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第五季下载:济公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2:12
1.位于河伯乡新坪村。传说济公曾在此修炼,遂名。岩下有济公庵遗址。岩洞内高10~15米不等,有12洞厅,22道石门贯穿其间。进洞下70级台阶,第一个洞室便是演武厅。过演武厅,进入龙纹厅,洞侧有一排长20米的钟乳石廊柱,浑然天成。隔廊的洞室叫滴水宫,滴水咚咚,池水汪汪,寒凉清澈。再过一石宝塔,然后沿小道依次可通八厅八室。其中,千佛厅、塔林宫、大雄宝殿和蘑菇宫,尤为壮观。石壁似龛,或如塔窗,或像莲台,53堆如塔如堡的钟乳石齐集于此,俨如一尊尊雕像,或仰或卧,或怒或喜,姿态万千。珊瑚塔、珍珠塔、蘑菇塔、灵芝塔、猴塔、花塔,高低不同,结构各异。念珠葫芦、济公破鞋,别致有味。石香炉、石盆景,随处可见。洞深处,有一狭窄洞口,阴气嗖嗖,深邃莫测,洞壁刻有8个大字:“左通广西、右走四川”。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计划开发济公岩为旅游景点,因资金无着未果。距济公岩1200米处有豪珠岩,因洞似一巨大佛珠而得名。洞内面积及景致与济公岩大体相似,造型布局较济公岩尤绝。因洞口极窄,少有探险者。
2.济公岩景区位于河伯乡新坪村,景区海拔在500—600米之间,距县城25公里。这里山峦起伏,树木茂盛,石灰岩大小溶洞10余个,构成一个千姿百态的溶洞群。传说很久以前,济公和尚沿路过河伯岭,曾在新坪村修道一年,在这里留下许多遗迹。浓浓的佛教色彩是济公岩景的突出特征。景区主要景点有济公岩、济公庙、豪珠岩、僧鞋亭、架裟亭、济公亭、破帽亭、蒲扇坳等。
济公岩 位于新坪村后石山林中,岩洞宽广,约5000平方米,高10米、15米不等。红黄白三色钟乳石级成墙和屏风,把洞隔成十二个厅堂,依次是红武厅、龙纹厅、滴水岩、葫芦宫、千佛厅、珊瑚宫、塔林宫、大雄殿、蘑菇宫、秦乐厅、戎斋宫。进洞下七十级台阶,即是练武厅。洞内共有22道门,使12个厅室互相连通。12个厅中,尤为壮观的要数千佛厅、塔林官、大雄宝殿和蘑菇宫。53堆如塔如堡的钟乳石齐集于此,胜景格外雄奇。壁龛中、塔窗里、莲台上的菩萨或仰或卧、或恕或喜,姿态迥异;珊瑚塔、念珠塔、蘑姑塔、灵之塔、猴塔、化塔高低不同,结构各异;念珠葫芦、济公破鞋,别致有味;释佛香炉、装饰盆景,随处可见。在龙纺厅侧面,一排长二十米的钟乳古郎柱,隔廊蚵听咚咚滴水声,过朗可见汪汪滴水宫。滴水宫清澈见底,清凉爽身,传说济公曾在濯足。游人沿一宝塔下的地下小道,可通八厅八室,最后一室,有剑刻的“左通广西,右走四川”八个大宇;因洞口极狭,游人少有探险者。
济公井 位于蒲扇坳上。传说济公路过此处,因口渴无水,遂用手指在岩石上敲了一下,一股清泉便从石孔中汩汩流出。现此井常年不枯,冬暖夏凉,水质清凉可口,饮者无不称道。
豪珠岩 离济公岩1200米,因洞似一巨大佛珠而得名。洞内面积及景致与济公岩大体相似。景点造型布局比济公岩险绝得多。现因洞口极窄,少有探险者。
济公岩距邵阳市70公里。济公岩因传说济公曾在此修炼而得名。济公岩现在岩下有济公庵遗址。
济公岩洞内景物全由钟乳石构成。呈红、黄、白三色,有12个厅堂。依次是练武厅、龙纹厅、滴水宫、葫芦宫、千佛厅、珊瑚室、塔林宫、大雄宝殿、蘑菇宫、奏乐厅、斋戒室、无名宫,厅厅相通,洞洞相连,洞底由石灰质沉积而成,有的呈龙纹。
济公岩进洞先下70级台阶。到洞底突然平阔,济公岩最壮观的要数千佛厅、塔林宫、林雄宝殿和蘑菇宫了,53堆如塔如堡的钟乳石齐集于此,构成雄奇的佛寺胜景,有一钟乳石柱高10米,远看象刺破青天的宝剑。
济公岩有四处石瀑石幔,从15米高的洞顶直佛洞底,令人叹为观止;更多的则象少林寺前的塔林,高底不同,结构各异,洞中小景也别致有趣。济公岩洞内有座水宫,清澈见底,清凉寒骨,济公岩传说济公曾在此濯足。
3. 宗本与济能
作者:传 印
慧林圆照宗本禅师(1005—1087),北宋时人,为天衣义怀禅师的法嗣。原籍江苏无锡,俗姓管,博通经史,严净律仪,参义怀禅师,得其心要。先居苏州瑞光寺,后受杭州净慈寺邀请,因而两地道俗相争不下。杭守(市长)乃具公文给苏州当局说:“愿借师三年为杭州人植福。”苏州人才勉强同意。宋神宗(赵顼)诏敕请住东京之慧林寺,赐号曰“圆照禅师”。神宗尝召师问道,师翛然自如,无所加损。在一般人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在师则完全是一副“平常”之心,不为荣辱所动,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出都之日,王公贵人相送者,车骑相属。师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惟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涕。
师平居专修净上。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七宝池中,一花殊丽,问净土善知识,答曰:“待净慈圆照宗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向师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花,净土人言以俟本公。”
有人问曰:“师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何得莲境标名?”师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安坐而逝,寿八十二岁。
云顶冰怀济能禅师,明末清初人,原籍浙江绍兴,俗姓朱,十九岁出家,先参湛然澄禅师,在参汉月法藏禅师,于首座梵伊禅师座下契悟心要,漫步溪滨,见桃花盛开,大彻大悟,拈偈云:“昔年落在葛藤里,今日方才出得伊。从兹坐破千峰月,换却时人眼与眉。”
师隐居庐山数载,晚年归隐姚江云顶山,自号“一壑子”,以净土一门深入,尝指示学人云:“然则念佛能生西方,破生死出三界,超缠缚脱火坑,显本分露爪牙,其力大矣哉!有此捷径,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贬,是真颠倒凡夫、愚迷种子,最可怜悯者哉。”师着有《角虎集》,阐扬禅净圆修之宗旨。
盖净土法门,如古德云: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所谓:天上群星皆拱北——拱卫北辰紫微;人间万水尽朝东,汇入浩瀚大海。所以,百丈怀海禅师《丛林二十要则》垂示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所立《清规》中,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为回向归于净土。天下诸宗一切丛林朝暮课诵及所有佛事,悉皆以净土为归宿。所以,禅门五宗诸师多事密修,这就如同人的生命离不开呼吸空气,法身慧命离不开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