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黑社会老大排行榜: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4:35

内容摘要从去年的“哈警察打人事件”到今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在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的同时,其所受到的控制力却是极小的。本论文主要从阐述网络舆论的特点着手,进而引出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特点、影响

 

从去年的“哈警察打人事件”到今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在真相面前的巨大作用,但是细想之下我们却不难发现,网络舆论的误导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哈警察打人事件”为例,2008年10月11晚,哈尔滨发生恶性斗殴事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林松岭死亡,第二天一篇名为《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迅速引爆网络,浏览过该帖子的网友纷纷指责哈警察的暴力行为,并为哈体育学院的学生抱不平。但是正当大家愤愤不平时,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中的人物关系、背景相继呈现在受众面前,事件中的学生均与当地的官员有着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而事件中的警察则是因为无法忍受其胡搅蛮缠才被迫出手的,于是一夜之间受众的舆论又纷纷倒向警察一方。在我们面对的信息中,许多概念、用语的表达,不只是具体的事物,而是变成一类事物的符号象征。在传统媒体和网络的报道中,很多词汇都是被强调的,用意也很明显,往往受众还没有看报道的内容,就已经从带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中辨别了“是非”。当我们提到警察时,我们想到的往往不是谁是警察,而是一个威严的形象,而当我们提到学生时,又会不自觉的想到一群天真柔弱的少年,于是帖子《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一发出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无辜的学生和暴力的警察的对抗,于是受众心中的天平就自然而然的倾向了学生的一边,然而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当学生的身份背景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学生便从弱势群体变成了权利阶级,而警察则从暴力的代表变成了不畏强权反击的正义的化身,两者之间的斗殴也演变成了草根阶级与权势阶级的对抗。在这件事件中网络受众短时间内就迅速转变自己的观点,这让我们在感叹网络对舆论的影响力同时,也不得不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警惕。那么网络舆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这股力量呢?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以互联网为依托,在依赖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的同时,借鉴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1、民意的真实性与匿名性。

网络的能动性、民主性,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无穷大的信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和职业界限,打破了信息由少数流向多数的传统格局,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具有无穷的开放性,同时受众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时,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这使得网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威胁。

但是由于言论的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充分表达,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偏激或错误的信息也就不可避免的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如前几年出现的“最毒后妈事件”,虽然事后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澄清,但已在受众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而言仍旧属于虚拟舆论,容易被人操纵,如各种选秀比赛中参赛者的“刷票事件”,这就使得网络民意很容易被人操纵,大大降低了其真实性。此外由于网民道德水平和价值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个别人士侵犯他人现实生活和个人隐私的武器。

2、便捷、及时、无筛选的互动性。

在报纸与受众的互动中,报纸的反映往往具有滞后性和筛选性,而电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虽然避免了滞后性,但往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且依然具有一定的筛选性,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互动中无费用、及时、无筛选的优点便显现出来。

受众在接受信息后的瞬间往往是这则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最大的时候,由于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受众在看完帖子后就可以及时方便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例如,网络上多数帖子的后面都会有评论提示,并且这些评论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核就可以被发表出来,虽然有些过激的言论会被删掉,但却也是发表出来以后的事情。这种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互动,对于受众而言可谓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3、传递内容与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导致“把关人”作用削弱。

把关人”是保证信息真确、舆论正确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把关人”都对媒体的健康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使得“把关人”如同虚设,无从下手。

据调查显示,我国网民的主体是年轻的、不富裕的、社会地位不高的群体,他们喜欢求新求异,经常站在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形态的对面思考问题,当大家聚成群体时,由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象存在一定的不满,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暂时性的理性缺乏,从而导致舆论的激进与偏差。而“把关人”的无从下手,使得这种舆论便毫无限制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4、网络舆论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往往要经过审核才能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但却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而网络传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在使得“把关人”作用削弱的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真或假,使得受众舆论呈现多样性,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受众的舆论方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以前面提到的“哈警察打人事件”为例,从开始的批判“警察”到后来的批判“学生”,且不说受众的舆论是否正确,但就受众的舆论方向的改变而言,就可以让人目瞪口呆。

二:网络舆论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在引导网络舆论时不能采用传统的方式,必须针对其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新的措施:

1、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设置正确的议题,引导舆论方向。

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因此第一印象对受众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消息的及时性越强,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如果有两张关于同一件事件的帖子在不同的时间发到网上,那么无论后发帖子的内容多么的全面、完善、正确,其点击率也无法跟第一张帖子相比。因此媒体工作者必须改变以前的工作习惯,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发布报道,充分利用受众的第一印象,比过去更快的抢占先机,用事实说话,掌握信息主动权,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以“三鹿”事件为例,从最初的“大头娃娃”,到后来的医生的推测,箭头毫无例外的都直指三鹿,但由于奥运在即,为了维护国家形象,三鹿事件一再被包庇,引起了受众的极大不满,也导致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2、发挥主流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所谓舆论引导能力,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的能力,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时,在选题上形成了一种“观望式”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可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却也使信息的及时性收到了受到乐很大的限制,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媒体对事件后果的担忧和恐惧。传统媒体的这些顾虑使得其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远远落后于网络媒体,使得网络媒体毫不费力的便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因此党和政府必须改变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让各种媒体畅所欲言,毫无后顾之忧的发表信息,加强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认证信息真实性方面的权威性,加强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  

3、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自网络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体以来,其信息传递的自由性便迅速成为人们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看到这种自由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自由给网络管理所带来的不便。

笔者认为不便主要表现在,政府和法律往往只能对本国的违法事件进行管制,对国外的违法事件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网络信息传递的国际化,使得网络违法行为更加难以管理。美国因特网委员会和ITTA曾提出,因特网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语言和社会空间,时常超越传统的政府权限的管辖范围。因此,就网络管理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球各国政府达成共识,制定适用于全球的法律法规。

4、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利于网民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也为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的不负责提供了方便。在这种无须负责的庇佑下,各种侵害他人隐私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事件便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因此在当前网络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道德力量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便显得尤为必要。

青少年儿童由于自制力相对较差,所以比较容易沉溺于网络,再加上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能力不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从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应从青少年着手。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作为新一代的媒体工作者,我们应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网络舆论,促进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任旭舒,《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张咏华,《浅谈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

陈昌凤,《研究舆论机制,设置正确的议题》,发表在《新闻与写作》第294期。

刘学英、张振江、尤秀斌,《网络民议与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发表在《新闻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