术。二是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示范基地、示范区和示范户,以示范效果、示范典型带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久的开展下去,为我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5)引导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配方肥。配方肥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物质载体,使用配方肥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引导和鼓励大中型肥料生产、经营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土肥部门对大中型肥料生产、经营企业的招投标或筛选认定管理,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选定测土配方施肥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按照土肥部门提供的配方要求进行配方肥料的定向生产,在指定区域内销售推广,确保产品质量,保障及时足额供应,并做好售后服务。
       总之,推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茶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茶叶增产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同时,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相信不久的将来潞西在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上将从示范到推广应用上突破,从源头上提供高品质的茶叶,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茶产品,促进潞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测土配方施肥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金盾出版社出版 , 2007.6
       2、汪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2006-13期
       3、何丽金 ,《田阳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思考》,《大众科学》2007年第16期
       4、《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5.3
       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国乡村网 
       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年44卷B06期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

洪 志

(保山市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678100)

       一、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昌宁地处澜沧江中下游,低纬度高海拔温凉气候带来的晨雾霭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昌宁县种茶历史悠久,大规模种植始于明洪武年间(1268~1398)。30年代初,茶叶开始形成群众性种植,40年代由于受战争影响,昌宁茶叶在困境中发展,到1949年,全县茶叶产业开始有统计,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067亩,产茶29万多公斤。1983年我县被推荐为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 1986年,我县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与浙江的富阳、安徽的岳西、福建的安溪齐名的国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县, 2001年昌宁县被列为云南省有机生态茶生产示范县之一。“云宁”红茶的主要产品“滇红工夫一级”1989年获农业部“景泰蓝”杯奖,“红碎高二号”1990年、1992年获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2000年获云南省无公害茶认证,2006年获QS认证。“尼诺”绿茶1992年获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1997年获“马来西亚”金奖。 “雪兰绿茶” 1997年获“马来西亚”金奖。2004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结合昌宁县茶叶生产实际,编制了《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
       2008年,全县共有13个乡镇103个村1164个小组3.9万户农户19.6万人涉茶种茶,新植茶园1.96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5.36万亩,其中投采面积10.83万亩,占70.5%。建成无性良种生态茶园6万亩,占39.1%;无公害茶园4.6万亩,占30%;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占27.3%;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6万亩,占10.4%;有机茶园面积0.33万亩,占2.1%。建成茶叶重点村30个,专业示范村10个。全年共生产干毛茶7342.8吨,其中生产烘青茶3639吨,红茶2197.6吨,晒青毛茶1506.2吨。加工精制茶5764吨,其中绿茶2823吨,普洱茶1887吨,红茶1010吨,花茶44吨。实现工农业产值2.37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037亿元,工业产值1.336亿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及时成立了了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严格标准,狠抓措施落实。严格按《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抓好现有茶园常规管理和茶园新改植及低产茶园改造建设。大力繁殖和推广无性系良种,引进和推广云抗10号等无性系良种,建设了县、乡、村茶树良种繁殖网,培育出圃无性良种茶苗4000多万株。充分利用各种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培训了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努力抓好科技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积极筹措,加大投入力度。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投入到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2008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其中县级财政62.5万元。同时一批制茶企业分别获得了省、市工业企业扶持,品牌产量、质量有了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竟争力不断增强。
       四是加强引导,做强龙头企业。对企业上规模、创品牌、技术改造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各制茶企业在科学应对市场波动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合理收购鲜叶、做好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植茶园建设总体规划水准不高,与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二是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改造效果不够明显;三是产业化水平较低,上档次、上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较少,茶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原料利用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较低;四是产业发展之间争地、争劳力的矛盾比较突出等。
       三、发展措施建议
       (一)实施高产茶园创建工程,推进茶叶高产优质化进程。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按照“退出一批、改造一批、新植一批”的茶园基地建设思路,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力度,采取改植换种等方法,对10万亩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尽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茶园,提高茶叶的单产、质量和亩产值。按照茶叶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加强新植茶园建设,抓好高标准茶园新植工作,使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或超过15万亩,其中无公害、有机、绿色高稳产茶园达10万亩以上。继续加强茶叶专业示范村建设,巩固发展好现有1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辐射带动和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促使茶叶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和区域集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为提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保障。加强机械化茶园建设,积极探索机械平摘修剪技术的试验示范,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二)实施品种优化工程,着力调整茶类结构和种植结构。目前,我县茶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茶叶种植品种结构和茶类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全县茶叶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巩固绿茶、恢复红茶、提升普洱茶、适度发展花茶、试验探索乌龙茶”,形成普洱茶、滇红茶和名优绿茶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实行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调整优化茶树品种结构,结合各地实际,主推 “云抗十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及“佛香”系列等优质茶树品种。同时,加大地方优良茶种的培育和推广,做好做足地方、地域特色文章。抓住目前红茶、绿茶市场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发挥昌宁特有的多茶类生产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红茶和绿茶类的生产力度,拓展红茶、绿茶市场。
       (三)实施龙头企业创建工程,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龙头带动是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必须全力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茶叶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茶产业。二是加大对现有优势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在全市打造2个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创新茶叶经营体制,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三是按照 “以大带小、以精带初”的要求,扶持改造提升茶叶初制所,对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茶叶初制所,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合改造,使每个初制所的加工能力不低于200吨。四是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紧密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是着力抓好科技兴茶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依托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推广应用,抓好科技培训和试验示范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快加工企业技改步伐,对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积极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我县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茶叶专用肥料、茶叶加工装备制造、茶叶包装及茶具生产等茶叶相关配套产业,提高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四是牢固树立“人才支撑发展,人才孕育产业”的观念,抓好茶叶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对现有科技人员的培训,不断改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条件;加大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的培训力度,普及无公害和有机茶园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广大茶农的科技水平。
       (五)实施名牌创建工程,着力打造保山茶叶品牌。发展品牌、创造品牌价值,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引导社会资金、技术及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入开展异地品牌营销活动,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茶叶交易和博览会,确立2-3家重点企业直接参与政府组织的产业营销工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主动到异地开展各种产品推介、品牌宣传营销等活动,在国内重点茶叶市场建设营销网点,拓展市场空间,扩大保山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运用绿色、健康、悠久、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和“千年茶乡·昌宁”品牌,广泛开展茶文化创作与挖掘,弘扬茶乡文化。积极申报并争取我县茶叶产业品牌尽快获得“中国名牌”、“云南名牌”产品称号。鼓励企业在国家、省、市媒体和各种商业广告上宣传产品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


保山市“三品”茶叶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李正英1 段学良2

(1.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678000;2. 保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  678000)

       摘 要:近年来,保山市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简称“三品”茶)发展较快,但与茶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保山市“三品”茶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保山茶业,“三品”茶,现状,措施

       保山市是云南省主产茶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全市五区县72个乡镇都产茶。2008年全市有茶园46.95万亩,产茶2.3万吨,居全省第四位;茶叶工农业产值5.6亿元;有25个主产茶乡,在全市现有茶园中,5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20.4万亩,占58.3%;适度规模经营的各种联合体136个,面积5.7万亩,占16.3%;有乡村集体经营茶园7.28万亩,占20.8%。
       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41个,其中初精合一茶厂58个,初制所583个,整个茶叶产业已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目前生产的茶叶花色品种有烘青、炒青、晒青、工夫茶、红碎茶、紧压茶、普洱茶、花茶、保健茶;名优茶有松针型、扁型、卷曲形、条型等100多个花色品种。
       保山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曾被专家誉为“久为世人注目的茶树品种资源宝库”。高黎贡山迄今还保存有上万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野生和人工驯化栽培的古茶树。全市已发现野生茶资源分布面积 6.6万亩,有代表性群落 78个。1981年至今,全市已先后普查、征集、繁育,保存298个原始材料,相继建立了六个良种繁育基地(场),引育无性良种云抗10号、14号、长叶白毫、矮丰、清水3号等13个;引进杂交种9个,其中已筛选繁育出4个适制绿茶,且优质、高产、抗寒、耐旱的杂交良种应用于生产(扩大区试)。 
       保山茶产业涉及79万人生计,是温凉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财政增长的重要骨干产业,是支撑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茶叶属绿色保健食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希望能购买到安全优质的茶叶,同时,我国加入WT0后,茶叶出口面临成员国“绿色壁垒”更严厉的挑战。
       1.保山市“三品”茶叶快速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1.1  “三品”茶发展较快。近年来,保山市围绕茶业可持续发展和茶农增收,狠抓“三品茶”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2009年9月底,全市有 20个单位的24.531万亩获得云南省无公害产地认定,33 个产品4635吨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证书,茶类为绿茶、乌龙茶、红茶和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其中腾冲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台茶茶叶有限公司和施甸县万兴茶叶有限公司的8个产品360吨取得有机产品认证,面积10310亩;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云南省昌宁县尼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福兴茶厂和昌宁县雪兰茶厂的10个产品1010吨取得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3000亩;保山市茶树良种场、昌宁县隆昌茶厂、昌宁县瑞虎食品有限公司、龙陵县龙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龙陵县镇安镇振兴茶厂、龙陵县小田坝茶厂、施甸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甸县万兴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腾冲县余公茶业有限公司和腾冲县茶叶技术服务部等10家企业的15个产品3265吨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77000亩;腾冲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8万亩茶叶获得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保山市隆阳区果树蔬菜技术推广站的5.5万亩茶叶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现还有腾冲县黄梨坡生态普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4个产品3000亩正在申报有机食品,茶类涉及绿茶、红茶和普洱茶。
       1.2  “三品”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1.2.1  “三品”茶发展保障了茶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茶叶品牌形象和市场竟争力,促进了茶农增收和企业增效。通过“三品”认证规范了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和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提升了茶产品品牌形象。如腾冲清凉山茶叶有限公司按照有机认证要求切实加强4000亩有机茶基地建设,充分挖掘蕊峰、曲峰高档有机茶的市场竞争力,公司茶叶产值和销售收入大幅提高,鲜茶叶收购价同比增长59.5%,茶农收入同比增长50%。更可喜的是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德国出口有机绿茶1000公斤,创汇5万元,实现了腾冲绿茶出口零的突破,为腾冲茶叶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实现了企业增效、茶农增收,依托“三品”管理体系和品牌形象做足了“小产品大效益”的文章。
       1.2.2  “三品”发展促进了茶业产业化进程。“三品”认证过程中,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固定的生产基地,与生产农户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以保证企业有优质、安全的原料供给,同时保障原料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三品”发展是推进和规范“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到2009年9月底,通过“三品”认证建立和规范了18个茶叶企业与 10000余户茶农的产供销关系,有效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促进了我市茶叶产业化进程。
       1.2.3“三品”茶发展推进了茶业标准化进程。“三品” 茶生产、加工的依据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加工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技术要求,通过实施“三品”质量认证,贯彻、推广和应用了“三品”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行为,提高了执行标准的效率。
       1.2.4  抓好认证后监督管理,树立“三品”茶品牌形象。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要求,保山市对全市获得认证的企业基地进行现场检查、采样送检。对个别生产加工管理不完善的环节责令其整改。2004年和2005年茶叶企业年检产品合格率100%;2006年11月农业部委托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我市获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抽检,共抽样11家企业14个产品,其中茶叶涉及10家企业的13个产品全部检验合格;2007年6月12日,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在昆明金实茶叶批发市场抽取了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黎贡山” 生态茶进行绿色食品市场监察检验,检验结果该批次产品所检项目合格;2008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市腾冲县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龙陵县镇安镇振兴茶厂、昌宁县福兴茶厂、昌宁县勐鑫茶厂的普洱熟茶进行抽样检测,检验结果该批次产品所检项目合格;2009年7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我市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其中茶叶抽样7个,合格率100%。
       2.存在问题
       2.1  “三品”茶认证总体落后于保山茶叶发展。到2009年9月底保山“三品”茶获证企业18家,产品33个,产量4635吨,产地面积24.531万亩,涉及农户10000余户。“三品”茶获证企业占全市茶叶企业的2.8%,产地认定面积占52.25%; 认证产量占 20.15 % 。
       2.2  认识不到位。“三品”茶要获得大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当前,对于三品”茶不仅领导认识不多,而且茶叶科技人员也不甚了解。同时,就“三品”茶认证的企业来说也存在着重生产、轻市场,重认证、轻管理等弊端。
       3.加快发展“三品”茶发展设想对策措施
       3.1   保山市“三品”茶发展设想:本着扎实稳妥、积极有效的原则,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药、肥料等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为突破口,对基地环境和茶叶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控。通过广泛宣传,大力实施“三品”开发,树立保山市“三品” 茶的良好品牌和形象,推动全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措施
       3.2.1  将“三品” 茶开发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的开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推动茶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无公害茶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保障大众消费为目标;绿色食品茶要以创立优质高效精品品牌、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有机茶要以坚持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目标,充分发挥我市茶叶特色资源,努力提高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2  加大“三品” 茶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在发展“三品”茶过程中,要把“三品”茶的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并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加强“三品”茶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及基地生产者对开发“三品”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三品”茶的知识理论基础,全面提高“三品”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制订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确保技术措施到位,产品质量达标。
       3.2.3  大力扶持和引导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三品”茶。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带动结构调整、实现茶农增收的骨干力量,是优化茶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的主力军。各级政府部门都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三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开展“三品”认证。一是要指导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按照“三品”的要求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二是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积极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向“三品”开发、精深加工的方向延伸,培植一批质量品牌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知名度大、竞争力强的品牌;三是指导企业加强管理,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及其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管理,实行从“环境—种养—收获—贮运—加工”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严格的档案追溯制度。
       3.2.4  拓展“三品”茶流通市场,提高效益。有关部门应全力搞好信息服务,不断拓展流通市场,同时,逐步实现“三品茶”的规模化生产,发展壮大“三品茶”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


从科学视角看待:饮茶有助防“非典”、“甲型(H1N1)流感”

丁俊之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2009年初期以来,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暴发,拉响了全球防控和应对疫情的警报。针对疫情发展态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之前的3级提高到4级,第4级意味着一种新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可以引起群体性暴发,现在又提高到5级,目前疫情显露出离我国越来越近,疫情先后已传入我国的香港、内地,已有确诊病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正视,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应对,科学处置,以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0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萨斯”(SARS)袭击了世界若干国家(地区),使人们感受到了“萨斯”(简称“非典”)的威胁。而“萨斯”(SARS)则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的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已被我国成功战胜。
       当时,国内外报刊出现了不少关于饮茶与抗病毒、防非典方面的报导文章,由于许多媒体对茶叶保健作用的宣传:饮茶有助防“非典”的相关报导,致使茶叶消费增加,销售上升趋势明显;实例有:北京张一元茶庄门前购茶排起了长队①,广州茶市大旺,连一些“老外”也光顾茶店购买中国茶叶②。
       茶的抗毒、灭菌效应不仅有历史记载,而且有现代科学证据。把茶用作排毒的良药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约公元2737年前),我国就发现野生茶树,并用茶作为解毒药物,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武训》、《本草衍义》等书均有记载。这里的“荼”,就是现在的“茶”。茶能解毒,不仅经过历代医药家的证实,而且沿用为解毒剂③,距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
       传说三国时,张飞曾率领将士路过湘、粤、川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土家族居住地,当时其地瘟疫流行,使张飞和众多将士病倒。村上一位老汉,特献祖传驱瘟秘方“三生汤茶”(将茶叶、生姜、生米仁三物研磨,加水烹煮而成,又名“擂茶”),结果“茶到病除”④。
       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1200多年前(公元780年)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关于“茶的效用”的原文是“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脚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其译文是:“因茶性至寒,最宜用作饮料……如感到体热、口渴、凝闷、脑疼、眼倦、四肢疲劳、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就显效” ⑤。陆羽所列举的上述症状与典型肺炎甲型流感或疑似病例有些近似,表明古人最早已将茶作为消炎解毒的药物。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著名宦官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把“以茶除疠气”列为茶德之一。自唐以后,历代茶疗学也有新的类似以茶解毒灭菌叙说。但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统称为“瘟疫”或“疠气”,虽未点明是何种细菌、病毒,但喝茶有助抗毒灭菌之事是已被证实了的。
       近代科学、医学界对茶的保健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对此作了各种概括、摘要,如“茶的十大功效”2000年12月出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在茶的保健作用一节中,也以现代保健知识认证了茶的灭菌和抗病毒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又不断有了新发现,如果说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还只是一种定性推断,那么,美国科学家在2003年出版第一期《美国科学院学报》报导上报道:“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五倍”。可算是定量推断。哈佛大学免疫学者发现,连续两周每天喝五杯红茶的人,其体内会产生大量抗病毒干扰素,其含量是不喝茶人的10倍,这种可以抵抗感染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帮助人体抵御流感。这又是一个定量发现。
       古今中外,既然已经显示了饮茶对抗毒灭菌的效应是广泛的,也就是说茶对“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的抵御是广谱性的。只是茶对提高人体对上述几种病毒的免疫能力有待进一步证明。无论如何,饮茶有助于调节身体免疫系统的机能,提高对包括甲型病毒在内的病毒的抵抗力是可以确信的。现时各种迹象显示有慢性病的人容易感染,广州老人报(2009.5.13)推介茶叶是最好的食疗良方之一,提出一日需饮三盅茶(早、午、晚各1次)。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变异的新型病毒,在研制出甲型流感疫苗和治疗药物之前,饮茶是预防“甲型流感”的基础性措施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等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从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制品中提取出的L-茶氨酸,能非常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细胞的工作能力。
       布科夫斯基博士研究茶叶中的茶氨酸能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御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的作用。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而乙胺又能调动名为“伽马-德耳塔T形细胞”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作出抵御外界侵害的反应。他认为茶氨酸的更进一步作用机理,是继而再由T形细胞进而促进“干扰素”的分泌,形成人体抵御感染的“化学防线”。
       研究人员针对平常从不喝茶的人与接着被要求每天喝20盎司茶叶的同一个人连续两周后,将免疫细胞与细菌混合细胞对照实验,后者可以见到对细菌的歼灭反应,而前者则无此反应,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表示,每天饮用5杯茶能够极大地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他说,虽然茶不是灵丹妙药,但喝茶有明显的好处,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而每天喝20盎司咖啡的同一个人的体内的免疫细胞也无歼灭反应⑥。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专家认为,常饮绿茶是有效预防“非典”的手段之一,因为绿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类黄酮等成份。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
       中国专家汪玲平等人(上海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对茶的抑菌御毒作用的实验表明⑦,茶汤达到一定的浓度,对细菌的繁殖就有抑制作用,但不同的茶,抑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他们通过一组茶汤抑菌作用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不发酵茶和发酵茶的茶汤都有抑菌作用,但不发酵茶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发酵茶。也就是说,绿茶茶汤的抑菌作用强于红茶。
       2.同一茶类,不同级别茶叶的茶汤其抑菌作用也有所不同,高档茶叶强于低档茶叶。这主要是高档茶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更高。
       3.同一茶类,不同品种的茶叶,茶汤的抑菌作用也不同。云南大叶品种的茶叶茶汤抑菌作用强于中小叶品种茶叶。这是因为大叶种茶茶汤中水浸出物的含量比中小叶种还要更高一些之故。
从抵御甲型流感的“防胜于治”的科学观点来看,饮茶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把饮茶的防御甲型流感的效应估计得过高。因为,免疫系统是人体预防和减轻疾病的自身防御和保护系统,需要全面采取措施。更不能夸大茶叶的抗甲型流感的作用,在没有足够科学依据之前,直接宣传“茶叶可以治‘甲型流感’”来谋取企业私利的做法是,结果会适得其反。
       抗“甲型流感”速战难速决,一方面,我们至今还未能识别这一变异的新型病毒的毒源和致病机理;另一方面,“甲型流感”能进入人体细胞并到处肆虐,与人类生态环境和免疫机制不断扩大的缺失有关,因此,科学的防疫意识与措施,诸如良好的卫生习惯,绿色的人居环境、有效的生态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以饮茶防御“甲型流感”也要应用得当
       研制也预防“甲型流感”疫苗和治疗的药物需要时间,在此之前,饮茶也是预防的好办法之一。有人说:“饮茶是抗甲型流感的好办法”,是有一个定道理的。因为,这是“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台湾生机饮食专家欧阳英建议民众出入公共场所时口嚼茶叶是阻止病毒入侵体内的办法⑧,这是可以参考试用的。我认为每日宜饮3-5次茶,日饮量在1000CC左右,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要避免喝过量的浓茶有碍睡眠,甚至发生“茶醉”。广东报载曾有一老妪,因谈“非”色变,饮用凉茶“抗炎”过量,结果发生抽搐几至昏蹶,幸经及时抢救脱脸。
       总之,饮茶有助防“甲型流感”,是保健希望,美的享受,寓品茗于防流感、防癌、保健、减肥、益寿之中。甲型流感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注:
       ①《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3年5月23日
       ②《羊城晚报》2003年6月9日
       ③陈椽编著《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
       ④晓茗:“喝茶有助抵御病毒”《上海闸北报》2003年6月9日
       ⑤译文主要参照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⑥郑慧文:“喝茶提高抵抗力,不怕病菌再捣鬼”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经济信息》2003年4月5日
       ⑦汪玲平:“茶的抑菌御病毒作用”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茶艺》第36期2003年7月7日《论文摘编》
       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经济信息》,〈茶事速览〉2003年4月5日

 

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关于组团参加首届香港国际茶展工作总结

(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

       八月绿遍山野,云茶远飘香港。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批示,按照省政府“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千方百计拓展市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安排部署,我办组织全省重点茶叶企业组成了“云南展团”,于2009年8月13日~15日,由省农业厅张智泽副厅长带队,赴香港参加了为期3天的“首届香港国际茶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参展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基本情况
       “首届香港国际茶展”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贸发局”)与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由云南省政府牵头组成的“云南展团”,共有41家茶叶企业参加,认购标准展位57个,是展会中规模最大的参展团。其中我厅共组织茶叶企业33家,认购标准展位44个。通过开展“‘云茶’产品展示”、“茶叶贸易合作洽谈”、“生态云南香港行—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香港推介会”及协办“科学普洱—帝泊洱之夜”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茶叶品牌形象,有效开拓了香港及国际市场,全面提升了我省茶叶的影响力,为我省茶叶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的活动及主要收获
       (一)企业积极推介产品,交易成果喜人。各参展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优选展品,在历时3天的展销期间,向各位买家和消费者热情推销,并详细推介了我省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茶树资源、独特的茶叶品质、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极大的扩大了我省茶叶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展会我省企业现场交易及签订合同共400多万元,达成意向性交易金额达3亿元。
       (二)树立了绿色生态的“云茶”形象,打响了“云茶”品牌。2009年8月14日,我省参展团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生态云南香港行—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香港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马淑萍、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香港商会总裁方志伟及我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等茶叶主产州市和农垦集团领导等100多位嘉宾和客商。推介会上,我厅副厅长、“云南展团”团长张智泽就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西双版纳州领导和企业代表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作了推介。另外,参会客商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云南企业代表作了自由交流。本次推介会的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我省茶叶品牌形象,广泛地宣传了云南茶产业,对开拓“云茶”市场、扩大“云茶”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了企业与客商洽谈的平台。为增强“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香港推介会”的实效性,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我办与农业厅市场处特意汇编了《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册》,并分发给到会嘉宾及客商,以吸引有志之士到滇投资生物产业。此外,我办与贸发局联系,专门为我省企业提供了企业与客商一对一洽谈服务,搭建了企业与客商交流的平台,提供了客商深入了解招商引资项目的机会。
       (四)协助举办了“科学普洱—帝泊洱之夜”推介活动。2009年8月13日,普洱市政府与天士力集团在香港举办了“科学普洱—帝泊洱之夜”推介会。本次推介会一方面针对性地介绍了帝泊洱普洱茶珍的研发背景,精湛的工艺和保健功能,启动了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上市仪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普洱茶,认识了饮品领域“全新品类”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系列产品。另一方面,普洱市政府重点展示了普洱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茶产业发展状况,介绍了普洱茶基础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更多的人深刻认识了普洱茶的养生保健功效,提升了普洱的海外形象。
       (五)吸引了更多目光聚焦云南茶叶。为扩大“云南展团”在港开展相关活动的影响力,特别邀请了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等省内重要媒体随行报道展团在港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同时,邀请了文汇报、大公报、新报、《紫荆》杂志等香港媒体对我省参展情况及推介会进行报道。在召开“科学普洱—帝泊洱之夜”推介会时,普洱市还特邀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文汇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信报、大公报、亚洲电视、凤凰卫视等境外媒体,中国食品、普洱杂志等行业媒体及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参加报道。国内外媒体、中央地方媒体的竞相报道,加大了云南展团在港的推介力度,提升了我省茶叶在香港及海外的美好形象,吸引了更多海内外目光聚焦云南茶叶,在香港掀起了宣传云南茶叶的热潮。
       (六)增强了企业的信心,积累了对外营销的宝贵经验。面对市场的持续低迷,许多企业在生产和营销上陷入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所适从。通过参加香港茶展,使企业看到了市场对“云茶”的需求,客商对“云茶”品质的认可,体会到了开拓市场的重要性,重拾了发展产业的信心。同时。本次参展是对拓展“云茶”国际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面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主动出击,借助香港贸易平台,组织营销“云茶”的一次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低迷的冲击下,为“云茶”摆脱困境、寻求突破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
       三、主要的经验体会
       (一)政府领导重视程度高。省政府对参加香港国际茶展高度重视,对参展相关事宜作了多次批示,协调多个部门配合组织企业参展,并安排了专项经费,以保证参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提高企业参展积极性,降低企业参展成本,政府对展位费作了适当的补贴。在省政府的带动下,我省茶叶主产州市领导也把参加香港茶展作为推介本土茶产业、吸引外来投资的良机,精心安排部署参展相关工作。普洱市市长沈培平、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临沧市副市长杜俊军等州市领导亲自带队参展,并在各项活动上全力宣传推介本州市茶叶产业,热情欢迎客商来滇投资。
       (二)周密组织、精心策划。为开展参展筹备工作,我办事先与贸发局相关领导会面,就组团参加展会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商谈,与贸发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及早做好了参展的准备。在展区位置确定、企业布展、整体宣传推介等方面得到了贸发局的大力支持,为参展团在港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办征求了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茶叶主产州市茶办意见,专门下发了组团参会的通知。在各主产州市政府、茶办的协调配合下,企业积极踊跃报名参展,共认购展位44个,比原计划定购20个展位增加了一倍多,招展工作开展顺利。展会期间,各项工作既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又相互协调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整个展会期间,我省展团工作人员服务周到,参展企业热情待客,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展团形象。
       (三)“云茶”产业必须始终坚持“走出去”的营销战略。省政府在茶叶产业发展相关会议上多次提到,要“千方百计拓展市场”。2008年,我办牵头,各重点生产企业为参与主体,主动出击,在全国14个重点城市开拓“云茶”市场,大力推动“云茶”消费。按照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国际市场拓展必须并驾齐驱,共同挖掘其巨大的潜力。参加“首届香港国际茶展”,是政府支持并鼓励企业走出去营销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尝试,对今后“云茶”宣传推广及营销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参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改进。一是展会承办方缺乏组织策划大型展会的经验,在展位安排、企业布展、为参展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二是由于衔接不力,出港手续办理实际情况难以保证在港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部分企业对香港市场认识不足,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参展,一方面展品准备不够充分,出现展品不能满足现场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布展工作准备不足,布展质量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参展形象。
       五、今后参展计划
       (一)香港是普洱茶传统销区,是云茶面向国际市场的销售窗口,也是宣传云茶、展现云南茶文化特色的重要平台。统一组团参加香港国际茶展非常必要,这对开拓云茶市场、扩大云茶出口、宣传云南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计划今后每年都以省政府名义组团参加香港茶展。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在展位费上给予适当补贴。
       (二)参加首届香港国际茶展,我省参展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使今后的参展工作顺利开展,我办及各茶叶主产州市茶办应及早谋划、及早准备、及早策划相关宣传推介活动,使香港茶展真正成为我省茶叶开拓海外市场的平台,走向世界的窗口。
       (三)为提高企业参展积极性,政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展位费补贴,在展位的装修装饰上投入资金较少,没有进行统一特装。与福建、浙江、贵州等产茶大省相比,我省展位在装修及装饰方面显得简单,不能完全展示我省茶叶形象。为充分展示“云茶”形象,让更多的商家及消费者认识“云茶”,我办计划尽力争取省政府支持,在下一届展会上对我省展位作统一特装,并统一印发“云南展团”宣传手册,提高“云茶”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扩大“云茶”的影响力。


不同遮荫对茶树的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李 岚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650201)

       摘 要:本研究在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后山教学实习基地茶园中,在间作苹果树的成龄茶园中选择遮荫度为15%,并与近邻的未遮荫的茶树作对照;在间作李子树成龄茶园中选择遮荫度为30%的茶树,并与未遮荫的茶树作对照;在用遮阳网覆盖下形成的遮荫度为50%的茶树,与未遮荫的茶树为对照,作为试验处理。在其年生长周期中,对不同遮荫的茶树和对照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光合强度均高于对照茶树,而且30%和50%遮荫水平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
       2、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茶树,而且30%和50%遮荫水平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
       3、新梢开始萌发时遮荫下的茶树比对照的较迟绶,但是萌发速率对照茶树比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低, 15%,30%和50%遮荫的茶树全年产量高于对照茶树。
       4、当长白蚧害虫发生时,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的发病率远低于对照茶树。
       5、各遮荫处理的茶树鲜叶进行生化测定,15%,30%和50%遮荫下的茶叶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对照茶树,而且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对照茶树,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茶多酚与茶多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茶树。
       6、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含量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
       7、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鲜叶的茶多酚与茶多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茶树。
       关键词:遮荫;生长;生理生化; 特性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是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树木[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茶树的国家,人工栽培茶树和加工茶叶有史稽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随着饮茶用茶的不断扩大,原产于中国的茶叶亦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全球已有60个国家引种茶树,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等茶区。2008年茶园面积达3900多万亩,生产茶叶385万吨左右。在漫长的茶树传播过程中,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随着引种地的扩大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随着对茶叶需求的日增,茶树栽培,茶园建设受经济、社会、技术诸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在我国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现代茶园”,追求规模化和集中成片,垦辟建立的均为单一茶树纯茶的专业化茶园,这种茶园植被单一,只有茶树单一作物,物种多样性差,生产茶叶单一产品,在投入了大量的劳力、肥料、机械等,实现了茶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茶叶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并满足了社会消费茶叶需求。同时,因为人类的强化干预,这类茶园的生态系统较传统茶园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凸现出许多问题:纯茶园改变了原始多生物自然结构,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单一,比如昆虫种类单一,优势种突出,一级消耗量很高,二级消耗的动物(天敌)数量却因栖居环境缺乏,人为因素干扰,数量很低;结构简化,稳定性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易受不良外界环境因素的胁迫,寒、冻、旱、热和病虫害等常有发生,因此又需通过一系列农业管理技术调控来维持和加强其稳定性;生产者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加之茶园周围的废气、污水污染等,使纯茶园的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茶树生长状况不良,树势衰退,茶叶产量和茶叶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食品质量下降,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茶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喝茶向纯天然、富营养、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对常规现代茶树栽培,茶园建设,茶叶加工的茶叶生产经营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并相应提出了建设生态茶园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环境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和新的茶树栽培,茶园建设的模式。生态茶园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基础。针对“纯茶园”单一茶树发生的生态失衡的问题,生态茶园要构建新型“复合茶园”。
       茶树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茶树与外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对茶树具有生态作用,能影响和改变茶树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而另一方面茶树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表现在通过自身的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茶树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地,虽然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栽培区域不断扩大,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但其仍保持着好湿,喜酸和耐阴的习性。茶树对适合其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表现其特有的生育特性。构建复合生态茶园就是依茶树的这种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配置其他物种,形成合理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这样既能保护好茶园内的生物栖息地,使各作物能共生互利,又能改善茶树生长环境,供其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光、热、水、气、肥等生态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复合生态茶园通过合理配置,群落层次结构乔木为最高层次,茶树为第二高层次,草本是最矮层次。茶园生态空间迅速扩大,乔木使立体空间由单植“纯茶园”为1m左右扩展到5m以上,空间中出现明显的乔木树冠层,茶树灌木层,枯枝落叶地被草本层和土壤层等生态层次,使不同的动物种类均能选择适合自身的生境生存和繁衍,复合结构的建立,茶园林荫增加,降低了直射光源作用,增加了散射光,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与积累,茶园温度增加,蒸发量减少,暴雨对茶树的冲刷降低。枯枝落叶层、草本层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生态茶园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构建复合茶园生态系统,由于林茶复合间作系统对改变茶园生态系统功能、结构、能量循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性强,要考虑配置树木的遮荫度,树木种类、高度密度、营养需求、病虫害以及与茶树关系等。科学合理的配置才能显现以茶树为主,共生互利,优化茶园生态条件的目的。复合茶园种植模式在我国古代就有相关记载,云南茶区过去在生产上亦有“胶茶间作”、“果茶(苹果、梨、芒果、李子)间作”、林(樟、桤木)茶间作”等复合茶园的构建,但是对不同遮荫后茶树的生长,尤其是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设置该试验,旨在通过研究云南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生长以及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优化合理配置,进而构建复合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试验处理
       于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教学实习基地,1、在间作苹果(Malus pumila Mill.)树的建园20年的成龄茶园测定选取遮荫度为15%的茶树并以同一地块近邻的未遮荫的茶树作为对照,茶树品种为云山26号。2、在建园20年的间作李(P.salicina Lindl.)树的成龄茶园中测定选取遮荫度为30%的茶树与并以同一地块相邻的未遮荫的茶树和作为对照,茶树品种为庆丰。3、在与上述茶园相邻的建园18年的常规成龄茶园中,用黑色遮阳网覆盖形成的遮荫度为50%的茶树并以近邻的未覆盖的茶树作为对照,茶树品种是云抗10号,三组处理茶树均为大叶品种,分别在每个处理的茶树冠面上固定两个0.11m2的小框,专门进行各项相关内容的观测,试验期间管理水平一致。
       2.2 主要仪器试剂
       JD系列光照度计,HH-4数显恒温水浴锅,101A-2型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 AR2130电子天平(感量10-3),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 722可见分光光度计, DRZ-4电阻炉温度控制器, 755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所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3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2.3.1茶树萌发速率测定
       从2008年4月对选取的遮荫度为15%、30%和50%茶树以及对照的茶树进行挂牌(每处理挂牌15个),进行营养芽物候期观察,观察时间至2009年5月。在2009年春季记录新梢萌发时各处理的萌发情况,按所观察芽鳞片展(鱼叶展)达15%的具体时间为萌发期,并计算其萌展值。
       2.3.2茶树的虫害观察
在虫害发生较明显的时期,根据虫害发生的情况,记录被虫害的枝数,计算出被害率率。
       2.3.3不同遮荫下茶树光合、呼吸强度的测定 
       分别于4、6、8月份选取各处理中长势基本相同的茶树叶片挂牌标记,随后于5、7、9月份对茶叶用半叶法测定茶树的光合、呼吸强度。
       2.3.4不同遮荫水平下茶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用丙酮乙醇水(4.5:4.5:1)混合液直接浸提未经磨碎叶组织的叶绿素。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645nm和663nm处的光密度值,并根据Arnon公式计算叶绿素含量。
       2.3.5茶树全年产量统计
       从2008年4月起,对选取的不同遮荫水平上的茶树在各处理上固定三个1平方尺的小框,随后按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分别采摘,作小区产量记录,计算出平均的全年产量。
       2.3.6 蒸青固样
       采用蒸青固样(蒸青-摊放-烘干)的方法,进行蒸青样的制作,用作茶树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分析。蒸青样统一采摘一芽二叶。
       2.3.7 水分含量检验 
       按“GB/T 8304—2002 茶 水分测定”的方法测定。
       2.3.8 水浸出物含量的检验 
       按“GB/T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的方法测定。
       2.3.9 茶多酚总量的测定 
       按“GB/T8313—2002 茶 茶多酚测定”的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
       2.3.10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按“GB/T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的方法测定。
       2.3.11 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按“GB/T8312—2002 茶 咖啡碱测定”的方法测定。
       2.3.12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法”的方法测定。
       2.3.13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中的数据采用Excel和 DPS处理,对试验结果均采取Student检验,不同遮荫水平与对照相比较。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的萌发速率
       不同遮荫的下茶树与对照茶树在2月28日和3月20日的萌展值见表1。如表1所示,虽然对照茶树开始萌发早于遮荫下的茶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15%,30%和50%遮荫下的茶树萌发速率却较未遮荫的茶树快。
       3.2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的长白蚧虫害发病情况
       五月下旬至八月中旬,茶园发现被长白疥害虫侵染。在8月中旬进行观察统计。不同遮荫下茶树的长白蚧虫发生率最高时统计情况列于表2。
       如表2所示,当长白蚧虫害发生时,遮荫水平为30%和50%的茶树,虫害发病率均低于对照茶树,其中50%遮荫下茶树的对照茶树的被害率高达37%,茶树的树势和产量也受到影响。
       3.3 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的光合、呼吸强度
       3.3.1 15%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的光合、呼吸强度
       15%遮荫下茶树和对照茶树春季、夏季、秋季的净光合、呼吸强度和总光合强度测定统计结果列于表3
       如表3所示:遮荫度为15%的茶树与对照茶树相比,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总光合强度在春季、夏季、秋季均高于对照茶树,在春季总光合强度高于对照0.417(mg/m2/h),在夏季总光合强度高于对照0.482(mg/m2/h),在秋季总光合强度高于对照0.515(mg/m2/h),统计分析并未达到显著差异。
       3.3.2 30%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的光合、呼吸强度
       30%遮荫下的茶树与未遮荫茶树的在年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的统计结果列于表4,30%遮荫下的茶树总光合强度和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未遮荫茶树的净光合强度远高于呼吸强度,对照茶树的净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的区分并不明显。在年生长周期中,30%遮荫下的茶树净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平均差值是0.528(mg/m2/h),而对照茶树的净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的平均差值是0.094(mg/m2/h)。
       3.3.3 50%遮荫的茶树的光合、呼吸强度
       50%遮荫下茶树与未遮荫茶树的在年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的统计结果列于表5。
       如表5所示,50%遮荫下的茶树总的光合强度在春季、夏季与对照茶树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秋季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净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的平均差值是0.721(mg/m2/h),对照茶树的净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的平均差值是0.164(mg/m2/h)。
       3.4不同遮荫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叶绿素含量
       3.4.1 15%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在年生长周期中,15%遮荫下与未遮荫茶树的叶绿素含量的统计结果列于表6。在年生长周期中,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的叶绿素含量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但是,每个季节均比对照茶树的叶绿素含量高。 
       3.4.2 30%遮荫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把30%遮荫水平下茶树与对照茶树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统计结果列于表7。3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与对照茶树均存在显著差异。
       3.4.3 50%遮荫处理的茶树鲜叶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50%遮荫水平下茶树与对照茶树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列于表8。5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与对照茶树存在显著差异。
       3.5不同遮荫的茶树的全年鲜叶产量
       把每次采摘两个(0.11m2)的小框内的芽叶数称重,连同采摘用于生化成分的鲜叶,计算出不同遮荫的茶树的全年产量(表9)。
       如表9所示,遮荫度为15%、30%和50%的茶树与全年鲜叶产量均略高于对照茶树。
       3.6不同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
       3.6.1 15%遮荫处理的茶叶水浸出物的含量的分析
       将15%遮荫水平下茶树的水浸出物的含量与对照茶树的水浸出物的含量的统计结果列于表10。15%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的水浸出物含量在春季比对照高的3.17%,在夏季比对照的高3.48%,在秋季比对照的高5.48%。统计分析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3.6.2  3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的分析
       30%遮荫的茶叶与对照的水浸出物含量的统计结果列于表11。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的水浸出物含量差异显著。
       3.6.3 5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的分析 
       5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水浸出物的含量的统计结果列于表12。在春季、夏季和秋季,50%遮荫下的茶树与对照茶树的水浸出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3.7不同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酚的含量
       3.7.1 15%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酚含量的分析
       15%遮荫的与对照茶叶茶多酚的含量统计结果列于表13。在春季、比对照茶树低2.52%;在夏季比对照茶树低2.04%;在秋季比对照茶树低2.14%。
       3.7.2 3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酚含量的分析
       30%遮荫的与对照的茶多酚的含量统计结果列于表14。在春、夏和秋季,30%遮荫下的茶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3.7.3 5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酚含量的分析
       50%遮荫的与对照的茶多酚的含量统计结果列于表15。在春、夏和秋季,50%遮荫下的茶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3.8不同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
       3.8.1 15%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
       15%遮荫的与对照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统计结果列于表16。在春季、夏季和秋季,15%遮荫与对照的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3.8.2 3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
       30%遮荫的茶叶与对照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统计结果列于表17。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0%遮荫下的茶树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3.8.3  5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氨基酸的含量
       50%遮荫与对照的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18。在春季、夏季和秋季50%遮荫处理的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出对照茶树。
       3.9不同遮荫处理的茶叶的咖啡碱含量
       3.9.1  15%遮荫处理的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分析
       15%遮荫与对照茶叶的咖啡碱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19。在春季在春季15%遮荫的咖啡碱含量高于对照茶树的0.396%,在夏季高于对照0.417%,在春秋高于对照0.429%。
       3.9.2  30%遮荫处理的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分析
       30%遮荫处理与对照的咖啡碱的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20。30%遮荫的咖啡碱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积累均显著高于对照茶树。
       3.9.3 50%遮荫处理的茶叶咖啡碱含量的分析
       50%遮荫的与对照处理的咖啡碱的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21,在春季、夏季和秋季,50%遮荫的咖啡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3.10不同遮荫水平的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3.10.1 15%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15%遮荫与对照茶叶的茶多糖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22,在春季,15%遮荫的比对照茶树低0.754%,夏季和秋季比对照分别低04%和0.436%。
       3.10.2 3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30%遮荫与对照处理的茶多糖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23,在春、夏和秋季,30%遮阴的茶多糖含量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3.10.3 50%遮荫处理的茶叶的茶多糖含量
       50%遮荫与对照处理的茶多糖含量测定结果列于表24,50%遮荫与对照的茶多糖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存在显著差异。
       4、结论
       4.1遮荫条件能够提供茶树生长的更好的生态环境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在气候上有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该试验进行的遮荫处理表明,在昆明地区,于30%和50%遮荫水平下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生长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15%遮荫处理较于不遮荫的环境对茶树的生长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30%和50%遮荫水平下的茶树,尤其是在虫害发病情况上更显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对控制虫害的发生起到了相应的抵制作用。
       4.2遮荫条件可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提高
       15%、30%和50%遮荫处理的水浸出物均高于对照处理,表明其内含物相对丰富。30%和50%遮荫处理的与对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皆存在显著差异;而茶多酚和茶多糖的含量,15%、30%和50%遮荫处理的均低于对照处理,内含成分相对协调,有利于大叶种茶树加工绿茶的品质提高。
       4.3遮荫条件下茶树的萌发速率加快,茶叶产量增加
       遮荫条件下,改善了茶园小气候,比不遮荫的茶树的光合强度提高,萌发速率加快,新梢持嫩性增强,而且茶叶生物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有利于茶树高产优质的形成。
       该试验的各项研究因子综合比较可看出,在昆明地区30%遮荫水平下的茶园环境更有利于茶树在光合作用进行,全年茶叶产量和内含物质的积累方面都优于15%和50%遮荫处理的茶树。
       参考文献(略)


不同产地原料的普洱茶渥堆研究

李光涛1   吕永康2  彭安云3   扈坚毅4  梁涛1  张如琼1   余军3
江立星3   谢勋荣3   方泽美2  姚美芹2  张义贤1   刘贤波4  黄亮4

(1、云南省普洱农业学校,思茅,665000;2、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3、云南国营大渡岗茶场;4、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

       普洱茶是产于云南的一类历史悠久的特种茶。云南普洱茶具有滋味醇厚、汤色红褐、陈香显著、叶底红褐色的特点。云南普洱茶选用云南大叶茶的晒青毛茶作为原料,云南大叶茶中与成茶品质相关的有效化学成分含量较高,氧化基质十分丰富,为普洱茶良好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云南茶区地域广大,再加上云南的茶区有性群体品种所占面积的比例较大,因而云南不同产区的晒青毛茶和由晒青毛茶制成的普洱茶的品质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云南不同茶区所产的晒青毛茶作为原料进行渥堆试验,一方面探讨不同产地原料进行人工后发酵所得的普洱茶之间的品质差异,另一方面探讨普洱茶的渥堆条件对成品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本试验采用4 个不同产地的晒青毛茶,均为二级晒青毛茶。其中1号茶样为思茅区某山区晒青毛茶,重量为3.5吨,产于海拔1350米左右的茶园;2号茶样为澜沧县某产茶山区的晒青毛茶,重量为3.6吨,产于海拔1550米左右的茶园;3号茶样为思茅区某坝区所产的晒青毛茶,重量为4.1吨,产于海拔1100米左右的茶园;4号茶样为云南国营大渡岗茶场的晒青毛茶,重量为3.6吨,产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茶园。
       2、试验方法
       本试验在云南国营大渡岗茶场进行。4个晒青毛茶的含水量在8.1%~11.3%之间,通过加水使潮水后的茶坯含水量在30%±1.5%。4堆茶样在同一房间内进行发酵,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基本相同。并且同时潮水,同时渥堆,同时翻堆,同时结束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于每天8时、15时、22时三次观察堆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并作记录。堆温为堆内50~60厘米处的温度,多点取点观察,温度取当日的最高温度。
       每隔5~6天根据堆温进行一次翻堆,并取样进行感官审评和茶样内的生物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的测定。茶多酚的测定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氨基酸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水浸出物的测定采用按GB8305-87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方法,咖啡碱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由云南大学完成测定)。
       感官审评参照文献[1]、[2]的方法进行评分。
       二、结果与分析
       1、渥堆过程中堆温的变化
       堆温是影响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活动和茶叶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在渥堆过程中,第三、四天内如果堆温不到45℃以上,茶叶就会大量产生霉菌。本次渥堆试验过程中4个茶样的堆温变化见表1。4个毛茶同在一个房间内渥堆发酵,并且是同时发酵渥堆,同时翻堆,同时出堆。从表1中可以看出,4个毛茶发酵的堆温不尽相同,2号茶样堆温最高为53.04℃,1号茶样最低为49.15℃。由于4个毛茶样品质各不相同,最终出堆样的品质也与堆温不呈规律性变化。而4个毛茶样的重量差异不大,渥堆条件基本相似,但平均堆温各不相同。4个毛茶样的平均堆温比较接近,并且与赖兆祥(2008)等[1]对单丛陈香茶渥堆中30%和35%潮水量的发酵堆温(51.82℃和54.24℃)接近。根据对出堆在制品的感官审评结果,我们认为,普洱茶的渥堆发酵中的潮水量以30%±2.5%左右为宜。杨明帮(2008)[3]认为在渥堆过程中,堆温必须保持在40℃~65℃之间,在制品有微弱的酒精味才能翻堆,以保证普洱茶的正常品质,但堆温不能超过70℃。
       2、渥堆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本次渥堆试验过程中4个茶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见表2。
       2.1、茶多酚的含量。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4个茶样的茶多酚含量的减少率分别为66.9%、57.6%、59.5%、60.7%。郎仙瀛的研究[4],茶多酚由29.15%降到12.77%,下降56.19%;何国藩等研究的三个普洱茶样的茶多酚也分别下降50.99%、33.07%、48.27%,并认为堆内茶的茶多酚含量下降幅度比堆面茶的要大。其原因是堆内茶的水分含量比堆面茶的为高,渥堆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更为充分之故[5]。齐桂年等(2004)报道,四川黑茶茶多酚下降3.42%[6]。罗新龙等的研究也表明,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分别下降了61.25%和68.38%,并认为渥堆时发水量高的茶样的茶多酚下降率比发水量低的茶样略高;并观察到堆表茶的茶多酚减少率大于堆内茶[7]。这与何国藩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至[5]。董国艳(2003)的研究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而TB的含量与品质得分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854。并且TB的含量随着茶叶级别的降低呈规律性递增,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随级别的降低呈规律性递减[8]。从普洱茶的汤色来看,普洱茶要求汤色红褐明亮。在渥堆过程中,TF和TR的减少及大量的TB增加,对普洱茶的汤色起了重要的作用。红碎茶中(TF+TR)/TB=1.52;而云南普洱茶中(TF+TR)/TB=0.03[7]。多数研究表明,在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量减少,唯独TB大量增加,且含量较高,并在感官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B是普洱茶中一个十分独特的品质成分。
       2.2、水浸出物含量。4个茶样在渥堆过程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变化,1号、2号和3号毛茶样减少6.8%~11.5%,4号毛茶样则增加1.6%。水浸出物的含量在渥堆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在已发表的研究中有增加1.04%的报道,多数报道是减少,其减少的幅度在4%~9%、8.91%、7.63%。罗新龙等(1998)[7]的研究则表明,在渥堆过程中水浸出物呈减少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4.0%和9.0%。郎仙瀛(1985)[4]的报道,水浸出物由38.46%上升至39.04%,增加1.04%。陈宗道等(1985)[9]的报道,水浸出物减少7.63%。齐桂年等(2004)[10]的研究也表明,四川黑茶出堆茶的水浸出物下降8.91%。综合已有的渥堆试验,水浸出物在普洱茶渥堆前后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有减少,也有增加的报道,其变化幅度在+1.6%~-9.0%之间。说明在渥堆过程中茶叶的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合等反应,有的物质含量下降,同时又有新的物质生成。水浸出物含量高,茶汤中物质丰富,滋味就浓醇,茶叶品质就好。
       2.3、咖啡碱的含量。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在渥堆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变化是随着渥堆时间的增加,其含量4个茶样分别的增加率为36.8%、16.5%、26.8%、22.6%。与何国藩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齐桂年等(2004)[10]对四川黑茶的研究,咖啡碱的含量却是减少4.62%。
       2.4、氨基酸的含量。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在渥堆过程中也呈现出大幅度的减少,4个茶样的氨基酸分别减少53.0%、54.7%、52.7%、62.1%。与罗新龙等(1998)[7]报道的大生产茶样在渥堆过程中氨基酸分别减少61.1%、63.3%的结果相似。
       我们研究的4个茶样的化学成分和已发表的相关测定结果,我们发现在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与在制品茶的品质之间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已有的报道相关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有的观点是相反的。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各个作者采用的分析测试方法上有一定的误差。二是目前所有普洱茶渥堆试验均采用有性群体品种的原料进行渥堆发酵试验,茶树个体之间在化学成分含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要进行普洱茶渥堆试验,其毛茶原料必须用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原料,以减少研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测定差异。三是取样误差问题,由于一堆茶(3~10吨)体积大,不同堆位的茶样在渥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茶叶内物质的分解速度也存在差异。至于堆内茶与堆表茶,我们认为关系不大,因为在5~6次的翻堆过程中,堆内茶与堆表茶是相互混匀的,堆表茶不会一直就处于堆表。
       3、渥堆过程中在制品的感官审评结果
       本次渥堆试验过程中4个茶样在制品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3。
       4个茶样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渥堆,从感官审评结果来看,4个茶样中4号茶样的品质较其它3个要好,但4个出堆茶的品质差异不大。这种差异,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地域的不同,其原料的内含物的差异所致。由于普洱茶类似的渥堆试验报道的还不多,我们还不能从个别的试验中找出不同地域的原料在品质上差异的规律性。我们4个茶样全部为云南大叶种的原料,总体来讲出堆茶的品质都较好,香气陈香浓郁(或纯正),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叶底红褐(明亮)。这与罗龙新等 [2、7]对云南普洱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从对不同翻堆次数取样的在制品的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来看,尽管个别的在制品茶样在感官审评的评语上存在微小的差异,但从总体来讲在渥堆过程中,在制品茶样中的化学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也都符合晒青毛茶色泽黄绿、滋味浓爽、香气清鲜转为色泽红褐、滋味醇厚、香气陈香浓郁、叶底红褐的普洱茶的品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赖兆祥,黄国滋,赵超艺,卓敏,单丛陈香茶渥堆水分与堆温及品质关系初探,中国茶叶,2008,(8):27--28
       [2]、罗龙新,吴小崇,傅尚文,不同产地普洱茶品质风格的比较,中国茶叶,1995,(5):8--10
       [3]、杨明帮,提升云南普洱茶品质的探讨,茶业通报,2008,30(2):87—89
       [4]、郎仙瀛,四川普洱茶的和化初探,茶叶科技,1985,(2):32--33
       [5]、何国藩,林月婵,广东普洱茶沤堆过程中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变化及其饮效,中国茶叶,1986,(5):8--9
       [6]、齐桂年,田鸿,刘爱玲,施兆鹏,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茶叶科学,2004,24(4):266--269
       [7]、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渥堆过程中的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叶科学,1998,18(1):53--60
       [8]、董国艳,不同级别普洱茶品质与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云南茶叶,2003,(2):17--19
       [9]、陈宗道,刘勤晋,周才琼,微生物与普洱茶发酵,茶叶科技,1985,(4):4---7
       [10]、齐桂年,田鸿,刘爱玲,施兆鹏,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茶叶科学,2004,24(4):266--269


不同形状优质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

高峻1 姜林昆2 董文汉1 张亚萍1 周斌星1 蔡新1

(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01;2、文山州经作站,云南,文山 661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依制茶技术理论,通过科学试验、研究建立起的针形、螺旋形、扁形和颗粒状4种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旨在发挥资源优势,依靠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提升红茶生产效益,实现红茶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茶,机械化,清洁化,不同形状,加工工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宗茶销售疲软,出现“卖茶难”的情形下,名优茶的优质优价得到充分体现,一些产茶省(如:浙江、福建、湖北,等)因地制宜,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开发名优茶的生产实践业已证明,发展名优茶生产是提高茶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缓和大宗茶产销矛盾的有效措施[1]。2007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中名优茶为43.5万吨,占总产的38.2%,产值却为240亿,占总产值的80%。目前,市场销售的各类名优茶,不仅以其良好的内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其优美、独特的外形也是吸引消费者选择购买的主要原因。在琳琅满目、形式各异的名优茶产品中,名优绿茶占了总量的80%以上,并极大地促进了绿茶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与之相比,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80%以上的红茶,则较为逊色,内质优良、外形各异的名优红茶却寥寥无几。不仅使名优红茶的生产、经营受到限制,使红茶的经济效益的得不到发挥,进而致使名优茶的整体综合经济效益并未完全得到体现。同时,也为开展优质红茶的研制,展现广阔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红茶生产工艺及技术参数主要沿袭传统的方法,即: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其中由于该工艺缺乏名优绿茶加工中相应的诸如“做形”等有益提质增效工序,使得目前红茶产品外形单调,主要以工夫红茶(条形)及CTC红碎茶为主;依外形与内质的相关性,也使所形成的红茶产品内质风格,尤其是香气和滋味不够丰富。由此极大的降低了消费者对红茶消费的选择性、多样性的要求,这无疑阻碍了红茶经济的发展。再则,国内茶叶消费主要以清饮为主,即不添加奶、糖、果汁等物的纯饮茶方式,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国际红茶已形成的“浓、强、鲜”品质特征要求不适应或不习惯,而市场上又无相应满足消费需求的红茶产品,这无疑是导致国内红茶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之一;加之在国际红茶市场中,国内红茶产品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由于受到生产成本高、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的严重影响与制约,已使中国红茶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些均无疑又加重了阻碍中国红茶经济发展的步伐。鉴于目前中国红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严峻形势,科学应用制茶技术理论,展开优质红茶生产体系研究、开发新产品,已迫在眉睫;而联系红茶自身实际和名优绿茶生产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采取新工艺生产优质红茶,将对促进和提升红茶生产效益,实现红茶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使所研发出的优质红茶加工工艺在投入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能够持续保证其产品品质稳定和质量安全,应克服和摒弃长期以来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存在着的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弊端(尤其在产品“做形”工序当中)。因为,其不仅效率低、品质难以保证,而且因人为因素较多,使其技术不易掌握和推广,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从茶叶加工实际过程分析,“手工制茶”还极易造成人为的对茶叶卫生等质量安全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今,随着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是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发展,已为有效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本文所介绍的,是我们以制茶技术理论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的一套新的“优质红茶加工工艺”,其除在现有红茶加工工艺上科学合理地新增了“做形”、“提香”等工序外,并以机械清洁化加工为主,该工艺有效地改进、克服了传统红茶加工中的一些不足,研制出了不同形状的优质红茶产品,丰富了红茶产品的花色、种类,为创建云南及国内名优红茶进行了探索,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创建的4种不同形状的优质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对优质红茶生产和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名优红茶产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该工艺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名优茶生产的“机械制作”技术特点,使其更易推广、应用。至此,为共谋优质红茶产品开发,发挥优质红茶特有经济效益,推动红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专利权人同意,我们特将相关内容作以下介绍,仅供参考。
       一、4种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
       1.针形优质红茶加工工艺
       鲜叶 → 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做形A → 摊晾 → 做形B(至足干) → 提香
       2.螺旋形优质红茶加工工艺
       鲜叶 → 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初烘 →摊晾A→做形A → 摊晾B → 筛分→ 提香
       3、扁形优质红茶加工工艺
       鲜叶 → 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做形A → 摊晾 → 做形B(至足干) → 提香
       4、颗粒状优质红茶加工工艺
       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初烘 → 摊晾A → 做形A → 摊晾B → 做形B(至足干) → 提香
       二、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机械设备
       6CR-40揉捻机,6CHP-941碧螺春烘干机,6CCQ-50双锅曲毫机,6CMD-40多用机,6CLZ-60理条机,6CTH6.0茶叶提香机,等。
       三、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实际应用过程中各工序操作及技术参数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一芽一叶鲜叶为例。
       1、针形优质红茶加工
       (1)萎凋:将鲜叶均匀按5~10cm薄摊在萎凋帘上,自然萎凋19~22h,温度20℃~28℃,湿度80%~85%,其中萎凋叶含水率60%,叶质柔软,叶面起皱纹,叶茎折不易断,叶色暗绿无光泽,青草气减少,并带有愉悦的清香;
       (2)揉捻:具体操作为,投叶时不要压实,使其成自然状态装满揉桶即可,加盖后在不加压,即空压的条件下揉捻5min → 加轻压揉捻5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轻压揉捻10min → 空压5min → 加重压揉捻6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重压揉捻2min → 空压揉捻20min,揉捻时间共计约60min,细胞破碎率80%—85%;
       (3)发酵:将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簸箕内,厚度15~20cm,后覆盖湿毛巾,在发酵架上发酵约2.5h,温度24℃~29℃,湿度90%,待叶色黄红、有愉悦的香味出现即可停止发酵。其间,为使发酵均匀,须翻拌2~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发酵叶温度,将其有效控制在34℃以下;
(4)做形A:做形分两次完成,做形A工序,将发酵叶均匀地投入6CLZ-60理条机的槽内,在温度为90℃条件下理条5min,6~7成干;
       (5)摊凉:将通过初步理条的针形红茶在制品取出,在室温下摊凉25min~30min;
       (6)做形B:将经过摊凉后的针形红茶在制品重新投入理条机槽内,在70℃~80℃温度条件下继续理条做形,时间约20min,制品达7~8成干;
       (7)提香:将制成的针形红茶放入6CTH6.0茶叶提香机内,在90℃温度条件下静态干燥2.5h,进一步巩固所形成的外形和进一步发展针形红茶香气。
       2、螺旋形优质红茶加工
       (1)萎凋:将鲜叶均匀按5~10cm薄摊在萎凋帘上,自然萎凋19~22h,温度20℃~28℃,湿度80%~85%,其中萎凋叶含水率60%,叶质柔软,叶面起皱纹,叶茎折不易断,叶色暗绿无光泽,青草气减少,并带有愉悦的清香;
       (2)揉捻:具体操作为,投叶加盖后,在空压的条件下揉捻5min → 加轻压揉捻8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重压揉捻10min → 空压5min → 加重压揉捻8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重压揉捻2min → 空压揉捻20min,揉捻时间共计约65min,细胞破碎率80%;
       (3)发酵:将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簸箕内,厚度15~20cm,后覆盖湿毛巾,在发酵架上发酵约2.5h,温度24℃~29℃,湿度90%,待叶色黄红、有愉悦的香味出现即可停止发酵。其间,为使发酵均匀,须翻拌2~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发酵叶温度,将其有效控制在34℃以下,发酵时间2h;
       (4)初烘:将揉捻叶均匀、松散摊放在6CHP-941碧螺春烘干机上,在110℃~120℃温度条件下,干燥15min,至6成干;
       (5)摊凉A:将通过初烘后的螺旋形红茶在制品取出,在室温下摊凉30min~35min;
       (6)做形A:将经过摊凉后的螺旋形红茶在制品均匀、适量投入6CCQ-50双锅曲毫机内,在80℃~90℃温度条件下做形,时间约50min;
       (7)摊凉B、筛分:将通过做形A后的螺旋形红茶在制品从曲毫机内取出,在室温下摊凉30min后用4号手工筛对其进行筛分,分出筛底与筛面两种在制品;
       (8)筛底、烘干:经摊凉、筛分后得到的筛底部分,其卷曲程度较一致,具备了螺旋形红茶的外形特征要求,将其直接放入6CHP-941碧螺春烘干机,在100℃条件下烘至足干,时间20min~30min;
       (9)筛面、做形B、烘干:经摊凉、筛分后得到的筛面部分,其卷曲程度较差些,不符合螺旋形红茶外形特征要求,须将其在放入曲毫机内做形,温度95℃,时间20min,后同样将其放入6CHP-941碧螺春烘干机,在100℃条件下烘至足干,时间25min;
       (10)提香:将制成的螺旋形红茶混匀,放入6CTH6.0茶叶提香机内,在90℃温度条件下静态干燥2h,进一步巩固所形成的外形和进一步发展螺旋形红茶香气。
       3、扁形优质红茶加工
       (1)萎凋:将鲜叶均匀按5~10cm薄摊在萎凋帘上,自然萎凋19~22h,温度20℃~28℃,湿度80%~85%,其中萎凋叶含水率60%,叶质柔软,叶面起皱纹,叶茎折不易断,叶色暗绿无光泽,青草气减少,并带有愉悦的清香;
       (2)揉捻:投叶加盖后,在空压的条件下揉捻10min → 加轻压揉捻8min → 空压揉捻15min → 加重压揉捻2min → 空压15min → 加轻压揉捻10min → 空压揉捻10min → 加重压揉捻2min → 空压揉捻25min,揉捻时间共计约100min;
       (3)发酵:将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簸箕内,厚度15~20cm,后覆盖湿毛巾,在发酵架上发酵约2.5h,温度24℃~29℃,湿度90%,待叶色黄红、有愉悦的香味出现即可停止发酵。其间,为使发酵均匀,须翻拌2~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发酵叶温度,将其有效控制在34℃以下,发酵时间3h,待叶色黄红、有愉悦的香味出现即可停止发酵;
       (4)做形A:将发酵叶均匀地投入6CMD-40多用机的槽内,在温度为100℃条件下200次/min快速往返干燥2min,随后放入200g加压棒并以120次/min速度做形3min,至6成干;
       (5)摊凉:将通过初步做形的扁形红茶在制品从多用机上取出,在室温下摊凉30min;
       (6)做形B:将经过摊凉后的扁形红茶在制品重新投入多用机槽内,首先不施加压棒快速干燥2min,温度95℃,接着放入400g加压棒慢速做形7min,温度85℃~90℃,后取出400g加压棒,放入200g加压棒、慢速再继续做形3min,温度80℃~85℃,又取出加压棒,在70℃~80℃温度条件下继续做形,至足干,时间15min。
       (7)提香:将制成的扁形红茶放入6CTH6.0茶叶提香机内,在90℃温度条件下静态干燥2.5h,进一步巩固所形成的外形和进一步发展扁形红茶香气。
       4、颗粒形优质红茶加工
       (1)萎凋:将鲜叶均匀按5~10cm薄摊在萎凋帘上,自然萎凋19~22h,温度20℃~28℃,湿度80%~85%,其中萎凋叶含水率60%,叶质柔软,叶面起皱纹,叶茎折不易断,叶色暗绿无光泽,青草气减少,并带有愉悦的清香;
       (2)揉捻:具体操作为,投叶加盖后,在空压的条件下揉捻5min → 加轻压揉捻8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重压揉捻10min → 空压5min → 加重压揉捻8min → 空压揉捻3min → 加重压揉捻2min → 空压揉捻20min,揉捻时间共计约65min,细胞破碎率80%;
       (3)发酵:将揉捻叶均匀、松散堆放于簸箕内,厚度15~20cm,后覆盖湿毛巾,在发酵架上发酵约2.5h,温度24℃~29℃,湿度90%,待叶色黄红、有愉悦的香味出现即可停止发酵。其间,为使发酵均匀,须翻拌2~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发酵叶温度,将其有效控制在34℃以下,发酵时间2h;
       (4)初烘:将揉捻叶均匀、松散摊放在6CHP-941碧螺春烘干机上,在110℃~120℃温度条件下,干燥15min,至6成干;
       (5)摊凉A:将通过初烘后的螺旋形红茶在制品取出,在室温下摊凉30min~35min;
       (6)做形A:将经过摊晾后的颗粒状红茶在制品均匀、适量投入6CCQ-50双锅曲毫机内,在90℃~100℃温度条件下做形,时间约40min; 
       (7)摊凉B:将通过做形A后的颗粒状红茶在制品从曲毫机内取出,在室温下摊凉20min;
       (8)做形B:将经摊晾后的颗粒状红茶在制品重新放入曲毫机内,继续做形,温度先95℃后80℃~60℃,时间30min,至足干;
       (9)提香:将制成的颗粒形红茶,放入6CTH6.0茶叶提香机内,在90℃温度条件下静态干燥2h,进一步巩固所形成的外形和进一步发展颗粒状红茶香气。
       四、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特点浅析
       与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相比,该工艺改变了红茶加工所沿袭的传统方法,不仅丰富了红茶的外观造型、增加了产品花色品种,而且充分保证了所得产品的质量及卫生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坚持采用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并生产出优质茶叶,全面提高优质红茶的生产效益及质量保证,合理实现了名优茶制作工程中的“人茶分离”,提高了茶叶卫生质量及其水平。
       其二、所创建的4种不同形状的优质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对优质红茶生产和开发独具云南特色的地方名优红茶产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三、该工艺所具备的不同于传统名优茶生产的“机械制作”技术特点,使其更易推广、应用。
       五、小结
       依制茶技术理论[2],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当鲜叶这个物质基础确定后,制茶技术就对各个工序的制茶品质(制茶过程的制品品质简称为制茶品质,是鲜叶在制茶技术措施下理化变化的综合反映)起主导作用。因此,随时分析各工序的制茶品质,探索、研究制茶技术与制茶品质变化之间的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交错的辩证的规律性,也就是制茶技术理论之所在,是制定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更是检验技术措施的标准,进而可以有目的地控制制茶技术,生产出消费者所喜爱的优质茶叶产品。
       通过开展“不同形状红茶机械清洁化加工工艺”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制茶理论在茶叶加工中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优质红茶生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今后优质红茶实现连续化直至自动化的清洁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权启爱编著,茶叶加工效益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3
       [2] 安徽农学院主编,制茶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5

       该工艺课题研究为云南省教委、云南农业大学青年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已结题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510048730.X,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抓良种基础 促滇红品质步上新台阶

蔡 新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650201)

       摘 要:针对近几年来云南茶叶生产发展迅猛,红茶生产利益较低的实际,分析了影响云南红碎茶在国际红茶市场上缺乏强有力竞争力的品种缘故。提出从抓茶树良种基础入手,努力提高云南红碎茶质量水平,打造云南红碎茶的国际品牌,力促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步上新台阶。

       茶叶产业是云南的重要传统优势产业。产茶历史悠久,汇萃了茶树的优越生长环境、丰富的茶树良种资源、精湛的茶叶加工工艺和多彩的茶叶品饮文化等诸多特定要素,主要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和花茶等茶类。近几年来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很快,并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不断研究和解决生产发展的问题,对提高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步上新台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滇红茶的现状
       茶叶产业是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几年来茶叶产业发展很快。虽从2007年下半年遭遇普洱茶市场疲软,茶价低迷的困境,2008年云南茶园面积发展至489万亩,茶叶总产仍达16.98万吨。尤其是红茶生产发展迅猛,2008年全省红茶产量达2.52万吨,是2007年0.69万吨的3.65倍,为云南产茶历史之最高产量。尽管2008年云南红茶快速发展有着普洱茶的生产严重滑坡,茶类结抅调整的深刻背景,但滇红茶生产的这种发展速度确实令人惊叹。同时,我们亦必须正视云南红茶快速发展所凸现的红茶生产效益低的严酷现实:据云南省茶办统计,2008年云南全省毛茶平均价为15.4元/kg,而 2008年1~8月底, 71家茶叶企业生产红茶24230.29吨,产值32769.17万元,平均单价13.524元(其中CTC红碎茶产量6047.29吨,产值7984.55万元,平均单价13.2元/kg); 红茶出口量为3633.46吨,出口额5516.2万元,出口单价15.18元/kg( CTC红碎茶出口量1403.74吨,出口额1848.9万元,出口单价13.17元/kg),无论红茶平均单价或出口红茶平均单价,尤其是红碎茶出口的平均单价均低于全省毛茶平均价格。决定茶叶商品价格的因素固然较多,但由于品质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使茶价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商品生产的良性发展均有赖于生产利益的获得,而茶叶商品生产利益则取决于茶叶产品是否适销对路、附加值的高低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目前云南红茶质、效问题已成为影响滇红茶的市场竞争力的“瓶颈”,且云南红茶生产利益较低,势必影响云南茶业可持续发展。
       二、茶叶品种是影响滇红茶品质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茶叶产销,红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全球产茶344万吨中,红茶产量246万吨(占茶叶总产的70%),155.6万吨出口茶中红茶有113万吨(占出口总量的82%),而且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红碎茶占红茶销量的95%。显然,世界茶叶市场是由红碎茶所左右。
       云南是中国传统的红茶生产大省,红茶历来是云南茶业主要的优势茶类。云南省所生产的红茶有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两种,统称为“滇红”。云南工夫红茶素以特有的“条索肥硕,金毫显露,香高味醇,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香气高持久”的品质特征和云南红碎茶具有的“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香气高持久”品质特征而成为中国红茶中的佼佼者。基于对滇红茶品质优良的认识,加之由于从2000年以来云南红茶生产量基本在l万吨左右且近几年还呈下滑趋势,2007年仅生产0.69万吨,其生产利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当2008年云南红茶突然快速发展,产量大增,产销矛盾、经济效益问题日趋突出时,人们才认真关注云南红茶经济发展问题。云南红茶生产者质疑:为何优质的云南红碎茶在国际红茶市场上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其价格为何难与目前占有优势地位的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碎茶一拼高下?
       究其原因,首先茶叶最基本的属性是饮品,作为一种饮用商品,茶叶最典型的品质特征表现在其嗜好性,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依消费者对茶叶色、香、味、形的嗜好进行茶叶品质的评价。每一种类茶叶,它的色、香、味、形品质都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国际市场上对优质红碎茶己形成了明确概念,对内质“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明亮” 的红碎茶倍加青睐,并以此要求和评价红碎茶的品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生产的优质红碎茶正是具有这种品质特征,故适应消费的需求而处于当今世界红碎茶茶市的强势地位。
       再从茶叶生产角度看,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归结于鲜叶、加工环境和加工技术等,尤以茶树品种鲜叶的生化物质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对茶叶品质影响最明显。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其所含化学物质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增减和质的变化,形成了各种茶类所特有的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色、香、味因子的形成,都是以鲜叶的生化成分为基础的。红茶的加工与其他茶类最大的区别在于加工中首先通过萎凋提高鲜叶中酶的活性,随后在发酵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叶绿素的氧化降解,多酚类化合物及儿茶素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与O2的催化作用下,很快被氧化形成初级产物邻位醌类物质,这些初级产物聚合形成联苯酚醌类的中间产物,继续在O2的作用下,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等有色物质,构成红茶特有的外形褐红润泽,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高爽浓烈,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红明的品质特征。茶黄素为黄色物质,是红茶茶汤亮度、香味的鲜爽度和浓烈度的重要因素;茶红素系红色物质,是茶汤浓度的主体,收敛性较弱,刺激性小,具有酵甜滋味。红茶品质的差异取决于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三类色素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品质优良的红茶,茶黄素和茶素的含量比例较大,茶褐素含量较少,陈文怀研究表明[1](表1),茶黄素与茶红素和红茶滋味呈高度的正相关,而茶褐素与红茶滋味呈负相关。许多研究显示:茶黄素含量高,茶红素与茶黄素两者比值低,茶汤淡薄欠红艳,滋味不够浓醇;茶红素含量高,茶红素与茶黄素两者比值过高,茶汤深红欠亮,滋味平淡,叶底暗红,品质下降。茶汤中茶黄素含量少,汤色亮度差;茶红素含量少,汤色红浅;茶黄素、茶红素含量越多,汤色越红艳明亮,茶褐素含量多,汤色趋暗;茶褐素含量越高,汤色越暗,茶汤品质越低;茶黄素比例大,叶底橙黄明亮,茶红素多,叶底红亮。茶褐素比例大,叶底红暗。只有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水平都较高而且比例适当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
       云南红碎茶系用云南大叶种生产。云南大叶种,叶质柔软肥厚,多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含量较高,是适制红茶的良种,但其加工的红碎茶的茶黄素含量通常低于1%,而印度、斯里兰卡与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碎茶的茶黄素含量高达2%以上,故云南红碎茶的浓强度稍逊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碎茶,质量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何用云南红碎茶的茶黄素含量较低呢?据阮宇成[2]、程启坤[3]研究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由于在长期生育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生态因子的影响,生化特性不同而造成其生化成分的差异,从而决定了茶类的适制性。据分析(表2),云南大叶种与肯尼亚品种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但主要是没食子儿茶素组分比例上存在较大差异,云南大叶种的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含量比肯尼亚品种高,而肯尼亚品种鲜叶中较云南大叶种含有较多的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肯尼亚品种L-EGC为63.17mg/g占27.91%;云南大叶种L-EGC为21.67mg/g占9.64%)。从对马拉维不同无性系品种中儿茶素与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揭示,凡品种鲜叶中含有较多L-EGC,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的加工制成的红茶中常含有较多的茶黄素,红茶品质亦较好。即鲜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总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组成茶多酚的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因此,云南大叶种品种鲜叶中由于尚存在L-EGC含量较低的缺陷,故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茶黄素较少,从而影响了滇红红碎茶的质量水平。
       杨贤强[4]认为:茶叶中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首先形成的是表儿茶素(L-EC)与儿茶素(D,L-C)等非酯型儿茶素,再经羟基化或没食子酯基化,才形成了没食子儿茶素和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始型的品种含有较多的L-EC和D,L-C。云南大叶种其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成中L-ECG含量较高,而且L-EC和D,L-C的含量超过了L-EGC,茶叶中儿茶素类的含量与组成异于别的品种,是它保持了原始特性的缘故。由于儿茶素中的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是合成茶黄素的重要基质,尤其是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高的品种,在制茶过程中形成更多的茶黄素。这从另一方面亦诠释了保持了原始特性的云南大叶种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茶黄素较少的遗传种性原因。
       三、从抓良种基础着手,力促云南红碎茶的国际品牌
       目前,云南茶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茶叶发展正往中西部地区转移,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新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加快,对茶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入世后我国享受最惠国待遇,并且中国一东盟贸易零关税计划的实施,关税大幅度降低,出口成本下降,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的外贸经营格局极大地活跃了茶叶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十分有利于云南茶叶出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云南生产的具有"安全、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倍受推崇;龙润普洱茶成为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等,这些难得的机遇为实现云南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云南茶产业展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面对近年来云南茶业遭遇的普洱茶生产滑坡以及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现状,如何把握良机,采取怎样的举措,对实现云南茶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鉴于云南大叶种品种鲜叶中存在L-EGC含量较低,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茶黄素较少的缺陷,云南红茶生产利益较低的问题,从技术层面应从抓茶树良种基础着手,采用适制优良红碎茶的品种,提升云南红碎茶的品质,打造云南红碎茶为国际品牌。因为放眼国际茶叶市场,可以肯定未来几十年仍是红碎茶占主导地位。云南红碎茶的发展必须顺应潮流,努力生产符合世界消费要求的优质红碎茶,拓展国际市场,只有不断增强云南红碎茶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从抓茶树良种基础着手,要加大选育和引种适制优良红碎茶的品种。云南大叶种群体的丰富基因为今后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己成功地筛选了一批高茶黄素茶树品种,其中云大淡绿于2001年审定为国家级良种,试验研究表明具有适制优良红碎茶的特性。依李家贤等[5]在广东试验研究,将云大淡绿与云南大叶种一芽二叶鲜叶的L-EGC含量以及其制成的红碎茶中儿茶素氧化物含量分析和品质评分结果列于表3,十分清楚地说明茶树良种对加工优良红碎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文怀,茶树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性[J]. 茶叶通讯,1985(3)
       [2] 阮宇成,茶叶鲜叶品质的生化问题[J]. 茶叶,1982(2)
       [3] 程启坤,茶化浅析[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2
       [4] 杨贤强等,茶多酚化学[M].上诲科技出版,2003
       [5] 李家贤等,高茶黄素品种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8)

哥德堡号船装的什么茶?

邹家驹

(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666200)

       1997年8月,为进口盈江糖厂蒸发器,我去了一趟北欧国家瑞典。
       我有一个瑞典朋友,个头一米九还有得多,名叫布瑞宁,是在以色列桥牌比赛桌上认识的。他送我一个他自己设计的桥牌发牌和比赛记分程序软件。所有的桥牌比赛,就我参加过的香港、台湾和内地各城市的赛事,无非是双人赛、复式赛或瑞士移位制。布瑞宁设计的软件,实现了几百桌同一副牌,同一时间,桌桌处于中心桌的有趣赛程。一桌同时与几百桌结分,分值起伏跌宕,十分刺激。知道我是做茶叶的,除桥牌话题外,布瑞宁同我谈到了哥德堡号沉船上的中国茶叶。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1月11日从中国广州经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驶返故乡瑞典。这是哥德堡号的第三次广州之旅。八个月的大风大浪都过去了,返航的哥德堡号竟于同年9月12日在离港口900米处触礁沉没。史料记载,船上装有中国茶叶370吨,景德镇瓷器60万件以及丝绸、香料等货物。1984年哥德堡号被打捞出海时,原370吨茶叶共2000多只茶箱浸没海底239年,已经腐烂结块。有1000公斤左右的茶叶,因使用锡罐封装,未受水浸变质,虽然色泽灰黑无光泽,但仍显条形。我关心船里装的是什么茶,可布瑞宁只知道是绿茶。他说我有机会去瑞典,他一定陪我去看打捞出来的中国茶叶,并帮助我查清楚船里装的是什么茶。
       两年后,我还没机会去瑞典,布瑞宁到越南看他父亲后近便飞到昆明找我。我为他安排了几场牌局。我泡普洱茶给他喝,他不认识也喝不来,说有霉味。查了一下海关资料,从1950年到1995年,其间1980年瑞典进口过100公斤货值300美元的普洱茶。那鬼是不好强求的,好东西不喝也就算了,就让他喝绿茶吧,100公斤普洱茶多半是华侨喝掉了。我脱不了身,特安排现在海湾茶叶公司工作的牌友胡晓陪他去游了石林。临行前,他告诉我1994年9月哥德堡号沉船上的箱茶(每箱约90公斤)、罐装茶和瓷质茶壶、茶杯、茶盘及储茶罐等珍品已经在上海市博物馆展出。那时信息传播慢,布瑞宁还是不知道哥德堡号船里装的是什么茶,但他守诺如初,答应我到瑞典参观时他从瑞典方面弄清楚中国专家的鉴定结果。
       我如约而至,可布瑞宁搬了家,电话怎么都打不通。我请接待我们的阿法拉法公司帮助联系,不到一个小时,也不知用什么方法,他们凭我提供的姓名很快就找到了布瑞宁的电话。为回报昆明的盛情款待,布瑞宁安排我们到他父亲的小屋享受一天。北欧冬季时间长,灰蒙蒙的时日居多,出于安全和规定,汽车生产商将所有车的大灯设计成打火即打开的固定设置。夏天的八月,白昼时间长,骄阳高照,可城里城外,所有车都开着大灯。北欧的汽车是大陆制,靠右行。我开车,布瑞宁坐一边指路,成都的小徐、糖厂的张工程师和公司的小姚坐后排。车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海边。布瑞宁的父亲在越南做工程,他的小屋建在一个半亩见方的小岛上。这里万岛千湖,浮出水面是岛,沉入水下是暗礁。过去海盗藏匿群岛中,窜出去打完窃再躲回来,谁也找不到。野餐时,布瑞宁讲开了哥德堡号的故事。
       哥德堡是瑞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坐落在瑞典狭长的国土西南端海岸线的约塔(GOTA)河口,位于卡特加特(KATTEGAT)海峡的东北侧,与丹麦的腓特烈(FREDERIKSHAVN)港隔峡相望,是瑞典第一大港口和波罗的海、波的尼亚湾沿岸国家的天然门户。几百年前,哥德堡港的贸易网络已经囊括了现今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俄罗斯北部、波兰、丹麦和德国东北部及其相关的广大地区,波罗的海成了瑞典版图里的内湖。十八世纪上半叶,强权国家瑞典还继续雄居欧洲地区,哥德堡代表了瑞典地理优势累积的能量。垄断瑞典远东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耗费巨资于1738年建造哥德堡号商船前,已经拥有38艘远洋商船。哥德堡号独占鳌头,能在群船中获得当时至高无上的英名,是因为它设计超前,建造精美,设施一流,船上配备140多名船员,并装备有30门大炮。哥德堡号先后三次远航广州购买茶叶等商品,第一次是1739年1月至1740年6月,第二次是在1741年2月至1742年7月,最有名的是第三次,在1743年3月至1745年9月。
       布瑞宁突然问我,“为什么这么关心哥德堡号船里茶叶的种类?”相识了几年,布瑞宁多少受了一点中国茶文化影响,知道中国茶叶种类繁多,特别是绿茶,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我是云南人,我想知道云南大叶种茶叶在世界上的流向,想知道它的贸易史。”我回答的理由颇简单。在对待茶叶的态度上,中国人和洋人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注重茶叶的历史文化层面远远超过它的物质价值层面;洋人则相反,注意茶叶的物质价值层面重于它的历史文化层面。其实,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比比皆是。收拾完野餐垃圾,我们准备游泳。小姚进屋里换游泳衣时,布瑞宁脱个精光,跃身入水。他光屁股游一圈回来,看我们“四人帮”衣是衣裤是裤。面对不容争议的中国式的铜墙铁壁观念,布瑞宁屈服了,他转过身去套上裤头,又一跃身扎入水中。游完泳,我们围成一堆打扑克牌。玩桥牌,只有布瑞宁和我会。我建议玩是时中国流行的“锄大地”。布瑞宁打过瑞典青年二队,听我讲完单张黑桃2最大,五张的顺序是顺子、同花、三带二、四带一到同花顺再到同花大顺,他即掌握了要领。牌戏刚开始,他就发现了差异,问为什么反着方向发牌。“这是中国特色!”我笑笑接着说,“中国所有的扑克牌游戏发牌都是anticlockwise(逆时针方向),桥牌是世界性的游戏,在中国成了例外,不接轨玩不成,所以绝无仅有的clockwise(顺时针方向)发牌了”。我们一边玩牌一边聊天,布瑞宁的话题又回到哥德堡号带回瑞典的中国故事。清朝官员伙同粤海关欺下瞒上,官商勾结,借口行商内时有纳课不完者,故搞了一个“保商制度”,利用亲信行商垄断生意。瑞典史籍有记载,外国商船进广州港后,须有一名保商作保,外商和船员的一切行动,皆要由保商负责;外商应纳税款,要由保商担保;所有进出口货物,也要由保商确定价格,然后由各行商分领销售。哥德堡号将瑞典木材、铜、铁和柏油运往西班牙换取银元,再绕过非洲大陆前往中国购买茶叶、瓷器和丝绸等商品。布瑞宁回了个玩笑,“两个半世纪前广州的‘保商制度’,早就是个历史特色了。
       德宏盈江糖厂的张工程师在一边为我们四人记分。牌戏快结束时布瑞宁问我,张工没问他的名字怎么为他记分。我拿过记分纸看看,布瑞宁的位置上写的是“老外”。听了小徐的翻译,布瑞宁瞪大了眼睛,“I’m not foreigner . You are foreigners.” 他在说,“我不是外国人,你们才是外国人。”大家哄笑一堂。
       布瑞宁的未婚妻打来电话,邀请我们晚上到家里喝茶。启用哥德堡号一百多年前的1623年,瑞典的词汇多了一个外来语“茶”,发音同来源地——中国的发音接近。近年瑞典人口约900万,年进口茶叶三千吨左右,人均年消费茶叶350克。晚饭后我们一起去了布瑞宁的新居。介绍完毕,布瑞宁的未婚妻煮茶去了。她也有一米八以上的个头,但在高头大马的瑞典人里,似乎也没有高的感觉。我们喝到的是红茶,带有一丁点釉子皮的芬芳,配茶而来的有巧克力和坚果一类的小吃。喝茶就爱说话,小客厅成了茶话会。聊去聊来,又聊到哥德堡号沉船里打捞出来的茶叶。哥德堡号在城堡附近触礁沉没,而历史则通过这一悲剧为后人保存了二百五十年前中国茶叶的实物样品。十年的辛勤打捞,得到的是一把钥匙,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用这把钥匙打开中国茶叶加工工艺发展演化的历史大门。张工听不懂外语,自个在一边翻弄他的护照。布瑞宁的未婚妻接过来看了看,一声叫起来,“Our visa”(我们的签证)。当时瑞典还没有加入申根协议,来访者需要瑞典签证。瑞典人没见过自己国家发出去的签证,反到新鲜兴奋。我接过话来说,“No. It is not your visa. That is my visa.”(不是你的签证,是我的签证)。大家又笑成一片。
       伫立在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来的两款茶叶样品前,我们都很兴奋,尽管参观者和样茶间有一段距离,看得见,摸不着。遗憾的是,说明词太简单:中国茶叶。1984年,几个潜水运动员偶然发现了静静躺在海底二百多年的哥德堡号。在上海办专题展出前,打捞工作持续了十年。望着我失望的表情,布瑞宁在展馆里跑进跑出,到处询问。他终于找到一个当年参加上海展览的工作人员,回答是清乾隆时代出口的中国松萝茶和武夷茶。对此,我印象深刻。
       前段时期,一些媒体说云南普洱茶重返哥德堡号,直接和间接地表示哥德堡号当年装载的是今天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云南普洱茶。明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普洱熟茶先后批量进入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卢森堡,一些媒体却大肆宣扬“普洱茶首次挺进欧洲市场”。媒体迷糊我也迷糊了,是1994年中国茶叶专家的鉴定有错?还是今天的“泛普洱”文化有错?鉴定哥德堡号的茶叶为松萝茶和武夷茶的来源是清楚的:上海展出时中国方面组织的茶叶专家团。忽悠哥德堡号的茶叶为云南普洱茶的来源在哪儿呢?我终于在云南一家发行量不小的媒体上发现了线索。该媒体报道:“一吨云南普洱茶将随哥德堡号返航,普洱茶品牌第一次真正成功打入欧洲市场。”说这句话时,昆明大鹤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卫东难掩得意神色。这个30多岁的云南商人涉足普洱茶仅半年,就成功借哥德堡号进行了品牌运作,并让普洱茶成了瑞典国王赠送贵宾的国礼。昨天,管卫东介绍了将普洱茶送上哥德堡号上的机缘巧合。“我以前是生产船模的,在2001年广交会上,第一次听说了瑞典在制造哥德堡号仿古帆船要重新环游世界。”管卫东说。为了得到生产哥德堡号船模的许可,他开始密切关注这艘船的各种进展。2005年,哥德堡号下水时,管卫东公司生产的第一批船模已经运抵瑞典。在与瑞典东印度公司中国区总裁杨·鲁迪克交流的过程中,管卫东了解到,260年前沉没的哥德堡号上面满载的是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从沉船上打捞起来的茶叶竟然还能饮用。考虑到云南普洱茶正有越陈越香的特点,管卫东告诉杨·鲁迪克:“哥德堡号沉船上的茶有可能是产自云南的普洱茶。”他还告诉对方,云南还存活有一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抱着为古船沉茶寻根的想法,对此感到极不可思议的杨·鲁迪克今年一月份来到云南,参观了临沧的普洱茶产区。 
       管卫东先生是做船模生产的,到我办公室很容易发现柜头上有一条模型船,那是他的作品。他的船模确实不错,做工精细,线条流畅,仿古逼真,人见人爱。他拥有世界各地丰富的古船资料,有一部分我还翻阅过。我们说船,更要说茶,而管卫东先生并没有太多的茶叶知识。若沉船打捞出来的是云南普洱茶,许多中国茶叶的工艺演化史、云南的对外贸易史和交通运输史都要重新改写。管卫东为推销船模和茶叶说几个“可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出在媒体的浅薄和对茶叶历史文化的无知上。
       不长时间后,“将来的可能”终于变成了“过去的现实”,260多年前哥德堡号沉船上的松萝茶和武夷茶经人工历史“后发酵”变成了云南普洱茶,而且在海水中被考虑保持了越陈越香的特点。报道也是前后矛盾的,“普洱茶品牌第一次真正成功打入欧洲市场”,随后“哥德堡号沉船上的茶有可能是产自云南的普洱茶。”
       面对媒体强势发言权的昏说乱讲,认真的爱茶人只能在互连网上一遍又一遍提出质疑。好在我们有两款难得的实物样品,它们是历史证据,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已经消逝的过去。哥德堡号和哥德堡号上留下来的茶样,在260多年后会给我们讲述一段有关云南茶叶加工工艺特征的有趣故事。
来自网上的疑问:松萝茶?
       走出展览馆,我失望地反复对布瑞宁说,“不是云南茶”,“不是云南茶”。布瑞宁接话,“听说云南茶叶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品种,为什么没能加入当年哥德堡号的航程?”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
       外来语“茶”进入瑞典十多年前的1609年,在中国是万历三十七年,隆庆五年进士冯时可从广东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升为云南布政司右参议(从四品)。冯时可见多识广,以著述甚富而海内出名,撰有《左氏释》、 《左氏讨》等几十部书。在云南期间,他写了《 滇中茶花记》、丽江《木氏六公传》和《滇行纪略》。据说在云南期间还写了《茶录》,文中详细描述了安徽松萝茶的历史。冯时可巡游到云南大理,感通寺主持奉上一杯当地茶水,饮毕,他用云南感通茶对比安徽松萝茶,发了一通感叹。他的对比和感叹,指向明末云南茶叶加工工艺和内地茶叶加工工艺的差别,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
       2007年7月中旬“中国茶叶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结束后,我离开合肥来到松萝茶发源地休宁县。从宋朝到清朝,休宁县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县之首,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一面高高的大墙,排列着几十名各代进士的名单,从头看到尾,却没有找到冯时可的名。原来冯时可不是徽州人,一查,才知道他是上海松江华亭人。冯时可既不是安徽人又不是云南人,说话应该公道可信。十二世纪末,世界上开始出现炒青绿茶制法,明代已经流行于中国内地茶叶主产区。《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微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一个聪明睿智的和尚,学了虎丘炒青绿茶制法,到松萝庵不仅能够仿效,还能寻香探索,进一步发扬光大。伯是哥,仲是弟,发展顺序上虎丘是哥,松萝是弟,可当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香气夺人,在市场上竞争力强,价格看涨。休宁丰富的文化资源,又培育出了众多炒青绿茶中的“状元”。
       在绿茶家族中,晒青绿茶从香气、滋味到汤色,都比蒸青、烘青和炒青绿茶逊色多多。冯时可是官,喝了感通寺老和尚的茶,本应按照套路,说点方方面面过得去的场面话,他却口无遮拦,留下一段云南人看了不舒服的千古文字。《滇行纪略》有言:“(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徽州松萝茶,旧亦无闻,偶虎丘有一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恨此泉不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 楚雄水无异无锡惠山泉,因“天宝战争”失去了“茶圣”陆羽的赞誉,没有机会同天下第二的惠山泉去争高低。按冯时可的说法,感通茶不亚于苏州天池茶,也不亚于浙江伏龙茶,只可惜没有虎丘僧人传授炒青技术,未能香飘万里,没能见嗜于天下。
       冯时可直言直语,为张居正门生却没有阿附张氏,性格秉承了 当时人称为口、膝、胆、骨皆铁的“四铁御史”其父冯恩的为人。他的一生太过平淡,虽然有个“二奶”,名没有同乡董其昌大,财没有董其昌多,人没有董其昌坏,史上还是认定他为清官,其家徒存四壁,乃至客来设席,桌椅尚需向邻居相借。冯时可直来直去,一生总是任职于蛮荒之地,因他的“直”,从湖广布政司参政(从三品)降为贵州布政司参议。他在贵州养了一只鹦鹉。鹦鹉学舌,本亦平常。“二奶”心眼多,唆使婢女教鹦鹉称“二奶”为“夫人”。夫人与妾,名分悬隔。冯时可尚未乱了秩序,不准鸟儿再如此称呼。鹦鹉听了冯时可的招呼,无论婢女如何诱惑,却始终不再呼“二奶”为“夫人”。妇人心胸,终究狭窄。当冯时可因事罢归,抵达益阳时,适逢大雪。
       (未完待续)

弘扬茶文化  发展茶产业

——云南茶业协会黄炳生会长在云南弘益茶文化转播中心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举行隆重的开业庆典仪式。首先,我代表云南省茶业协会向弘益正式开业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茶行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光临庆典仪式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是2009年云南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是云南省旅游局、昆明市重点推荐工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弘以闻名全国的大益品牌为依托,地处昆明国贸中心购物商圈,区位优越,人气鼎盛,是一座融茶文化体验、高端商务接待、大型普洱茶体验购物于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的建成,对于带动云南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云南普洱茶业的再次崛起,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勇于探索,调动协调各方力量,努力打造一批以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代表的有品牌、有规模、有实力、有品质的茶叶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云茶产业优势,使云茶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药之后崛起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我们殷切希望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播正确普洱茶消费观念为己任,努力促进云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将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打造成为云茶的第一形象窗口。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来宾身心大益,万事如意!祝弘益财源广进,事业兴旺!

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隆重开业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2009年7月20日,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在昆明隆重开业。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黄炳生、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建伟、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杨军、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等领导和200多位云南茶业界、旅游界人士应邀出席了开业庆典。
       “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位于昆明官渡区关上宝海路的宝海休闲广场,总面积达2800多平米。该“中心”是2009年云南振兴茶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云南省旅游局及昆明市的重点推荐工程。“中心”以闻名全国的大益品牌为依托,地处昆明国贸中心购物商圈,区位优势强,人气鼎盛,是一座融中华茶文化交流、高端商务接待、大型普洱茶制作体验及购物于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中心内设有“中国茶文化博览馆”、“手工制作普洱茶体验坊”、“贵宾休息厅”、各具特色的“茶品饮包间”。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精湛的茶艺表演,亲身体验云南独特的茶文化风情,了解和学习中国茶文化,还可以购买到货真价实的“大益牌”各类高品质茶品,享受到清新明快的“茶情、茶艺、茶理”的薰陶,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多境界愉悦。
       “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的茶文化,传播正确的普洱茶品饮理念,促进云南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融共赢,立求打造成云南茶文化的标志性博览馆和云茶的第一形象窗口。该中心的建成和正式开业,开创了茶文化和茶旅游系统有机的融合,对于推进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打造云南新型的茶旅游平台,带动和推进云南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浓郁的中国风,神秘的云南情,热情的大益茶人,热忱的欢迎您光临“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

 

 

开辟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新渠道

——云南省茶办杨善禧主任在云南弘益茶文化转播中心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热烈庆祝大益茶业集团与云南瑞贡茶业联手打造的“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盛装开业,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茶办对“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广大关注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同仁表示亲切的问候!
       最近几年来,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尤以普洱茶为最快。目前,普洱茶已经在前几年推广所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营销推广也逐渐转向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传统与时尚便捷相结合,大众与分众相结合。2009年,作为云茶恢复性发展的关键年,我们将重点围绕“认真练好内功,提高产量和质量;调优产业结构,迎合市场需求;借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核心品牌;开拓新兴市场,产品直面终端”四个方面来推动云茶平稳、可持续发展。
       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作为2009年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作为云南省和昆明市旅游局的重点推进工程,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益集团与瑞贡茶业携手,大手笔投资进入旅游市场,将有利于弘扬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的独具魅力和特色的茶文化,将有助于引导普洱茶的科学品饮与消费,将有效促进和推进云茶消费区域与消费群体的扩大。
       “茶有益,茶有大益”!我们相信,在以大益集团、瑞贡茶业和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等企业为代表的全体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云南茶产业一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祝弘益生意兴隆,根深叶茂!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云南茶业网”正式开通

(云南省茶业协会办公室  李宗正)


       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云南茶业网”,已于2009年8月正式开通。
       “云南茶业网”是一个以交流云南省茶业信息为主的公益性网络,很受省业内人士喜爱,但是因为经费短缺、人员变动、编辑力量缺乏等多种原因,于2008年被迫停办。在云南茶业界全力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积极开拓云茶市场,从多方面引领云茶走出困境,迎接经济全面复苏和上升的新形势下,茶业界人士纷纷要求省茶业协会克服困难,全力加强茶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工作,特别是要着力加强交流我省茶业企业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在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强化基地建设和企业管理、开拓市场方面的经验,着力加强交流茶业界的调研成果,科研成果、市场开拓成果等方面的经验,着力加强交流茶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经验的,使我省茶业的各类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更及时、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了解和掌握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做到超前谋划、及时作出科学的思考和应对,使云茶更快走出市场低迷的影响,为新的发展不断打好打牢新的根基。为此,云南省茶业协会决定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恢复“云南茶业网”。
       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省茶协秘书处根据4月14日召开的“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办公会议”的决定,认真研究,并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云南茶业网”恢复后的一、二级栏目;积极努力地充实编辑力量,组织各栏目的稿件,争取相关的技术支持,从各方面做好网络开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云南茶业网”终于于2009年8月1日正式恢复开通。
恢复开通后的“云南茶业网”,其网址为:“www.yunnantea.org”。设有:茶业概况、茶业要闻、政策法规、茶业科教、示范园区、茶文化园、会员之家、会展活动、企业之窗、供求信息、求职信息、协会情况、联系我们、投稿导航、投稿录用、广告服务等16个一级栏目。设有:产业概况、种质资源、云茶数据、国内茶业、国际茶业、产业规划、投资环境;国内简讯、国际瞭望、专题报道、省内茶区、云南茶办;茶业、农业、林业、扶贫、环境、质监、进出口、食品安全、茶叶标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园管理、病虫防治、标准化生产、储存包装、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茶艺机构、咨询机构、茶学教育、茶业科研、研究成果、探索园地等茶业科教综合信息;茶叶示范园区简介、示范园区动态、示范园区企业、招商引资;茶叶知识、茶艺知识、茶情民俗、茶道艺术、民族风情、茶品鉴赏、茶与健康、诗文赏析、茶史探求、茶文化研讨探索;会员名录、会员活动、名家风采;国内会展,国际会展、会展报道、茶叶评比;普洱茶企、绿茶企业、红茶企业、乌龙企业、营销企业、茶品综合企业、茶饮料企业、茶具企业、茶园茶庄、茶叶机械设备、包装企业、物流服务、茶企数据、茶企活动、茶企之声、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管理经验、营销之道;供货信息、求购信息、合作信息、代理信息;人才招聘、招聘经验、求职信息、求职经验;来稿录用情况、留言板;省茶协简介、省茶协活动、省茶协文件、省内协会情况、省外协会情况等106个二级栏目。欢迎我省茶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上网登陆查看,并热忱欢迎各方人士踊跃投稿。投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云南茶业网”开通后,将和《云南茶叶》杂志一起共同成为云南茶业协会主办的宣传媒体,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云南茶业网”主要为茶业界提供一个快捷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云南茶叶》杂志主要是为省内的茶业工作者提供一个茶业科研论文等方面的交流园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广大会员和茶业界人士服务。
       “云南茶业网“的正式开通,是我省茶业界的一大幸事,热忱希望广大会员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予以关心、爱护,给予大力指导、帮助和支持!

 

《云南茶业网》投稿导航和广告服务导航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一、投稿导航
       云南茶业网站热忱欢迎各位光临!在信息倍出、瞬息万变的时代,云南茶业界人士都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网站,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国家的茶业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动态,以及时作出正确的思考、判断、决策或业务应对。由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云南茶业网”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办好“云南茶业网”,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茶业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热忱地希望有识的您在百忙之中拿起您的笔,把您知道的、您研究的、您探求的、您关注的、您想通知我们告诉大家的那些涉及茶业的有关信息都写下来,作为稿件,投递给我们!对您的每一篇稿件,我们都会珍惜,进行认真的处理;好的稿件不仅可以在“云南茶业网”上发布,我们还将推荐给有关媒体,让更多的读者一起分享您的成果和喜悦。
       为了方便您写稿、投稿,以下几条请您认真注意了解:
       (一)稿件内容:凡是涉及“云南茶业网”所有栏目的茶业及茶文化信息、研究成果、理论文章、经验介绍、体会建议、各类需求、图片、资料等等,均可作为您的稿件内容。为方便您写稿、投稿,敬请您通过“云南茶业网”的首页了解本网站的一、二级栏目。
       (二)稿件要求:
       1、字数不限;图片清晰。
       2、文、图中不能有悖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语句和画面。
       3、格式:①“云南茶业网“提倡用电子文档的方式投稿。用电子文档投稿时,稿件请您选择宋体、五号字、段落间距1.5倍;随文的图片请编号、请附上图片说明,并请标明插入正文的位置;电子图片请选用JPG格式,图片大小应不小于150k,不大于800k。②用手写稿投稿时,请您用正楷字体书写,字迹应清晰,切勿潦草;随文的图片稿请勿忘记在背面书写好“图片内容说明”。③来稿如有引用,请您注明引用参考的文件名、书籍名、文献名。
       4、所投稿件应注明您的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以便网站编辑部寄发稿酬和与您取得联系。
       (三)投稿地址: 
       1、电子邮箱(E-mail):yunnantea@163.com。(为使您的投稿得到更直接的处理,有关栏目的稿件您也可以直接投给以下责任编辑:
       ①、茶业科技、茶业要闻、茶文化园栏目方面的稿件可直接投到E-mail:fangke1963@sina.com,联系人:方先生;   
       ②会展活动、企业之窗、求职信息、供求信息栏目方面的稿件可直接投到E-mail:pbs123@sohu.com,联系人:曲先生;
       ③会员之家、企业之窗、茶业科技等栏目方面的稿件可直接投到E-mail:fk@yunnantea.org,联系人:向女士;
       ④茶业概况、求职信息、供求信息等栏目方面的稿件可直接投到E-mail:fk@yunnauntea.org;联系人:李女士;  
       ⑤政策法规、茶业要闻、示范园区、茶业概况等栏目方面的稿件可直接投到E-mail:yunnantea@163.com;联系人:晓流先生。 ) 
       2、稿件邮寄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康乐茶城晨力大厦二楼云南省茶业协会(信封右上方请注明“稿件”)。
       邮政编码:650200
       (四)稿酬:
       文字稿件:每千字10-30元;
       图片稿件:每幅5-10元;
       其它媒体:如被采用,由采用媒体按其标准支付稿酬。
       (五)注意事项:
       1、请确保您对所投稿件确实拥有版权。如果由此侵犯了任何第三方的权益,由投稿人承担一切责任。
       2、被录用的稿件网站会在“云南茶业网“的”“投稿录用”栏目内通知投稿人,敬请各位投稿人留意该栏目;如投稿一个月后在该栏目内还没有看到该稿件的录用通知,投稿人则可将该篇投稿自行处理,稿件恕不退还。
       无特殊情况,被录用稿件的稿酬会在被录用的下月发放。如当月您有多篇稿件被录用,稿酬则会累计发放。对稿酬发放的有关事宜如有疑问,可与云南省茶业协会财务部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康乐茶城晨力大厦二楼;电话:0871-7175013,0871-7187675;邮编:650200,联系人:李女士、向女士)。
       3、稿件如属一稿多投,请您注明已经投递了的媒体。但您在茶业方面的稿件,建议您首先投稿至“云南茶业网”。您投给”云南茶业网“的稿件应是没有在其它媒体发表过的原创文章,一经发现有从其它媒体抄袭的情况,该稿的稿费将会取消。
       4、当其它媒体先于“云南茶业网“刊登了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章时,该稿的录用或稿酬也将会取消;
       5、“云南茶业网”会在不违背稿件原意的前提下对稿件进行个别必要的文字技术处理,如错别字的校正,段落的调整,个别不通顺的句子的修改或删除,等等。如不希望本站对您投的稿件进行文字技术处理,敬请注明。
       6、请您注意遵守有关互联网络的各项法规,违反的后果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二、广告服务导航
       (一)到“云南茶业网”刊登广告是一个最佳的理性选择
       1、传统媒体是二维的,而网络广告则是多维的,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消息,让新闻阅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网络广告的载体基本上是多媒体、超文本格式文件,广告受众可以对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得到更详细的了解,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的魅力。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感受效果和宣传效果。
       2、到“云南茶业网”做广告有良好的优势:“云南茶业网”是云南省茶业协会主办的网站,主要进行收集、整理和发布云南及国内外茶业信息的工作,网站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开展茶业信息交流和服务,力求整合省内茶行业各个专业的信息资源,促进云南茶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网站与云南省茶业界和国内茶业界的联系广泛,主要服务对象为省内外各类茶叶生产企业、茶艺及茶文化研究推广机构,农村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广大茶农。服务对象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仓储、物流、国内外贸易、科研、技术推广、人才教育和培训、茶叶生产及加工设备的制造和营销、茶饮料、茶保健品的生产及经营、茶具生产及经营、茶园、茶庄、茶馆、茶楼、茶室的建设及经营等各类企业、事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业内人士。到“云南茶业网”做广告具有方便、快捷、在茶行业内通达面广、成本低、效益好、有利于品牌的打造和提高知名度等多种优势。
       (二)广告价目表
       注:每篇(或每幅)价格拟在200-1000元之间。
       (三)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康乐茶城晨力大厦二楼云南省茶业协会,邮编:650200,电子邮箱(E-mail):yunnantea@163.com,联系人:李先生等(电话:0871-7181675,0871-7175013,13095365406)。

 

云南茶业网栏目一览表

(云南省茶业协会  李宗正)


       “云南茶业网”目前设置的一级栏目和二级栏目如下:

 

       主栏目1-协会情况:协会简介 协会机构 协会活动 协会文件 省内协会 省外协会 其它
       主栏目2-茶业概况:产业概况 种质资源 云茶数据  国内茶业 国际茶业 产业规划 投资环境 其它
       主栏目3-茶业要闻: 国内简讯 国际瞭望 专题报道 省内茶区 云南茶办 其它
       主栏目4-政策法规: 茶业 农业 林业 环保 质监 进出口 食品安全 茶叶标准 扶贫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管理 其它
       主栏目5-茶业科教:栽培技术 加工技术 茶园管理  病虫防治  标准化生产 储运包装 科研机构 培训机构 茶艺机构咨询机构 茶学教育 研究成果 探索园地 综合信息 其它
       主栏目6-示范园区:园区简介 园区动态 园区企业招商引资 其它
       主栏目7-茶文化园:茶叶知识 茶艺知识 茶情民俗 茶道艺术 民族风情 茶品鉴赏 茶与健康 诗文赏析 茶史探求 研讨探索 其它
       主栏目8-会员之家:会员名录 会员活动 名家风采 
       主栏目9-会展活动:国内会展 国际会展 会展报道  茶叶评比  最新时讯 其它
       主栏目10-企业之窗:普洱茶企 绿茶企业 红茶企业  乌龙茶企  营销企业 茶品综合 茶饮企业 茶园茶庄 机械设备 包装企业 茶具企业 茶品综合 物流服务 其他企业 茶企数据 企业活动 企业之声 企业理念 企业文化 品牌之旅 管理经验 营销之道 其他
       主栏目11-供求信息:供货信息 求购信息 合作信息  代理信息 其它
       主栏目12-求职信息:人才招聘 招聘经验 求职信息  求职经验 职场培训 其它
       主栏目13-联系我们:办公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留言板
       主栏目 14-投稿导航:说明投稿的方式方法、要求、稿酬标准等等
       主栏目 15-投稿录用:公告投稿录用的情况,供投稿人了解、查询
       主栏目16-广告服务:说明该网广告服务的办法、要求等等。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工作会议召开


(普洱综合试验站)

       2009年7月17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普洱综合试验站工作会议在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召开。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在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设立了综合试验站,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及时展开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普洱综合试验站主持召开工作会议。
       会议邀请了普洱市农业局、科技局分管体系建设的领导参加,综合试验站的团队成员和思茅、景谷、镇沅、澜沧四个示范县的技术骨干、新闻媒体等20余人参会。
       会上介绍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学习和讨论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会议精神。普洱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将在体系专家和茶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并可加速茶叶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建立茶叶现代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供支撑。
       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普洱市承担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
       普洱综合试验站站长要求全站人员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好各项任务。要充分认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对推动普洱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和茶农增收的重要意义。普洱综合试验站要针对普洱茶产业发展特性,建立研究特色,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研究,争取各职能部门对综合试验站工作的支持,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综合试验站建设。
       站长介绍综合试验站的工作任务,并表示一定要努力做好试验站的工作。要求各示范县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到“科学、民主、团结、诚信。”
       下午,示范县进行讨论交流、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综合试验站的任务,落实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对2009年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的召开,密切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与相关部门和示范县的联系,明确了综合试验站与各示范县的责任、分工,实现综合试验站与各示范县的工作对接,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