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意魔:调查显示94.3%人痛感浪费普遍 92.6%首选"公款吃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12:57
2011年03月22日 08:25: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CFP供图
专家建议建立《反浪费法》惩罚和杜绝浪费行为
在一些城市,不断攀升的物价使得居民生活成本骤升,然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依然无处不在:从不随手关灯、关水的“小浪费”到婚丧嫁娶中的大摆酒宴,再到各种商品的豪华包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0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其中47.5%的人表示“非常普遍”。受访者中,“80后”占40.0%,“70后”占35.2%。
哪方面浪费最严重?92.6%的人首选“公款吃喝”
武汉市某餐厅老板吴敏经营的餐厅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天都会“倒掉”上千元。她给记者算了笔账:餐厅每天接待大约300人,人均消费50元左右,起码有一半人不会打包剩菜饭,而平均每人的剩菜饭会占个人消费的1/5,一天下来仅扔掉的剩饭菜就价值1500元,一个月45000元,一年就是540000元。餐厅准备了3个大桶装倒掉的剩菜饭,经常不到半天就装满了。
“前几天,一个刚来的服务员不太懂规矩。客人结账时,她看到桌上十来道菜都没怎么动过,就多嘴了一句‘是否需要打包’。做东的客人觉得特没面子,把她骂了一顿。”吴敏说,一般亲友来吃饭打包的情况比较多,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的是婚宴和商务宴请。
吴敏的餐厅接待过各种名目的纪念会、公司年会等,“每逢大会,餐厅最畅销的就是高端白酒,开了一瓶又一瓶。有些会议前每人分发的矿泉水,很多都是只喝过一两口,就扔在地上了。”
不仅仅是酒宴上的浪费情况严重。北京市某广告公司职员杨慧坦言,每当翻开时尚杂志看到当年的流行款,她都忍不住给自己添置新装。“前年流行带毛领的冬衣,我一下子买了两件。这两年又开始流行简约的呢子大衣了,我就觉得毛领衣服挺土的,那两件今年冬天碰都没碰过。”杨慧说,她的衣柜里有上百件衣服,很多都只穿过一两次。不过她觉得,“如果这算浪费也是我个人的事情。你看每年电视里大大小小的‘海选’节目,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社会上哪些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调查中,公众评出的前三名分别是:公款吃喝(92.6%)、公车滥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复修筑(76.2%)。接下来还有:商品精美包装(63.6%)、水资源(59.3%)、粮食(47.3%)、能源(46.8%)、品牌衣饰(44.5%)等。
节约网创始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晓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浪费现象都十分惊人,“从普通民众的奢靡型浪费,到部分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浪费和决策型浪费,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晓群说,不少城市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就是一种极大的决策型浪费。现在全国的600多个城市中,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又不知道有多少房屋要被拆,有多少资源要被浪费了。”
“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浪费多,他很可能若无其事,泰然处之。甚至有人标榜浪费可以让自己显得有气派、大方、不小家子气等,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这是我们社会必须要警惕的问题。”李晓群说。
85.3%的人反对浪费
不久前,合肥市某国企职员郑晓染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宴后,她奶奶发现,多数酒桌上的鸡汤几乎没动过,于是开始打包。没想到,表哥极力阻止奶奶打包,“他说,‘当着那么多人,不是让我们做儿孙的没面子吗?这会让大家觉得我们对你不好’。”
郑晓染说,虽然奶奶最终放弃了打包,但这件事让她一直十分纠结:“为什么现在节约反而成了一件丢脸的事?”调查中,69.3%的人认为,如今浪费成了一种“面子消费”。对于当前浪费现象普遍的原因,79.4%的人认为源于“炫耀消费成风”,59.6%的人认为原因是“对浪费的道德批判太弱”,37.1%的人觉得“太节约会没面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智效民曾表示,浪费现象普遍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个人情社会。重礼仪很容易导致形式化,重人情则意味着更注重别人的看法。这就是中国人一事当前,首先要考虑‘面子’问题的根本原因。”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则认为,通过浪费体现“面子”达到炫耀目的的现象,并非中国文化特有,“日本人的面子观念也很强,他们会通过在衣饰上的浪费等,体现自己的品位和阶级。”
“炫耀消费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竞争本能。”孙凤教授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往往通过财富的炫耀来实现,所以才会浪费泛滥。她认为,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近年风行的新消费观念——消费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给别人看。
“现在‘面子消费’的普遍存在,与时尚媒体和商家的推波助澜也有很大关系。“孙凤指出,“时下,很多时尚媒体和商家不断向年轻人营销时尚,抬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成本,引发攀比消费。这应引起政府和学者的关注。我们不能让人们的消费观完全受市场左右。”
近年来,李晓群一直呼吁国家建立《反浪费法》,惩罚和杜绝浪费行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现在政府也应该把反浪费列为重要举措。”“目前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节约观念已根深蒂固。”李晓群说,在德国的很多餐厅,如果顾客点菜过多,那么服务员会直接拒绝客人继续点餐。而在我国,不少餐厅只顾赚钱,希望顾客多点餐。“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规范,杜绝社会上普遍的浪费行为。陕西省的做法值得推广。”
去年7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八项措施。其中提出,各餐饮企业要根据用餐人数,提供“半份、半价”既节粮又省钱的用餐方式,要在餐厅摆放提示牌或张贴宣传画,提醒用餐人员注意节约。
不过,孙凤教授担心《反浪费法》的可行性不强。“浪费国家的钱肯定是一种犯罪,但浪费自己的钱如何算违法?比如,现在很多人已经把奢侈品当做必备品了,你怎么告诉这些人购买奢侈品不仅浪费而且还违法呢?”
本次调查中,73.6%的人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浪费行为。85.3%的人对浪费现象表示“反对”;也有6.5%的人认为,这是“个人权利,无可厚非”。(本报记者 肖舒楠)
调查显示97.5%人确认身边存在形象工程 七成人反对
CFP供图
某网友最近搜索“亚洲最大喷泉”,发现我国竟有7座城市的喷泉号称“第一”,其中几城还严重缺水
一个贫困县斥资数百万元建“山寨世博中国馆”、“山寨悉尼歌剧院”;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计划一年内完成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7.5%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存在形象工程,其中50.0%的人表示“很多”。
73.0%的人认为形象工程问责机制有待完善
北京市某高校建筑学院学生小刘,最近上网搜索“亚洲最大喷泉”时发现,我国竟有7座城市的喷泉号称“第一”,其中几座城市所在地区还严重缺水,“比如西安的音乐喷泉,总投资5亿元;洛阳的喷泉号称有世界上最长的369米数控跑泉。”
小刘说,城市喷泉确实让市民赏心悦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造。但这种以创“纪录”为荣的观念,可能造成巨大浪费,是否该刹车了?
本次调查中,70.0%的人明确表示“反对”兴建形象工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形象工程主要是指没有根据当地民生需要,建造的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不过,形象工程并非中国独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官员因政绩需要,也会寻求资源,耗巨资建“面子工程”。
为何当前形象工程越来越多?60.6%的人认为是“社会弥漫的形式主义风气使然”。但更多人(73.0%)归因于“对形象工程的问责和惩处机制有待完善”。
此外,71.6%的人觉得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健全”;69.1%的人选择“缺乏公开透明机制,难以监管”;另有64.5%的人表示原因在于“对领导干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过多过滥”。“形象工程的出现,主要源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好大喜功。”赵成根指出,部分地方“一把手”的权力缺乏监督。在长期以GDP为导向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下,有些干部存在“论功行赏”意识,自己就由着性子做事。
“形象工程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执政水平有限。”赵成根说,不少官员特别是基层干部,很想干出一些大事儿,但由于视野较窄,作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有时是‘身不由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说,不少形象工程之所以出现在贫困地区,是因为当地官员希望通过建设大型工程引起社会注意。
乔新生指出,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支配的资源有限。他们往往会拼命申请项目,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吸引各方注意,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乔新生提醒,一些“形象工程”也应引起社会警惕。其中包括大型集会中的形象工程,比如一些地方热衷搞大型文体活动;还有当前普遍的“软性形象工程”,比如大学里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在特定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全不管这样的要求合不合乎学术规律。
如何避免形象工程?调查中,75.7%的人首选“重大工程必须全程透明”,72.0%的人建议“引入并扩大民意对干部的‘考核权’”,67.6%的人期待“完善问责机制”。
此外还有:进一步完善预算审批和公开机制(66.6%);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65.7%);严惩形象工程(56.0%);健全举报渠道(55.7%);社会应发扬求真务实作风(54.1%)等。
“一些形象工程,往往被曝光并引发社会反响后,才被问责。如何从源头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有待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赵成根指出,各地政府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首先应经过专家或专业机构论证,并经过地方人大审议。在决策过程中还应对预算等相关内容进行公开公示,给民众更多“投票权”。
“普通百姓才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
形象工程是否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形象?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部分形象工程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面貌,还可能带动经济发展,“比如一些城市的‘灯光工程’,虽然对民生意义不大,但也许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过,立即有网友对此表示反对,“今年旱灾这么严重,把每天浪费的电费节约下来帮助受旱地区民众不更好?”
调查显示,68.5%的人明确表示,形象工程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那么,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什么?
江苏电视台职员刘晓贝(化名)上世纪90年代来到南京工作。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许多道路两旁都长着高大的梧桐树。但是,近年来梧桐树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扩容的街道。“现在城市的街道、房子越来越新,树木却越来越少。全国各个城市商业中心就像连锁店一样被标准化,毫无特点可言。”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让在外地工作的青年有时回到故乡仍疑似在他乡。
刘晓贝说,如今城市的历史内涵和原生态文化,仿佛与经济发展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一些城市的“古董”,要么因经济发展而被无情抛弃,要么被旧款翻新,成为被利用的“面子”。“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而是对城市的洗劫。有些‘古董’,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形象和元气。”
调查中,65.1%的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历史文化遗迹”,56.8%的人选择“特色的风土人情”。仅17.9%的人认为“现代建筑、街道”最能代表城市形象,“新建的大型工程”的获选率只有6.3%。赵成根认为,民众的精神面貌和幸福感,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应转变执政理念,明确社会的核心是人,人生活得是否幸福,才是做各种建设,制定各种政策方针的根本目的。比如现在一些地方开始进行“农超对接”,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这样一来,老百姓购买的蔬菜就比一般的大超市便宜30%,比一些早市还便宜10%。“这类惠民的好政策,才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乔新生说,一座城市的气质和修养,与这个城市居民长时间的生活积淀相关。而当前不少城市的形象广告,总是对准高楼大厦,对准当地明星,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政府应该把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作为城市形象的主体,普通百姓才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
调查中,79.4%的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民众的精神面貌”;75.7%的人选择“民众的幸福感”;68.0%的人认为是“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61.8%的人觉得是“社会安全状况”。另有60.0%的人表示,“公共管理的人性化”最能代表城市形象。(本报记者 肖舒楠 实 习 生 吴曼至)
民调显示85.8%人青睐低碳旅游 55.6%人曾低碳游
专家指出,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
“早晨6点45乘班车出发,中午11点到达目的地吃午饭,随后骑行组和摄影组分头活动……”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摄影协会正在筹划一次户外采风活动,时间初步定在3月26日、27日两天,目的地是著名历史文化古城——安徽省歙县。
会长周锐告诉记者,科大摄协每学期都会组织3次以上户外采风活动,参与者逐年增加。这些活动一直秉持一个原则——低碳。“我们通常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景区只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产生的垃圾会集中起来带出景区,住宿只选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的青年旅社。”
近年来,低碳旅游悄然兴起。顾名思义,低碳旅游就是指以低耗能、低污染为特色的绿色旅行,旅行者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尽量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4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5.6%的人有过低碳旅游的经历。
89.8%的人表示自己在旅游时会注意低碳环保
在周锐看来,低碳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他认为,随着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景点如何既能保持优美的环境,又能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一个巨大难题。低碳旅游正是破解这个难题的一剂良方。
“低碳旅游不但更便宜,还能给旅行者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乐趣。由于大家更多地采取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也很容易结识更多好朋友。”周锐说。
调查显示,受访者眼中低碳旅游的三大主要特点分别是:亲近自然(83.0%),不产生垃圾(72.4%),保护旅游地景观(71.0%)。其他选择还包括:自助游(49.4%),便宜(34.8%),近距离旅游(28.9%)等。
“低碳旅游在我们小圈子里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参加采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平时自己旅游,大家也都习惯先上网查一查攻略,准备自助低碳游。”周锐说。调查中,89.8%的人表示自己在旅游时会注意低碳环保。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85.8%的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低碳旅游。
虽然低碳旅游越来越火,但是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张诚(化名)却表示自己对其并不感兴趣。他的理由很简单:“本来平时工作就特忙,一年到头难得有时间去旅游。如果旅行时不开车,又不住高档酒店,真不知道是去旅游放松还是去受罪?”
有和张诚一样想法的人并不少见。调查中,3.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进行低碳旅游。11.8%的人认为,旅游本来就为享受,处处要求低碳太麻烦。
“低碳旅游会降低旅游质量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强调体验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低碳旅游更能体现旅游出行的真谛。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过着一种赶鸭子上架式的“都市快生活”,而低碳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上阵、清新慢行、返璞归真地享受自然的机会。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2009年5月,低碳旅游的概念在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被首次提出。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王健生表示,低碳旅游包含两个基本含义:作为一种旅游消费观念,它提倡人们在旅游时衣食住行处处都应该低碳环保;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它则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在整个旅游产业链贯穿低碳生产行为,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
取缔使用汽油或柴油的私营观光车,一律改为使用清洁能源的观光巴士;要求景区宾馆和农民旅游饭店使用天然气促进节能减排……对于自己家乡——四川省峨眉山景区近年来的这些做法,大学生张小源拍手叫好,“我敢保证,现在凡是去过峨眉山的人,肯定对低碳旅游四个字印象深刻,因为景区里到处都是这方面内容的宣传语。良好的环境保护也吸引了更多游客。”调查显示,85.4%的人认为低碳旅游的优点在于“保护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68.6%的人认为低碳旅游“增加了旅游者个人的体验”;62.9%的人认为其“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62.7%的人认为其“操作简便,每个人都能参与”。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王健生指出,低碳旅游强调在保护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同时,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首先,在政策上,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旅游行业开发新的低碳环保旅游产品,动员和引导游客改变旅游消费方式,推动旅游各要素向低碳化发展;第二,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低碳旅游对自身乃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供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交通等;第三,公众也应该树立低碳旅游的观念,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旅游环节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低碳旅游会让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感受到旅游的真正魅力。(本报记者 向 楠 实 习 生 张锐珏
民调显示85.8%人青睐低碳旅游 55.6%人曾低碳游
调查显示97.5%人确认身边存在形象工程 七成人反对
搜索更多浪费 的新闻
报告称印度因腐败每年浪费数十亿美元
钟南山:法官不应按正常年龄退休 避免人才浪费
赵林中:电瓶电池生产规格"打架" 资源浪费何时休
杜婕代表: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避免“重复浪费”
减少食物浪费 印度政府要限制出席婚宴宾客人数
调查:超9成受访者称“公款吃喝”浪费最严重
2011年03月22日 08:38:1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浪费才有面子?94.3%的人痛感浪费无处不在
专家建议建立《反浪费法》惩罚和杜绝浪费行为
在一些城市,不断攀升的物价使得居民生活成本骤升,然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依然无处不在:从不随手关灯、关水的“小浪费”到婚丧嫁娶中的大摆酒宴,再到各种商品的豪华包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70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其中47.5%的人表示“非常普遍”。受访者中,“80后”占40.0%,“70后”占35.2%。
哪方面浪费最严重?92.6%的人首选“公款吃喝”
武汉市某餐厅老板吴敏经营的餐厅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天都会“倒掉”上千元。她给记者算了笔账:餐厅每天接待大约300人,人均消费50元左右,起码有一半人不会打包剩菜饭,而平均每人的剩菜饭会占个人消费的1/5,一天下来仅扔掉的剩饭菜就价值1500元,一个月45000元,一年就是540000元。餐厅准备了3个大桶装倒掉的剩菜饭,经常不到半天就装满了。
“前几天,一个刚来的服务员不太懂规矩。客人结账时,她看到桌上十来道菜都没怎么动过,就多嘴了一句‘是否需要打包’。做东的客人觉得特没面子,把她骂了一顿。”吴敏说,一般亲友来吃饭打包的情况比较多,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的是婚宴和商务宴请。
吴敏的餐厅接待过各种名目的纪念会、公司年会等,“每逢大会,餐厅最畅销的就是高端白酒,开了一瓶又一瓶。有些会议前每人分发的矿泉水,很多都是只喝过一两口,就扔在地上了。”
不仅仅是酒宴上的浪费情况严重。北京市某广告公司职员杨慧坦言,每当翻开时尚杂志看到当年的流行款,她都忍不住给自己添置新装。“前年流行带毛领的冬衣,我一下子买了两件。这两年又开始流行简约的呢子大衣了,我就觉得毛领衣服挺土的,那两件今年冬天碰都没碰过。”
杨慧说,她的衣柜里有上百件衣服,很多都只穿过一两次。不过她觉得,“如果这算浪费也是我个人的事情。你看每年电视里大大小小的‘海选’节目,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社会上哪些方面的浪费比较严重?调查中,公众评出的前三名分别是:公款吃喝(92.6%)、公车滥用(83.1%)和城市道路反复修筑(76.2%)。接下来还有:商品精美包装(63.6%)、水资源(59.3%)、粮食(47.3%)、能源(46.8%)、品牌衣饰(44.5%)等。
节约网创始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李晓群,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浪费现象都十分惊人,“从普通民众的奢靡型浪费,到部分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浪费和决策型浪费,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晓群说,不少城市的建筑寿命只有30年,就是一种极大的决策型浪费。现在全国的600多个城市中,竟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又不知道有多少房屋要被拆,有多少资源要被浪费了。”
“评价一个人时,如果说他浪费多,他很可能若无其事,泰然处之。甚至有人标榜浪费可以让自己显得有气派、大方、不小家子气等,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这是我们社会必须要警惕的问题。”李晓群说。
搜索更多公款吃喝 浪费 的新闻
高端白酒涨价 92.9%的人认为与公款吃喝有关
扛摄像机堵公款吃喝,不如发动公众监督
公款吃喝屡禁不止成官场顽疾 如何管住一张嘴
限制公款吃喝应先管好公务员的“钱袋子”
公款吃喝和修消防栓哪一个需要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