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蚀毛处理:什么导致了“无盐”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02:50

导语:3月17日,一场抢购风潮席卷中国,一天之内全国货架上的食盐几乎被全部买光。有网友在新闻中留言说,日本人很淡定,中国人很盲目,中国人心里发生了10级地震!这场波澜壮阔的抢购,让还在抢险中的日本核辐射震区倒显得有些平静了。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这无“盐”的结局? [网友评论][日本9.0级大地震专题]

抢购的直接原因是有流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盐不够吃了,马上得涨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身边什么生活必需品要涨价了,家里老太太最先知道。一旦出现抢购风潮,老太太们是抢购大军的主力。她们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你没法去轻易批评这种抢购现象。

历史镜鉴:物资匮乏年代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不用说远的,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匮乏的阴影仍然时时笼罩着人们。1988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放开了物价管制,使官倒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物价开始飞涨。1988年的涨价大大超出了人们的现象,因此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全国几乎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抢手货,有些商店的东西几乎被买空。油盐酱醋无物不遭抢购,姜昆的相声《老急》里面就有对粮油副食品涨价,导致居民抢购囤积的有趣描述 1988年全民抢购潮:全家出动排队 米来不及吃烂掉

2011年03月17日 14:50
来源:南华晚报 作者:杨飞

字号:T|T
252人参与14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8月下旬,抢购达到高潮时,上海等地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恢复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老办法。我的学生告诉我,那时他们全家出动轮班排队买米,排一次队可以买100斤,家里全是米,还做了个粮仓,后来来不及吃,烂了很多。

本文来源:《南湖晚报》2008年7月13日第05版,作者:杨飞,原题:《曾经的抢购风潮,你还记得吗?》

1988年,经商大潮席卷全国,几乎发展到“全民皆商”的境界。

1988年,中央决定实施价格“并轨”,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实行“价格闯关”,这直接导致当年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物价上涨,进而产生了波及大江南北的抢购风潮。但如果当年不闯关,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将难以取得突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消双轨制的价格改革是关键。抓住时机改革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则是关键之关键。实行暗补改明补,解决价格倒挂,这一改革措施涉及千家万户,因而风险和难度都非常大,但只要闯过这一关,就将为我国的价格改革铺平道路。

如今,被视为“禁区”的粮食供应、住房分配制度等,都已借鉴当初“菜篮子”改革经验,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粮食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正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阔步前进。

1988年,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这部小说的题目,我觉得可以用来概括1988年时的某个社会特点——人心浮躁。人心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商大潮、物价上涨、抢购风潮、收入不均等等,都使当时的人处在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但不管怎么说,改革的航船到底驶过了暗礁激流,进入了广阔的大洋。

“全民皆商”

经商大潮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悄悄兴起的,起初是“无正当职业”的人在搞,到了1988年,就已经热成了“全民皆商”,有民谣为证:“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原来自恃甚高的机关干部和甘于清贫的教师,也有不少人加入了经商的行列,“停薪留职”是时髦话语,“下海”是有本事的标志。

翻翻当年的报纸,可以看到“教授卖香烟”的新闻,其实这种新闻当时并不稀奇。一个在某学院当老师的校友突然来找我,是想看看我有什么关系能帮他推销掉一批绸被面;一个在某中学当老师的同学广发求助信,是想让大家看在当年同学情分上帮他推销自编的教材;而我的一个教师同事,夫妻两人业余开了个小小的馄饨店,起早摸黑地忙碌……

那一年,海南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省,要建一个新的经济特区,一时出现“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情景。我身边的年轻教师都很动心,觉得与其当个穷忙的中学教师,还不如去海南闯一闯。但这纯属“秀才造反”、“纸上谈兵”,心动并没有变成行动。让大家决心动摇的一个因素是报上说,很多大学生到海南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摆地摊。

“全民经商”的年代,公司多如牛毛,但多数是“皮包公司”。多如蝗虫的“经理”夹着皮包奔走四方,把物资在上家下家之间倒来倒去,赚取差价。这样的所谓做生意,其实靠的是权力和关系,因为那时实行价格双轨制,如果有关系,能把计划内的“平价”货弄到手,再“议价”卖出去,就能大大赚上一笔。能做这种生意的,当然要有官场背景,于是“官倒”一词流行。1988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放开了物价管制,使官倒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物价开始飞涨。

商店的东西几乎被买空

物价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在涨,但像1988年那样的涨法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普遍涨价,有些东西比如猪肉和电风扇,几乎过几天就是一个新价格。这种涨法引起了普遍恐慌,于是便出现了抢购风潮,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抢手货,有些商店的东西几乎被买空。

8月下旬,抢购达到高潮时,上海等地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恢复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老办法。我的学生告诉我,那时他们全家出动轮班排队买米,排一次队可以买100斤,家里全是米,还做了个粮仓,后来来不及吃,烂了很多。有的人家一次购买的西湖牌肥皂用了很多年,最后都缩成了又黑又硬的一小块。有的人家此后几年没有再买油、盐和酱油之类。我的一个亲戚当时买了许多棉内衣,一直到今天还有没穿过的放在衣柜里。我的邻居大妈买了很多捆粗糙的手纸,后来的几年中我就常常看见她搬进搬出晒手纸。

抢购风潮里也有无动于衷的人,一种是像我这样工作没几年的人,没钱,不掺和那个热闹。另一种是像我父亲那样的人,他们坚信计划经济能够调控一切,物价一定会回落并稳定。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父亲当时还召开家庭会议分析形势,认为现在大家买了过多的东西,以后再生产出来就没人买了,那么物价就会下降,而且国家也一定会让物价回到原来的水平,结论是要把钱捂着,等降价时再用。老头子们的分析头头是道,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当时有民谣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富了摆摊的,苦了上班的”。那时我在当教师之外,还兼着工会副主席和教工团支书的工作,应光棍弟兄们的要求,厚着脸皮去和某女青年较多的工厂联系搞联谊活动,结果碰一鼻子灰,对方说:“我们厂的女工不喜欢教师。”其实,女孩子们是不喜欢教师的低收入。在物价飞涨时期,工厂比较灵活,可以增发几百元的奖金,但教师每月只有那一百多元的“死工资”。

开导人心的“青年导师”

人心浮躁不安之时,需要得到开导,于是“青年导师”应运而生,他们游走各地,一场接一场地为青年人作报告,谈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媒体对他们的精彩演讲及时进行报道,一时显得很有轰动效应。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蛇口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青年教育专家”李燕杰和曲啸就遭遇了蛇口青年的质疑和反驳,闹出了一场“蛇口风波”。当时蛇口的领导人袁庚非常开明,他说:“我们不欢迎教师爷式的空洞说教,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这种作风连我这个老头都不能容忍,青年人是不会欢迎的……对那位被追问姓名并上了什么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风波于是不了了之。

油盐酱醋无物不抢: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组图]
    1988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放开了物价管制,使官倒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物价开始飞涨。1988年的涨价大大超出了人们的现象,因此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全国几乎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抢手货,有些商店的东西几乎被买空。(来源:南湖晚报)

商店小院外,前来抢购金饰的人们争先恐后攀上铁栅栏。(来源:南湖晚报)

排队等候买油的“大军”。(

    图为1979年杭州庆春路,这里是杭州两个买卖票证的地点之一。他们在用粮票交换鸡蛋,一斤粮票在农村能换8到10个鸡蛋,在城里只能换五六个,这些“倒爷”就在城乡之间倒卖粮票。由于当时中国商品的价格并非由市场决定,于是在价格体系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后提出价格双轨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新华社一名记者就曾经见过,一吨计划外钢材一小时内经过6次倒卖,价格翻了5倍之多。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实行“价格闯关”,这直接导致当年全国出现了大范围物价上涨,进而产生了波及大江南北的抢购风潮。(

    此次“价格闯关”随后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严重的物价上涨情况。图为1986-2007全国居民消费走势图,在图上可以看出,在1988年前后,居民消费涨幅巨大。(

    一场惊心动魄的物价闯关拉开了帷幕,闯关行动从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一个月内,上海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涨幅达18.7%

1988年9月,武汉,人们已顾不上排队,手拿大把人民币疯狂抢购黄金首饰。(

1988年9月10日,武汉青山友谊商店,人们隔着铁栅栏抢购黄金首饰。(

    1988年商业周刊的照片,这一年的上海由于通货膨胀,市民开始疯狂抢购金银首饰等硬通货。

    图为1988年,武汉一位女同胞经过一场“奋战”,终于买到一枚24K金的黄金戒指,此刻,她似乎仍在回味着抢购的情景

    1988年11月12日,北京市民在一个昼夜营业的冬贮白菜销售点排队购买白菜

这是1988年11月1日,北京市一位老大娘推着买到的一车大白菜回家。(

现实教训:“豆”你玩和“蒜”你恨之后谁还不怕“盐”王爷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太宗……这些都是近一年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稀奇事儿。大豆、蒜、姜、糖这些生活必需品相继飞速涨价,老百姓摸不着头脑,只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买不起了。老百姓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承受。但是在承受背后,是心理的变化,老百姓变得有如惊弓之鸟,不知哪一天什么又要涨价,什么又没了。现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又加上了“盐”王爷。在媒体的报道中,很多老百姓去抢盐,并非为了防辐射,而是怕不去买就没了。这背后是对物质匮乏的恐慌。

.research{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 margin:0 auto;}.research h2{font-size:12px; padding:2px 0; margin:0;}.research span{ font-weight:bold;}.research .button{ height:23px;}.research td{ line-height:18px;}

现实教训:“豆”你玩和“蒜”你恨之后谁还不怕“盐”王爷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太宗……这些都是近一年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稀奇事儿。大豆、蒜、姜、糖这些生活必需品相继飞速涨价,老百姓摸不着头脑,只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买不起了。老百姓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承受。但是在承受背后,是心理的变化,老百姓变得有如惊弓之鸟,不知哪一天什么又要涨价,什么又没了。现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又加上了“盐”王爷。在媒体的报道中,很多老百姓去抢盐,并非为了防辐射,而是怕不去买就没了。这背后是对物质匮乏的恐慌。

.research{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 margin:0 auto;} .research h2{font-size:12px; padding:2px 0; margin:0;} .research span{ font-weight:bold;} .research .button{ height:23px;} .research td{ line-height:18px;}

调查

1.你或你的家人去抢购食盐了吗? 去了 没去 2.你从哪里知道抢购食盐信息的? 从手机短信 从微博 从其他网络途径 从电视报纸等媒体 亲友口口相传 其他 3.你认为出现抢购食盐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无良商家的炒作 海盐受核污染,吃加碘盐抗辐射的流言 老一辈对物资匮乏的恐惧 社会信息不对称,公众容易陷入恐慌 基于公众从众、怕吃亏的心理 还是一个公民素质问题 其他
 

抢购的另一原因是,认为食用加碘盐可以抗辐射。但按照每千克碘盐含30毫克碘计算,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千克,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这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但全社会就是能为此癫狂,这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起特殊时期的一些离奇故事。

知识与理性匮乏让抢食盐和打鸡血一样离奇风行

从1959年到“文革”后期,一种将鲜鸡血注射进人体的“奇效”疗法蔓延全国。“打鸡血”这一如今人们用来形容某人亢奋、好斗的词语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亿万民众为之癫狂的岁月。1966年到1967年间打鸡血在全国的大街小巷兴盛开来。1966年,街上开始卖一毛五分钱一份的油印小册子,宣传打鸡血治病保健。“听说蒋介石都是靠打鸡血保健续命呢,我们还怕啥!”街上还总能看到有人抱着大公鸡走路,“气派”得很。

1959年后“打鸡血”疗法曾经风靡全国 2009年03月31日 16:17《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已有评论548条

1959年5月26日上午8点,上海永安棉纺三厂(次年8月转为上海无线电三厂),一个叫俞昌时的医生,在依约而来的病人眼前,给自己打了一针鲜鸡血。五年后,他回忆这次“当众表演”时说,“不到三小时,就感觉奇饿,中午吃了八两饭”。

医生的亲身示范消释了病人们的疑虑。从下午1时开始,四十多人让俞注射了鸡血,奇迹立刻显现:“有的频频咳嗽,注后五分钟即愈;有的喘息数月不能睡,当晚即睡得极甜;有的胃痛即止;有的疖肿大消”。

这已经不是俞第一次打鸡血。在过去几年里,坚信“鸡血疗法”对百病都有“奇效”的俞昌时已经暗自搞了一些实验,而“大跃进”的到来,更让他觉得有了“攻关”的动力。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看似不可思议的“鸡血疗法”,竟然会伴随着狂热岁月的激情,得以四处蔓延,并最终流行了十多年之久。

肇始

1903年生于安徽南陵的俞昌时,有一份红彤彤的革命简历。19岁时,在上海医科大学读书的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年半后转为中共党员。“五卅运动”期间,他活跃在上海学联和总工会。1926年底,回南陵创立中共南陵特支并担任书记,在南(陵)芜(湖)一带领导农民运动,还曾在武昌被捕入狱。

据俞昌时自述,1952年11月,在江西南平搞卫生工作的他,偶然从鸡肛门量了量鸡的体温,竟在42℃以上,又测了好多只,平均都在43℃左右。他判断,鸡的“常温如此之高,当然是其神经中枢的调节作用,和血液的发热机能特别高的原故”。在中医传统文献里,有很多内服或涂敷鸡血以治病的记载。俞冒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把鸡血注射进人体呢?

1950年代初,中国各地学习、推行苏联的“组织疗法”,把人体的某些组织,如皮肤、肝、脑、胎盘等作为注射液,或将埋入病人皮下以治病。“我想鸡血也是一种组织,可能有同样作用。”俞昌时决定先在自己身上试试看。他从一只公鸡的身上抽了1.5cc血,注射进左臂三角肌,结果“一点也没有感觉——不痛,不痒,不胀”。其后一两天内,他觉得精神舒适、食欲增加,三四天后“发现奇迹”,脚癣和皮屑病等痼疾同时痊愈了。

“于是,我就大胆地再打了几次,又打到别人身上。”俞的试验对象,包括自己经常腹痛的15岁的女儿,一个大腿发炎的农民,一个患阴道癌的妇女,“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195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的社论,肯定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4月1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一九五九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个继续大跃进的计划。”在这场报告中,周恩来强调,“……计划规模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决不能说,我们的潜力已经挖完了,计划指标再不能够超过了。在生产和建设中,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俞昌时的机会来了,藉着大搞“技术革命”的东风,1959年6月,已经进入上海永安棉纺三厂的他开始在职工中试验,“一个月多的时间内,打了三百多病例,都只打了一二针,最多的五六针,就发生了许多的奇效和显著疗效”。

静安区卫生局调查证实,俞的确用“鸡血疗法”治过203例,“由病人口述所得的资料分析:对月经过多、胃溃疡、偏头痛等主觉症状有改善者达65%”,但同时也指出,“其中有36%发生高热、寻麻疹、淋巴结肿大等反应”。据此,卫生局认为需要进一步实践,经过时任区委书记李梅生同意,组成包括俞在内的研究小组,设置实验室。

后来风卷中国的“鸡血疗法”,便肇始于此时。被纳入研究小组的俞昌时激情满怀,准备大干一场。

试验

研究小组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初步印象”是,鲜鸡血有血清反应,但比马血清弱。半年之后,“就在有抢救休克准备的条件下开始了临床应用”。到1962年为止,共治疗1320多人。

上海市卫生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根据两年多试验积累的688个病例分析,近期内疗效较好的是:月经过多,有效率达97.8%;其次是消化系统溃疡,有效率78%。大部分病人注射后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好转等。但是不良反应也较严重。打过4针以上鸡血的980例病人中,发生反应165例,占16.6%,大都在接受鸡血治疗后第五至七天发生反应,包括畏寒、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荨麻疹、局部红肿疼痛、休克等。其中大多数为发热反应。反应程度与注射剂量成正比。而且,还出现了6例休克反应。病人注射鸡血后,立即发生胸闷、气愈、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面色苍白、两眼球结膜充血、心率增速等情况。但报告特别强调,“经急救恢复”。

由于鲜鸡血过敏性血清反应严重,静安区卫生局与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协作,将鲜鸡血制成脱敏鸡血粉,“经试用观察,未见任何反应”。于是,在1962年下半年开始,该局就停止使用鲜鸡血,改用鸡血粉。截至1964年底,共试用15000多人次,均无反应,“并具有一定近期疗效”。

俞昌时十分不满,认为是个别专家“夸大反应”,否定疗效,使鸡血的研究机构工作停顿。而制鸡血粉,“不仅大大失去疗效,且仍有反应,而且制造繁复,成本高昂,正与多快好省的精神相反。”

据俞自述,从1959年搞鸡血起,他坚持每隔一两天必定注射一次,有时每天注射,毫无不良反应。“我是拿它当最好的营养品来滋补身体。长期应用下去,可以达到‘有病可以治愈,无病可以健康’的‘祛病延年’”,甚至可以“返老还童”。他还让爱人以及一些老友试用,“都获得了很好疗效”。

据他统计,自己5年来亲身注射鸡血的疗效至少有24种,胆石症、丝虫病、脚肿、心脏病、老花、腹泻、睾丸硬化、冻疮、褥疮、脱皮、脱发等病痊愈,而且精神健忘乐观,视力增进,抵抗力强,面色红润,不怕冷,性欲旺,睡眠佳,大便畅,无任何病痛。

“仅以对妇科月经过多的疗效,可以达到100%,这难道不是对人类的贡献?”在俞的自述中,“鸡血疗法”当时也得到了“医务界许多正直而前进的人士”一致“公认”。尤其在中医界,一些有名望的中医,认为它是祖国医学的固有遗产,应发扬光大,作为创造我国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项目之一。

而且,俞昌时并不满足于肌肉注射鸡血,而是“现已成功地发展到对人作静脉注射”,虽然尚在缜密试用中,“但望其前途,将是对人类更大贡献的发展方向”。

上海卫生局后来的调查报告称,不愿和研究小组继续合作的俞昌时,让病人到他家中治疗。打着“技术革命”的旗号,俞昌时听不进任何劝阻。“陈中伟断手再植接血管算不了什么,我也会做,鸡血疗法才是真正超国际水平的”。

报告称,俞还向全国各地印发大量夸大疗效的宣传材料。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七个省、市(县)的医疗单位或个人收到了俞的宣传资料,鲜鸡血疗法被说成“能治六十几种痼疾的鲜丹神药”。在俞散发的材料中,一是标榜“鸡血疗法”“国际领先”,所以中央指示要“秘密研究”。二是宣扬有很多“老干部”私下使用。在他印制于1964年8月的《鸡血疗法》一书中,辑录了一百多个病例,其宣传方式与现今充斥电视和报刊的各类神奇“秘方”几乎如出一辙。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中央指示”和“老干部”私下享用的“秘密”之说具有很强的蛊惑性。“所以目前在全国各地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有的群众抱着鸡求医注射甚至自己注射。各地卫生部门也纷纷来信或者派人来沪了解求治,情况相当混乱”。 上海卫生局后来的调查报告说。

禁止与质疑

坚持打了几年鸡血后,俞昌时“老是感到我的力气好像大得不得了似的,总想试试一拳头打通墙壁那样的猛劲。……又有些同事们感到我的性情似乎比以前急躁些,我自己倒不大感到,如果真的话,我想也可能是经常打鸡血的原因——由于雄鸡好斗!”

1964年,一肚子怨气的俞昌时开始爆发。他在一份材料中诉说自己的委屈:鸡血疗法创立五年来,日夜操劳,每晨五时左右即起身,养鸡养兔、扫清洁,夜间给病人注血,给自己和爱人注血,又给兔子静脉注血。又经常跑老远给病家注血,写鸡血材料,和各地搞鸡血的同志们通信及往来联系。自己的粮食不够吃,还勉强支持供应鸡饲料,所有用品和饲料,都是自己贴钱。

“当此,党中央号召全国上下一致奔赴‘三大革命’运动的大学之年、大比之年和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时节,我要把隐忍5年偷研鸡血的痛苦心情和实际情况,向党和政府申诉出来,要求党和政府中心领导,各方人士一致共同协作共同研究,为创造祖国新医药学派而共同奋斗。”他在这一年5月写道。

12月12日,俞昌时给卫生部写信,要求:早日组织中央鸡血研究会,调他到京做“高深的鸡血疗法的研究工作”,在全国各高级医疗院校组织鸡血疗法研究组,研究并临床应用。而同一天,俞还写了一封致“中央科学院郭院长并转诸位首长和同志们”的信,要求其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后大力支持并倡导“鸡血疗法”。

1965年6月12日,上海市卫生局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坚持认为:鲜鸡血是有异性蛋白过敏性血清反应存在,不安全,“目前虽未发生死亡事故,但如继续应用下去,意外事故势所难免,特别鲜鸡血治疗对象均为慢性病,该病本身无多大危险性,而治疗却冒着危险更值得考虑。”半月后,卫生局写了《关于鸡血疗法的情况和处理意见的报告》呈送卫生部,称将限令俞立即停止私自给病人注射鲜鸡血试验的行为。

7月23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鸡血疗法”的通知》,同意上海市卫生局调查报告的看法和处理意见,通知强调,“今后,应禁止医务人员用鲜鸡血给病人治病,以免发生过敏危险。群众要求医务人员用鲜鸡血给予治疗者,应加以劝阻。对于群众中流行的各种传说,应进行必要的澄清和解释。”

对于卫生部的禁令,俞当然不服气。

10月5日,《武汉晚报》“科学与卫生”版上刊载了一篇署名“红光”的文章,题目为”鲜鸡血注射真能医治百病吗?”副题为“鲜鸡血注射非但不是万灵药而且危险性很大”。 俞昌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反驳。

“老实说,我当医生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听过这个方法”。针对红光的第一句话,俞反驳说:这句话看来很容易误会,以为红光同志的思想中一切未听说过的新事物,都是要不得的,那么毛主席最近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指示,红光同志难道没有学过?

而红光文中所说请教老医生、查资料,俞反驳说:最近党中央更是大力提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希望也让别人来赶赶我们。我们医药卫生界也更应该如此,如果光是利用图书馆查资料,找老中医而不去民间做深入的研究,自己不实践,甚至还禁止别人研究。那不是本本主义+旧框框+洋框框=保守主义思想吗,还怎么能突破常规,有所前进呢?

对于红光提出要尊重“科学依据”,俞认为,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一样,科学依据是不断发展的,“祖国医学,绝大部分还不是没有科学根据吗,如果处处要宣传科学根据,那样你就当不成医生了。”

“医务界一般说安全第一,疗效第二,药理上看,反应超过5%就不能临床应用”。对于红光文中重申的这一常识,俞反驳说,“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是旧框框,根据辩证法,有正必有反,有作用必有反作用。中医理论内经上说,服药不发生反应的话,那病也不会好。很多针灸老医生说,有晕针的,效果反而更好。如果疗效很好,反应很大,甚至有死亡事故发生。还是推荐临床。”他甚至举例说,如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功大于过,说他是对革命有贡献的领袖,那么,如果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事业,即使有些人牺牲也应该做,“对医药卫生事业也应该作如是观”。

俞昌时还忧心忡忡地说,如果强迫禁止,“打鸡血”将有可能转入地下蔓延,更不好控制。而事实证明,俞的忧虑并非多余。

蔓延

2008年,北京收藏家赵庆伟得到一本《鸡血疗法》小册子,1967年7月由“小汤山革命造反大队”翻印。这本册子里提到,首都红卫兵和上海红卫兵合组“鸡血疗法”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核实其疗效,称这一疗法对“备战、备荒、为人民”将是最大的贡献。

1966年,12月28日,卫生部下发通知撤销1965年7月23日的《关于“鸡血疗法”的通知》。造反派成立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彻底批判卫生部在鸡血疗法上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筹备办公室”,在12月发表《彻底为医药科研中的新生事物——鸡血疗法翻案告全国革命人民的公开信》,为“鸡血疗法”翻案。那本《鸡血疗法》散布全国各地,至今依然存在许多人家中。

“我们家附近地段医院的注射室门口,开始排起长蛇般的队伍。人人提着装鸡的篮子或网兜,等待护士小姐出手,一边交流打鸡血的经验与传闻,地上到处遗留着肮脏的鸡毛和鸡屎,此外就是鸡的尖声惊叫。它们的恐惧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了整个时代。”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回忆当时“打鸡血”盛况时说,“鸡血不仅是养生的圣药,而且给疯狂的种族注入了诡异的激素。革命的热血奔涌在身上,而革命的烈火则燃烧在祖国的大地上。从1967到1968,打鸡血盛行的时间,据说维持了十个月之久,与文革最疯狂的时刻完全暗合。它跟造反狂热之间的神秘呼应,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索解的悬谜。”

一个网名叫“金师爷”的北京市民回忆,1971前前后,到西双版纳插队两年的他获得了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权利,回家后第一天的凌晨,就被鸡叫给惊醒,“全国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怎么北京人竟敢私自养鸡只?”听父亲介绍后,他才知道是为了治病救人。当时一个广泛流传的秘方是,白色、一点杂毛都没、叫声好听、体重在4公斤以上的大公鸡可治百病。“因为我在西双版纳生产建设兵团当卫生员,所以街坊四邻听说我回京后就请我给他们打鸡血。”“金师爷”说,起初他还犹豫不决,怎么能将鸡的血打到人的身上?他专门到宣武医院了解情况,看见注射室门前排成长龙,人人怀抱公鸡等待注射,“这就增强了我为人们打鸡血的信心”。

“金师爷”先为邻居郭大爷打了鸡血,回到西双版纳后,“前后大概打了不下200例”。他还回忆,除了打鸡血外,他还用过当时流行的土法子,将一些中药蒸煮过滤后,“直接扎进病人屁股”。而不良反应,“怎么可能没有?那个时候,人们一是胆大,第二确实缺医少药”。

余音

直到2004年,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教授出版的《一万封信》里,还收录了一封“骗子”来信,此人向她推荐攻克艾滋病的良方:“俞昌时大夫发展为肌肉注射,我改为穴位注射,在鸡心脏采血,每次采50,间隔一天再采,鸡不会死。”

1990年代,学者桑晔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一九六五年,某省的“上流社会”中开始流传“打鸡血治百病”的谣言,有位被公安局捉住的前军统中将医官,行刑前提出用“秘方”交换生命,那“秘方”就是打鸡血。到一九六六年春,“文化大革命”来了,这“秘方”,秋风扫落叶一般,“接着,全中国的小公鸡遭了殃”。后来,许多人提到“打鸡血”一词的来源,都引自这篇文章。

桑晔写此文的由头,是三本宣扬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的书,其中一本附着录音磁带,据说那磁带已被大师“注功”,气已转换成磁;买回家塞进录音机一放,磁又转换成气,治癌,没癌治杂症和消灭“隐生癌细胞”。这篇题为《国人梦已醒?》文章发表于1992年4月。文末,桑晔说,“我想已经说得够多了;只是盼望在流行歌唱的那‘昏睡百年,国人梦已醒’之后,醒了就练功的人,能稍稍少一些就好。可别真像那坏笑话所言:有人问上帝为什么要造一个中央大国,上帝说:‘为的是在我寂寞时看看他们在玩儿什么’”。(本文来源:国家历史 )

权威信息缺位让食盐和非典时期的板蓝根一样身价陡增

非典期间,板蓝根曾经被疯狂抢购。因为很多民众相信,板蓝根能防治非典,于是板蓝根成了紧俏商品,有能耐的人家大量囤积。当时,不论专家还是政府,都对非典语焉不详,这只能让流言传播,百姓恐慌。本次抢盐风波,首先是因为对于核辐射危险性和防范的介绍,所谓的权威人士也莫衷一是。于是各种流言有了土壤。因此,遏制流言,首先应当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让公众对危机有科学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就传播手段而言,权威信息有必要借助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形象通俗的表现形式传播,才能取得好效果。[

魏英杰:辟谣既要科学又要通俗

2011年03月18日 07:39
来源:新京报 作者:魏英杰

字号:T|T
26人参与8条评论打印转发

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危机,引起国内公众高度关注,核电厂灾害会不会对中国环境造成放射性影响,更成为热议话题。在网上,各种言论被大量转载、讨论,其中不乏没有切实根据的流言。而这些流言也已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各地发生抢购食盐风潮,即为其中一例。

真实、权威信息怎样才能跑赢流言?毫无疑问,谣言止于信息公开。首先应当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让公众对相关危机有科学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就传播手段而言,权威信息有必要借助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形象通俗的表现形式传播,才能取得好效果。

在这方面,国家环保部从15日起,除表格式的报告外,以“汇总图”的形式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可谓典型范例。(3月17日中国新闻网)在这张汇总图上,各地相关数据均以直观的绿色曲线和蓝色柱体加以呈现,这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国内辐射环境水平。

一句谣言就能产生极大“杀伤性”,而权威真实信息的传播,却需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以政府公信力为依托。此前,微博上流传日本核危机相关言论,还配以形象的图片,其传播威力更是不容小觑。笔者近日在微博、Q群和论坛上,就经常看到这类信息。特别是,一般人对核电厂及相关知识比较陌生,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做理性判断。这更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高度重视、谨慎应对,既要以科学数据说理,也要以通俗形式传播。

例如,此前有相关机构称“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这种说法就算成立,也会遭受公众的心理抵制,进而让人产生质疑情绪。相反,当浙江遭遇抢盐风潮,该省副省长、组织部长立即通过微博告诉大家不用慌,该省盐业集团公司也马上启动应急机制,通过报社和微博紧急辟谣。为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相关知识,该省随即开通了96301科普宣传热线。这些措施对阻遏谣传、应对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非典”事件以来,谣言止于信息公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日本核电站危机再次提醒了,只要始终坚持信息公开,辅之以科学化、通俗化传播手段,流言就会失去市场

只需要简单的思考和推论,就能让人看出抢购食盐的荒唐,但是事情居然发展到如此波澜壮阔,震惊寰宇,这在深层反映了什么社会特征?

缺乏安全感的人抱团取暖,成就口口相传的流言

这次抢盐“闹剧”是公众焦虑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一次集体释放。在这个转型社会,情感缺失,信仰迷失,价值混乱,制度滞后,利益分割,难有共识,于是大难临头,难免人人自危,进而各自为战。这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崩塌结出的恶之花。在人与人信任成本高得惊人的前提下,面对劫难,不信任任何别人组织,完全依赖自身力量生产自救便成了普遍选择。此起彼伏的公权力寻租诱发的腐败、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公化都扮演了催化剂。此时,缺乏安全感的人只能相信自己和亲友的口口相传,流言也正因此以燎原之势传播开来。

陈方:谣“盐”之下我们为何杯弓蛇影

2011年03月18日 07: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方

字号:T|T
1390人参与247条评论打印转发

从3月16日一早开始,杭州、绍兴、台州、宁波等地的居民纷纷涌入当地各大小超市购买食用碘盐,到傍晚,不少杭州市民下班去超市买,发现货架上已经被抢购一空,买不到盐的一些市民开始抢购酱油。(《钱江晚报》3月17日)

抢购碘盐不仅发生在浙江,广东、安徽多地也发生了抢盐现象,一些市民甚至开车成箱成箱地购买碘盐。为什么会抢盐?因为坊间传言日本的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今后海水盐制作出来也会有辐射,所以应该先囤积一些未被污染的盐;另一个原因是这两天很多人从网上看到食用盐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辐射,关键时刻用得上。

但是,疾控专家和政府部门都出来辟谣了。食盐里碘的含量很低,而且碘酸钾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钾,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而且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的量不会超过20%,被海水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小。

非典时国人抢板蓝根,甲流流行抢蒜,现在又轮到了抢碘盐。专家和官方的辟谣并没有缓解人们对抢盐现象的关注,网络上到处弥漫着“抢盐潮”。在对抢盐潮的“热议”中,很多网民认为这是“信任危机”呈现出的后果。因为专家公信力不够,官方的声明也不能全信,所以民众会恐慌,会对不可知的核污染表示出担忧;因为专家公信力不高,民众在一些事情上被专家忽悠了,这次抢盐现象恰恰是无安全感的民意的一次自救,体现了老百姓对现实生活的恐慌心态。

在某些事情上,一些专家的公信力确实值得怀疑,但是在抢盐这件事上,难道真的和“公信力”有关吗?事实上,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坊间传言呢?他们不见得相信碘盐可以防辐射,也不见得相信食盐真的会被污染。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民众的“盲目跟风”引发了这一波抢盐潮。

有人说民众“盲目跟风”是因为恐慌引起的。果真如此吗?网络上,网民们一方面问候着:“你买盐了吗?”“你们那里还有盐卖吗?”你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会紧跟着感慨一下:“好搞笑啊!”我正在写稿的时候,老家小县城的妹妹打电话问我:“你们买盐了没有啊,县城里的人也开始抢盐了。”这些“问候”中,丝毫感觉不到对方的恐慌,也感觉不到彼此的担忧,能让人感觉到的反而是,我们正在嘻嘻哈哈地参与一场抢盐的闹剧。那些参与抢盐的民众未必恐慌,而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

日本地震后,国人感慨着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大灾时的冷静从容,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国民秩序”也成为一个典范。可惜,我们还未来得及深入内里去体悟,就被一场谣“盐”给打败了。明明是一场“盐”过其实的“闹剧”,其中国人心理脆弱、分辨谣言能力之差、凑热闹心态等因素为这场抢盐“闹剧”推波助澜了,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从国民自身的素养上寻找问题,而是将板子拍在了官方和专家的“公信力”上。

谣“盐”之下,我们杯弓蛇影。这其实是一场无关“信任危机”的危机。据外媒报道,美国一些碘化钾产品脱销,许多药店热卖这种无需处方便可出售的药片,在一些拍卖网站上,一盒14片的碘片竟卖540美元,这样的杯弓蛇影看来并非中国特有。

独立思考从小就是非主流,让从众心理大行其道

从传统文化形态来看,中国人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一旦遇事,很多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跟着风潮去抢购。在媒体的报道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群中,并非都真的相信坊间传言。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中国人不习惯独立思考,又和中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有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乃至今天,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被管制”之下,大家习惯了听命令、看通知,习惯了步调一致的行动,习惯了大小事务由政府包揽统领。所以,人们不愿意、也没有冲动去真正独立思考

公民自治精神稀有,社会人心才总被人操纵

如果把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比喻成核辐射,那么最好的防护体系,就是公民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邻国日本。九级地震,扑天海啸,火山爆发,及迄今仍苦无对策的核危机,大自然的致命打击频频降临。但大自然纵然能摧毁日本的城市和村庄,却无法摧毁日本的社会秩序;纵处末日,日本也并无末世之相,没有社会崩溃。其强大的抗打击能力,的确令人叹服。但这样的坚强与优雅并非与生俱来。公民精神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只能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发育,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成长,潜移默化为每个公民的本能。用这样清明理性的公民精神,来荡涤隐秘的江湖中国,荡涤盲目、狂暴、非理性,人心始能自治;有此自治秩序,人心始不可操纵。[详细]

抢盐“闹剧”是公众焦虑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一次集体释放。图为宁波的抢购现场。

这次大地震中,日本的社会秩序并未被摧毁。图为3月15日,日本自卫队向地震灾区民众运来食物和水等救灾物资,日本民众接力传送直升机运来的救援物资。

一包盐引发的抢购闹剧,暴露出社会中独立思考精神的稀缺。

有自治秩序 人心始不可操纵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笑蜀
2011年03月17日 22:12   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40877人参与516条评论打印转发

.cppTip{float:left; width:600px;padding:0 0 2px 0;} .img2{float:left; width:78px; background: url(http://res.news.ifeng.com/5f4a67b74f493daa/2011/0308/d20110308001.gif) no-repeat 0 0; padding:8px 20px 0 5px;} .img2 img{ padding-left:2px;} .img2 h3{font-weight:normal; padding-top:18px;} #artical_real .tipTxt{float:left;width:470px;margin-top:10px;border-left:2px solid #95a09a; line- height:24px; padding-left:22px; font-size:14px; margin-bottom:0;} .line01{clear:both; height:21px; line-height:0; font-size:0;background:url(http://img.ifeng.com/page/dot.gif) repeat-x top;}

作者:笑蜀

核心提示:有消息称,此次蔓延各地的食盐抢购风潮,就是游资炒作出来的。游资周二周三大量买入盐业股,收盘后到浙江各地抢盐,随即散布谣言,称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均无法食用,吃含碘的食用盐则可防核辐射……。是否游资操纵尚待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但从今天盐业股果然普遍飘红的情况看,其间的正相关倒也是难以否认。

 

出于特定需要操纵人心,在中国似乎是太容易,太小成本了。有消息称,此次蔓延各地的食盐抢购风潮,就是游资炒作出来的。游资周二周三大量买入盐业股,收盘后到浙江各地抢盐,随即散布谣言,称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均无法食用,吃含碘的食用盐则可防核辐射……。是否游资操纵尚待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但从今天盐业股果然普遍飘红的情况看,其间的正相关倒也是难以否认。

这样的事,其实并不新鲜。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糖高宗,基本都是一个路数。所有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背后皆有推手,皆有地下利益链条驱动。外国有很多科幻电影,写狂人如何尝试以尖端科技控制所有人的大脑,为的是征服世界,但无一例外都被某个传奇英雄击败。手握游资的奸商们倒没有征服世界的雄心,他们对政治没兴趣,要的只是通过操纵人心获取瞬间暴利。但遗憾的是,却并没有传奇英雄来强力狙击,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轻易得手,赚得盆满钵满,比电影中的政治狂人可是幸运得多。

这就是说,事实上有一个隐秘的中国,即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成了奸商们恣意驰骋的广阔天堂。这个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从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一路走来,成就了“文革”,成就了今天形形色色的传销,及形形色色的成功学。近来一系列的游资炒作事件,是其在市场领域的简单复制。但凡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屹立不倒,这样的极端事件就会防不胜防,按下葫芦浮起瓢,只不过拿出来说事的题材有别而已。

也许就那么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幕后稍加鼓噪,即可平地起波澜,引爆一场迅速席卷全国的闹剧。当下多数民众得经济增长之利,生活品质尚能小幅提升,而人心已如此脆弱,如此易于操纵。非常时期即经济下滑期又当如何,让人不敢推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邻国日本。九级地震,扑天海啸,火山爆发,及迄今仍苦无对策的核危机,大自然的致命打击频频降临。但大自然纵然能摧毁日本的城市和村庄,却无法摧毁日本的社会秩序;纵处末日,日本也并无末世之相,没有社会崩溃。其强大的抗打击能力,的确令人叹服。

但是,这样的坚强与优雅并非与生俱来。如资深媒体人杨海鹏所称,八十年前金融危机时,日本乘乱打劫者甚众;二战后经济疲敝,黑市贸易膨胀,犯罪一样猖獗。根本的转折点是上个世纪中叶的宪政转型,日本的公民社会至此破冰。从那时到现在,一代代日本人,孩提时代就在不断学习自治与合作。建立在自治与合作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公民精神,因此在日本深入人心,构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依托。即便大难猝然降临,妖言惑众在日本仍没有空间,天地错乱而人心不乱。

如果把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比喻成核辐射,那么最好的防护体系,就是公民精神。但公民精神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只能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发育,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成长,潜移默化为每个公民的本能。用这样清明理性的公民精神,来荡涤隐秘的江湖中国,荡涤盲目、狂暴、非理性,人心始能自治;有此自治秩序,人心始不可操纵。现实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传奇英雄去狙击政治的或经济的狂人,但人心中的自治秩序,比任何传奇英雄的力量都大。与人心中的自治秩序对应的社会秩序,因此才会最坚固,最具抗打击力。

其实,这在中国并不是没有传统。旧称中国历史上一直专制,此说并不确,确切的说法是有专制也有分权。政治多专制,而社会多分权。即中国社会一直有强大的自治传统。所以,面对邻国日本的优异表现,我们可以反省,但不必自卑,大可自治传统与现代文明融一炉,奋起直追。一个是清明理性的公民中国,一个是隐秘的江湖中国,我们正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未来中国是福是祸,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