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内部的使用方法:社会:心理教育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0:11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并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进行探索,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一、 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辅导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教育。近二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回顾它发展演变的历程,无疑会促进我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1、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首先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呈现多变、多元的发展趋势,它向青少年一代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80年代以来大量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4%--21%左右,状况令人担忧。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再次,发达国家和地区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第四、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
第五、关于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是通过由专家编制和实验检验的量表和问卷来测定被试,以发现被试的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必要心理辅导和咨询依据。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常常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心理测量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使用者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测验工具的选用、使用以及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采取规范、科学、慎重的态度。由于心理测量与测量者、测量环境、测量时间、被试心境等因素有关,为了保证心理测量的客观、正确,量表和问卷常模必须是科学的,必须考虑其适用范围,并且当被试和被试地区发生变化时测量常模必须作适当修改。因此,当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就必须认真选择合适的量表和问卷,尽可能减小外因对心理测量的干扰,遵循量表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要求,严格测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心理测量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有利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一般说来,对学生心理测量的结果有些可以让其知道,有些就必须保密。例如像学习情况自测、学习情况问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人际矩阵、学生消费问卷、学习兴趣、气质量表等,学生知道这些结果能达到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目的。有些量表如智力量表、精神卫生量表、行为量表等,结果就不宜让学生知道,只能给心理工作者提供参考。但由于一些学校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实施心理测量时或者因工具或者因方法的不科学给学生心理乱下结论,随意评价,从而造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教育部在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心理测量的结果解释要慎重。要慎用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等等。《意见》还明确指出:心理测量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