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减速机内齿圈转吗:震撼!一位远征军老兵的晚餐令谁汗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2:27
震撼!一位远征军老兵的晚餐令谁汗颜  

姓名:周井玉;籍贯:四川金堂;出生:1925年;年龄:86岁;文化程度:读过私塾二年,现能看报;入伍时间:1942年;所属部队:71军87师261团;参加战斗:龙陵老东坡战斗,此前在姚关,三家村等处与敌接触;现住址:金堂白果镇罗盘村;家庭情况:老伴三年前去世,两女嫁人不在本地。老人独居。

 


老人自述


1942年从四川老家金堂到什邡去摘烟叶打工时被抓壮丁,参加当地部队。后来抗战需要,组建滇西远征军,在当地部队每连抽10人去验,验起后从成都九眼桥坐船到泸州蓝田坝,再经贵州赤水、毕节等地到云南曲靖,在曲靖坐火车到昆明,还记得当年的火车是闷罐车,没有座位。在昆明住了大概1—2周后又出发经楚雄、下关等地到姚关、酒坊,记得有热水塘,水是热的。


在姚关编入71军261团(后查证是71军87师261团),记得是先分到战车防御排,老人说后又到是步兵连队,前前后后在龙陵的时间大概一年多左右。记得最清楚的长官名字是宋希濂。岁月流沙磨砺着老兵的记忆,战争中具体的人和事大多淡忘,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事还记得。在老人支离破碎的回忆中,渐渐复原了当年经历过的一些情况

 

 

远征军老兵周井玉家住在丘陵地区,老人独居,老伴于三年前过世,两个女儿已远嫁外地。女儿夫家也是丘陵地区,也顾不了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闲钱余米供养老人,86岁的老兵周井玉,至今还要爬坡上坎,下地干活,挑担施肥,样样都还得亲自动手.



劳动回家。


老人回忆


在滇西战争中,攻打龙陵尤为深刻的是老东那一战,老人在老东坡与日军拼刺刀负伤,肩膀被刺刀捅穿,但没有伤及骨头。在老东坡一战,老人说捅死过两个日本兵。


周井玉在老东坡负伤后先抬到前方医院包扎,前方医院设在树林里。再送到后方医院黄草坝,后方医院设在一个庙子里。在黄草坝医院住了一个月,因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后又转到在芒市的美国医院。医生用布条穿过伤口,反复拉动,把伤口里的朽肉拉出来再上药。在美国医院学到了一些简单的英语,至今还能说出一些简短的英语词汇。在芒市伤好后找不到部队了,那时日本已经投降,就和伤兵一起坐车到遵义。在一路走路讨饭回到四川老家金堂。



劳动回家,先下水窖提水。




四川金堂所处的位置是成都旱情最重的地方。老人透过直径约一米的水窖口子,可以看到水面距离地面约有2米多深。这个水窖是专门用来储存饮用水的救命池子,深3米,现在只剩下不到1/4的水了。




水窖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下雨天更加难走。



把水提到厨房---其实也是就是一个窝棚。


有人说:这个也算房子吗?连棚都称不上,遇上刮风下雨的,不知道周老是怎么过的啊?!


接下来,去菜窖取红薯。








菜窖在菜园子边的地下一米五深处,里面贮藏的是去年的红薯。

 






从窖里取出红薯,86岁的老人要艰难地爬上这个齐腰深的地方。

然后再走向离此50米开外的窝棚。


先在锅里加一把米。今春剩下的粮食不多了,手上装粮食的袋子已经快要空了。

再把红薯去皮。

然后把红薯切片,和大米放在一起。大米不多,加些红薯,配合着吃

开始烧火做饭。柴草是去年的玉米杆。厨房每到冬天,风会从各个角度刮进来。

玉米杆火力不行,主要用来点火。还要节约着用

简易的炊具就挂在50年代干打垒的墙上。

锅里的红薯饭已经熟了。薯多米少。

出锅。远征军、老抗日英雄的晚饭出锅了

走向餐桌。

开始晚饭。。。。。。

就着红薯饭的是前几天剩下来的辣椒酱。

这就是远征军老兵的晚餐:一碗红薯饭,少量的大米,一点辣椒酱。


独居的老兵周井玉除了一份新农合医疗保险外,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家里还住着50年代干打垒的土房子,下雨天常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