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茶饮:杨毅少将:美挑动周边国家试图让中国腹背受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11:53
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字:谷歌;战略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杨毅;少将    作者:    2010-08-17 11:22

杨毅将军。
编者按
近来,美国联合多国在太平洋、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特别是在我国周边海域内频频举行军事演习。
一股呛人的火药味正在席卷东亚上空。
经历了美国总统奥巴马2008年上任之初的“高开高走”,到2009年年初中美关系的波折,再到年中双边关系的转圜,中美关系逐渐走上正轨。而眼下,美国炮舰到我们的家门口示威,形势转变竟如此之快。美国究竟要干什么?中美两国会不会“翻脸”?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就美国频频在我周边海域军演的缘起、目的和影响,本报特邀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将军撰文为读者详细解读。
“杨言”天下
◎为了扭转在亚洲地区的战略颓势,奥巴马上任之后,高调地喊出要重返亚洲、重返东南亚的主张。美国近来一系列动作实际上都是美国这一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政府还搬出了冷战时期基辛格“隔岸平衡手”策略。冷战时期,美国利用中国的因素制衡苏联,现在则是挑动周边国家与中国“斗争”。
◎中美关系必须从“基于共同威胁”转到“基于共同利益”的轨道上来。应该着眼于扩大两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有利因素。
◎美国强、中国弱,两国互动中美国主动、中国被动的态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美两国力量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这会成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美两国关系稳定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如何相互战略定位的问题,也就是两国之间如何互相对待的问题,这需要双向的互动,不是单方显示姿态,也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保证,让对方放心。
背景
“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蹲守亚洲的“大家伙”
“乔治·华盛顿”号于1992年开始服役,是美国最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长333米,宽76.8米,乘员人数逾5600人。
“乔治·华盛顿”号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航母之一,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排水量达9.8万吨。该航母的甲板面积是足球场的3倍,包括舰桥在内的高度接近 20层楼,达81米。船舱有3300多间。舰上搭载约90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超级大黄蜂战斗机、E-2C“鹰眼”预警机以及直升机。 “乔治·华盛顿”号的“前任”是2008年5月离开日本、服役期间与东亚安全局势密切相关的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
“乔治·华盛顿” 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或常直接简称为“华盛顿”号,是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六号舰。1990年下水的“乔治·华盛顿”号是美国第二艘以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为名的军舰,也是当今全球威力最大的武力载台之一。“乔治·华盛顿”号于2008年编入第七舰队,以取代退役的“小鹰”号。以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为母港的“乔治·华盛顿”号,是史上第一艘驻扎于日本境内的核动力舰艇。在“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之前,美国第一艘以华盛顿为名的军舰,是 1959年时下水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频频“亮剑”
美核动力航母屡现我周边海域
近一段时间可谓是近年来美国主导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最密集的一个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四次。
首先是7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进行了两年一度的多国“环太平洋”演习,有来自14个国家的34艘战舰、5艘潜艇、上百架军机和2万多人参加。
其次是7月25日到7月28日,美韩两国在韩国东部海域(即日本海)举行代号为“不屈的意志”的军演。这是近34年来规模最大的美韩联合军演。两国的 8000多名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士兵参加本次演习。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和韩国号称亚洲最大的“独岛”号登陆舰等20多艘舰艇和潜艇参加演习。美军驻日冲绳基地配置的最新式战斗机“F-22”和韩国的“F-15K”等200多架飞机也被投入演习。这是“F-22”飞机首次参加在朝鲜半岛举行的演习。参演飞机的数量甚至比环太平洋军演还要多。此次军事演习原计划在靠近中国的黄海进行,后来因中国的强烈反对,而改在日本海进行。
8月11日开始,美国在南海海域与越南展开首次海军联合演习,美国出动包括“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内的多艘大型舰艇。
最新的一次军事演习是从16日起,韩国将与美国展开为期10天的联合军事演习。
据韩联社报道,本次代号为“乙支自由卫士”的联合军演将从16日持续至26日,在韩国东部海域(日本海)与韩国西部海域(黄海)举行。有3万名美军士兵和大约5.6万名韩国士兵参加军演。
报道说,本次参加军演的美军人数将大大超过往年的大约1万人。
韩美联合司令部还举行反恐安全演习,为11月1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做准备。40万名士兵和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将参加本次反恐演练。
借事谋势
美国军演背后的政治“算盘”
这几次军事演习公开说出来的缘由都不尽相同。“环太平洋”演习是两年一度的例行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然而据美国专家披露,此次演习,除了规模惊人外,演习目的也非常清晰———防备中国等亚太地区的新兴军事力量。
至于引起争议和关注最大的于7月下旬在日本海举行的美韩联合军演,美韩两国声称是针对朝鲜发出的“强势信号”,希望朝鲜不要再有类似“天安号”事件的 “挑衅行为”。其实,美韩双方对于本次军演各有需求———韩国想以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显示出对于朝鲜的一种优势或压力;美国则想借联合军演之机表达对朝鲜的不满,同时向地区其他国家发出信号———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依然在东北亚、甚至在整个亚洲、亚太地区,有着不可挑战的军事优势。这也不乏向中国发出警告信号的因素。
美越两国海军进行所谓的“非战斗性”军事演习,具有更浓厚的政治色彩。它是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会议上宣称南海问题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高调介入南海事务,引发南海形势动荡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军事上的后续跟进动作。美国以此显示美越关系迅速升温,两军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将来一旦越南面对军事压力之时,美国可以给予支持。越南则企图借此提高地位,增强与中国打交道的本钱。
重返亚洲
“战略焦虑症”导致美对华政策混乱
尽管这几次军事演习名义上所举出的旗帜不一,但是美国一系列的军事动作的战略目的却是直指中国。有许多西方媒体称,美国正在逐渐改变战略目标,欲利用南海、台湾、黄海,从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南北两个方向围堵中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对全球战略看法的一些变化,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变化。”美国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可谓来势汹汹,但是透过其高调显示军事力量的现象,反而可以看出其内心的战略虚弱感。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战略格局形成了空前的冲击,加速了各种战略力量的分化、重组,国际体系面临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新的战略洗牌。中国的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则开始动摇。在全球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三大组成部分中,美国的经济霸权受到重创,政治霸权受到制约,只有军事霸权还一枝独秀。
美国过去十多年以来,特别是在小布什任期内,由于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战线过长,在世界上屡屡受挫。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虽然轻易地取得了战场上的军事行动胜利,但在战后重建方面遇到了大麻烦,占用了极大的战略资源,使美国疲于奔命,整体上显露出一种颓势。因此,在东亚和东北亚地区,美国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影响力逐渐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稳健推进地区合作,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另外,中国国力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加强,使美国患上了一种“战略焦虑症”,或者说是一种“战略恐慌”。中国已经越来越被美国视为它在全球地缘战略筹划中的一个新的聚焦点。其全球布局,包括军事力量布局、外交布局以及经济政策等等,现在慢慢都转向中国,更加关注中国。同时,美国的“战略焦虑”导致了它的“动作走样”,最近它在东北亚地区动作频频,包括它的兵力向东移(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包括海上作战兵力、航母、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等,还有一些大型作战飞机移到关岛,移到太平洋方向等等都是因此而引起的。
为了扭转在亚洲地区的战略颓势,奥巴马上任之后,高调地喊出要重返亚洲、重返东南亚的主张。美国近来一系列动作实际上都是美国这一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在奥巴马入主白宫初期,曾寄希望通过拉拢中国为其全球战略服务。“G2”、“中美两国共治”等提法的出笼就是一个体现。由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推进“和谐世界”的战略,在伊朗、哥本哈根会议等问题上,按照原则办事,于是美国感到失望。在中美关系互动中,美国转而进行“进攻性报复”,打出了贸易制裁、对台军售、会见达赖喇嘛、谷歌事件、人民币汇率的一系列“组合拳”。当中国进行了反击之后,美国又使出了军事力量这张王牌。
美国政府还搬出了冷战时期基辛格“隔岸平衡手”策略。冷战时期,美国利用中国的因素制衡苏联,现在则是挑动周边国家与中国“斗争”。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关于南海问题的一番话,意在挑起东盟各国与中国的纷争。这样不用美国亲自出马,就会让中国“腹背受敌”、“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和力量去挑战美国的霸权呢?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看出美国最近一系列的动作的战略用意。
中美共处
须从“基于共同威胁”转到“基于共同利益”
当前,我们维护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迅速扩展的利益和有限的保卫手段之间的矛盾;第二,增强保护国家利益能力的迫切性与日益增长的外部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能否处理好这两大矛盾也离不开与美国的关系。
同时,历史上任何大国的崛起道路都不是平坦的,而我们前进的道路则更加崎岖不平。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具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崛起道路上需要面对“三大障碍”:第一,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第二,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第三,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三大矛盾,是能否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的关键。
在这三大障碍中,每一个都绕不开美国的因素。所以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就成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课题。中美两国关系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超越双边、涉及多领域的关系,它具有多层次、复合性的特点。维持中美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发展,需要“共同的利益”、“平衡的力量”和“顺畅的沟通”三个稳定支柱。
“共同的利益”意味着中美两国需要为了共同的利益来稳定两国的关系。冷战时期,促使中美两国走到一起的动因是“共同威胁”,为了共同应对苏联的军事压力,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发展了合作关系。当前再也找不到像苏联那样的共同威胁,同时,美国忧虑着中国潜在的挑战能力。因此,中美关系必须从“基于共同威胁”转到“基于共同利益”的轨道上来。应该着眼于扩大两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利益,使之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有利因素。
其次,“平衡的力量”对维持两国稳定关系也非常重要。“力量平衡”,即大国关系中实力均势理论,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基本上旗鼓相当,哪个国家也不敢轻易冒犯对方的重要国家利益,从而达到两国关系的稳定。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从来没有如此紧密相连,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史无前例。但同时,两国之间的力量严重失衡导致美国可以凭借绝对的优势“任意”在诸如台湾、西藏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对中国发难。中国当然要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反击,这样就导致两国关系的周期性动荡。美国强、中国弱,两国互动中美国主动、中国被动的态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美两国力量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这会成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最后,保持“顺畅的沟通”也十分关键。力量的平衡可以导致关系平稳,如果沟通不好,也可能导致对抗的激化,因为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误判会导致紧张程度升级,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军事冲突。中美两国关系稳定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如何相互战略定位的问题,也就是两国之间如何互相对待的问题,这需要双向的互动,不是单方显示姿态,也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保证,让对方放心。
专题撰文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