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霸5方唐镜视频教学:鲁迅先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48:44


时常想如果先生生长在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或者今天的文坛为什么没有先生这样的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

故乡

对于故乡绍兴,鲁迅怀有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一面是热爱,崇敬,终生的眷恋;另一面是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说:“神赫斯怒,湮以洪水可也。”
不同于帝都南京,绍兴没有那种霸气,也没有大都会一般的奢华。这是一个中小城市,也可以说是边缘城市,四围毗连乡村,除了官僚、工匠、市民,有名的师爷之外,经常有无数的农民、渔人、丐儿混杂其中。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叠合的中间地带,鲁迅有机会从小接受相当完好的教育,其一是经典的,书面的,其二是日常生活的,两者都紧连着乡土中国固有的血脉。他长期被困于“自己的房间”,艰于与上流社会相周旋;故乡的一切:山水,习俗,戏曲文化等等,几乎成了一生中仅有的一点诗意,虽然柔弱,然而足以自持,是效力强大的解毒剂。
鲁迅与故乡交恶,始自家道中衰以后的痛苦体验。13岁时,他已经从一个大家族的少爷沦为“乞食者”,过早地进入社会了。事隔多年,当他回忆起来时,我们依然可以居间感受到一个少年的悸动。他感叹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与东京弘文学院同学合影

少年鲁迅经历的两次重大的家庭变故:祖父被捕入狱和父亲亡故,严重地毁损了他的精神健康,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弥合的深刻的创痕。
幸福是单调的,惟有苦难深沉而丰富。在短短几年内,鲁迅所经历的一切,实在远胜于一个太平顺民的漫长的一生。

丧父之后的鲁迅,艰难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鲁迅1909年在东京的和服照

一个变动的时代为个人出路准备了意想不到的新的契机。
物极必反。满清政府统治中国二百余年,最后一样跳不出一治一乱的周期率。改革势在必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部压力——从洋枪到洋货——加速了这种来源于统治集团内部旨在苟延残喘的变革。从戊戍政变可以看到,即使反动如西太后,血洗了一个政改班子,却仍然得以以改革家的姿态亮相,可知到了世纪末,历史的时针已经无法逆转。虽然,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迟迟不见实行,但是,在教育制度以及言论出版方面,则相对宽松许多。这些末代统治者,比起大兴文字狱的先祖来,并不晓得意识形态的厉害。这种无知,正好使整个社会受益。这时,中西学堂出现了,洋学堂出现了。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一面加速陆沉,一面奋力崛起。义和团运动以一种畸形的集体性行为,试图依凭传统的单向方式,解决帝国列强势力所强加的殖民困境。这种民气,很快随同圆明园的大火一起烟灭了。救亡的重任,自然落到蜕变的封建士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他们深明所属的两难处境,因此深知,必须承受难堪的历史屈辱,向强大的敌手学习生存。由于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迅猛发展,尤其接受了庚子赔款的教训,中国朝野上下,都把它看作是学习西方的最切近的跳板。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留学日本;至1906年,十年间在日的留学生总数共达12000人,形成一股留日的狂潮。
鲁迅正是在这一潮流之中,作为官费生,由学校选派到日本去的。此间是1902年。

铁屋子里的纳喊
鲁迅的母亲为他订的亲事,这个女子叫朱安。

袁世凯称帝不久,一个新型的知识者组成的集团创办了一个期刊《新青年》。。《新青年》高张“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提倡自由、人权、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政治和传统文化,发动“文学革命”即白话文运动以推进思想启蒙。除了陈独秀、胡适两位旗手式人物以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钱玄同、李大钊、刘半农,以及新近来京的周作人等。1919年5月4日,由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学生发起的著名的五四运动,以反帝救亡为特征,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鲁迅的反应相当迟缓。社会运动的浪潮在周围咆哮,他仿佛无所察觉似的,依然平静地度他的小官吏的生涯,“麻痹”和“装死”。终于有一天,一位老朋友到访,给他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位朋友就是《新青年》的编委之一,新文化运动中的悍将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从《狂人日记》而一发不可收拾,孔乙己》、《明天》、《白光》、《药》、《阿Q正传》、《兔和猫》和《鸭的喜剧》........诞生了.....

彷徨时期
鲁迅在1909年回国前在日本的留影。左一为鲁迅,左二为许寿裳。

如果说《呐喊》更多的是关注中国乡土,那么《彷徨》的重心,已经明显向匆匆来去几成陈迹的新文化运动——传统中国的最新变动——及其产物倾斜。辛亥革命的创伤依然,而今又增加了新的伤口;新旧两个疼痛点在《彷徨》中,通过一群知识分子的大致相同的遭际而被牵系到一起来了。

处在旋涡中
1925年5月28日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所摄。

学生时期的许广平

1920年秋,鲁迅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大学教职给鲁迅提供了与青年相接触的机会。也使他投身到轰轰列列的运动中。这个时期,五四风暴沉寂了几年之后,到了1925年,突然在上海出现。虽然运动的性质有所改变,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冲击仍然是强大的。
5月30日,上海各校学生集合了2000余人,到公共租界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杀害共产党员顾正红,以及逮捕和迫害工人的罪行,反对工部局旨在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提案,遭到帝国主义巡捕的拘捕。下午,在南京路老闸捕房门外,有近万名群众聚集到一起,要求释放学生,结果被打死11人,重伤15人,被捕50余人。史称“五卅惨案”。整个北京都感受到了南方力量的冲击。学校和政府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并开除了鲁迅。但不久在学生运动的影响下,教育部马上恢复了先生的职位。正当女师大学生为她们的胜利斗争欢欣鼓舞时,一个意外的打击,使她们一下了完全陷入黑暗里。
3月,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军等交战,奉军失利,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保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于12日炮击国民军布防的大沽口,并纠集辛丑条约中的各国,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8日上午,北京二百多个团体,十多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场上高悬书写“段祺瑞铁蹄下之血”八个大字的血衣,气氛十分壮烈。会议通过驳复最后通牒,驱逐署名最后通牒的公使,成立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后,组织了一个两千多人的请愿团,高呼口号,直奔政府所在地铁狮子胡同。由于面对的是专制反动、野蛮的政府,因此,希望和平对话只是一种幻想,流血冲突是必然的。当天,被枪杀的学生群众就有47人,伤200余人,构成现代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
这一天,许广平原来是计划参加请愿的;出发前,把替鲁迅抄的书稿送到老虎尾巴时,被鲁迅留下来了。鲁迅始终认为,一个政府,如果真的是国民的代表,原也无须请愿;如果不是,请愿又有什么作用?但是无论如何,他想不到政府的手段会是如此凶残。噩耗传来,死者中竟有他的两位学生:刘和珍和杨德群,这使他感到了无法承受的巨大的悲痛,致使一篇刚刚开头的题为《无花的蔷薇之二》的文章以另一种内容续写完成。在最后一节,他写道: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它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话,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写完,他特意注明:“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他要让自己,以致所有的中国人记住这个日子。
在长期的斗争中,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一个年轻女性的爱情所给予他的鼓舞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无论如何,他已经从曾经试图了结自己的黑暗的深渊中苏生过来,重新点燃灰烬,显现出甚至连青年期也都不曾有过的健旺的战斗意识。他写了《死火》、《腊叶》,以记录内心深处对许广平的感激。大约在1925年10月,即许广平发表《风子是我的爱……》和《同行者》前后,两人的爱人关系就确定下来了。
一个人,在有了家室之后还有没有爱的权利?这对鲁迅来说成了严重的问题。他绕不开朱安。而且,与自称为“同行者”的许广平的结合,是不是就可以保证一直相爱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呢?在这个问题上,最充分地反映了他的多疑的性格。在一个月内,他写了两个小说:《伤逝》与《孤独者》。子君迎着严威和冷眼勇敢地携爱人走来,却是一个人诀袂径去;单身的魏连殳以送殓始,同样以送殓终。在自己所敷衍的故事中间,他一面咀嚼人生和爱情的本味,一面琢磨下一步的走法。
政治的阻遏,爱情的发展,在这夹缝中间他已经没有退路了。最后,他决定与许广平一同离京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