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一厢情愿的句子:独家:探访日本避难所 不沉的诺亚方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3:08
',1)">
|
幻灯播放
|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143)
|
分享到空间
|
转播此图到微博



重新播放
|
转播到微博
分享到空间
大家都在看
进入腾讯图片站

图为住在避难所的孩子。
2011年03月21日10:37综合
1/35
2/35
3/35
4/35
5/35
6/35
7/35
8/35
9/35
10/35
11/35
12/35
13/35
14/35
15/35
16/35
17/35
18/35
19/35
20/35
21/35
22/35
23/35
24/35
25/35
26/35
27/35
28/35
29/35
30/35
31/35
32/35
33/35
34/35
35/35


探访日本人避难所:一个国家的不沉诺亚方舟
图:王崴 文:丁森兴
北村克己,在海边生活了83年,平时靠卖塑料配件维系,在千叶县海港小镇过着悠然生活。
3月11日午后,在一阵从未体验过的激烈摇晃后,北村克己从屋里逃到街上。很快,警察也出现了。他们有人开着警车、有人跑步,有人骑自行车,但拿着喇叭高声嘶喊“大地震 啦!有海啸!大家快往高处逃!”
当地居民有人不以为意,骑车跑到海边去看海啸。北村克己看着海水吐着白沫越过堤坝,拔腿就跑。
水慢慢涌到小腿肚子,刚开始的浪并不大。有人逃,有人继续回屋子里抢救东西。一个小时后,巨浪一下子就冲将上来,猛烈袭击旭市。而海啸之前从北到南依次吞噬的东日本的海岸线。
随后的30分钟内,海水迅速地退去,“街上湿漉漉的,就像是下过一场雨”。
这场雨在一个小时内,绵延数百公里,抹平了东日本多处海岸城镇,死神从海底伸出的镰刀,瞬间割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北村先生是其中的幸运者,他成功逃脱后,和妻子马上就到达了离家不远,但设立在更高处的饭冈小学。活下来、惊魂未定的邻里们也在小学聚拢。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有事,小学就是他们的避难所。
几乎所有的力量在震后以秒计算的单位时间内被动员起来,14:46分地震发生,日本政府在4分钟内的14点50分成立救灾中心,首相办公室成为救灾司令部。千叶县旭市役所(市政府)的石田喜宏先生被调往灾害对策部,他和同事们立即被派往各处设立在市内的避难所。
地震后第6日,我们抵达千叶县旭市饭冈小学避难所。见到北村时,他正和老伴躺在二楼的教室休息,旁边叠成小山的厚厚毛毯。
住在饭冈小学的避难者有231人,之前不少人被亲戚接走了。饭冈小学因为离海太近,曾一度关闭,确认安全后13号再度开启。灾民住在二楼和三楼,一楼是物资仓库和办公室。
旭市政府总务课交通防灾班的金杉高春是班长,他告诉我们避难所工作人员被分为3班,分别是早班: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中班下午5点到凌晨一点,以及凌晨1点到早上9点。每一个班组都是6个人,人员从各个科室抽调。班长负责接收捐助物资,与市政府总部联系,以及每隔两个小时上报一次避难者人数和变动情况。
其他工作人员各有分工。老人和小孩居多,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巡视,了解避难者的需求。很多避难者因为家中被毁,换洗的内衣物没有带出,工作人员就购置男女内衣和袜子。
每个班次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在避难所备有常用药品,而每位入住的避难者都会被询问病史,有糖尿病,高血压的避难者,会在入住清单中详细标明,重点照顾。
信息方面,教室电视播放NHK,供避难者收看有关核泄漏的最新动态和救灾情况。有当天的报纸,每人可免费取一份。一楼办公室有8台手机,市民可以免费拨打联系亲友报平安。一楼进门右侧有告示板,上面有本地的灾情汇总,有入住人员名单,还有贴出的寻人留言。
避难所还是市政府的办公场所,灾民可以提出各种需要协助解决的要求。金杉高春告诉我们,灾区清理进展迅速,接下来要为灾民提供临时安置住房,有需要者在避难所就可申请。
物质准备方面,毛毯等物品市政府有灾难储备,我在一楼看见毛毯纸箱上面写着“平成八年”(1996年)、“平成九年”(1997年),也就是意味着这些物资己储备接近15年。而食品则由定点单位生产。饮料、草莓、水果罐头、饼干等物在一楼的仓库分门别类地堆放着。
另外,慈善募捐、企业和个人捐赠也是物资的另外一个来源。通过电视报道,市民得知避难所尿布紧缺就不断购买邮寄往避难所。
市民捐赠还包括给孩子们的玩具,小孩可以自愿挑选。另外,还会有志愿者前往表演节目,和孩童做游戏。
不在避难所居住的市民也可以在避难所领取食物。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穿着制服分发食物。断水的重灾区,则由自卫队负责运水。
我们在19日还走访了距离福岛核电站仅100公里,位于茨城县的日立市久慈中学避难所,看到情况也是类似。
政府、红十字会志愿者、民间力量构成立体的救灾体系,而对民众的避难教育也起到很大作用。教室黑板的右上方,出口位置都画有逃难路径和避难守则。平时学校会不断进行演习,而小孩从小和成年人一起居住在避难所,这又构成他们重要的人生经验。知道有难时如何应对。
除了迅速、完整的保障体系,灾民表现也大为可观。在避难所很少听到喧闹,地面整洁如宾馆,不见一片垃圾。喝完的饮料也会把瓶盖和瓶身分开后分别回收。分发食物、用水时都自觉排队,不争不抢。一旦有亲属可投靠,或者居所确认安全,则迅速搬离。避难者入住并不分国籍。
日本还有一整套灾难预警体系,当有危害地震发生时,国民的手机会被自动拨打,发出独特的警告铃声;电视台中断节目迅速打出地震信息的字幕,警察也会跑上街头奔走呼告,遍布各地的高音喇叭会发出通知。
《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先生今年春节期间考察了日本的北海道电视台,“日本有自动的预警系统,直接连接到媒体,非常细致,不同的震级会有不同的应对反应”。
据他介绍,这种预警体系是在地震已经发生后,利用无线电电波快于地震波的特性,自动向全国发布地震早期预警,因为地震发生的地点不同,可以赢得10秒到100秒的时间。此次大地震,有电视媒体报道称,日本的学校,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就接到早期预警,大喇叭就在“读秒”,九,八,七,六……
就这样,分布在全日本每一个村镇的避难所,和无所不在的预警体系,就成了日本民众有难时的诺亚方舟,国民在地动山摇、家园被毁时得以保有尊严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