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猜成语:省级优质课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4:55:56
一、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10分)
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5分)
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语言语调标准)(10分)
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20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15分)
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0分)
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5分)
十、时间分布合理。(5分)
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
一、仪表端庄,教态自然。
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说是给分项,但优质课的级别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么是教态?教态是老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教态是老师自身形象的体现,教态包括五项内容:1.表情,2.眼神,3.手势,4.站立和走姿,5.服饰。
①表情——恰当地运用表情表达老师的感情及对学生的意愿,如友好、期望、赞许以及友善的批评等。表情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②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蔼、亲切多与全体学生的目光接触,千万不要只看好学生,或考试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学生,更不要不看学生,目光不宜移动过快,不要在优秀生身上停留时间过长。平等和亲切是眼神和表情的关键。
③手势——手势有助说话,表达教师的思维,手势应舒展自如,切忌机械单一。我们可以在电影列宁在1918的讲话中受到启发。
④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势应端庄大方,移动应缓慢,站立的姿势和位置选择恰当,相对固定,必要时应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听清发音,但正面退回讲台,千万不要将臀部无数次对着学生,更不要单脚站立或倚墙、靠窗。
⑤服饰——服饰要整洁、大方;不戴不适当的饰物,如护身符、教徒饰物,不要油头粉面,不要过分化妆有失儒雅。
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课题来。
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参评者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八种:1.相关话题导入;2.复习提问导入;3.故事导入;4.悬念导入;5.直观导入;6.讨论导入;7.类比导入;8.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①相关话题导入。——在特定的情况下,师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交谈中进入课题。从学生所熟悉的偶像开始进入课题,你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某一个名演员,运动员,明星在自传中所表述的他在中学或小学时代时在课堂上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三个名人有三种回答,哪一种能让人接受呢?用实例表明,名人在求学时代并非是天才。
②复习提问导入。用问题作链条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参评者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也符合也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论。大家都会做但不一定都做得好,这种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怎么设问,对所学内容进行设问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创设的问题要有悬念,悬念度越高,学生的大脑思维量越大,学生的精力也越集中,学的效果才越好,但也要注意问题创设的层次和链条。
③故事导入。——一个生动的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从中选出最有吸引力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悬念导入。——教材中短剧、故事、传记等体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是学生最关心的,电视连续剧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从而提高收视率的,在这一方面,南韩的中年女作家所撰写的马拉松电视剧表现的最为突出。这类体裁的阅读文章,完全可以根据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来设置悬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⑤直观导入。——利用教材的插图、彩页或者根据课本内容自制一些图片和幻灯片的方式直接进入课题,当然这种课题必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要课题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才能被激活。
⑥讨论导入。——提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出课题。
⑦类比导入。——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差异导入新课,此种方法多用于理科教学。
⑧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有利于矫正青少年学生不正确的社会观点和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思辨中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点。
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
普通话是汉族的共同语,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的语言。这项要求是针对教师使用语言提出来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是知识传授的载体,作为传授载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规范性,普通话的规范指的是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这项规定或规范中的“流利”、“顺畅”就是对普通话熟练程度的表述。如果你是语文老师,你的普通话熟练程度至少应该是二级甲等,按山东省语委的规定,你的测试分数应该在87分以上,如果你要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你的普通话水平必须在一级乙等(92分)和一级甲等(97分)之间;其他学科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最低要求也必须在二级乙等以上(80分)。语言表达要富有逻辑性,要有较大的思维量,复句多,思维曲线长,要有鼓舞性,使人振奋,要富有情感,这里情感是指:振奋、高兴、悲伤、忧郁、沉闷、愤怒、激昂等。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度极强,恰当的语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可以提升人的品质。品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
何为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用知识形成的建构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或者叫做三个区域:A:知识的已知区;B:知识的最近发展区;C知识的未知区,知识的已知和未知大家都很清楚,那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指某一学科的某一章节的知识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在大脑记忆中稳定下来,有些定理或公式的应用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你不懂得这个知识形成的分布图,你就找不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里所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如果我们在知识形成的三个阶段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和非重点,那我们的授课率最多是总有效率的33%,如果明白了知识形成的分布图,我们授课时将我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那我们的授课效率至少是总有效率的66%,要想提高授课效率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下列方法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
①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熟练程度,通过提问时的表情也能了解学生对某项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学生我们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②作业批改:批改作业要记录学生的正误率,一般来讲,错误率超过了30%知识,必须重新讲授,批改中获得的信息一般比较准确。
③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学生的面一般比较窄,要达到全部面批面改在农村教育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我们对哪些学生要面批面改呢?A、经常粗心大意的,B、做作业不规范的,C、有抄袭历史的,D课堂情绪不高的,E成绩急剧下降的,F、因不明原因而学习不好的。
④课下交谈:利用课余时间对某些不放心的学生进行“直访”,面对面交谈,从他最感兴趣的领域谈起最后引入到主题来,这种说话比较轻松,了解的问题也比较真实,也能帮助你界定授课重点和难点。
⑤对大小检测的成绩进行分类排队,对试卷的正误率进行详细统计,详细的正误率能清楚地说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
这五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你界定B区和C区。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
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多媒体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城区的中小学,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辅助教学手段”这个原则,不能将一节课全部制成一个45分钟的VCD片,按顺序开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取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消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在的规定是:可以不使用多媒体,如果一定要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多媒体中的内容必须是知识最近发展区和知识未知区的内容,一般不支持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和进行复习。不使用多媒体也不会影响你的授课档次。
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命题,陈旧的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栋梁,他们的思维方法已制约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这就是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十三亿的一个大国,建国六十年了,一个诺贝尔获奖者都没有?原因何在?国家的反思结论是:中小学教材内容偏、繁、陈旧,教法陈旧、呆板。纵观山东省优质课的评价标准的变化我们也可看出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双基”,老师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只重视了“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要从单纯的关注知识与技术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属于一种知识灌输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堂灌。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意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所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特别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专家说,教师教书的最终目的和境界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过去评讲我们是“以教评教”,主要看老师教的怎么样,素质如何?现在我们评课必须“以学评教”,主要看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早在264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这时的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你举了一个角而学生推不出其他三个角来,你就不要重复了,因而,我们不难看出,灌输性教学法减少了学生的思维量,缩短了思维曲线,断送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发展,有些学科在五十年内也难以赶上。八十年代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八十年代恢复高考,百废待兴,只有满堂灌学生才能弥补被“文革”耽误了知识,到九十年代后期,有专家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断提问,学生踊跃发言就是好课,于是满堂灌发展到满堂练,从满堂练又发展成满堂问。“灌、练、问”发展仍旧是以教为中心,都背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论的原则。长期下去,学习习惯了被动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中国学生的他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大学教材固定不变教法依旧,几十年如一日,一届届学生重复着那老掉牙的知识,一本详细的课堂笔记可以传承十几年。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评课时我们一要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发展真理,掌握规律;这是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二要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而不发,自寻答案,悬念在悬着的时候才有欲望,才有艺术的魅力,点悟要讲究火候,补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时,引申要恰当。然而我们中不少人员,引而即发,速揭谜底,进而大声喝叱。不雅的语言脱口而出。三要看教师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是整体的,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二者是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
双边活动中常见的几种模式:
1、问答型模式:分层次设计问题,A级,B级和C级,问题深度和难度要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激活课堂气氛。
2、齐答型模式:老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全班学生踊跃齐答,一呼百应。齐答与个别回答要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一部分较好的学生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才能获得真实信息的反馈。
3、表演型模式: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练,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到黑板演算试题,并讲出思维过程。
八、课堂教学评价新视野六种状态
1、注意状态: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发言者(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看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2、参与状态: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自学进行练习(听、说、读、写);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指点帮助别人或标新立异)。
3、交往状态: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时是否言语得体;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4、思维状态: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展示争论;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5、情绪状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表情变化去分析评价;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6、生成状态是否全面投入学习: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
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
1、侧身写字,边写边移动,目光不时地与学生交流。
2、黑板分主、副区,以讲台为参照物,右边为主区,左边为副区,右边的板书内容一直保留在课终,不能随意擦掉,左边为副区,为解释主区内容,须在副区内画图,解例题可以一边用一边擦掉,如果内容可以把副区变成主区,但主区永远不可变为副区。
十、时间分布合理。
重点、难点所占存的时间应该不少于总时间的1/2。
优秀教师的七种修炼
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口若悬河,妙趣横生,动人心弦,扣人心扉。
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给人鼓励。
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意气风发,神采风扬。
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身为人典。
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旁让博引,犹如涌泉,专而精,博而透。
修炼自己的道德,让它公平公正,经得起历史长河的检验。
授课期间的七种批评方式
1、  商讨式批评
2、  激将式批评
3、  提醒式批评
4、  告诫式批评
5、  调侃式批评
6、  沉默式批评
7、  暗示批评
批评是一种更高级的表扬,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表扬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表扬达不到的目的。
课堂评价的视觉转换——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与新课标课堂评价的差异
传统评课观点
1.  知识与技能(双基)
2.  文本教材(统编教材)
3.  以教评教
①评教态 ②评语言 ③评技能
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独创能力,建国六十年来无人拿到诺贝尔奖,国家在反思这个问题。
4、学生回答问题,问题之间没有问题链,思维量最低,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少
5、课堂结构(是否严谨、顺畅、守纪律)
新课标评课观点
1、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文本教材与开发教材自愿相结合
3、以学评教,学生要全员全程参与,教师指导不再是学什么,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和创新能力,注重了人的个性发展。
4、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去解答问题,去质疑别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在这些过程中去体验、去总结、去感悟。
5、动静结合,“收、放”恰当,活而不乱,教学方式多样化,形散而神不散。
结束语: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基础教育导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县的教学目标的体现和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
做一个会上课的教师
——名师武凤霞讲座纪要
如何上好一节课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1.关注哪些习惯,比如学习中的基本习惯:站、坐、执笔、读书……
经常会发现学生站起来的时候歪歪扭扭的,不知道怎么样去读书。好的气质、好的风度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学生一定要把书拿起来,很漂亮得站着,这是一个最起码的习惯养成。
2.指导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习思考,学会表达。
听,不仅仅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们的眼睛必须像有一根线一样盯着老师,这样他们听课就会好很多。另外,经常有学生不听课,听课的时候不思考,那么老师就要想他们为什么不思考?第一,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想,所以就要教给他想的方法,比如说评价这句话写的好不好,就可以抓住字词标点来讲,考虑语言、动作、形态和颜色等。这样学生就会去思考,然后非常踊跃的发言。
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的言行
1.
教师的声音、语速
老师的语文要精炼,同时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声音是有高度的,声音太低了不行,太高了不行。语速也是一样,不能过快和过慢。要有意识的调整音量和语速。
2.教师的倾听能力和对学生的关注
老师倾听学生们的问题是有诀窍的。第一,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所有的问题,学生中预设的问题都要预设到。第二,学生发言,如果发现学生说错了要赶快思考,哪个地方错了,作为老师该怎么办?若学生说完了以后自己还没有想好,可以让同学们去交流,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课堂行云流水。
开学在即,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得做好准备,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迎接下学期的工作。备课之余,在网上观看了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做一个会上课的语文教师”,收获颇丰,有这么几句话我必须记住:
1、要想备好一节课,首先要有思想,有了思想的引领,就会有许多方法出现在你的教学中。
2、思想不会自己生长,必须建立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要想拥有思想,就要学会读人、读书、思考。
3、任何人都喜欢谦虚的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谦虚的心走近他们,那么任何一个人都愿意给我们讲他感悟最深的东西。
4、读书是需要虔诚和感恩的。
5、有人说读书是和伟人对话,每打开一本书,我们就打开了一扇门,不用预约,不用敲门,不用问候,甚至不用得到允许,我们就这样轻手轻脚地进来了,没有人说我们不礼貌,没有人督促我们离开,大师们沉淀了多少年的思索,沉淀了多少年的智慧就这样被我们轻而易举地囊括怀中,何乐不为?在读书累了的时候,我们就闭上眼睛,享受片刻的宁静。我相信,在这宁静中你能品味到----偷偷获取别人的智慧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6、在课堂上,要把自己的学生当作一个个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大家。
7、在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在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
8、课不能是写在纸上的,还要融化在心中。
9、苏格拉底: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
10:苏格拉底的教学特色在于他与人说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学校的教师那般深讲,而是与人讨论。
11、苏格拉底在学生面前永远是一个弱者,所以他能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依然光彩夺目地站在我们面前。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我们老师上课不要总想着我要教给你什么,而要总想着我要帮助你生成什么。
12、语文教师必须是极富情感的人,语言文字安静地躺在纸上,只有教师注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让文字活起来,展现语言的魅力。
13、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我们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14、一个教师要放开,不要总想着方法、手势是否到位,站在课堂上,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如此而已。
15、课堂上要着重指导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16、交流,不是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而是让学生的智慧相互吸纳,让学生的思维相互流动。
17、高度不是拿笔写出来的,是你在大脑中建构出来的,你的笔是听你的心的。
听完武凤霞老师的讲座,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武老师深厚的底蕴,睿智的话语折服了我,枯燥的理论在武老师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入耳中听。学习!不断地学习!

学生不想学的根源在哪里?
1.“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根源: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
这类学生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潜能优势。
2.“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根源:目标不明确
这类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需要明确目标,帮助其专业定位,给他看得见的未来,才能重新唤起学习动力!
3.“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根源:学习技能低
这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急需提升如:学业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各学科学习技巧等学习技能。
4.“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根源:认知能力低
这类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
5.“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根源:情绪不稳定
这类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07-10-19 18:54 来源: 作者:蝶恋花
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前 言 后进生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使用这一概念。约在1905年前后,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等人研究中小学辍学情况,运用各种量表对若干美国城市中小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大大低于其他城市学生的水平,他们用了“Laggards in Our Schools”一词来描述这群学生。“Laggards”可以直译成“落伍者”,还可意译为“后进生”。这大概是最早的“后进生”概念,意指学业成绩低下的学生。我国的“后进生”概念源自于前苏联。尤其是建国初期,受“一边倒”的政策影响,大量学习、借鉴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经验,教育领域自然亦不例外。在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常用“后进生”一词来描述那个时代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们,他们不仅测验成绩差,而且思想、品行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要求相差甚远。我国教育界接受了这个概念,把它运用于中小学实践当中,并逐渐丰富其涵义。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但是,在学校中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由于诸如应试教育和社会变革等因素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增多,这类学生还存在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后进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家庭的生活质量。从长远看,还将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隐患。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学校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使这些学生得到全面、主动发展的任务。因此,研究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从教师的职责来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教育好各类学生,尤其应该能够有效地转变后进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转变后进生几乎是每个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后进生的“后进”是一个相对概念。他们现在是后进生,在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我的努力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变成“先进”的学生;同时,现在“先进”的学生也会因为某些因素变成“后进”的学生。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脱离“后进”。其次,我们认为即使现在是“后进”的那些学生,也有其两面性,尽管他们主要表现出“后进”的一面,但我们坚信,在这些学生“后进”的背后,还有其“先进”和闪光的一面。
“差生”概念族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无异给部分学生判了死刑,给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深深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妨碍了我们的视野,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这种“放大镜”效应,使得被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在教师眼中一无是处。因此,“差生”概念的出现是教育发展的天大的误会。
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责任,既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成败的依据之一。转化后进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良好班风的形成和优秀班集体的建设。
减少一个后进生,学校就少一分困扰,家长就少一分忧患,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中华民族就多一分希望。可见,后进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归因分析
1.错误的教育观念“制造”了后进生
当今我国的教育并未彻底地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小学教育仍围绕着升学这一硬指挥棒转。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学校的命根。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放弃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的教育,时间久之便沦为后进生。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了后进生
在平时的教师与朋友的交谈中,我发现对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动骂动打,不讲师情;撵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种种,直接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二)家庭教育归因分析
1.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家长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的。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2.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家长是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家长自身不完善
父母自身不完善导致孩子后进。一表现为父母经常吵骂、大打出手,从而导致子女对爱的失落,对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二表现为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 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三表现为父母生活的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与婚外恋人厮混从而导致子女不想学。四表现为父母有一方不全,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样能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导致子女冷漠、孤僻、忧郁的性格,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思进取,而成为后进生。五表现为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做买卖赚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跑腿学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三)社会教育归因分析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目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中,无疑存在着一些“不洁净”的因素,当前的报刊、广播有关教育工作的报道,时常可以发现错误的导向。诸如: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标准,对升学率高的教师给予重奖,有的集团、公司、乡镇对考上大学的奖千元以上的奖金。一些学生是听着“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诸如此类的“口号”长大的。受社会错误导向影响导致后进生。
2.社会风气不正
社会不良风气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不高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黄色录相、书刊对少年儿童的毒害已多为人知,灰色文化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歌词既不“黄”更不反动,无非是爱呀、情呀、不问前程地“潇洒走一回”之类,使许多青少年灰退丧志,荒废了进取,过早地投入了对爱的寻觅、对情的追求,不思增长本事地去空手潇洒!小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但鉴于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较低,一经与社会上有劣迹的人搭上手臂,很快就会成为后进生。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进取的精神,不了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用意,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而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胡作非为,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
总之,后进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风、班风,并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阻力,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复杂的处境,其蔓延也使后进生的德育转化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成为许多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使我领会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三、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后进生在每一所学校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部分学生,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和教师都认为是一种负担,在思想上厌弃他们,在行动上不关心他们,甚至鄙弃他们,把他们推出学校,推向家庭,推向社会。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当然也应该包括后进生。应该认识到后进生同其他学生一样,本身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他们是能够达到基础教育的目标的。只是因为他们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习惯等起点低,心理素质比较薄弱,再加上“动力系统”的内部机制不够健全,他们才成为后进生。因此,如果我们针对他们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使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如果我们把改变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对他们充满爱心;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那么后进生也是可以进步的。因此,要提高后进生的素质,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用成绩好坏判定学生好坏的陈旧标准,不用固定的尺子和框框去衡量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显示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身心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认为,班主任可从“识”、“情”、“理”、“法”、“联”、“恒”六字入手来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要教育好后进生,首先要求我们班主任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低”,“人的五指不一样齐”,“一母所生的子女性格尚不一样”,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戴有色眼镜,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片面地放大后进生的缺点,抹杀后进生的闪光点。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后进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做到因材、因时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自卑感;教师只有仔细揣摩后进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后进生的心理倾向,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蔡小强,男,学杂费全欠,学习差,经常迟到,但不早退,好动,上课不专心听讲,但不捣乱,常与同学争吵、打架。老师找其谈话或批评他时默不做声,对抗情绪强烈。我刚接触他时,简直失去信心。几次找他谈话不见效后,对他总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斥责,导致他逃学一个星期。后来从家访中得知:他父母不和,经常争吵。父亲经常汹酒,赌钱,酒后,赌输钱后又常拿家人出气,母亲已离家出走,父亲也到外地打工。兄妹二人的生活、学习全靠年迈的奶奶料理,该生因其家庭情况为同学所了解,自己觉得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抬不起头。打架是因为同学给他起外号,他总觉得老师同学全看不起他,所以不想读书了。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心里十分难过,即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并就自己因误解而斥责他表示了歉意。然后又对他上学后不早退、上课不捣乱、爱好文体活动、听奶奶的话等优点大大表扬了一番,使他的心理慢慢恢复了平衡。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诚恳交谈,终于使他抛开顾虑,重返学校。回校后,我又说服与他闹意见的同学向他道歉。而我对他的作业批改特别详细,并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辅导他的功课。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地他变得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每次考试都达到80分左右。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胸中的希望。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站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教师要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教师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教师要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不断肯定他们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不断的交流中,后进生就会从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不断进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转化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开始。
班里有个女同学,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特别笨,智力不如人,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仅仅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不够的,而且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不是我们转化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转化工作不能停留在与后进生交朋友这水平上,而应在道理上做文章。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常是出于行为养成方面的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所以教师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要进行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小事情和小问题上,渗透着和溶化着大道理于春风化雨之中。只有从点滴小事的严格要求开始,才能把后进生从行为习惯上慢慢地转变过来,培养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还应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行为规范为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害。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养成。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现在的青少年,透过各种信息网络,见识广,口齿灵,即使资历所限,判别是非能力弱,但遇到事情总会推一把,他们既会争辩,也会诡辩。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我们除了坚持正面教育外,还需讲究方法。比如可以运用沟通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感化后进生;可以运用激励手段,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运用弹性教育法,宽严结合,通过缓冲使后进生逐步转化;可以运用诙谐法,故意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其能克服行为上的偏差,“智取”后进生;可以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于情感交融中让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呼唤、指导和建议,敞开学生的心扉,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四个结合: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相结合,既给予压力,又点拨调教;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有思的触动,又有行为的引导;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双翼;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相结合,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提高效率。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淘气、调皮的孩子反而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有这样一个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行为,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她却曾主动为班级体打扫课室。抓住这个情况,我先对她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她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她进行启发诱导,让她懂得小时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长大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鼓励她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再同家长统一要求,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干部对她关心帮助。使这个同学既明白道理,又深深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她真情善意地关心、爱护,从此痛改前非,改正了不良行为,在班上更加热情地为集体做好事,期末被评为班里“学雷锋,做好事”的积极分子,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走上了进步的道路。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开展“学革命烈士,当红色后代”的活动,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访问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开阔眼界,愉快身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好知识建设祖国的志向。(4)争当“红花少年”、“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一个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应该认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适当的家庭教育,并主动向教师反映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由于后进生得到双向疏导,进步较快。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好后进生。
家长李某的孩子加华,在学前班时是个淘气包,刚上一年级时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语文得了54分,数学得了58分。这下可急坏了李某,决心对儿子进行“高压处理”。上课不听话,回家打一顿,作业不完成,不准吃饭。这么一打一不准,似乎上课认真了,作业完成了。可原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呆子了。见了老师不叫,见了同学不睬,连家人都难得听见他一天讲两句话。后来,我多次跟家长交换意见,跟他讲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教他一些管教子女的方法。主要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对他进行一些关心,爱护。后来小加华变得爱学习了,对老师和父母也很尊敬了,在第二学期考试中语文、数学分别考了86分和96分。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积习难改。后进生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一两次的谈心、说服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后进生的心理形成及其表现,由于人的思想、个性、行为、习惯,因人而异,只要我们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其心态,运用多种方法,联系各界力量,做到对症下药,持之以恒,一定可以转化后进生的人格,收到相应的效果。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结束语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的缺点、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个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找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后进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而转变为先进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后进生的转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后进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作用。因为后进生的转化过程和结果,都伴随着大量的教育因素与刻苦学习、相互帮助的动人事迹,必然会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只要后进生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学生就没有理由完成不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后进生,只要后进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另外,后进生通过转化,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和素质上的提高,也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江月孙、王新如主编《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2.李红《怎样对待品德过错行为的学生》,《小学德育》,2001年第十九期。
3.关孔文《谈谈提高后进生素质的对策》,《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论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3
4.抓住差生转变的契机.教书育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8.
5.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怎样教学生想学、敢学、会学
一、教学生想学
让学生想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理想、前途、人生观的教育。
理想、前途、人生观的教育,主要是一个思想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谁都在做,但并非人人做得好的事情。做好这件事情主要应避免形式的单一化,课堂上老师的说教,班会也好,政治课也好,老师的一言堂,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其效力持久性不会很强,经常性的说教或许让学生厌烦,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思想教育的形式贵在灵活多样,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有个别谈心、讲故事、演讲、誓师、挑战、典型发言为形式的主题活动,以及记成长的记录,还有发挥橱窗、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形成一个立体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架构,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上进心、自强心。树立起积极的奋斗目标,学习才会产生需求和动力。。
(2)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是很重要的,老师要努力把课上的传播一些,语言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要善于捕捉知识的兴趣点,让学生体会求知过程中的乐趣;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兴高采烈、情趣激昂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变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有了这种心态,何愁学不好?
如何实现这一点?
一、肯定地说,必须废除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这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一个教学艺术、教学技巧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能说清楚的,和老师的素质、悟性有很大的关系。不会是所有人都能做得最好,但只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会让所有的教师做得更好。
魏书生等名家和洋思、杜朗口等名校的经验告诉我们:把学习真正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个理念下去组织教学,才容易实现兴趣的培养。
前面已经说过,教师语言要引人入胜,富有鼓舞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过程的组织更为重要,象洋思那样,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而老师只起好导的作用,像杜朗口那样,课上几乎都是学生争先恐后的,热闹非凡的抢学抢答,肯定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生敢学
这是一个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问题。就绝大多数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而言,有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十分差的。这些学生极差的学习成绩,反映出学生极差的学习品质,除了他们对学习没兴趣,不想学外,更对学习早已失去了信心,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学习好,这比没兴趣更可怕。
让学生敢学,说到底就是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差生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过去以及现在学习成绩差并不是自己笨。甚至比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还要聪明,成绩差的原因就在于用在学习上的功夫不够,只要在学习上也象学习成绩好的那样用功,成绩也会逐渐上去。
就老师来说,要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心理引导工作,通过主题讲解、讨论、谈心、日记回馈,课堂鼓励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的全体,分层推进,上课不丢掉任何一名学生,每节课都能让所有的学生有收获,有提高,务必分出梯度来,优等、中等及差生各有各的要求,特别是对差生,不求标准多高,只求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只要有提高,就要给与肯定,有进步就给予表扬。
要很好的做到分层推进,老师就要尽量少讲,尽量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事实证明,以老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的,极容易损害学生的自信心。
自学提纲要体现出分层,练习及习题的布置也要体现分层,中差生只要完成最基本的就要给予肯定。
考试测验也可以分层,要让差生也有得高分的可能。
总之,要让差生感到,学习并非很困难的事情。
老师要懂得这个道理,只要他学,学的少也比不学强,差生要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用急,慢慢来。
老师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差生并不笨,他只要入门,潜力是巨大的,但入门要靠老师的引导,在这个引导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赏识是至关重要的,而严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生会学。
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做任何事情,方法很重要。
要让学生会学,就需要老师把学习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知道,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学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而这一点,有些老师可能还不是真的明白。
为什么现在许多学生不会学习?是因为老师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学习,许多老师上课还停留在教师的“讲”上,认为你不讲,你不教,它就不会,或者认为,我将它还不会呢,让他学不就更不会了。孰不知,正是这样的老师扼杀了学生学的技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降低甚至丧失了学习的能力,对老师产生依赖性,离开了老师的教就不会学习了。这对学生的终身影响都是负面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要变革老师的教学手段,授课模式。
授课模式可能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原则肯定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学习真正地教给学生。
魏书生语文教学的民主化,使得学生在二三十天没有老师讲课的情况下,基础并非很好的学生,能按老师预设的要求下自主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洋思的先学后教,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能学会的,老师一律不讲。学生按照老师科学设置的学习提纲进行自学。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杜朗口的经验更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有的老师以启发式为主,固然比一言堂的讲授要好。但是,单纯的以问答为主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实际上还是在以老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有限的。
纵观各种方法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坚决废除老师的满堂灌,废除以讲为主的落后方式。让每个学生想学、敢学。就其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说,就是让学生“会学”。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总是听到老师在埋怨学生不愿意学习,总是与自己不配合,“刀枪不入”。难道这些真的全是学生的错吗?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做到上述林老师、胡校长那样,我想学生还是能参与进来的。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因为失去了参与的动力,更是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第一教师必须饱含激情走进教室。正如俞敏洪所说:“不管你在课下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你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是今天刚离完婚,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也必须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对未来对学生充满热爱的人,是一个充满激情、能够在课堂上蹦来蹦去的人。”课堂激情表现在老师的言语之中,实在没有激情的,可以将自己的语调调到高音部,语速调快一点,让学生感受到你充满了活力;课堂激情表现在老师的表情上,一堂课不能总是一个表情,必须有喜怒哀乐,必须与学生的感情同步,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激情表现在老师的动作上,老师不能始终一节课保持一个姿态不变,身体语言是老师的基本功;老师的激情表现在老师的个性上,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室一定是老师展示自己个性的地方,一个好老师一节好课一定是老师个性飞扬的。
第二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更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书写大写的“人”字。纯粹的知识是枯燥的,是单调的,是无聊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因此做为一个老师如果一节课都在讲知识,一定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难免有学生睡觉或干其它的事。况且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即使被学生接受了,掌握了,又能有多少用呢,又能记多久呢!一个月后忘记得差不多了,而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学习的习惯,这些学生是可以终身铭记的,一身受用的。因此一节具有吸引力的好课,必须渗透做人的教育。
第三教师必须是一个“全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深厚了专业知识,必须对整个中学的学科体系非常熟悉,某一个知识点在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分别教授到什么程度,心里必须清楚,这是最基础的。除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外,教师必须涉猎广泛的其它学科知识,不要求对其它学科进行教学,但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的时候碰到问题,你必须有能力给学生指出迷津。
第四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并与你的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你教授的科目有用,有立足点,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有用的学科。
当然一节好课,一节吸引学生的课还有很多条件,如老师的亲和力,有些老师专业水平不是太高,但他(她)能与学生混到一起,打成一片,学生非常愿意接受他(她)的教育,课堂效果不错,教学效果也好;老师必须具备幽默的语言、良好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必须给予所有学生以关注,不能只注意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等等。
只有发掘了学生的需要,学生才可能自觉参与到你的课室中来,才可能上出一节吸引学生的好课。“强按牛头喝水”的课、“照本宣科”的课肯定不是学生愿意听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梁恕俭
老师首先是人,要活在现实中,所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必须是一个识时务者,打心眼里热爱教师工作,并有职业幸福感。那些纯粹为稻粱谋,这山看着那山高,经常抱怨怀才不遇者,他永远成不了好老师。原因很简单,“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离开了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失去了对灵魂工程的敬仰,怎么会春蚕吐丝诲人不倦呢?
好老师不一定要被校长认可,但一定要受学生欢迎。好老师有着高超的授课本领、融洽的师生关系、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他甘愿舍弃物质的诱惑,从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享受师爱的快乐。好老师的学生毕业了,还会受到他的精神的感召,是一位能够引领学生未来的真正长者(这里的“长”和年岁无关)。好老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他不为“红本本”而折腰,更不因“补课费”而掉价;他活得自然真实,活得光明磊落。
好老师不是春蚕,更不是蜡烛,而是阳光雨露、大地春风。他不是背着一桶水,把学生的空杯子斟满,而是喝水寻源,走近自然,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痛饮生命的琼浆。好老师用不着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滋养学生成长,而应该在生唱师和中教学相长,在阳光雨露中共同感受“生的美好、爱的珍贵、学的必要”,好老师是“师爱化春雨,润物细无声”,好老师是“厚德能载物,造化钟神秀”,好老师是“东风擂战鼓,大地起红潮”。靠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并不值得推崇,值得欣赏的是“洒一身阳光,借天然雨露,与学生共享”。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老师喜欢把“野草”当成“娇花”来侍弄,他懂得尊重的价值与平等的重要。
好老师得有激情,视教学为艺术追求,视上课为精神享受;好老师得有魅力,靠知识的吸引而不是言语的督促,靠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威严的挤压;好老师得有灵性,让学生由衷地钦佩,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思想解放思想;好老师得有创新,满足喜新厌旧的人性,追求鲜活灵动的课堂;好老师要有耐心,百问不烦,千讲不倦,能看到并表扬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好老师要有恒心,耐得住寂寞,讲台可站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好老师要淡泊名利,特级不入法眼,神马都是浮云;好老师要有高远的追求,著书立说,多施恩惠,虽不说“让中国教育因为我而改变”,但能保证他的学生们会终生受益。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好老师要有效率观念,会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能如饥似渴地加强学习,还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力。好老师不愿重复机械的操作,他会想方设法追求高效,他会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他会假物借器,长出三头六臂。好老师要喜欢写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得需要记录,经验需要总结;成绩需要宣传,英名需要传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使教学没出路,说不定撰稿有收获。在这个并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写作去疗伤,需要写作去释放,甚至需要写作来构建精神家园,以求最终的栖居。
当然,想完全做到,很难很难。人生可以没有灿烂,但却不能甘于平庸;不管我们离“好老师”的标准有多么遥远,也要用前进的脚步去诉说对它的向往。
教学技能大全
一、组织教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控,以便使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秩序井然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得到好的效果
1、组织教学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根据不情况创造不同情景。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讲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2、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人、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
(1)管理性组织: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2)指导性组织: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包括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对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等。
(3)诱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考路线,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二、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
1、导入的作用
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程。
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导入的类型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理科教学中的导入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理科教学最常用的方式。
②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导入。根据学科的特点,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教具来揭示道理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③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小的实验或练习,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本节要讲的主要内容,因而课题随之被揭示出来。这种导入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心理,使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或本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引入,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⑤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能激起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入。推理是人们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思维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它是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进行推断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3、导入技能的构成
导入的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典型的导入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①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②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即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③明确目的  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
4、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2)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3)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4)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想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有考虑可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该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还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
三、提问技能
1、什么是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提问是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
2、提问的类型和特点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实、现象、过程、原理、概念、法则等;有的需要记忆,有的需要理解,有的需要分析、综合等;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是千篇一律,应包括多种类型。
根据提问的概念,提问的种类课分为检查知识和创造知识两大类。检查知识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学习者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步需要深入的思考,判断时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为正确或错误,这类问题又称为低级认知问题。创造知识的问题时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出,判断时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性。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因此,这类问题又被称为高级认知提问。低级认知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包括哪几类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分述如下:
(1)低级认知提问
①回忆提问  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释一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回答这类问题,一般多是集体应答,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掌握的情况。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师生之间好像交流很多,但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经过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只是应有所节制。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②理解提问  根据要求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理解提问课分为三种类型:
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以便了解学生对问题是否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一般来说,理解提问用来检查最近课堂上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情况。多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级的提问。
③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在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理科的概念教学常用这类提问。
(2)高级认知提问
①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源,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或者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这不是高级思维活动。
②综合提问  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崭新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评价提问  在分析提问或者综合提问后,无论答案怎样出色,都应要求学生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对答案进行分析,估计其价值。杜威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给出判断的理由,这样做会使他们回答问题时的理由十分明晰。因此,对评价提问的回答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必须让学生独立建立起正确的价值、思想观念,或者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他们评价的依据。
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通常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觉得……?为什么?
你细化……?为什么?
3、提问过程的构成
从教师的最初提问初的反应、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引导出事先希望得到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分析和评价,这个过程称为提问的过程。提问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
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提问前要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界限标志,表示由语言讲解或讨论等转入提问。
(3) 陈述阶段
陈述所提问题并做必要的说明
①点题集中  引导学生弄清要提问的主题,或使学生能承上启下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②陈述问题  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述出来。
③提示结构  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
(3)介入阶段
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才引入此阶段,教师以不同的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
②催促:让学生尽快作出回答或完成教学指示;
③提示:提示问题的重点或答案的结构;
④重复:在学生没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
⑤重述: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词句重述问题。
(4) 评价阶段
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①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
②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
③追问: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
④更正:纠正错误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⑤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⑥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
⑦扩展:就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生成果或展开新的内容。
⑧核查:检查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4、提问的要求
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学生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还必须掌握提问的要求。提问的要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
(1)清晰与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尤其在进行高级认知提问时,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对于某一问题,教师或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研究的人可能认为时简明的,清晰的和连贯的,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由于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就可能认为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另外,问题的措辞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也会影响到提问的清晰与连贯。
(2)停顿与语速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停顿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
关于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低级认知提问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高级认知提问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如果以较快的节奏提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题意,就会造成混乱或保持沉默。
(3)指导与分配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对答案也比较满意。这样教师对他们注意较多,乐于让他们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并不慢,可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一般不积极要求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成绩较差,又不善于表达。于是,教师往往对后两种人注意较少,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把班级分为一小组积极参加者和一大组被动学习者。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班级里谁积极参与活动,谁对活动不感兴趣;其次,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先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地赶上去。最后,要特别注意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些区域常常被教师忽略。
指导主要是对不愿意参加交流的学生的指导。在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威胁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
(4)提示与探询
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学生应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应答完整就需要提示。提示的目的主要是是学生的回答要点突出,指示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为了使提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根据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提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使起回忆已知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回忆)
如果是因为旧知识遗忘太多,不能把已学知识和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或因为思想紧张不能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而不能回答问题时,应提示其回忆从前学过的事实、概念或生活经验、体会等。
②使其理解已学过的知识(理解)
如果是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没有理解,而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就应了解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理解的情况。了解的方法是让学生对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
③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分析思考)
如果是因为学生找不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或者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而对问题不能进行完满的回答,就应提示其对和问题有关的事实、概念等进行解释,分析思考,从而使其明确回答的根据和理由。
④使其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应用)
如果是因为不能把已学过的概念、原理、法则或技术等和问题联系起来,不能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就应有意识地提示其回忆这些概念等的内涵和外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⑤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综合)
根据学生已回答的事实或条件,提示其进一步思考,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想事物的可能结果。或者加入新的材料,引导其预想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新的综合,产生新的想法。
⑥使其进行判断和评价(评价)
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结论,提示其依据已学过的原则、概念或定律、规则等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及评价其价值。
5、提问的原则
作为提问的一般原则,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和提问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要准备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②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
③要注意问题的表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最好用学生语言。
④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把问题设计合理,并能预想到学生的可能回答和你的处理方式。
⑤要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思考的进程提问,把握提问的时机。
⑥要以与学生仪器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
⑦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⑧当学生理解不透彻或抓不住重点而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侧面给予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临时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⑩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确认和分析,强化学生的学习。
四、教态变化技能
1、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教态变化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语言的变化,它的中心任务是要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口语,即用非语言来组织学生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声音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以及沉没等,都是教师的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用信息传播的观点来分析,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语所不能代替的。需要指出的是,刺激的变化并非绝对的刺激等级的变化和增强学生的惊觉反应。有充分的生理证据证明,刺激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发作用主要是获得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只有你抓住学生的注意时,他们才更喜欢向你学习。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的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与我们的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意义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生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拨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2、教态变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 身教重于语言。
(2)激励作用 教师除了能使课堂生动活拨外,还能为学生的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启发作用 教师非语言的教学行为的重要特点是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它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
(4)强化作用
教师非语言教学行为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楣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教态变化的原则
①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②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只有使学生能理解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③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过繁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过简会显得呆板,都会影响效果。
④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动作要适度,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五、强化技能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调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的理论基础,早先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理论。现代又源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的信息强化理论。
所谓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1、强化技能的目的
①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③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④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便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会有某种个人的色彩。教师若能在强化的同时关注他的心理特征,会更有助于增强强化的效果。另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也不同。教师在给予强化时也应考虑这种不同的因素。
2、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技能的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诸如激励赞扬的语言,期望称赞的目光与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和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技能主要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等类型。
(1)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语言强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语言强化、书面语言强化和体态语言强化。
(2)活动强化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硬逼着学生去做,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把学习看成一种苦涩的事情。
(3)符号强化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教学活动。
3、强化技能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多样性  单调会引起学生乏味,故强化的方式要经常变化,强化的类型要根据所授课内容的特点经常变化,使用的语言也要变化,要又幽默感。
(2)个性化  强化要顾及强化对象的个性及行为程度,强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表现,注意以内部强化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用正面强化,不用或少用反面强化。
(3)针对性  给学生的强化应明确、具体。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不同分行为用不同分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较差学生的微小进步。
(4)实效性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早易使学生慌乱,阻碍探究活动分进行,过晚易使学生失去帮助的良机,甚至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4、应用强化技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运用强化技能时,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并以表扬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
(2)恰当性原则  要注意运用强化技能应合适、自然、恰到好处。如采用动作强化时,过分频繁的走动和接触学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适合班级、年级和学生能力及特点。
(3)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热情真诚,对学生充满希望、关怀和信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4)及时性原则  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对于学习行为或纪律行为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强化他们的微小进步。
(5)间歇性原则  当期望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了,要逐渐减少强化的次数,直至最终在每一间隔时间后,偶尔给予强化。这种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养成的行为,比经常强化更为有效 。
六、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1、板书的作用
①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
②板书和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可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表达问题上它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③板书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比语言富有直观性。尤其是板图在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方面,是挂图、幻灯不可比拟的,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板书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⑤一般是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可以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因此,它能突出教学重点、关键,解决教学难点。
⑥形式优美、设计独特的板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作用。独具匠心的板图,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的甚至使他们终身难忘。
2、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形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从语言的运用来分有提纲式、语词式;从表现形式分有文字式、表格式、图示式;从内容来分有综合式、单项式;从结构来分有总分式、对比式、分列式、提纲要点式等。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板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  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契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便于抓住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词语式  它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连贯思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表格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还可先把内容分类有目的的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
(4)线索式(流程式)  以教材提供的线索(时间、地点等)为主,反应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能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记忆和回忆。
(5)图示式  在板书中辅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书法。它的特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许多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事物往往一经图示,便一目了然了。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长久地欣赏玩味。
(6)总分式(括弧式)  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或先讲整体结构后分别讲解细微结构的教学内容。这种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结构,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7)板图  教师边讲边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形态、结构等用线图画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板图在辅助讲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方面,不但优于语言,有时也优于挂图。
3、板书与语言的配合
板书与语言讲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传递教学信息。结合的形式有先写后讲、先讲后写、边讲边写等几种,但又是经常结合使用的。
先写后讲,一般在需要学生对某一事物先有一全面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细致地讲解。先讲后写,通常在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内容的要点或讲解新知识时使用。边讲边写,图示式、板图等形式的板书适合于边讲边写。
4、板书的原则
(1)书写规范、有示范性(2)语言准确、有科学性(3)层次分明,有条理性(4)重点突出,有鲜明性(5)合理布局、有计划性(6)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七、结束技能
结束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采用的行为方式。
1、结束的作用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的。最加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是不仅要使以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的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结束的类型
在教学中,结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认知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其方法如下:
(1)认知型结束  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虽然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但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2)开放型结束  它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结束的方法除了对全课归纳总结、引伸拓宽、与后续课承上启下外,还有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决定。在对一堂课的设计中,怎样来结束一个课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教学才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或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
3、结束的过程
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  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4、结束的原则
①结束时要及时多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②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③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④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⑤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
⑥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⑦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教师子女教育之痛
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怎样做教师
一、做有方向感的教师
我们很多人选择做教师,并非是从填写师范志愿的那一刻起,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之言、考分限制或者想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等到做了教师,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真的那么大,于是就抱怨:人民教师吃苦受累,教书育人满身疲惫;天天学习不懂社会,囊中羞涩见人惭愧;抛家舍业愧对长辈,仰望青天欲哭无泪。于是,站在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迷惘,痛苦,麻木,对工作得过且过,心里总巴望天上掉下一个发财致富或者跳出教师职业的机会,让自己翻身农奴得解放。可是,这个身有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教师要跳出教坛,就像去爬一堵倒向自己这边的墙;教师想发大财致大富,就像去吻一个倒向别人怀抱的姑娘。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就明白:这是世上最难办的两件事!为什么?因为方向错误。不少教师就是在这种方向错误、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和痛苦,在痛苦痛悲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现在的社会,大棚把季节搞乱了,广告把市场搞乱了,钞票把人心搞乱了,所以很多人都好像吃了兴奋剂,躁动不安。市场经济又不断制造快速致富的神话,象什么超级女生,什么彩票中奖,什么股票暴涨,都能一夜暴富,但是这个神话对于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有个笑话说一位大妈七月初一在烧纸钱,边烧边念念有词:死鬼,收到了千万别再买基金了,还是买点豆子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做鬼都不要贪钱,莫说是做人。其实,钱少才是自家的,钱多了可能是大家的,太多了就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教师靠职业收入成为富人,方向错了,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现在,我们不少教师在清苦中步入迷惘,无法坚持用自己的教育良心,对所面临的工作做出正确、清醒和公正的判断;有的教师,本来有棱有角,没过多久就被周围的人、周边的环境所同化;有的教师,教学能力与教龄成反比,越教水平反而越低。这些都是缺乏方向感的表现。
学校需要有方向感的教师团队去支撑。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面向学校发展的愿景,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一种目标,一种方向!教书育人的方向。目标决定精神,方向凝聚力量!如果到目前为止,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说,你想不做教师又没好的门路,整天在错误的方向上空想和臆想,那么我奉劝你一句:用心做好当前的工作,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今天用心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对你今后的人生绝对有用。想当领导一定要学会追随,想当爷爷一定要先当孙子,这是常识。不要老是埋怨:做人的不如做狗的受宠爱,做事踏实的不如挑拨离间的受信赖,做假忽悠领导的反而比尽心尽力工作的更豪迈。请你不要埋怨!命苦不能怨政府,惭愧不能怨社会。对一份职业的工作方向的定位,如果没有理性就要有感性,如果没有感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那就是半辈子的不幸!因为你的一辈子有半辈子是在上班。
教师的方向感有两条底线:一是知难而进,踏地而行,真正做教育;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做研究。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无论是教一门功课,还是带一个班级,一定是一个踏地而行并且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有一些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都善待你的学生,每天你都帮助问题学生纠正错误,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么样,每天你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把小事琢磨透,把小事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比如经常有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课,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是不是漫不经心的提醒一下:“睡觉的同学,请注意!”你细想没有?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无法听懂而不听?还是因为他预习懂了没有必要听?是因为教学进度太快而无法听?还是因为他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不听?是因为他通宵上网太想睡觉?还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想睡觉?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是在做真正的研究。能把一件件这样的教育小事做好的老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因为课题研究的方向定位错误,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必然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二、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一个教师对工作没有责任感,即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现实已经证明:有成就的教师往往不是最聪明的教师,而有责任的教师往往就是最成功的教师。从我们的职业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出点成绩来,都要有职业责任感。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岗位就意味着任务。作为学校的一员,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应该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以热情和责任去工作。当前,我们有些教师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感,有四种表现:一是自由和散漫。总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公办学校,做多做少,做坏做好,工资一分钱不少,社会主义就是好;总是认为学校的事与他无关,他之所以要做是因为学校要他做,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最后归结为碌碌无为。二是蔑视和抵触。对学校纪律嗤之以鼻,对岗位职责玩世不恭,对工作制度蔑视抵触,对工作意图怀疑对抗。三是非议和无聊。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这么一种怪现象:有些事没人做,有些人没事做,有些人不做事;没事做的人盯着做事的人,不做事的人非议做事的人;没事做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品评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有些不做事的人很无聊,老想着滋事闹事,无事生非,耍小聪明,搬弄是非,煽阴风,点鬼火,乱反映,乱告状,简直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祥林嫂,无论走到哪儿,一张嘴就能让你感到扑面而来的水深火热,使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不做事。结果,好事做不成,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事,短期能做好的事变成长期才能了结的事。四是逃避和推卸。工作过程中假装不知道有责任和任务的存在,当工作出现了糟糕的局面,就推说自己并不知道有关的任务或责任,以此来逃避或者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说到教师的责任感,领导一般习惯于说:你们要有对中华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些说法的确很崇高,但让人感觉到“高不可攀”。我们并不是享有盛名的先进模范人物,没必要老是把“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感谢CCTV,感谢中央电视台…”之类的话挂在嘴上。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哪能为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负责?当一个人被要求为许多负不了责的东西负责,久而久之就什么责都不负了,这确实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医师违反医疗规定医坏了病人,他要为医疗事故负责任,可我没有听说过教师为教坏了一个学生要负什么教育事故责任的。如果学生读书很差或者犯了错误,老师一般都是训斥家长。几乎每一所学校编校史时都写培养出了多少领导人、行政长官、科学家、模范人物或者明星,从来没有哪所学校交代本校毕业生有多少人发癫、养猪或者坐牢。人的发展成长实在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教师也实在是负不了那么多的责任。那老师究竟要负责什么?老师的负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老师不会为国家、为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没有未来而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但职业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未履行教育职责负责。所以,学校要实施工作责任追究制。一些明显的教育失职行为必须要被追究责任,比如:不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教学秩序,不落实教学常规,不执行工作常规,不履行安全职责,班级管理懈怠无序,对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言行不予制止和纠正,等等。如果不能履行工作职责,将付出代价。
教师的责任感有两个体现:一是对学生负责;二是对自己负责。
谈到责任感,就必然要说到对学生负责。我认为,教师追求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如果你没有教育教学的能力,你还能对学生负什么责?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种“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的“爱”。失去了责任感的教师,会在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心。教育良心的群体丧失会使学校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谈到责任感,也必然要说到对自己负责。我认为,教师用心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成效,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坚守岗位,完成任务,这只是岗位要求。用心工作,把事做好,这才是工作负责。什么叫用心?用心就是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无论是在行政职位上,还是在教学岗位上,无论是在教辅岗位上,还是在后勤岗位上,我们都要秉承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务实的态度,并表现出一种有效执行的工作能力。如果我们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每天被动地、消极地工作,每天不停地抱怨工作,那我们的环境会自己变好吗?心境会自觉快乐吗?收入会自动增加吗?不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做“三等残猪”。哪“三等”?一是等待下班,二是等待工资,三是等被淘汰!我觉得: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境不妙,工作越做越糟糕。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现就是:人可以经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感,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在“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的年代,一个教师有约束感,才懂得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哪些话现在还不能说;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话说了也没用,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公正,我也相信逆反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但是,逆反不能成为逆行,放松不能变为放纵,逆反要遵循起码的规则。不管你有多少独特的见解,当你聆听中国式领导发言的时候,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要嗤之以鼻和放纵逆行,尽管你听到的可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冠冕堂皇的话不会是错误的话,听一听,尽可能地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作为老师,用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社会就是这样。
谈教师的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有的老师认为不受纪律约束、我行我素是个性的解放;有的老师觉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是个性的张扬;有的老师眠梦都想做个“领头鸟”,彰显一下个性,无所敬畏,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其实,这些都是你自我感觉良好。我告诉你,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和做法就是:枪打出头鸟!有些老师觉得违反一下学校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小事。小事上放松,越放就越松,最后就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然后有小事离校,到最后没事也离校。为了这个很普通的上下班纪律,你可能逼迫学校无可奈何之下使用指纹考勤机,哪就悲哀了。面对指纹考勤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环境中,看起来最自由,实际上最没有自由。我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小口瓶子里面有五个球,每个球上有一根线,五个人每人拉一根线,球可以从这个瓶口里面出来,但是一次只能出一个球。中国和日本两个团队比赛,看谁先把球全部拉出来。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一、二、三、大家就争先恐后一起拉,结果全部卡在瓶口,一个都出不来;但日本人是这样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很快就全部拉出来了,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规则和条理。中国人乘电梯、坐火车、搭班车、逛超市,大街上开小车的、驾货车的、骑摩托的、踏单车的、走路的,甚至包括进会议室开会,都喜欢挤,不讲规则,不讲秩序,电梯或车子一停,你出也出不来、进也进不去,整个一片混乱,摩擦系数太大,摩擦成本太高,这是一种社会成本的浪费。不客气地讲,不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到恰到好处,因此学校纪律和制度规则必须存在。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制度和纪律的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我们有些老师,总以为领导有意和他过不去,以为学校的制度和规则是领导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我觉得,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时代,对于纪律没有一个强制的规范执行期,封建社会过来的农民也好,商人也好,文人也好,都是没有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所以,我们少数老师有那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绝对不可以放任。人们常说军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不要错误地以为军队有力量是因为有枪有炮,军队的力量是来自纪律。没有纪律的军队,依然是散兵游勇。没有纪律的学校,必然是乌合之众。
教师的约束感有两条底线,一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二是控制好工作和生活的情绪。美国人写信先写姓名,再写某号某街某区某城,最后写“美国”;中国正好相反,先写“中国”,再写某城某区某街某号,最后写姓名。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就是把国家和集体放在个人之上,不管你愿不愿意,这种意识真实地、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并不想说,中国式的集体意识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中蔑视它,吃亏的多半是你个人而不是集体。教师要控制好工作和生活的情绪。愤怒可以出诗人,但愤怒绝对不会出教育家。一个愤怒的人和一头愤怒的猪没有多少差别。人一愤怒,全部知识修养、经验学识、智慧理性都荡然无存,只会像猪一样咆哮,但还是逃不掉被屠宰的命运。制住了怒,才能看得见路。教师的怒火中烧,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宣泄一旦伤害到学生,会把一时的痛快演变成一生的痛苦。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瞬间控制不了自已的情绪,所以酿成了终身遗憾的苦酒,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有激情加无约束,等于用良好的愿望铺平通向地狱的道路。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希望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要善于克制。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有激情,你就可以像《红高梁》中所唱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吗?显然不行,还要有约束。否则,就会“大红灯笼高高挂” 。
四、做有学力感的教师
教师的文凭学历不等于教师的教学实力,教师的学习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实力,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潜力。文化大革命时期,贫下中农也可以管理学校,当然谁都可以当老师。现在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就像医师要行医执照一样。美国有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律师、医师、教师、会计师等,如果每年没有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在,我们的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但基本上是走过场。教师职业进修和培训没搞扎实,导致很多教师的工作底气不足。所以总是抱怨教育要求高,抱怨教学工作累,抱怨学生素质差,唯独不抱怨自己不学习。这是典型的缺乏学力感的表现!其实,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应该想到学习和提高,而不是一味抱怨要求高、工作忙、学生差。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我们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是事实。我们有的老师很搞笑,总是说别人班里的学生比自己班里的学生好,总是说别人学校的学生比自己的学生好,总是怪自己班里的学生不好,老是一味抱怨自己班里的学生笨,所以他那班的学生不能提高是正常的。其实你仔细想想:别的班级、别的学校学生比你好,他会到你的班里来吗?别人的学生再好,是到不了你班里的,你只能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天天讲,你讲三年五年,一中的学生也不会到你班里来。你越讲就越没有底气,越讲就越没有信心,越讲就越容易犯错误。
教师的学力感有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是读书研究;二是有效备课。
教育教学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于读书研究和教育理念的内化。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知道自主、合作与探究,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涛声依旧,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就抱怨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操作方法,就说“观念指导行动”、“理念引领行为”是正确的废话。其实,你没有通过研究来内化别人提出来的理念,你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不会被那些理念所指挥,所以你就觉得别扭。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生涯中永久的事情,所以要研究。多读书,多研究,多听课,多学习。读书和研究使人具有深沉的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才能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法。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没有研究,上起课来就感觉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教育理念、课改理念不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理念要落地,要转化成实践。现在外面很多花枝招展很诱惑人的瞎讲:一会儿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会儿又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会儿改变教学模式,一会儿又转变学习方式。我觉得很多都是不那么实用的。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到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圆不溜秋,看来看去找不到缺口。转变学习方式,谁发明的?上海人发明的。这句话目前对我们没用。你从哪里往哪里转?从接受式学习往研究性学习转?教学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知识问题,知识都没有具备,哪里转得过来?哪里会转成能力?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解决知识问题就是要接受式学习。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抓诵读记忆、抓知识积累、抓练习纠错。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不少口号是值得讨论的,我不是说有错,但是值得讨论。
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自哪里?来自于有效备课和教学理念的转化。要把教学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操作流程,就要实实在在地备好课。我们很多老师的备课现状是“四个基本不做”:对教材内容和课标考纲基本不做研读,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基本不做考虑,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基本不做分析,对课堂活动和选题安排基本不做思考,把备课当成单纯的照抄《参考教案》上的教案,或者不加任何剪辑的网上下载教案,导致备课本上写一套,课堂实施另一套,课堂教学中问题成堆、漏洞百出。课前不备课,上课老出错;教案老一套,上课唱老调。这样的备课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充其量只是一种应付教务处或年级检查的摆设而已。实实在在的备课是什么概念?用心地研究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充分地了解学生,这就叫实实在在的备课。一是研究教材,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哪些例题、讲到什么程度、完成哪些相应的习题。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三是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准确地把握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四是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
五、做有专业感的教师
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要求,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感。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知识只能奠定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才能带来教育教学的灵气。教师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师,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我们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
教师的专业感,有两条底线:一是教育遵循规律;二是教学实事求是。什么是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是不能速成的,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我们现在讲很多教育规律,越讲越糊涂。什么是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是教育规律。什么是实事求是?照本宣科不是实事求是,每一段教学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几乎所有上不好的课,都是相关准备知识有问题,所以你再教也是教不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没有学会,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不需要教的,你教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要转化为一元一次,还是不会。人家浪费表情讲一元二次不等式,你想方设法先把一元一次不等式教会。这就是遵循教学规律,这就是专业的表现。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我们很多学生经历着相当严重的学习过程的反复失败,所以他就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不好好读书,天天向下。学习过程的反复失败本身就告诉学生:你英语是学不好的,你数学是学不好的!他天天都是这么一种概念,因此他就不想学英语,也不爱学数学。所以我们强调要搞好集体备课,用专业的眼光,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起点、进度、内容、要求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把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变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
在我看来,一个具有专业感的教师应当有以下特征:
(1)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其实,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该付出“只教书不育人”这种惨重的代价。我说一个教师要有心灵的力量,就是要坚持在“育人”的基础上追求那人见人爱的分数。中国人就有这个习惯,凡是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希望下一代拥有。谁都想考高分,谁都想上清华,但是他的可能性在哪里?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力、素养以及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哪?全国1000万高中毕业生都上清华行不行?也容易,国家发个命令全都改成清华大学就好,但他还是就想进北京的清华。其实,你认真想想:这孩子聪明还是笨,你能改变吗?这是先天的、物质的,物质是不能改变的。现在的教育奇怪的就是:学生能够改变的那些习惯,我们不去动脑筋改变,而不能改变的脑子呢,我们拼命动脑筋想把它改变。我觉得,教育是不太可能把傻的人变聪明的,其实我们有时候所做的教育反而是在把人家聪明的孩子变傻,然后让他有一个小地方表现出小聪明,就对人家家长说“你看,你这么傻的孩子,到了我手里都变聪明了”。如果考试成绩很差,就对人家家长说“你孩子脑子还是蛮聪明的,就是习惯不太好”。胡说八道!他基因要是没有聪明的话,你能叫他表现出来吗?不可能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让已有的聪明、潜在的聪明变为现实的聪明。他有这个基因,你才能让他表现出来。否则的话,教育就不得了啦,所有的人都能考高分了,所有的人都能考一本、二本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是想让大家都考高分。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高考二本指标要不要抓?中考前十名、尖优生、特优生人数要不要抓?当然要抓!在素质教育旗帜高扬,应试教育疯狂反扑的今天,我们无法回避升学,也无法回避考试,考试是学校无可抵挡的要事。我们要理直气壮抓升学率,毫不动摇地把中高考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在这个问题上,全校上下必须达成共识。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的四类学生:第一类,轻松愉快地可以上二本或进入中考前600名的学生。有没有这样的学生?有,极少数!第二类,刻苦努力才可以上二本或进入中考前600名的学生。第三类,刻苦努力了也上不了二本或进不了前600名的学生。这是现实存在,因为江西2009年35万人高考,二本以上录取6.8万(录取率19.4%),还有28.2万上不了二本;瑞金7200人中考,前600名进入重高的也就是600人,还有6600人进不了。这不是他不刻苦努力的问题,他就是刻苦努力了也可能掉在那28.2万或者6600里边。第四类,轻松愉快地不想上大学或不想进入任何高中的学生。有没有?有!他也要进入我们学校来读书呀。因为要实现小康,政府有目标和指标,我们有任务和义务,我们要请他进来读初中、读高中。那么怎么来平衡这四类学生的需求?你说一个要去打工做保安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要去考二本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坐在我们的课堂里,他们的心态、他们的需求一样吗?我们弄不好,这个没教好,连那个也耽误了。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那包括特长生在内的100个上二本或者169个进前600名的学生而教学、而教育,我们就害了很多很多的学生。我们考虑过其他学生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吗?在校园里,以人为本是什么概念?就是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可能,我们来满足他的需求,为他提供一种教育服务。他可能上二本,我们为他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服务?他想当保安,我们又给他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服务?现在我们面临着一套课程要为四类学生服务,怎么办?大家读一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就可以看出,它就希望能够分出层次、分出类别,这也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的一个解释就是: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和谐相处。十几年前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有条标语叫做“要打工,读初中”。五年前又有一个标语叫做“找好工,读高中”。为什么呢?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开电梯的——高中毕业,他拿到一个高中毕业证,他就可以到物业部门登记,然后去做电梯工、管道工、保安员。这并不是说他高中的知识有多大的用处,没用!我看他看门还不如初中生呢。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认识要改变我们的思维,用“育人”的眼光,用心灵的力量,去正确对待四类不同的学生。
(2)具有情意的关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墙上的标语和口头的说教,它应该从墙上走下来,让学生喜闻乐见。有教育的关爱,有情意的关怀,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如果我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读书对学生来说,便是一件苦差事。
(3)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我们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我们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也许不在课堂上,也无法用考试来测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4)具有智慧的实践。一个教师是否专业,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他能否将教育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的实践中完成。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智慧。一个只会依靠强制、威胁、恐吓甚至体罚来维持课堂秩序的教师,一定是缺乏专业感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一台电脑的液晶显示屏我们搞了半天没显示,上来一个人,三下五除二搞出来了。他有知识,他懂。这叫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是谁说的?培根说的。什么时候说的?1605年。1605年到现在400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知识就是力量,现在这个社会,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知识可以传递、可以学习、可以复制、可以模仿;但是智慧在本质上,是需要我们创新的。我不是说知识不好,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价值,知识要上升为智慧,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想法、有点子。从教学技术和能力的实践操作层面来讲,我们的专业智慧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教材课标解读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试卷编制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必须要有智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就业岗位闲着又招不到人,为什么?因为很多大学生有知识而没有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态度又不好。种田不如老子,做事不动脑子,又放不下架子,所以只好做”啃老一族”。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说美国有一个专门做动漫设计的人,叫威尔·怀特,他设计的两款游戏,一款叫模拟人生,大概在2005年以前风靡全球。他现在又设计出一款游戏,叫胞子,我不太懂生物,生物老师应该更懂这么一个概念。他就是用这么两款游戏为他的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间还没有我们教室那么大的屋子,十几个人,几十台电脑,一年挣走了我们中国人的16亿美金。你说那是什么概念?它既没有污染,又没有什么大量的投入,用的都是人脑和电脑。16亿美金不仅仅是金钱的概念,它同时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去上网成瘾?为什么美国佬做这个游戏,做给我们的孩子玩?那我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能开发出一款游戏,去挣了美国人的16亿美金,然后又把他的孩子都带上网瘾呢?为什么?没有创意!我们拍出来的东西,人家不看,所以,你想影响他,影响得了吗?影响不了。人家美国佬搞文化侵略,那是“带着创意来,拿着美元走”。90年代,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要在我们的教育里面增加素质和能力,这是我们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发展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这是在80年代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要求。这种变化迫使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必须具有创新的智慧,必须具有智慧的实践。
六、做有幽默感的教师
教师,应该具有幽默感。我们要学一学崔永元。观众喜欢《实话实说》,是因为喜欢崔永元;喜欢了崔永元,也就更喜欢《实话实说》。崔永元的魅力何在?不是小崔长得帅,而是节目主持得好:一是讲得少,总是三言两语;二是讲得精,很少累赘罗嗦;三是讲得妙,总是妙趣横生;四是讲得趣,总是风趣幽默;五是能沟通,善于引导激励;六是能互动,善于调节气氛;七是能赏识,善于评价肯定。我们很多老师总把学生当无知,所以总是反反复复地讲,越讲学生越不爱听,而崔永元总是把观众当智者,所以总是把讲演留给观众;很多老师总是强行给学生灌输观点,而崔永元总是激励观众自己理解观点;很多老师总是让学生欣赏他,而崔永元总是让自己欣赏观众;很多老师上课总是一本正经、一脸严肃,而崔永元主持节目总是一抹轻松、一脸微笑。学一学崔永元,你会变得机智聪慧、风趣幽默、富有魅力。
今天怎样做教师?用三句话归纳一下:做有方向感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做消极应付的事,做出实效来;做有约束感和学力感的教师,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做有专业感和幽默感的教师,不做机械蛮干的事,做出灵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