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技校排行榜:龚鹏程谈钱钟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8:00


  今天在复旦的书店里看到一本台湾学者龚鹏程的《近代思潮与人物》,里面有一大篇文章是谈钱钟书的,就在站在书店里草草一阅,龚鹏程说,钱钟书的研究不当行,就是说虽然他的管锥编里为史记等书列了专题研究,其实假如一个研究史记的专家去看,就会感觉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内容。龚鹏程说,钱钟书的书法和诗实在不怎么样,不应该看到钱钟书的这个名字就以为他的东西什么都好,反而应该关注一下钱钟书既然书法和作诗不怎么样的,为什么还偏偏喜欢用毛笔写字而且不停地写诗。龚鹏程说,拜倒在钱钟书门下的学生不少,但是真正成名成家的不多;黄侃的学生也很多,而且很多学生都在一方园地中有所创获,其原因在于钱钟书的研究思路是钩深稽远,而黄侃的研究思路是发凡起例,也就是说,钱钟书的特点是针对某一课题或者现象或者语句,就能引申生发,利用自己博闻强记的能力,深入阐发,倘若学习钱钟书的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只能是画虎类犬;而黄侃呢,据我来看,所谓的发凡起例其实就是善于总结,比如他说宋诗用词有哪些特点等等,都会一二三四列举出来,这到确实便于学习掌握,也能很方便的进一步阐发。此外,龚鹏程还列举了不少钱钟书文章当中的错误,有根有据,颇有意思。
  
  我的看法呢,所谓钱钟书不当行,其实我感觉钱钟书压根就没想过要“当行”,好像钱钟书根本就不喜欢当“专家”,他更喜欢当“通人”,如果硬拿着“专家”的思路去套钱钟书的文章,那简直就是圆凿方枘,驴唇不对马嘴;钱钟书就是在从各种各样的著作中探讨各种现象,尤其是文学现象,致力于“打通”,也就是他自己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很多人明明知道钱钟书有这样的思路和志气,还偏偏就喜欢用“专家”的思路和眼光来审定钱钟书,明摆着南辕北辙,说不到一块去。另外还有一点,钱钟书身上有着很浓厚的文人气质,与其说他是在做学问,不如说他是在玩学问,在书籍的海洋里,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自得其乐,所以翻翻管锥编,其实里面充满了笑话俏皮话玩笑话,他在自己的“偏见”里玩的不亦乐乎,当然了,或许他没指望有人能与他“同乐乐”。记得赵元任的子女也曾经问过赵元任本人:你怎么就有耐心研究这些枯燥的语言文字呢,赵元任回答说:“好玩。”所以阿,天下做学问的人,应该记住了,学问做的好坏暂且不论,能不能在学问里自得其乐,才是重要的。如果是拿着做学问的名义,去换取什么功名利禄,我看还是别把自己叫学者,免得糟蹋了学问这两个字。
  
  关于钱钟书的书法和诗歌。我翻了一遍钱钟书手稿集,发现钱钟书早期的字体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后来可能是认真练过了,后期的字迹虽然说不上是优秀,但是透着文雅秀气,看着还是挺舒服的;关于钱钟书的诗呢,我其实也没看出有多么好,钱钟书自评说,病在一“紧”,还是挺恰当的。他总想在一句话里容纳太多的意思,总想跳出前人的窠臼,自讨苦吃地自寻烦恼,或许最终的结果也不那么让人满意,不过假如钱钟书没有把早年那些“艳诗”都删了,或许人们对钱钟书诗歌的评价又会是另一个样子。顺便说一下,龚鹏程本人也写过一本《书法丛谈》,不过我看了一下他的字,也不怎么样,呵呵,文人相轻,我也不能免俗。
  
  关于钱钟书弟子不怎么样的问题,其实不是个什么问题,学习黄侃的也未必都能领袖一方。况且学习、仰慕钱钟书的人多了,但是能向他那样聪明人下笨功夫的恐怕就不怎么多了。玩学问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学习钱钟书就能成大家,再说了钱钟书也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好像也没指望有多少人去学习他。现在研究钱钟书的“钱学”声音似乎比较小了,这也是好事,平平淡淡地读读钱钟书的书,喜欢他谈论的话题,就跟着他的思路继续延伸,不喜欢呢,大可丢在一边。至于能不能成大学问家的事情,那也就看各人的努力和造化了。
  
  好多年不弄学问了,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我根本没有能力与龚鹏程切磋,只有认真学习的份儿。说了这么多龚鹏程的坏话,其实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人的。他指摘钱钟书也是缘于喜爱钱钟书,这一点就为诸多学者不及,如果真的喜欢钱钟书,就应该向龚鹏程这样,有学力有胆识。另外,龚鹏程写过一本《武艺丛谈》,写的深得我心,我是看了又看,获益匪浅。不过他写书的速度,好像比我看书的速度还快,这种写书的能力也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