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家驹安全区读后感:鲁迅先生精神永存(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7:09

鲁迅先生精神永存(转)

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11-09-23   现代教育报 [ 65 ]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鲁迅的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值此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特推此专版,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编者

卖金牌买书读

□史飞翔(西安翻译学院)        鲁迅爱书,举世皆知。他一生干得最多的三件事是买书、读书、写书。有人做过统计,鲁迅购书大约一万多卷、册,按现在货币价值,购买这些书需52万元左右。由此可见,鲁迅在买书上真舍得花钱。其实早在青少年时代,鲁迅还曾通过卖金牌来买书读。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绍兴,考入由德国人在南京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一学期后,鲁迅因对校风和所学专业不满,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该校有用金质奖章奖励学生的规定。
    有一次鲁迅考试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个金牌奖章。全校获此殊荣的仅他一人,因此,许多人都羡慕得要死。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鲁迅竟然将这个难得的金牌卖掉了。鲁迅当时经济特别困难,冬天没有棉衣过冬,要靠吃辣椒来抵御寒冷。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用卖金牌所得的钱来为自己买一件过冬的棉

而是买了一大批书,余下的零钱买了些点心请同学们一道吃了。
    鲁迅的母亲知道此事后,抱怨道:“好不容易得了个金牌,你该留下来,哪怕是纪念也好。”鲁迅答道:“金牌保存起来,它永远只是一块金牌;弄不好,反而会使人增加虚荣心。而从书里,却可以得到知识。”
     宋人尤袤有云: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鲁迅用金牌来买书大约也是如此。在鲁迅用金牌买来的这批书中,最重要的一本是他那几年最喜欢、最想要的《天演论》。《天演论》是一本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书,是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严复根据英国著名生物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过来的。仅一本《天演论》就花去了500文钱,但鲁迅对此并不心疼。对于这本花大价购买的《天演论》鲁迅非常珍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从此,进化论的思想便成了影响鲁迅大半辈子的主导思想之一,也正是这本《天演论》让鲁迅走上了文学家、思想家的人生道路。

拜师学赌博

□王吴军(河南)        鲁迅是一个从来不赌博的人,可是,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却把赌博写得极其逼真,让人一看就感觉鲁迅是一个精通赌博的人。
        其实,鲁迅是懂得赌博之道的,而且,为了在小说里写好赌博的情节,鲁迅还专门拜了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为师,向他求教赌博之道。
        王鹤照对于市井平民的生活非常熟悉,他也懂得赌博场上的押牌宝、搓麻将、玩竹牌的方法以及赌场上赌徒们的规矩和场面,因此,当鲁迅想了解赌博之道时,王鹤照就把自己所知道的赌博中的所有东西都津津有味地讲给鲁迅听,同时,王鹤照还给鲁迅哼唱了赌博时唱的歌谣。
        对于王鹤照讲述的赌博之道,鲁迅像一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他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作记录,还认真地提问题。
        很快,鲁迅就弄懂了赌博的内情。

  后来,鲁迅在写《阿Q正传》时,其中有两处对赌博作了生动的描写,一处是阿Q押牌宝的情景,鲁迅是这样写的:“阿Q即汗流满面地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地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另一处是阿Q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鲁迅写道:“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将’,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了。”
     由于鲁迅提前向王鹤照求教了赌博之道,因此,他的作品中的赌博场面写得形象生动,完全像一个精通赌博的人写出来的,极其逼真。

为标点符号争稿费

□吴车(北京)        鲁迅是我国第一批积极使用和推广标点符号的知识分子。要说起来,汉语中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最早是在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出现的,在此之前,标点符号还没有从国外引入中国。
        对于推广和使用标点符号的艰难历程,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写道:“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推广和使用标点符号的真实情况。
        当时,有些新文学作家在使用省略号时,往往任意延伸,有的作家写一个省略号竟长达大半页之多,好像有什么神秘似的,对于此种怪现象,鲁迅在《“……”“□□□□”论补》一文中写道:“在洋书上,普通用六点,吝啬的却只用三点,然而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同化之际,就渐渐的长起来,九点,十二点,以至几十点。有一种大作家,则简直至少点上三四行,以见其中的奥义,无穷无尽,实在不可以言语形容。”
        当时,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都不重视标点符号,在支付作者的稿费时,大都要把标点符号和空格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
        有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翻译一本书,他事先得知,这个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和空格的稿费,于是,鲁迅就干脆把已完成的译稿从头到尾一下子连接起来,不让稿纸上有一个空格,既不分章节、段落,也不加标点符号。
        鲁迅把译稿寄出去的几天后,出版社就把鲁迅的这份译稿退了回来,并附了一封信,让鲁迅分出章节、段落,再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要作者分段落、加标点符号,可见标点符号和空格还是必需的,那就得算字数了。”那家出版社没有办法,只好采纳了鲁迅的意见,把标点符号和空格也都支付了稿费。

鲁迅不死

□魏星云(江苏)        近年来,校园里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生动揭示了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尴尬。思想界和教育界也不时传出“去鲁迅化”的杂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明显减少,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10年之前,一个“无知者无畏”的所谓作家推出《我看鲁迅》批判文章,曾经把鲁迅先生再次引到沸沸扬扬的纷争之中。
        然而,跨越漫长的时光隧道,穿越重重历史的变迁,试问谁人能像他一样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鲁迅生活在腐败、懦弱的清朝末年,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他曾用“风雨如磬”“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等那些沉痛的词句,描绘自己生活的时代。鲁迅先生并没有消沉,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他孜孜以求探寻解救民族和百姓的“良药”。他以自己的笔当作“投枪和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要掀翻或吃人、或被吃的“人肉筵席”,希望压在雷锋塔底的民众都赢得“做人”的资格。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毕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对一切假、恶、丑的社会现象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批判。
        鲁迅研究学会会长林非曾说过: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或思想家,能像鲁迅先生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深刻地批判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而他则将此贯穿在自己一生的思考与写作之中。网络上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发出对鲁迅的感悟——他像一只针,让百年来的中国人不敢不清醒地思索,真是形象又精当。而早在1936年10月,和鲁迅先生同时代的另一位大作家,虽不在一个阵营却是知己和朋友的郁达夫在

迅去世时就已经断言: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
        现在看来,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文章虽被删去,却在我们的内心烙下深深的印记,他所遭受的攻击与诽谤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的战斗精神将永存到百年!千年!

梵澄:沿着先生的文化思想迈进

□段慧群(广州)        著名出版家赵家壁先生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鲁迅先生逝世后,梵澄在《星花旧影》中写到了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
        1928年5月15日,在复旦大学,梵澄听了鲁迅先生的演讲《老而不死论》,认真做了记录,并把记录寄给了鲁迅,四天后,梵澄收到了回信。从此,梵澄与鲁迅开始了交往,且书信不断。
        师长的影响往往在于知识与抱负,可受益一生。
        1928年6月,梵澄收到鲁迅先生的来信,信中提到“贫贱而肆志,富贵则骄人”,这可算是梵澄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当时,梵澄还在大学念书,体会不深,久后思之,梵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梵澄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潜心于治学。
        1929年8月,20岁的梵澄要去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书,20日下午,梵澄前往景云里与鲁迅话别。鲁迅这次没有在前堂接见梵澄,而是让梵澄来到书房,鲁迅交给梵澄一笔稿费,他们默然相坐了一阵子后,鲁迅先生送梵澄一直到大门口,梵澄鞠躬下去,刚一伸身,鲁迅先生突然目光辉射,猛然握住梵澄右手,梵澄觉得,那一握手力极强,是勉励他精神振起,教示他要努力,要争气,要在外国好好读书……
        1933年,梵澄回国。那时,梵澄憎恨黑暗的旧社会,认为“入世就当革命,捐躯,否则不如出家当和尚”。鲁迅先生写信给他,提到“我常劝青年稍自足于其春华”,梵澄接受了鲁迅的指点,终于克服了好走极端与激烈的脾气。
        梵澄的文章有“尼采之气”,自1934年起,鲁迅先生鼓励梵澄翻译尼采的著作《朝霞》《快乐的知识》和《尼采自传》。正是在鲁迅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下,年仅25岁的徐梵澄便成为我国最早卓有成就的尼采著作的翻译者与研究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梵澄一清早赶到殡仪馆,他痛哭不止,悲怆万分……
     梵澄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他由翻译尼采而进之于介绍室利阿罗频多,从钻研印度古代文明宝典回归到阐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他锲而不舍的精神轨迹,一直是沿着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想迈进的。

齐寿山:为声援先生宁愿辞职

□赖晨(福建)        众所周知,鲁迅的仁爱深深包容在他冷峻的外表下。以他直截刚硬的性格,在生活中不容易有真正的好友,但只要有就会是肝胆相照的那种,而且其朋友的性格必须是为人纯朴,忠厚老实,齐寿山即如此。
        正如齐寿山、鲁迅两人的老领导蔡元培和齐寿山的侄女齐香所言,齐寿山很崇拜鲁迅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德,对他是言听计从,而鲁迅也很欣赏齐寿山那燕赵遗风、古道热肠的性格,所以两人在北京的14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生活上、经济上、事业上,他们都互相关照、支持。因为齐寿山家庭富裕,加上是北京本地人,社会关系较多,所以他给予鲁迅的帮助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
        在动乱的危难关头,齐寿山更是义无反顾地站在鲁迅身边给予支援。他曾经两次帮助鲁迅避难,一次为声援他而辞职。
        第一次帮助鲁迅避难是在1917年7月,张勋复辟。张勋的辫子兵骚扰北京城,齐寿山考虑到鲁迅的安全,主动帮助他避难于东城。《鲁迅日记》在7月7日记载:“上午见飞机。午齐寿山电招,同二弟移寓东城船板胡同新华旅馆。”12日鲁迅和周作人等到齐寿山处找饭吃。“晚同王华祝、张仲苏及二弟往义兴局,觅齐寿山,得一餐。”
        第二次是在1926年4月,张作霖联合阎锡山等对冯玉祥部开战。鲁迅于4月15日找到齐寿山避难,即在齐的帮助下从山本医院移往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4月26日,又迁往德国医院,继续避难。
        1925年8月14日,鲁迅因“女师大学潮”被教育部免职,又是齐寿山与许寿裳等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反对教育总长章士钊宣言》,并以辞职的决绝姿态从道义上支援鲁迅。宣言批评章士钊、杨荫榆

 “滥用警士、殴击学生”;他们维护鲁迅:“周君自民国元年由南京政府北来供职,十有四年,谨慎将事,百无旷废”;最后他们表明和鲁迅同进同退的决心:“今则道揆沦丧,政令倒行,虽在部中,义难合作,自此章士钊一日不去,即一日不到部,以明素心而彰公道。”宣言大义凛然,掷地有声。这种生死与共的兄弟般的友谊给予鲁迅终生的温暖。8月14日教育部免职令发表,鲁迅三天后,“晚往公园,寿山招饮也”。鲁迅猝然遭难,受到当政打击,朋友齐寿山仗义置酒为之去惊,书写下现代中国文人相亲的一段佳话。

名家眼里的先生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不但要从他的遗著中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斗争精神。他的斗争精神,在嫉恶如仇这一点上还是大家能够学得到的,但是他的治学的勤奋,不顾健康地努力工作,忘掉了自己地为民族为被压迫者求解放,却不是我们说一声“要学”就能立刻学到。
    林语堂: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制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唐弢: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头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

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他恐怕是最和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地联络在一起的人了。
        (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学 李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