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总是不开心txt:张子林书法 收藏 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艺术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2:20

在歷史上,满清是中国最后一个,也是学术最為发达的封建王朝。近人梁啟超总结清代学者旧学之总成绩,称在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史学、方志学、传记、谱牒学及辨偽、辑佚,皆有重大成就。清代学者专从书本上用功,一反明人空疏之习。清代学术发达昌明,以乾嘉朴学為代表,今人感叹前人成就之餘,抑知有此创造与清高宗尊经崇儒,厉行文教密切相关?
        
清高宗,姓爱新觉罗,名弘历,年号乾隆,是满清入关以后第四位皇帝。在位一周甲子,三年太上皇帝,实则当国逾六十三载,是中国歷史上实际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皇帝二十六岁登基,承皇祖康熙、皇考雍正餘荫,天下承平。行政宽柔相济,初期倚重先朝旧勋满、汉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二人素不和,乾隆谓“余非不知,既不使一成一败,亦不使两败俱伤,在余心固自有权衡。而鄂与张两皆成就為贤臣,不亦善乎”,少年天子帝王心术已然莫测高深,擅於操控,盖得之於庭训。几餘好為诗文书画,輒与文学侍从之臣诗书商榷,唱酬為乐,先后得“五词臣”梁诗正、张照、汪由敦、沉德潜、钱陈群,六十年中并有嵇璜、刘纶、于敏中、梁国治、董誥、彭元瑞、纪昀等。世谓乾隆稽古右文,致有《四库全书》之纂辑,沾益百世。然而倘无巨眼识拔文学优长之儒臣為先导,匯合并世宿儒硕学,百川归流,焉能成此文化大业?是故乾隆可谓得人。

      乾隆博学深思,平生手不释卷,尝谓“朕自幼生长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輟,实一书生也”,自炫劬学,然又不离事实。青宫典学,比对同年胞弟弘昼,乾隆读书益勤,著述繁多,好文艺似属天生。少日得蔡世远之教,古文以韩愈為宗,“惟理足可以载道,气盛可以达辞”,乃有日后类似宣諭与张廷玉论辩终养、《御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之作,飞扬浩荡,文质并茂。又自言“朕所作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念民依,无不归於纪实,《御製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流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而於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论艺术,乾隆以文為诗,并不高明,然其诗、文真实,可攷乾隆一朝政治民生,极具文献价值。

      乾隆用人行政事事效法皇祖,六次南巡,视察河工為要务。旅程结习难除,诗文盈篋,屡命宫廷画师作图而自為记。惟从不耽於山水逸乐,两江总督尹继善故有“驛马看山”之喻。乾隆甲辰(公元一七八四年)第六次南巡,仲春御製《南巡记》,详述為人君者治国在於敬天明理,克己无欲,南巡“体大役眾,俾皆循法而不扰民,亦亟其难矣。斯必有以振其纲而挈其要,然后可以行无事。而胥得宜实,总亦不出敬明两字而已。故兹六度之巡,携诸皇子以来,俾视予躬之如何无欲也;视扈蹕诸臣以至僕役之如何守法也;视各省民人之如何瞻覲亲近也”。目的警告子孙“一有不如此,未可言南巡。西师之事,更亦不必言矣。敬告后人,以明予志”。因其晚年已觉南巡奢华铺张,警告后人,勿轻易效法。
      
乾隆托物言志,由游赏观照现实,如题不遮山楼,有此阐发:“遮者,蔽也。在己者不為私欲所蔽,在人者贤才不以有蔽而屈其用,邪佞不為所蔽而肆其志。斯不亦难乎?偶题斯楼,益知惧矣。”在御府旧藏中发现珍稀宋槧,為昔日所失觉,由此感叹人才之埋没。赏鑑名刻法帖,不独观其笔墨,尤措意其文辞,以史為鑑,在在显示乾隆博学深思,怀抱古今。

      帝王治化之要在於文武相济。《日知薈说》為乾隆登基前课文,第一卷专论略云:“文以治内,岂内地绝不讲武略?武以治外,岂外地绝不敷文德哉?若然,则干戈起於肘腋,何以克戡?而延颈向化者,终古不霑王泽矣。惟夫文以济武,武以济文,而刚柔互施焉,则折冲樽俎,文非徒文也,武在其中矣;德威惟畏,武非徒武也,文在其中矣。”说理透彻,将文武关係上升至哲学层次,并付诸实践,由此而观乾隆御製《十全记》,其踌躇满志不难解矣。

乾隆一朝收藏富甲歷代,收藏著录繁多,宗教绘画有《秘殿珠林》,书画有《石渠宝笈》,藏书有《天禄琳瑯》,藏砚有《西清砚谱》,藏器有《西清古鑑》……故宫博物院承前代遗珍,故為昔日大内藏珍之渊藪。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办“怀抱古今──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艺术展”,目的為透视乾隆皇帝之襟抱。展览所蒐集之文物与乾隆密切相关,六个专题分以“襟怀古与稽”、“深心托豪素”、“欲以喻德章”、“製惟日趋巧”、“由来皆佛旨”、“逸志在高閒”命名,均出自乾隆御製诗、联,庶几概括其内容而率能反映乾隆皇帝格物致知,怀抱古今之旨趣。

      “怀抱古今”展览可让观眾认识史实中的乾隆皇帝,以多角度显示这位一代雄主,是多情诗人,是翰墨名家,是风雅主持,是好事鑑家,自然亦能透过这些珍品看到乾隆皇帝对构建清代文化的重大贡献。
                                                                           
                                                                                             

典章文治

栴檀香木盘龙纽“皇帝之宝”
清 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
通高16.6厘米 印面15.5厘米见方


青玉交龙纽“毓庆宫宝”
清 乾隆
通高9.6厘米 印面12.8厘米见方


碧玉交龙纽“十全老人之宝”
清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制
通高15厘米 印面12.8厘米见方


青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
清 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制
通高11.3厘米 印面13厘米见方


乾隆御题鹿角椅
清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御制诗
横92厘米 纵76.5厘米 座高53.5厘米 通高131.5厘米


乾隆《御笔文渊阁记》青玉册
清 乾隆中期
长24厘米 宽10.5厘米 每页厚0.7厘米


董诰楷书乾隆《御制文津阁作歌》并画山水成扇
清 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八五年)
字金笺 墨笔画纸本 设色
纵19厘米 横58厘米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清 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内府抄本
版框 纵28.3厘米 横17.1厘米

御笔书画

乾隆御笔《夜亮木赋》屏风
清 乾隆十七年(公元一七五二年)御制
屏心纸地 墨笔
单扇宽55.5厘米 高275厘米 计8扇 通宽336厘米


乾隆御笔摹唐寅《事茗图》卷
清 乾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御制
纸本 设色
画心 纵31.3厘米 横107.6厘米


乾隆御笔题唐寅画《事茗图》卷
明 清 乾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御制诗
《石渠宝笈》卷之五着录
纸本 设色
画心 纵31厘米 横105.9厘米


乾隆御题倪瓒款《狮子林图》卷
元 倪瓒名款∕明 佚名仿作 ∕清 乾隆御题
《石渠宝笈》卷之五着录
纸本 墨笔
画心 纵30厘米 横100厘米


乾隆御笔写生花卉卷
清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御制
纸本 墨笔
六卷 每卷纵18.5厘米 横30.2厘米


乾隆御笔行书《上元后一日曲宴廷臣》诗轴
清 乾隆二十六年一月十六日(公元一七六一年二月二十日)御制
洒金笺本 墨笔
纵116.8厘米 横59.8厘米


昌化石雕鸳鸯荷花“乾隆宸翰”
清 乾隆
通高15.2厘米 印面8.4厘米见方


田黄石“乾隆御笔”
清 乾隆
通高6.2厘米 印面长4.8厘米 宽4.6厘米

鉴古藏珍

《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拓本
清 乾隆初期*FN*
每开30.2厘米 横17.6厘米(半开)


乾隆御笔梅屏并题清人画《是一是二图》横幅
清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零年)
绢本 设色
纵76.5厘米 横147.2厘米


乾隆御定周鎛钟
春秋后期(公元前六五二──前四七六年)
清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出土
《西清续监甲编》卷十七着录
通高38.2厘米 铣距20.6厘米 重11.5千克


乾隆御题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

清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御制诗
长33.8厘米 宽30厘米 高12.5厘米


乾隆御题文彭“光风霁月”朱文印

清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御制诗
通高6厘米 印面长4.8厘米 宽3.1厘米


乾隆御府藏才兴父鼎
西周中期(公元前九六六──前八六五年)
《西清续监甲编》卷一着录
通高22厘米 宽19.8厘米

文玩清赏

乾隆款御笔题画诗墨
清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零年)、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年)、三十五年(公元一七七零年)、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御制诗


乾隆御题驼基石砚
清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御制诗
长18.3厘米 宽2.6厘米 厚3.2厘米


乾隆御题黄振效牙雕“渔乐图”笔筒
清 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制
清 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御制诗
高12厘米 口径9.7厘米


乾隆御题吴之璠黄杨木雕“东山报捷”
清初
清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御制诗
高17.8厘米 口径13.5 X 8.5厘米


乾隆款红彩御制诗里三清碗
清 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御制诗
高5.1厘米 口径10.1厘米 足径4.8厘米


乾隆款粉彩描金开光人物烹茶御制诗茶壶
清 乾隆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御制诗
高12.6厘米 口径5.5 厘米 足径6.3厘米


乾隆款粉彩蟠桃天球瓶
清 乾隆
高52.5厘米 口径11.3厘米 足径17.5厘米

吉祥法物

乾隆《御笔心经》
清 乾隆元年元旦(公元一七三六年二月十二日)御制
藏经纸 墨笔
开本 纵18.9 厘米 横 8.2厘米
版框 纵15 厘米 横8.2厘米


乾隆款青花矾红彩云龙蝠纹瓷五供
清 乾隆
炉高27.8厘米 口径16.6厘米 烛台高30.5厘米 底径13厘米 花瓶高26.5厘米 口径15.5厘米


乾隆款吉祥喜金刚像
清 乾隆
通高 31厘米


乾隆款四臂观音菩萨像
清 乾隆
通高43厘米


乾隆款阿弥陀佛像
清 乾隆
通高20厘米


乾隆款智行佛母像
清 乾隆
通高50厘米


乾隆款白地描金勾莲八宝藏草瓶
清 乾隆
高26.5厘米 底径10厘米


乾隆御题棕竹七佛钵
清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七五八年)御制诗
高14.5厘米 口径23.6厘米

巡狩游乐

清人画《乾隆赏雪图》横幅
清 乾隆
纸本 设色
纵98.5厘米 横204厘米


乾隆御制诗题郎世宁画《塞宴四事图》横幅
清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一七六零年)御制诗 / 1760
于敏中书
绢本 设色
纵312厘米 横554厘米


乾隆御题金廷标画《摹刘松年宫中行乐图》横轴
清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御制诗
绢本 设色
纵168厘米 横320厘米


乾隆御题李世倬画《皋涂精舍图》轴
清 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三十二年(公元一七六七年)、 三十四年(公元一七六九年)御制诗
纸本 设色
纵84厘米 横45.5厘米


徐扬画《乾隆南巡图》卷第九卷
清 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御制诗
于敏中书
绢本 设色
纵68.9厘米 横10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