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第3章攻略:贺卫方禾城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8:18
贺卫方禾城说“法”
■整理 陈 苏 金筱昀
演讲一开场,贺卫方先生对嘉兴近代文化名人如数家珍,让人倍感亲切,而当他即兴大段背诵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时,大家无不被他的博学折服。整台演讲,反响热烈;互动阶段,提问踊跃。今撷取部分精要以飨读者。
【谈嘉兴文化】
嘉兴为什么自明清以后文化那么发达?
我想主要是中国自明代甚至从南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为胡人占据,文化受到摧残。其次,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上海无疑是个中心,而嘉兴正在这个西学辐射圈之内。
另外,水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到嘉兴,发现这里真正是鱼米之乡,湖光水色,给人一种非常灵通的感觉。古罗马人说:山使人塞,水使人通,孔子也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就出得比较多。比如王国维、徐志摩,比如朱生豪、沈钧儒,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在近代以来这样一个文化风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非常杰出的人才。
王国维,我觉得特别了不得,只有一年在日本学习的机会,但据钱钟书先生说他对于西方文化,尤其是叔本华哲学的领悟,超过了那些有过丰富西方留学经历的人。徐志摩,他的西学功底是相当深的,他曾经研究过政治学,非常有造诣,不只是个诗人。似乎大家都太过关注他的那些个婚姻和爱情以及八卦信息,今后应该多关注徐志摩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上午,我去了朱生豪先生故居和沈钧儒先生故居。我在读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时候,恶补过西洋文学,当时就涉猎过莎士比亚戏剧,关注莎士比亚就不能不关注到朱生豪。记得1984年我在北京买过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11卷精装本,花了20多块钱,当时算是巨额的花销了,但毫不犹豫。因为特别喜欢朱生豪的翻译,有时还会稍微背诵一点翻译得特别漂亮的语言。后来我还在给别人写的序里引用过朱先生译文里的精彩话语。朱生豪先生的翻译确实非常精彩。
【精彩语录】
▲我们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常常是一种双向改造的过程。我们用外来的文化改造我们的本土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改造引进来的东西,使它们变得跟原生的状态不一样。戏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有悠久的戏剧历史,有特殊的审美观,特殊的写作套路。莎士比亚戏剧到中国的舞台上似乎也不能幸免于这样的一种命运。戏剧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改造的力量非常强大。
▲不仅是戏剧,本土文化对引进来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极其深远。文化是什么?是我们潜移默化接受来的东西。孩提时代,我们不知不觉间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周边人的影响,我们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不同国家的文化就这么一代一代潜移默化遗传下来。文化很难断裂。
▲我们要建立法治,不仅仅依赖于法律规范,依赖于制定好的法律或者说素质良好的法律官员群体,可能法律之外的很多东西很重要,那就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有所敬畏,是不是在法律之外需要一些道德性的力量,或者宗教性的力量,使这个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法律职业以及法律职业需要的某种环境,比如说程序正义。这是中国建立良好的司法制度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诉讼时效,比如当事人对于程序正义的了解。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民族相当匮乏,我们太喜欢实质性的正义。
【现场互动】
问:我是嘉兴学院学法律的学生,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法制有更深远的影响。您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吗?
答:非常高兴看到嘉兴学院的学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学法律的莘莘学子,赶上这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加强法治的时代,对于学法律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找到用武之地的时代。中国现在的法律教育规模非常大,在校读法律的人已经达到30多万,还只是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全国学法律的只有700多人。我觉得法律教育四年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一个人的thinking like a lawyer,就是像法律人一样地去思考问题。不见得你背诵了很多东西,而是你法律的观念,法律的方法,我们这个职业对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这些基本的职业社会责任,还有职业伦理的树立特别重要。这样一种观念和方法的树立能够长久地保持你一种良好的职业能力。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问:贺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粉丝,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我这里有两个问题:目前,做律师我尚感不足,而我的一些同学,很年轻,已经走上了法官、检察官岗位,这是不是理想的模式,是不是像美国那样从事长时间的律师和检察官之后再来从事法官职业,更有信服力更理想?法律服务行业中除律师外,还有法律工作者,现在法官、检察官的素质已经提高,法律工作者还有必要存在吗?
答: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很长时间我没有太关注法律工作者这个群体。现在律师比较向往大城市、大都市,在那里,律师的机会更多,收入也更多。在乡镇这个层面上,是否需要有某种填补空白的群体?他们受过一定的法律训练,但又不是从事商业律师这样的群体,可能是有这样一种空白需要他们去填补。目前法律学生那么多,通过司法考试比例不高的情况下,许多法律毕业生在毕业后做什么?他们是否也可以有发挥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多年前,时任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也曾经尝试推动从资深的律师和优秀的学者中间选任法官。法官这个职业,在西方谚语中说: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法官判断人间是非,需要一种在阅历基础之上的判断力,所以过于年轻的法官往往使当事人不信赖。我前些年去美国,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平均年龄是72岁,最高80多岁还没有退休。但在中国实行这样的制度挺难的。第一,法官独立性不足,这个职业缺乏吸引力。第二是收入的问题,法官这个职业就应该给他高薪,让他感觉自己的职业的确很荣耀,但是出问题的话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但现在我们法官收入比律师低得多,因此别说在优秀的律师中间选法官,很多优秀的法官都跑去做了律师。第三,美国有100万名律师,但是联邦法院法官加上州法院法官却只有6万多,中国律师不到20万,法官25万以上,从一个小的律师基数里面选更多法官,这不大可能。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是重点让法官的素质、权力和待遇普遍得到提高。
整理 陈 苏 金筱昀   演讲一开场,贺卫方先生对嘉兴近代文化名人如数家珍,让人倍感亲切,而当他即兴大段背诵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时,大家无不被他的博学折服。整台演讲,反响热烈;互动阶段,提问踊跃。今撷取部分精要以飨读者。
【谈嘉兴文化】
嘉兴为什么自明清以后文化那么发达?
我想主要是中国自明代甚至从南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为胡人占据,文化受到摧残。其次,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上海无疑是个中心,而嘉兴正在这个西学辐射圈之内。
另外,水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到嘉兴,发现这里真正是鱼米之乡,湖光水色,给人一种非常灵通的感觉。古罗马人说:山使人塞,水使人通,孔子也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这个地方智者就出得比较多。比如王国维、徐志摩,比如朱生豪、沈钧儒,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在近代以来这样一个文化风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非常杰出的人才。
王国维,我觉得特别了不得,只有一年在日本学习的机会,但据钱钟书先生说他对于西方文化,尤其是叔本华哲学的领悟,超过了那些有过丰富西方留学经历的人。徐志摩,他的西学功底是相当深的,他曾经研究过政治学,非常有造诣,不只是个诗人。似乎大家都太过关注他的那些个婚姻和爱情以及八卦信息,今后应该多关注徐志摩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上午,我去了朱生豪先生故居和沈钧儒先生故居。我在读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时候,恶补过西洋文学,当时就涉猎过莎士比亚戏剧,关注莎士比亚就不能不关注到朱生豪。记得1984年我在北京买过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11卷精装本,花了20多块钱,当时算是巨额的花销了,但毫不犹豫。因为特别喜欢朱生豪的翻译,有时还会稍微背诵一点翻译得特别漂亮的语言。后来我还在给别人写的序里引用过朱先生译文里的精彩话语。朱生豪先生的翻译确实非常精彩。
【精彩语录】
▲我们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常常是一种双向改造的过程。我们用外来的文化改造我们的本土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改造引进来的东西,使它们变得跟原生的状态不一样。戏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有悠久的戏剧历史,有特殊的审美观,特殊的写作套路。莎士比亚戏剧到中国的舞台上似乎也不能幸免于这样的一种命运。戏剧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改造的力量非常强大。
▲不仅是戏剧,本土文化对引进来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极其深远。文化是什么?是我们潜移默化接受来的东西。孩提时代,我们不知不觉间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周边人的影响,我们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不同国家的文化就这么一代一代潜移默化遗传下来。文化很难断裂。
▲我们要建立法治,不仅仅依赖于法律规范,依赖于制定好的法律或者说素质良好的法律官员群体,可能法律之外的很多东西很重要,那就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有所敬畏,是不是在法律之外需要一些道德性的力量,或者宗教性的力量,使这个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法律职业以及法律职业需要的某种环境,比如说程序正义。这是中国建立良好的司法制度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诉讼时效,比如当事人对于程序正义的了解。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民族相当匮乏,我们太喜欢实质性的正义。
【现场互动】
问:我是嘉兴学院学法律的学生,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法制有更深远的影响。您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吗?
答:非常高兴看到嘉兴学院的学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学法律的莘莘学子,赶上这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加强法治的时代,对于学法律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找到用武之地的时代。中国现在的法律教育规模非常大,在校读法律的人已经达到30多万,还只是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全国学法律的只有700多人。我觉得法律教育四年最重要的还是要培育一个人的thinking like a lawyer,就是像法律人一样地去思考问题。不见得你背诵了很多东西,而是你法律的观念,法律的方法,我们这个职业对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这些基本的职业社会责任,还有职业伦理的树立特别重要。这样一种观念和方法的树立能够长久地保持你一种良好的职业能力。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问:贺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粉丝,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我这里有两个问题:目前,做律师我尚感不足,而我的一些同学,很年轻,已经走上了法官、检察官岗位,这是不是理想的模式,是不是像美国那样从事长时间的律师和检察官之后再来从事法官职业,更有信服力更理想?法律服务行业中除律师外,还有法律工作者,现在法官、检察官的素质已经提高,法律工作者还有必要存在吗?
答: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很长时间我没有太关注法律工作者这个群体。现在律师比较向往大城市、大都市,在那里,律师的机会更多,收入也更多。在乡镇这个层面上,是否需要有某种填补空白的群体?他们受过一定的法律训练,但又不是从事商业律师这样的群体,可能是有这样一种空白需要他们去填补。目前法律学生那么多,通过司法考试比例不高的情况下,许多法律毕业生在毕业后做什么?他们是否也可以有发挥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多年前,时任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也曾经尝试推动从资深的律师和优秀的学者中间选任法官。法官这个职业,在西方谚语中说: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法官判断人间是非,需要一种在阅历基础之上的判断力,所以过于年轻的法官往往使当事人不信赖。我前些年去美国,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平均年龄是72岁,最高80多岁还没有退休。但在中国实行这样的制度挺难的。第一,法官独立性不足,这个职业缺乏吸引力。第二是收入的问题,法官这个职业就应该给他高薪,让他感觉自己的职业的确很荣耀,但是出问题的话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但现在我们法官收入比律师低得多,因此别说在优秀的律师中间选法官,很多优秀的法官都跑去做了律师。第三,美国有100万名律师,但是联邦法院法官加上州法院法官却只有6万多,中国律师不到20万,法官25万以上,从一个小的律师基数里面选更多法官,这不大可能。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是重点让法官的素质、权力和待遇普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