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成长阶段的特点: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法 - [辨证施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6:41
  • 五脏皆有不寐和从肝论治法 - [辨证施治]

    2010-03-12

      不寐为临床常见病,且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王翘楚教授通过近 20 年的临床研究,创建了具有中医睡眠疾病诊疗特色和优势的临床新学科,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的学术观点,并对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它精神疾病主张“从肝论治”。

      王翘楚在临床上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

      五脏皆有不寐

      不寐,古籍文献记载多以心主神明为中心,而涉及肝、脾、肾相关脏腑证候而立法处方用药,临床辨证常见因心不藏神,则神不守舍而致不寐,或因心神不安而致肝郁化火,或因心血不足,脾不统血或运化失司,则表现心脾二虚,或因心火过旺,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则出现心肾不交,而历代文献尚未见记载因心神不安而波及肺的证候表现,也无这一方面基本方药。王翘楚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常因感冒热退后,精神过劳或因情志不悦而致咳嗽难眠,数月不愈者,症见呛咳阵作,咽痒无痰,时升火,辄晚为甚,夜卧难寐,或早醒多梦,一夜睡 2~4 小时。白天情绪急躁,心烦易怒。口干,便燥,苔黄,舌偏红,咽红(+),脉微弦数。其病因病机乃由于外感余邪未清,再加肝郁阳亢化火,反侮其肺金,致肺阴耗伤,则肺失清肃,肝亢犯肺,气火有余,故呛咳不已,经久不愈,当属“肺病不寐”。故在临床上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新观点。

      从肝论治法

      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它精神疾病主张“从肝论治”。

      我们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近 5000 病例统计分析,发现当今失眠症发病因素多有情志因素参与,临床表现有六多六少现象(即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无其他加杂疾病者少;中医辨证实证者多,虚证者少)的特点,遂立从肝论治法治疗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经临床四万余病例的实践证明,确有较好疗效。从而逐步形成以肝为中心而波及其他脏腑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和五脏不寐证候分型论治的方案。这一方案力求把辨证与辨病结合,从证中求病,病中求证进行论治,既有利于病证统一施治,又有利于不断发现新的证与病。以利从临床实践经验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辨证论治经验和理法方药规律,并有利于他人重复和推广应用。

      肝病不寐

      ①肝亢不寐,多为单纯性失眠症。主要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连续二周以上不能自然恢复正常睡眠,辄晚入睡困难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多梦,甚则通宵难眠等,证属肝阳偏亢。可按从肝论治基本方即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骨、郁金、菖蒲、焦山栀、白芍、丹参、合欢皮等加减应用。或单用落花安神合剂(主要成份为花生叶)口服,一日2次,早服1支,晚临睡前服2支。一般轻、中度失眠症可获良效。如属重度单纯性失眠症,可采用上述桑叶、菊花、天麻、钩藤等基本方,再配合应用落花安神合剂口服,可增强疗效,相得益彰。

      ②肝病不寐,患肝病期间的病人由于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多思多虑引起失眠,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或二对半阳性。B 超示: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患者在某一阶段常并严重失眠,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按肝病不寐证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有肝功能异常,GPT增高,胆红素升高者,当以清肝或疏肝利胆,或养肝健脾活血安神为主方治之。常用柴胡、牡蛎、龙骨、天麻、钩藤、郁金、菖蒲、赤白芍、丹参、合欢皮等为基本方,酌情加减。清肝利胆:垂盆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焦山栀、茵陈等。疏肝和胃:旋复花、代赭石、延胡索、金铃子、苏梗、八月扎、青陈皮等。养肝健脾:制首乌、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脾胃病不寐

      ①脾虚不寐:主要由于脾胃虚弱,长期患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反复不愈,常因精神过劳或情志不悦,同时并严重失眠。临床表现以慢性腹泻为特征,一日二到三次,或四至五次不等,便时有腹痛,或无腹痛,大便稀薄,或呈不消化状,无脓血。病情时好时差,反复发作不愈,大便化验(-),直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失眠症状表现夜眠不安,多梦易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一夜睡2~3小时,甚则通宵难寐。此按脾虚不寐论治,常以基本方加减,川连、木香、肉豆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如瘀热较重者,则改用红藤、紫花地丁、北秦皮、焦山楂等。属虚寒者,则用干姜、厚朴等。

      ②胃病不寐:主要是患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或胃下垂等),常因情志不悦或精神紧张、过劳而引起失眠,以致胃病复发,又加重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或“卧不安则胃不和”,互相影响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严重失眠、精神抑郁或焦虑,同时并胃脘胀闷不适,或胀痛、或嘈杂、泛酸、或嗳气频作。常用平肝或疏肝和胃之剂。脘胀不适,以基本方加减党参、苍白术、枳壳或八月扎。嗳气频作则加旋复花、代赭石、苏梗、佛手等。胃嘈杂或泛酸,改加煅瓦楞子、乌贼骨等。苔黄腻,则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川连等。脘痛则改加金铃子、延胡索、台乌药、制香附之类。大便溏薄,加木香、焦山楂、白扁豆,纳呆加生麦芽。

      肾虚不寐

      主要由于肾气亏虚,三焦气化失司,膀胱通调水道不利,而致尿频、尿急或失控,同时并严重失眠,心烦不安等。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再加情志不悦而诱发。西医诊断女性尿道综合征。病因尚未清楚。临床主要表现则见尿频、尿急不爽,甚则失禁。一夜3~4次,或7~8次,白天亦多次,常不敢外出,有时半途尿急、尿频、失控、遗尿。小便色淡黄,尿常规(-)。腰酸乏力,或并脚跟痛,睡不安寐,中间间断多醒,一夜睡2~3小时。常并心烦不安,情绪抑郁。采用平肝解郁补肾安神法,以基本方加黄芪、菟丝子、金樱子、芡实、补骨脂之类。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经停数月不至,时烘热升火,自汗,面色少华,眶下灰暗色斑,心烦易怒,或紧张不安等,并严重失眠者,则以上述基本方加仙灵脾、地骨皮、山萸肉、当归、生熟地、知母等。

      肺病不寐

      多见于春秋二季,素禀肝木偏旺之体,屡因感冒以后,未能及时调治和休息,或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而致肝阳上亢,或肝郁化火,木旺侮金,肺失肃降,耗伤肺阴,致呛咳无痰,夜卧难寐。临床表现主要为呛咳阵作,时而升火,辄夜为甚。重则咳嗽而引激胸闷胀痛,心烦不安,急躁易怒,口干咽燥,大便偏干或便秘,数日一行。常并彻夜难寐,或仅睡 2~3 小时。听诊:心肺无特殊,肺部透视(-)。证属肝郁化火,耗伤肺阴。以基本方加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焦山栀、麦冬、北沙参、生地、知母等,并胸闷胀痛改加旋复花、代赭石,或延胡索、金铃子之类。呛咳甚加炙百部、款冬花、桑白皮等。虚热甚加地骨皮。

      心病不寐

      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动过速或频发早搏患者,常并严重失眠。主要由于肝郁犯心,心血瘀阻,或心气不足引起。临床表现常有冠心病、心肌炎、或心律不齐病史。近因感冒后,或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而病情复发,且并严重失眠,一夜睡 2~3 小时,甚则通宵不眠。白天胸闷心悸或隐痛不适,心烦不安,急躁易怒 ,口干苦,苔黄少津,舌质暗红,脉细弦或数,有结代。辨证多属肝郁瘀阻,心气不足,治以平肝或疏肝解郁、益气活血安神,以基本方加减,淮小麦、甘草、苦参、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葛根、川芎、桃仁、红花、远志、灯芯草等。

    Tag:医话、妙方 肯尼斯 发表于06:31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 - [辨证施治]

    2010-02-10

    中药降脂 辨证施治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份异常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同时,也可继发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胆汁性肝硬化等。传统医学对高脂血症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要求对病人做周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用药。根据血脂的变化及临床表现,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

      一、气滞血瘀证:头晕耳鸣,胸闷胸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降脂为主,主要药物有:

      月见草油丸:为月见草种子提炼而得的脂肪油,其主要活性成份γ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人体营养必需脂肪酸。可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抗血栓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药初期有稀便,个别有恶心、胃部不适,偶见肝区疼痛或下肢浮肿。

      脂可清胶囊:主要由葶苈子、山楂、茵陈等组成。方中葶苈子性味大寒、辛苦,泻肺降气,止痰定喘。山楂,活血化瘀,健脾和胃。茵陈,清热除湿。诸药共用,共奏通络散结,宣通导滞消痰渗湿之功。

      注意事项:孕妇及体弱者忌用,因方中药物性味属大寒。有些患者服药后如大便次数增加,可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丹田降脂丸:主要由丹参、人参、田七组成。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其中人参成份人参皂甙可促进正常动物脂质代谢,使胆固醇及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分解、转化、排泄,最终可使血中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使游离脂肪酸及氧化脂质均明显下降。田七能阻止胃肠道吸收脂肪,在脂质代谢中能降低总脂质水平。

      注意事项:人参具大补元气之功效,体质虚弱如发热感冒者慎用。少数人初服有口干现象,服用一段时间自行消失。

      血脂康:脂必妥;主要成份均为天然药物“红曲”,能抑制胆固醇在肝脏的合成,使胆固醇转化为胆酸,促进胆固醇排泄。同时也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及甘油三脂的分解而达到有效降脂目的。

      注意事项:个别人服后胃肠道不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

      二、饮食停滞证:食欲不振,食后胀满,形体肥胖、脘闷气短、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和胃,健脾降脂。

      山楂精降脂片:山楂含有黄酮甙等成份,具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中胆固醇,降血脂作用。

      注意事项:服药后会出现轻度腹泻现象。因山楂具有助消化功能,不减低药效。

      通脉降脂片:方中毛管草中含有硅酸化合物,硅酸化合物分布在血管弹性蛋白和胶原组织中。有使硬化血管恢复弹性,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止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注意事项:个别患者服药时有轻度腹泻表现。

      降醇灵胶囊:由草决明等组成,这类药物具化瘀、化痰、消食和胃等功效。草决明有抑制血清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

      注意事项:草决明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在治疗高脂血症同时发现有腹泻、腹胀、恶心等副作用。

      莪黄降脂片:主要由姜黄,玉竹、山楂等组成。姜黄乙醚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胆固醇。姜黄提取物,挥发油和姜黄素能使主动脉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降低。玉竹有强心作用,又能改善心肌缺血。故本品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三、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胸闷肢麻,自汗乏力,头痛头晕治以养心健脾、益气和血。

      绞股蓝总甙片:中药绞股蓝又叫七叶胆,经大量物理化学研究,对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脘腹胀满等心脾气虚及痰阻血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注意事项:超大剂量服用后如有不适,可暂停服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

      多稀康胶丸:为天然鱼油制剂,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甘二碳六烯酸乙酯70%以上,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延缓血栓形成作用。

      降脂灵由车前草等组成,加速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

      四、痰湿内阻证:形体肥胖,胸闷肢麻、心下痞满、口渴不欲饮、喜吐痰涎、心悸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滑,治以燥湿化痰降脂。

      香蒲降脂片:其中蒲黄能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蒲黄提取液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泽泻降脂片:泽泻的多种成份对高胆固醇血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醋酸脂都有降胆固醇作用。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白金降脂丸:主要成份郁金,具有行气解郁,凉血清心的作用。郁金能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

      五、单味中草药治疗高血脂主要有:

      丹参:主要用途调经活血祛瘀生新,清心除烦。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甲、丹参酮乙丹参酮丙还含维生素E,有镇静安神作用。扩张动脉,增强血流量,有明显降血糖作用。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①丹参为常用活血药,毒性很小。近年来广泛用于防治冠心病,高血脂,一般无不良反应。仅少数人可有口干、咽干、心悸、恶心、呕吐、乏力、肠胃症状。长期服用可发生胃痛,饭量减退等,应暂停药观察。②过敏反应:口服,注射均可发生。症状以全身皮肤瘙痒,皮疹及麻疹为多见。③有出血倾向者忌服。④服用时忌醋。不宜与牛奶、黄豆同服,可降低丹参利用度。出现不良反应时,轻者停药观察,重者到医院治疗。

      枸杞子:含有甜菜碱及维生素A、B、B2、C和钙、磷、铁等,能抑制脂肪在血管内沉积和促进血流量,促进细胞再生作用,有降低胆固醇和降血糖作用。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上偶有过敏反应,全身搔痒,皮肤潮红,荨麻疹样风团等。注意:①使用时注意产地与品种,脑血管及肝病患者慎用枸杞。②过敏应停药。③体质虚弱者慎用。

      总之,治疗高血脂是一个长期过程,病情好坏与合理用药关系密切。希望患者辨证与论治相结合选择用药。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23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癌性疼痛外治5法 - [辨证施治]

    2009-09-10

    癌性疼痛外治5法

      癌性疼痛与躯体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疼痛的认识、情绪和信念、境遇、感受、注意力、性格、对疼痛的预期、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对癌性疼痛早有记载,癌瘤痛在中医文献中常出现于癥、积、瘤、石、乳岩、石疽、噎膈、反胃、脏毒等及其所致的气血衰败诸病候中。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常可取得良效。

      中医外治法泛指口服以外途径施治的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药物透过皮肤、粘膜、腧穴、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进而激发经脉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发挥整体和局部镇痛作用,近年来在癌痛止痛领域广泛应用并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外治法同内治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外治法是将药物施治于患部或经络、穴位,使药物的作用力能直接、集中、持久地发挥作用。常用药物有大黄、半枝莲、蚤休黄药子、山慈菇、川乌、五灵脂、元胡等。

      敷贴法

      敷贴法是使药物从皮肤黏膜渗入其腠理,通经活络,直达病所,或提邪而出,或攻而散之。通过药物的本身和附加方法的刺激可直接疏通经络,加强气血运行,发挥组织器官的抗邪能力。《医学源流论》云:“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该法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方法,通常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加适量基质,用酒、醋、松节油、鸡蛋清、蜂蜜、猪胆汁或水调和成糊或膏外敷。药物组方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类中药为主,酌加抗癌药,并辅以芳香开窍、辛温走窜的引经药。

      涂擦法

      涂擦法系将药物用适当的溶剂浸泡后,取药液涂抹疼痛处皮肤治疗癌痛的方法。涂擦法始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搽的药酒,搽擦药可直接涂搽于痛处,或在热敷熏洗后涂搽。此法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并可反复多次用药。由于止痛效果较好,易被患者接受。

      灌肠法

      患者排空二便,侧卧,将一次性导尿管插入肛门7厘米以上,然后用50毫升注射器分次注入40℃左右药液100毫升~200毫升,将导尿管拔出,但患者切忌立即坐起或站立,以免药液流出,治疗好保留时间最好30分钟以上。该法适于胃肠消化系统肿瘤疼痛的治疗,止痛同时还可不同程度地缩小肿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尤对胃癌、胰腺癌止痛效果明显,方药多以承气汤加减。

      鼻吸入法

      是指将挥发性药物经鼻吸入,由鼻粘膜及呼吸系统吸收,进入患者血循环内,从而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方法,是多将药物研成细粉或溶入溶剂,取少许抹鼻吸入,每天3-5次。常用白芷、藁本、细辛、川芎、荜菝、瓜蒂、冰片、麝香等辛香走窜之品,多用于鼻咽癌痛和脑瘤痛。

      熏洗法

      熏洗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选配一定的中药制成水溶液,趁热进行熏洗。它具有强大、快捷的开放外周毛细血管网、改善微循环、通达血脉、活血化瘀、发汗利水、排毒的功能,能使大量的致痛物质排出体外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记述热敷熏洗的方法,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气温低,可在患处加盖棉垫,以保持热度持久,每日2次,每次15分钟~30分钟,每贴药可熏洗数次。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常用于直肠癌、膀胱癌、外阴癌及子宫癌疼痛。熏蒸疗法或水浴熏蒸水浴治疗时,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易于破裂,又有大量的液体随汗液排出,故有出血倾向,一般情况较差,进食较少,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及妇女经期,应列为本疗法的禁忌。

    Tag:医话、妙方 肯尼斯 发表于06:51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癌性疼痛的选药方法 - [辨证施治]

    2009-09-09

    癌性疼痛的选药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经络、脏腑相联系,故临床上当疼痛固定在某一部位时,可在辨证论治同时,根据疼痛部位与所属脏腑、经络的关系,选择适合于病情并能作用于特定部位的止痛药,使药力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头痛:白蒺藜、藁本、全蝎、蜂房、葛根、天麻、钩藤、蚕沙,川芎茶调散。

      胸背痛:急性子、蚤休、三七、瓜蒌、徐长卿、威灵仙、丹参、桃仁、薤白,失笑散等。

      乳房痛:青皮、丝瓜络、王不留行、橘核、甲珠、荔枝核、皂刺,柴胡疏肝散等。

      胃脘痛:九香虫、香附、枳实、吴茱萸、乳香、苏木、五灵脂、当归,丹参饮等。

      胁痛:八月札、青皮、桃仁、当归、赤芍、泽兰、丹皮、郁金、姜黄、鳖甲,金铃子散等。

      腹痛:小茴香、红藤、木香、枳壳、莱菔子、降香、乌药、高良姜、肉桂、三棱、莪术,芍药甘草汤等。

      尿痛:瞿麦、王不留行、天葵子、琥珀、冬葵子、龙葵、白花蛇舌草,导赤散等。

      腰腿痛:独活、续断、桑寄生、牛膝、地鳖虫、蜈蚣、木瓜,青娥丸等。

      骨转移:透骨草、骨碎补、补骨脂、菟丝子、地鳖虫、全蝎,自然铜散等。

      晚期癌肿所引起的全身性关节、肌肉疼痛,常用药物如刘寄奴、肿节风、防己、秦艽、海桐皮、桂枝、马钱子、川乌,活络效灵丹加减。

      调节酸碱度止痛

      据文献报道,疼痛可分为酸性疼痛和碱性疼痛二种。碱性疼痛时局部有钠、钙等离子的积聚,癌肿常表现有坏死、溃疡,同时尿液pH值升高。酸性疼痛时,疼痛局部有乳酸之类的积聚,癌细胞常表现增生活跃,尿液pH值下降。有人提出病理性疼痛是神经末梢局部的酸碱度发生了改变所致,这种酸碱度变化可从检测尿情况反映出来,并可用相应的碱性或酸性药物加以纠正,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对酸性疼痛常用的中药有:川贝、薤白、辛夷、半夏、冬葵子、淡竹叶、白薇、姜黄、延胡。对碱性疼痛常用的中药有:五味子、诃子、山楂、白芍、山萸肉、川楝子、陈皮、青皮、金银花、连翘、伸筋草等,临床中可酌情考虑。

    Tag:医话、妙方 肯尼斯 发表于06:4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癌性疼痛论治9法 - [辨证施治]

    2009-09-08

    癌性疼痛论治9

      癌性疼痛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发病过程中,即存在病理性改变,又存在心理因素;即有“不荣则痛”的病机,又有“因实致痛”的病理等,因此,临床应用上述法则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辨证,综合分析,合理配伍,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上,我们常用九大治法。

      散寒止痛法

      《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邪凝滞,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经气闭阻则可致疼痛的发生。中医学认为肿瘤为阴寒证,其本质在于“阴成形”,而癌性疼痛的发生与肿瘤关系相当密切,癌瘤是产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础,故癌痛的发生亦多与阴寒之邪有关。可见于肿瘤进展期病人或终末期病人。前者多属实寒,后者多属虚寒。临床中常见:疼痛或缓或急,常有冷感,痛有定处,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或喜按,遇寒加剧。兼有面色苍白、形寒神怯、手足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依据中医“寒者热之”的理论,治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清热止痛法

      适用于邪毒化火,火毒蕴结于脏腑经络或机体某一部位而致的癌性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火,故认为火是疮疡疼痛发生的根本。火热之邪,最易灼伤津血,壅塞经络,而致疼痛的发生。多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当肿瘤体积迅速增长、伴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更易发生。临床可见:痛势较剧,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得冷稍减,或见局部红肿,皮肤变蜡黄色,溃破后流脓血,或出现高热、口渴、口臭、烦躁、尿赤、便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数。依据中医“治热以寒”、“热者寒之”的理论,治宜清热解毒、泻火止痛;方选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当归芦荟丸等加减。

      行气止痛

      气机郁结是导致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机。正如《医醇剩义·诸痛》云:“人之一身,自顶至踵,俱有痛病。其始也,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火,或因于气,病各不同,而其为气凝血滞则一也。”气滞与疼痛的关系,于此可见。中医学认为气机郁结与肿瘤及癌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行气止痛法不仅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始末,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学认为引起气机郁滞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七情与人体气血有着重要的关系。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阻滞,血为之停,津为之凝,经络为之不通,气血津液结聚而不行,日久则导致各种癌痛的发生。气机郁结而致癌痛的特点:多见于内脏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的肿瘤。疼痛性质多为胀痛,痛无定处,遇情志刺激加重。患者往往精神抑郁,或亦激动、躁动不安,伴脘腹满闷、嗳气、食少纳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脉弦。治遵“郁而达之”的原则,拟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大法。

      活血止痛法

      瘀血疼痛在癌性疼痛中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血瘀既是癌瘤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又是肿瘤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瘀血内阻每致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通常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作痛。清代名医叶天士曾针对痛症的病机,提出了著名的“久痛入络”学说,强调络脉血瘀致痛。活血化瘀止痛不仅可以使瘀阻的络脉再通,疼痛缓解,亦可以通过化瘀消除癌瘤产生的病理因素,达到抑癌缩瘤、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从而解除癌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瘀血疼痛的特征是:痛如针刺刀绞,痛有定处,拒按,持续时间长,夜间痛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或有瘀斑、瘀点,痛处常触及包块。舌青紫或有瘀斑,舌底脉络瘀曲,脉细涩。治遵“血实者宜决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大法。

      化痰止痛

      化痰止痛法在癌性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适用于痰浊流注,阻滞脏腑经络或结聚四肢百骸,经气不利而致的癌痛。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癌痛的病理基础,而痰湿凝滞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正如朱丹溪所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证。”其亦言:“自热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囊,此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说明了痰浊与肿瘤及癌痛的关系。痰浊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痰浊内停,聚而为瘤,阻碍气血运行而导致癌痛。临床症见:疼痛多为钝痛、隐痛、胀痛、木痛等。同时,伴有痰涎壅盛、呕吐痰浊、咽喉不利,舌苔厚腻,脉滑。治宜化痰通络,散结止痛。

      祛湿止痛

      适用于湿邪停滞,留恋不解,困阻阳气,络脉不畅引起的疼痛。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所致癌痛,其特点是肢体困重酸痛、痛势缠绵,或肢节重着不仁,并伴头痛、头重、精神萎靡,或有低热,汗出热不解;而内湿致痛者,多呈胀痛、闷痛,持续存在,并有食欲不振、面色晦黄无华、口腻不渴、呕吐恶心、脘腹痞满、便溏泻泄等症状。治当祛湿通阳止痛。因于外湿者,常选羌活、独活、防己、苍术、土苓、桂枝、藿香、佩兰、蚕沙、木瓜、秦艽、菝葜、海桐皮等辛温升散之品;因于内湿者,则用白术、苍术、苡仁、砂仁、白蔻仁、茯苓、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白扁豆等淡渗芳化之品。

      补虚止痛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基本病理在于正虚邪实。因此,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不荣则痛”、“因虚致痛”是癌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贯穿了癌性疼痛发展的始终,尤以肿瘤晚期更为突出。临床中,因虚而痛的特点是痛势隐隐,绵绵不休,疲劳后尤剧,伴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依据中医“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针对在气、在血、在阴、在阳、在脏、在腑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补法。

      固涩止痛

      适用于恶性肿瘤晚期,正气虚脱,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者。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随着恶液质的出现,机体元气大伤,正气欲脱,无力抗邪,癌细胞迅速扩散、浸润,是产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阶段正气虚脱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据中医“急则治标”的原则,予固涩之法以补之。陈藏器曰:“涩可去脱”。通过固涩法可固涩正气,使之不轻意耗散。

      解郁止痛

      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医学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心理情志关系极为密切,这种情志变化对疼痛的影响在癌痛中表现尤为突出。肿瘤病人因紧张、焦虑、忧郁、愤怒等而发生疼痛,当属中医“郁病”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明朝赵献可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治疗原则当以调肝为主,兼调他脏。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4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癌性疼痛中医论治八法 - [辨证施治]

    2009-09-06

    癌性疼痛中医论治八法

      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从临床上看癌痛的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通”、“不荣”两方面,表现为“虚”、“实”两种证候群。当然,它们并非绝对相分,就癌瘤发生的本质而言,在于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所以,癌痛的发生亦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中亦常表现为虚实相兼。但由于肿瘤不同的阶段发展过程中病机有异,虚实亦有偏重之别,一般而言,肿瘤早期、中期以实痛为主,晚期以虚痛为主,或虚实并见。临床治法亦因癌痛病机的不同而异,就癌痛而言,主要治法如下:

      一、散寒止痛法
      寒邪凝滞,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经气闭阻则可致疼痛的发生。中医学认为肿瘤为阴寒证,其本质在于“阴成形”,而癌瘤是产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础,故癌痛的发生亦多与阴寒之邪有关。临床中常见:疼痛或缓或急,常有冷感,痛有定处,得温痛减,或喜按,遇寒加剧。兼有面色苍白、形寒神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濡。治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常选用附子、肉桂、细辛、干姜、丁香、乌药、桂枝、川椒、荜茇、小茴香、吴茱萸、川乌等药。本法一般适应于肿瘤进展期或晚期患者。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碍气机,导致气滞血瘀,故临床中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玄胡、川楝、木香、桃仁、红花等。

      二、活血止痛法
      瘀血疼痛在癌性疼痛中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癌瘤是产生癌痛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其与血瘀关系密切,血瘀既是癌瘤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又是肿瘤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瘀血内阻每致络脉不通,不通则痛,因此,通常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作痛的征象。活血化瘀止痛不仅可以使瘀阻的络脉再通,疼痛缓解,亦可以通过化瘀消除癌瘤产生的病理因素,达到抑癌缩瘤、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从而解除癌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瘀血疼痛的特征是痛如针刺,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或有瘀斑、瘀点,痛处常触及包块,舌暗或有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益母草、土元、王不留行、当归等。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时亦应注意辨证施药,区分不同活血药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气血之间的关系,在应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配合行气药,这样,才能达到“气行则血行”,使活血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行气止痛法
      气机郁结与肿瘤及癌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行气止痛法不仅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始末,亦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引起气机郁滞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七情与人体气血有着重要的关系,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阻滞,血为之停,津为之凝,经络为之不通,气血津液结聚而不行,日久则导致各种癌痛的发生。气机郁结而致癌痛的特点:多见于内脏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的肿瘤。疼痛性质多为胀痛,痛无定处,遇情志刺激加重。患者往往精神抑郁,或易激动、躁动不安。伴脘腹满闷、嗳气、食少纳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法,药选柴胡、青皮、香附、佛手、陈皮、川楝子、乌药、厚朴、八月札、枳实、木香、姜黄、薤白等。临床应用理气止痛药时,应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等结合不同理气药的特点,辨证施药。如:疼痛在胸肺者,选薤白、枳实、栝楼;疼在两胁者,选柴胡、香附、佛手、青皮、川楝子;疼痛在胃脘者,选延胡索、木香、厚朴、陈皮、乌药;疼痛在少腹者,选小茴香、莱菔子、荔枝核等。对于气滞疼痛,除选用理气止痛药外,亦应根据引起气郁的原因及兼证,进行合理配伍。本类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应中病即止,对于肿瘤病人,特别是晚期患者使用时应注意配伍益气养阴补血之品,以防更伤气阴。

      四、化痰止痛法
      适用于痰浊阻滞脏腑经络或结聚四肢百骸,经气不利而致的癌痛。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癌痛的病理基础,而痰湿凝滞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痰浊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痰浊内停,聚而为瘤,阻碍气血运行而导致癌痛。疼痛多为钝痛、隐痛、胀痛、木痛等,同时伴有痰涎壅盛、呕吐痰浊、咽喉不利,舌苔厚腻,脉滑。治宜化痰通络、散结止痛,药选半夏、南星、贝母、昆布、僵蚕、皂荚、甘遂、山慈菇、栝楼等。

      五、清热止痛法
      火热之毒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亦是癌痛产生的主要病因。火热之邪,最易灼伤津血,壅塞经络,而至疼痛的发生。热毒内蕴而致的癌性疼痛多见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当肿瘤体积迅速增长,伴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更易发生。临床见痛势较剧,呈热痛,得冷稍减,或见局部红肿,或酿脓,皮肤变蜡黄色,溃破后流脓血,或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泻火止痛,方选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当归芦荟丸等加减。常用药物半枝莲、黄连、黄柏、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石膏、山栀、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败酱草、龙胆草、山豆根、蚤休、苦参、大黄、牛黄、青黛等。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感染,所以能减轻局部疼痛,在恶性肿瘤某一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发展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因此,清热解毒法是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本类药物大多苦寒,能败伤胃气,体质虚弱者,应用时勿忘调护胃气。此外,临床中,肿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热性证候往往极为复杂,须辨别热邪所在的部位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兼症,辨证地应用不同的清热解毒药,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晚期肺癌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咯血等证,辨证为热毒在肺,选用石上柏、鱼腥草、夏枯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若邪热炽盛,久必伤阴,须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等养阴清热,加用藕节、茅根、生地、地骨皮等凉血清热药。热毒蕴结于不同的部位,其选药亦不同。热在上焦,选黄芩;在胃肠,选黄连;在下焦,选黄柏;在肝胆,选龙胆草;而三焦热,选山栀等。根据不同的肿瘤所致的疼痛,作到“辨癌选药”,如肺癌痛,选鱼腥草、黄芩等;消化道肿瘤疼痛,选半枝莲、干蟾皮等。

      六、固涩止痛法
      适用于恶性肿瘤晚期,正气虚脱,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者。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随着恶液质的出现,机体元气大伤,正气欲脱,无力抗邪,癌细胞迅速扩散、浸润,是产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阶段正气虚脱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据中医"急则治标"的原则,予固涩之法以补之。通过固涩法一方面可固涩正气,使之不轻意耗散;其次间接固涩过度增长的肿瘤细胞,使之发展缓慢,并延缓癌细胞扩散转移。此类药多属甘涩、咸涩、苦涩之品,甘酸化阴,咸涩固精,甘助脾以生气血,咸助肾以保精液,正气得充,经脉得养,疼痛自止。常用方剂:桃花汤、乌梅丸、五味子丸等。常用药物:五味子、乌梅、龙骨、牡蛎、诃子、芡实、乌贼骨、赤石脂、莲子、罂粟壳、刺猥皮等。一般而言,固涩法的运用,只是治标之法,为及时收敛正气的耗散,防止因虚脱而致的正气衰竭,暂时缓解疼痛的发生或加剧。但产生这些症状的根本在于正气的虚弱,所以,需与相应的补益药配合应用,以期标本兼治,使气血津液得充,经络脏腑得养,从根本解除疼痛的发生。

      七、安神止痛法
      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医学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心理情志关系极为密切,情志变化对疼痛的影响,在癌痛中表现尤为突出。现代研究根据癌痛多因素概念提出,患者对痛的认识,对“死”的恐惧,情绪的忧伤,心理上的忧郁和绝望,都会影响癌痛的感觉,肿瘤病人常因紧张、焦虑、忧郁、愤怒等而发生疼痛。因此,临床中对癌痛的治疗,除了家庭单位、医护人员及朋友的体贴、关心、照顾外,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药物,可达到镇静安神、宁心定志的目的。常用方剂如朱砂安神丸、养心汤、远志丸等。常用药物:龙骨、酸枣仁、珍珠母、远志、琥珀、磁石、合欢皮等。当然,安神止痛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在临床中亦应结合辨证,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八、补虚止痛法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基本病理在于正虚邪实。因此,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不荣则痛”、“因虚致痛”是癌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贯穿了癌性疼痛发展的始终,尤以肿瘤晚期更为突出。可见,补虚止痛法在癌性疼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中,因虚而痛的特点是痛势隐隐,绵绵不休,疲劳后尤剧,伴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依据中医“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针对在气、在血、在阴、在阳、在脏、在腑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补法。如:气虚者,以补气止痛,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血虚而痛者,常选用当归、鸡血藤、白芍、何首乌等;阳虚而痛者,宜温阳止痛,常选用:补骨脂、杜仲、续断等;阴虚而痛者选用沙参、麦冬、黄精、女贞子、龟板等。对于气血阴阳俱虚者,宜气(阳)血(阴)双补,以期正气来复,发挥其营养、温煦的作用。在辨别气血阴阳不同的时侯,应注意结合脏腑辨证,一般认为癌痛的发生与脾、肾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能增加肿瘤患者的抗痛能力,应用补肾药物有助于疼痛的控制。如:对肺癌造成的严重胸痛,在应用养阴药的同时,加仙灵脾、肉苁蓉、仙茅等补肾药,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癌性疼痛的发生本身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发病过程中,既存在病理性改变,又存在心理因素;既有“不荣则痛”的病机,又有“因实致痛”的病理等,因此,临床应用上述法则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辨证,综合分析,合理配伍,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应。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3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益气活血散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 [辨证施治]

    2009-09-04

    益气活血散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糖尿病是危及国人健康的重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从2002年9月~2007年5月应用益气活血散寒通络法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9月~2007年5月62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符合1999年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以Wagner分级法为标准,其0~Ⅱ级[1]纳入临床观察中。既往有或无糖尿病溃疡史;目前有足溃疡;踝肱指数(ABI)≤0.9;下肢血管超声诊断为下肢动脉有变形狭窄;有不同程度的胫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1~75岁,平均56.13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55.47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胰岛素等降糖,清创、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扩血管前列腺素E静脉注射、营养神经弥可保静脉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益气活血散寒通络法治疗(黄芪 30g,党参20g,桂枝15g,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5g,丹参20g,红花15g,桃仁15g,石斛25g,白芍15g,川芎15g,牛膝20g,苍术15g。 上药水煎2次,混合约3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剂。舒血宁10ml加入生理盐水中日1次静脉注射),4周为1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谷丙转氨酶、尿蛋白排泄率及胫腓神经传导速度、下肢动脉血流速度。

        1.3  疗效判定  主要依据病变wagner下降情况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显效:病变下降一级,创口愈合100%,自觉症状消失或不明显;有效:创口愈合8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或上升一级。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疾病和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因素合并存在,其他因素如足部结构畸形,异常步态,皮肤或趾甲畸形,外伤和感染亦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诱因[1]。而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黏附性及集聚性增强等导致微循环及神经系统障碍为其主要发病基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控制血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外科清创等,疗效差,住院时间长。

        我们通过对糖尿病足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足在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阴寒阻络型常见。多是消渴耗气伤津,阴血亏虚,阴阳互根,久者阴损及阳,阳虚寒凝,瘀血阻滞经脉,导致坏疽。我们通过中药益气活血散寒通络为大法,其方中黄芪、党参大补元气,气旺则血升,祛瘀不伤正;桂枝温经散寒,助阳化气;山药、熟地、山萸肉益气补脾;川芎、牛膝为活血之要药,上达下行,通达四末;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具有益气活血,散寒通络之功,现代药理表明,黄芪可双向调节血糖;川芎能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解除血管痉挛;牛膝降血糖、血脂,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舒血宁主要成分银杏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配合传统疗法,可疏通闭塞的动脉,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改善经络缺血、缺氧症状,从而加速足溃疡的愈合。观察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山东,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0-234.
    2 周水平.糖麻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5,11:1059.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3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预防甲型流感中药药方发布 - [辨证施治]

    2009-05-07

    预防甲型流感中药药方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方案》就如何预防流感开出中药药方。

        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对目前国外流感人群的认识,总结古今文献,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特点制定了该《方案》。《方案》分为生活起居预防、饮食预防、药物预防等,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了详细且简便易行的中医药预防方案。

        对于生活起居和饮食预防方面,要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保持心态平衡,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此外,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药物预防方面,针对不同人群,《方案》制定出详细的药方。针对身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药方为太子参10克、苏叶6克、黄芩10克、牛蒡子10克;针对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人群,药方为大青叶5克、紫草5克、生甘草5克;针对面晦无光,常有腹胀人群,药方为苏叶10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针对易上火,口气酸腐的儿童,药方为藿香6克、苏叶6克、银花10克、生山楂10克。以上煎服方法为每日1服,清水煎,早晚各1次,3-5服为宜。《方案》强调,服用期间,老年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和偏方。

        此外,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等。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0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预防流感 中医专家为您支招 - [辨证施治]

    2009-05-06

    预防流感 中医专家为您支招

      春季本身是流感容易流行的季节,虽然眼下已经立夏,但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仍引起了人们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这个特殊季节强身健体,从而达到预防流感或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目的?记者就食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咨询了有关中医专家。

      流感早期

      不宜单纯喝板蓝根

      针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市民服用传统的板蓝根是否能起一定预防作用?南京市中医院知名养生专家谢英彪教授分析,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甲型H1N1流感有发热、咳嗽、头痛和喉咙痛症状,且有发病快病情重传播快等特点,属于中医所说的“温疫”病范畴,属于温疫病的“风热表症”或者“风温症”,单纯服用板蓝根一味中药来预防流感或者春末夏初的其他传染病,效果可能不佳。虽然板蓝根有抗病毒作用,但它性味苦寒,多吃或常服会伤胃,同时根据媒体的报道,甲型H1N1流感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所以更加不宜单纯服用板蓝根来预防。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应主张早期以祛风、清热、化湿的方法为主。建议传染病流行期间服用祛风清热化湿方:

      藿香6克、佩兰6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生苡仁15克、生甘草2克来进行预防,水煎服,一人一天的量,分两次煎服。此方有祛风化湿清热解毒功效。

      中药增强抵抗力

      玉屏风茶方便易行

      由于不少市民发短信至快报导医台咨询,是否能用中药来增强免疫力防范流感,谢教授对记者说,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很多,譬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冬虫夏草、刺五加、大青叶、舌斛、黄精、制何首乌等,这些药经中医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有增强免疫力的效果。中医古代就有名方“玉屏风散”,是在平时增强免疫力,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一个久经不衰的名方,因为流感是经口鼻传染的呼吸道疾病,所以补肺固表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玉屏风散则是补气健脾、补肺固表、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体现了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主导思想,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此方有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谢教授建议在流感流行期间,饮复方玉屏风茶:

      生黄芪6克、防风3克、白芍3克,贯众2克、炙甘草1克,共同碾成粗末,放在大号杯内泡茶饮用,用沸水冲服。可连续冲泡三至五次,一天内饮完,方子可以连服一周,安全有效,口感良好,而且方便。

      预防流感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谢教授认为,人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微生物的包围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当某些传染病或者新发生的特殊变异的传染病流行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传染。有的人即使感染了也并不发病,部分人体内形成了抗御外来侵袭的物质,有免除疫病的能力,这是一种内在的免疫功能,也是中医所讲的“正气”。

      怎样增强免疫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谢教授建议市民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选择适宜个体的体育运动,持之以恒地坚持;不要和宠物过于亲密接触;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生物钟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心理保健也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措施;重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和空气新鲜。

      细节决定健康

      防感冒有两大误区

      一个口罩连续使用数天一只口罩两面用、怕闷气只挡嘴巴不挡鼻子、口罩用过以后挂在脖子前,这些做法都失去戴口罩的意义,因此医生建议口罩应一次性使用。不过医生不主张过多配戴口罩,戴口罩主要是在人群密集处,如超市、农贸市场、商场等。一般的三层口罩能挡住80%的细菌,四层口罩可挡住90%的细菌,六层口罩能挡95%的细菌,但对于流感病毒,可以防止飞沫细菌溅入口鼻,只有配戴高过滤性的口罩才起作用。但这种口罩时间长了,呼吸不通畅。

      很多人打喷嚏不习惯用手或手帕遮掩打喷嚏是一种自然保护性反应,也是伤风感冒的一种表现,一次打喷嚏大约可喷出1.2万个小飞沫,如果顺风可喷射9米远,并以每秒30米以上的速度飞行,如果别人吸入带病毒和细菌的飞沫便可致病。医学上把这种方式传染的疾病称为“飞沫传染病”。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31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治疗近视:中医药辨证施治 - [辨证施治]

    2009-03-19

    治疗近视:中医药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近视,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脉象将其分成四个类型进行辨证施治的。

      肝虚风热:证见久视目昏赤涩、乏困羞明、头痛眼胀、失眠多梦,且舌质红。患者的近视状况在100度至300度。此型近视患者,治则为养血镇肝明目,可服用杞菊地黄丸。

      心脾亏虚:证见头晕目痛、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或面色少华、倦怠少食,且舌淡苔白。这类患者多数为中度或高度近视,治则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服用归脾丸。

      肝胆湿热:证见视久眼胀头昏、口苦、夜睡易惊醒、舌红苔黄腻。这一类型是近视患者中最为多见的,其近视状况一般在200度以下,患病时间在两年以内,治则为清肝胆、祛湿热,可用龙胆泻肝丸。

      肝肾气损:证见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眼干涩乏困,且舌光无苔。这一类型的患者,多见于病程长久的高度近视和中度近视者,治则为滋肾养肝、退障明目,可用石斛夜光丸。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47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女性必看五种体质调经秘方 - [辨证施治]

    2009-03-09

    女性必看五种体质调经秘方

      编辑导语:不同体质的女性调经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体质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经调养才能让效果更加显著。

      (一)血液循环不良型体质

      在经期前会觉得肚子胀胀的,下腹部突出,一到经期就会便秘。经血颜色为暗沉的颜色,感觉黏稠,有时会有像猪肝色般血块流出。经血量多,第一天比较少,但是第二天与第三天起突然变多,经期会达7天以上。

      改善小秘方:

      血液循环不佳的人要多活动身体,小心别受寒,不要吃冰冷食物。最好不用卫生棉条。多吃黑色、红色、紫色食物,蔬菜最好都是加热处理。避免长时间坐着,要多走路,让骨盆的血液循环好些。可以喝些姜黄茶或是中药的玫瑰花、红花、山楂茶。

      (二)怕冷型体质

      一到经期,腹部就有受寒的感觉,经痛严重,一受寒会更严重,但是保暖会觉得舒服一点。经期通常都迟来,经期常会持续七天以上,经血暗红色,会夹杂像猪肝色般的血块流出。特别怕冷,并发虚弱型的几率很高。

      改善小秘方:

      要做好保暖功夫,可以穿厚内衣或厚袜。不要穿裙子,因为要是下半身受凉,经痛会更严重。建议吃温性食物。平常可以盆浴或泡脚来驱寒气。建议可喝姜母茶与肉桂茶。

      (三)压力过大型体质

      经期前精神不安定,情绪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贪食与厌食两种现象不停地重复着,老是放屁或打嗝,会乱长痘痘,不是便秘就是拉肚子。每个月经痛症状不同,会随当时的身体状况改变,在经期前会腹胀或腹痛,但是月经一来这些症状会消失。经血是一般的红色,是正常的四到五天。有时会提早,有时迟来。

      改善小秘方:

      平常就要学习控制情绪,日常生活作息要正常,经期可听听音乐或喝喝药草茶来安抚情绪。多吃橘子或喝茶,平常房里可放些绿色植物,起床后可以做些简单的伸展操,如果有时间可以散散步。建议喝茉莉花茶与薄荷茶,中药可试薄荷与陈皮。

      (四)贫血型体质

      容易头晕,一站起来就眼冒金星,皮肤摸起来粗粗干干的,精神不集中,老是健忘。生理期腹部不舒服,还会腰酸背痛以及并发各种不适症状。经血颜色是粉红色或浅红色,经血很稀,经期很短。月经迟来的情况很严重,经常会拖到四十天以上。即使经期已经结束了还是觉得全身无力。

      改善小秘方:

      平常不要用眼或用脑过度,睡眠要充足,日常饮食生活要注意补血。每晚十二时以前睡,若是睡不着可以喝杯热牛奶。可以吃动物肝脏或其他补血食物。建议喝枣子茶或枸杞茶,中药可用当归与龙眼。

      (五)虚弱型体质

      一到经期前,脚就会浮肿,容易疲劳,且腰酸背痛,不太有食欲,容易感冒或拉肚子。几乎不会有经痛现象,经血是浅红色,有时量多有时量少,呈两极化。经期短,若是并发贫血,月经就容易迟来。新陈代谢差,水肿严重,尤其下半身更是肥胖。

      改善小秘方:

      三餐不能少,多吃好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早餐一定要吃,因肠胃不好,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不适合做激烈运动,若想运动,最好选晚餐后散步。建议喝杜仲茶与高丽参茶。中药可用莲子与黄芪。

    Tag:关爱女性 肯尼斯 发表于06:45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妇科病应多从湿治 - [辨证施治]

    2009-03-08

    妇科病应多从湿治

      “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湿为重浊阴邪,有形而沉重,其性黏腻,常可阻遏气机、滞碍阳气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且湿久化热则为湿热,或炼液成痰则为痰湿,甚则成为湿毒,继而均可成为妇科疾病的病因。

      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此症临床常可选用《傅青主女科》温脐化湿汤治疗,药用: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莲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10剂即可收效。

      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治带之法也以健脾祛湿为要,临床也常用止带汤治疗,药用: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24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常以紫苏和气饮加减:当归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党参12克,紫苏6克,陈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兰叶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产后病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当以调和气血为先,以生化汤加减为主,后以健脾祛湿,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使正气盛而湿气退。

    Tag:关爱女性 肯尼斯 发表于06:06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中医教你调治牛皮癣 - [辨证施治]

    2009-03-02

    中医教你调治牛皮癣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认为,本病除了上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外,平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和护理:
        1.调摄适宜,外避风寒。平时应注意保暖,加强防护,坚持锻炼,增加营养,严防感冒。经常患扁桃体炎的银屑病患者,应将扁桃体摘除,以减少发病的机会。
        2.适当忌口。少吃辛辣油腻和腥膻之物,少饮酒。饮食清淡且有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3.沐浴适度。对皮损切忌热水洗烫,忌用手揭皮,这些不良习惯造成的刺激会加重皮损,加重病情。
        4.选药适当,禁止滥用。对初发或反复发作的进行期皮损,不宜选用有刺激性的外用药。对稳定期的皮损,选用含汞剂等重金属药物为主要成分的药物时,不应大面积、长期应用。对于一些对银屑病有疗效的药物,一定要在咨询医生后应用,不可盲目使用。目前认为一些抗肿瘤药可以抑制细胞过度增殖,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但这些药物往往毒性很大,很多患者使用后,确实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往往复发,且病情较前更顽固难治。临床一些重症银屑病,如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往往是因为使用药物不当刺激所致。
        历代医家及民间记载了大量对本病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可供银屑病患者一试。
        1.蛇蜕一具,烧灰,温酒服之。
        2.生地黄捣汁顿服,每天一次。
        3.乌梅2500克水煎去核,浓缩成膏,内服每次9克,每天3次。
        4.茶树根60克切片,加水浓煎,每天3次空腹服,服药至痊愈为止。
        5.槐花炒黄后研粉,每天2次,每次3克,饭后温开水吞服。
        6.硫磺15克,花椒150克,鸡蛋15个,香油适量。将鸡蛋壳一头打开,去掉蛋清,将上两味同等量分别装入蛋壳中,与蛋黄充分混合搅拌,放瓦片上置于温火上慢慢焙干后,连蛋壳一起研面,用香油调成膏,每天一两次外涂患处。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39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扫描 - [辨证施治]

    2009-03-01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扫描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属于中医的“时疫”和“温病”范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马爱军方用:连翘9克、金银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叶4克、荆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治疗患者30例,用药3剂,治愈14例,好转16例,疗效满意。倪振华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李小兰采用自拟透疹汤治疗患者32例,方用金银花10克、连翘5克、栀子8克、防风8克、蝉蜕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车前子6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结果痊愈27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96.9%。钱焕洋用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54例,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10克,黄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1周内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严重,于8~12 天内治愈,疗效显著。

      清热解毒除湿: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肖诏伟等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自拟卤地菊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药组成:卤地菊15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荆芥6克,防风、苍白术各4.5克,黄连、蝉蜕各3克。清水煎服,每日1~2剂。

      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刘敏采用经方葛根芩连汤治疗44例手足口病患儿,基本方为葛根12克~15克、黄芩6克~9克、黄连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叶7克~9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克~5克(后下);发热无汗加青蒿5克~6克(后下)、荆芥5克~6克(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同时对照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李巧香选用银翘藿茵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组方为金银花9克、连翘9克、藿香9克、茵陈6克、薏苡仁12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黄芩6克、板蓝根10克、野菊花10克。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同时用利巴韦林治疗64例作为对照,结果证明银翘霍茵汤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王有鹏等自拟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基本方药为栀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克,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40克,朱砂、冰片各25克。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2月~1岁者0.125克~0.5克;1岁~3岁者0.5克~0.75克;4岁~12岁者0.75克~1克。在治疗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清泄心火: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屈弘宇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治疗患者40例。其组方为:芒硝3克(冲服)、大黄5克(后下)、甘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细辛3克、黄连3克、生地黄15克、薄荷10克(后下)。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同时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剂)进行比较。服药5天后,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4例,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18例,治愈率5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肖达明等自拟清心导赤散加减治疗患者30例,疗效满意。药物组成:生地黄、滑石、板蓝根各15克,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克,牡丹皮、竹叶、通草各6克,黄连5克,灯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张民肃自拟解毒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30例,方用黄连、竹叶各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大青叶15克,滑石12克,苦参8克,生甘草3克。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同时对照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维生素C口服,重症患儿同时给予青霉素或先锋霉素V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李向东使用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麦门冬9克、芦根9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疗效满意。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倪振华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对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37例除口腔用药外,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宋阿冬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方药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黄1克。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20克、甘草10克,加开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4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

      中成药治疗

      李桂花用穿琥宁静脉点滴治疗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病毒、细菌均有明显的灭活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临床试验证实其治疗作用优于病毒唑。牛静等采用以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为主要成分的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姚莉华等人用“金莲清热冲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时外用“金喉健喷剂”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疱上使之明显消退,既经济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韦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清开灵注射液、炉甘石洗剂、金黄散中成药等也逐渐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陈红娟等人研究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链接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1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的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流行方式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

      1.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23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头痛辨治八法 - [辨证施治]

    2009-02-19

    头痛辨治八法

      头痛可由外邪侵袭引起,以风邪最为常见,风邪可以单独侵袭为病,也可挟寒、挟湿、挟热、挟痰、挟瘀等共同发病。头痛还可由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在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和头痛部位、性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此法主要用于风寒湿邪夹杂者,多因冒雨涉水,感受风寒湿邪,阻碍经络,经久不愈,每遇风邪入络,气血经脉阻碍清阳而发病。症见头痛胀重,甚则剧烈疼痛,或偏于两太阳穴处痛,舌淡苔滑腻,脉沉细而滑。方用自拟蠲痛汤:

      方药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细辛5克,白芷10克,白蒺藜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若寒湿之邪化热,加葛根、蔓荆子、生石膏、野菊花,祛风清热止痛;若因鼻渊(鼻炎)引起的头痛,酌加辛夷、苍耳子、黄芩、升麻、桔梗以宣肺清热,通阳开窍止痛。

      疏肝解郁、清热和胃

      本法适用于因情志抑郁,伤及肝脾,肝郁化热,脾虚聚湿生痰,痰热上扰清空,经络气血逆乱而致的头痛。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症见头痛、头昏,痛时两目发胀,偶尔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两胁胀闷,口苦咽干,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滑。方用自拟清肝泻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白芍12克,蔓荆子10克,夏枯草15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瓜蒌12克,甘草6克。

      若兼失眠者,酌加黄连、栀子、紫石英、珍珠母等;便秘者,加决明子、大黄等。

      益气养血、补肾充脑

      本法主要用于体虚久病,产后失血较多,或月经过多等,致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导致的头痛。症见头部隐隐作痛,劳累则加重,立则血难上达而痛增,卧则血易达大脑而痛减,常伴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腰酸痛,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沉细而弱。方用归脾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

      方药组成:党参12克,炙黄芪20克,白术12克,制首乌15克,当归12克,菟丝子30克,山药20克,熟地12克,川芎15克,炙甘草6克。

      若血虚兼风阳上扰者,酌加桑叶、蔓荆子、菊花。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本法主要用于感受风邪时毒,热毒蕴结,上攻于头而致头痛。症见突然出现头痛如雷鸣,头面红赤肿痛,目不能开,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渴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数。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之。

      方药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葛根10克,黄芩10克,升麻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2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

      若发病1周后,恶寒轻发热重,口咽干燥者,去荆芥、防风,酌加玄参、生地、柴胡、知母等。

      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本法主要用于头部外伤后,久痛血伤入络,经脉凝滞,瘀血挟痰,痰瘀互结,瘀阻络道,阻碍清窍,脑络不通而致的头痛。症见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初见隐痛,继则疼痛加剧,甚则头痛如劈,舌暗红,边有瘀斑,苔灰滑而腻,脉弦细而滑,或细涩。方用自拟活血化痰通窍汤。

      方药组成:丹参20克,川芎20克,赤芍15克,玄胡12克,天麻12克,葛根20克,蔓荆子12克,蜈蚣2条,白附子8克,僵蚕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芷12克,白蒺藜30克。

      久痛入络,使用具有引窜之性的虫药,可去除凝瘀滞痰,使络脉通达,头痛可止。

      熄风祛痰解痉

      本法适用于风火挟痰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常见于三叉神经痛。其临床表现多为局部阵发性疼痛,呈跳痛、烧灼样。剧烈疼痛难忍,遇风或情绪激动均可诱发。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或滑数。方用自拟四白汤。

      方药组成:白附子8克,白僵蚕10克,白芷12克,白蒺藜30克,天麻10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5克,全虫10克,夏枯草15克,牛蒡子15克,葛根20克,生石膏3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若血压偏高者,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钩藤等平肝熄风降压之品。

      滋阴补肾填精

      本法适用于肾精不足证。肾精亏于下,精血不能上奉于头,又加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浮扰犯清空,故头痛作矣。症见头痛发空,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舌红,苔薄少,脉沉细无力,或虚而细数。治以滋阴补肾为主。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之。

      方药组成:熟地12克,丹皮10克,山药15克,山萸肉20克,茯苓12克,菟丝子30克,桑椹15克,女贞子12克,决明子12克,泽泻12克,枸杞子12克,菊花10克。

      若见耳鸣者,加石菖蒲、蝉蜕、磁石;若见腰酸腰痛,盗汗遗精者,加怀牛膝、杜仲、桑寄生、芡实、莲须、生龙骨、生牡蛎等。

      清暑益气止痛

      本法适用于暑热头痛。夏季暑热交蒸,感受暑热之邪,则出现头痛。症见头部沉重感,虽有汗出但头痛不解,胸脘满闷,四肢酸困乏力,喜卧,舌苔滑腻,或黄腻,脉滑濡。治当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

      方药组成:玄参12克,石斛10克,麦冬12克,荷叶12克,石菖蒲10克,竹叶10克,知母10克,桔梗6克,生薏苡仁15克,葛根12克,通草1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

      若见胃脘痞闷者,加厚朴、法半夏10克、白蔻仁10克。若见身热不解,午后热甚者,加黄芩10克,青蒿12克,淡豆豉10克,连翘15克。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53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扁平疣的中医辨治 - [辨证施治]

    2009-02-10

    扁平疣的中医辨治

      临床主要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起病较突然。

      2.损害为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损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即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3.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消退前瘙痒明显。

      中医分型

      1.郁热证  皮疹扁平或隆起,色淡红或淡褐或深褐,表面光滑或粗糙不平,数目较多。可伴心烦,易怒,口干,眠不实,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脉象弦或滑。

      2.蕴湿证  皮疹扁平或隆起,常肤色或淡红或浅褐。可伴口不渴或渴不欲饮,食纳无味,大便不爽或不成形。舌质淡红或红,舌体胖,边见齿痕,苔腻,脉滑或沉滑。

      3.气虚证  皮疹扁平或隆起,常肤色或淡褐色,病期日久。可伴乏力,气短,食少,便秘或便溏。舌质淡或淡暗,苔白或少苔,脉象沉细或沉滑细。

      治法

      1.汤药

      (1)郁热型: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板蓝根10克,大青叶10克。

      (2)蕴湿型: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板蓝根15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

      (3)气虚型: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薏仁10克,防风10克,板蓝根10克。

      2.中成药

      栀子金花丸3克,每日2次;参苓白术丸6克,每日2次,或合用活血消炎丸1.5~3克,每日2次。

      3.单验方

      新鲜鸡内金摩擦患处,每日1~2次;荸荠削皮,用果肉摩擦疣体至微痛,每日3~4次。

      4.外用药

      狗脊30克,地肤子30克,煎水温洗扁平疣患处,每日1~2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5.药膳

      生薏仁30克,百合6克,加水煎粥,早晚空腹食。

      注意事项

      1.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良性上皮增生的皮肤疾病。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不同,有寻常疣、跖疣、肛门生殖器疣等,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外伤常为重要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也很重要。

      2.顽固不愈的疣,最好到医院正规治疗。

      3.扁平疣的验方与治疗方法很多,不管用什么方法,要确保在正常皮肤组织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此类疾病常复发。

      4.已患病者,应尽量避免正常皮肤破损。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0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寒温并用防治流感 - [辨证施治]

    2009-02-06

    寒温并用防治流感

      中医药防治传染类病证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可靠,并在治疗流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温热与温病学寒凉两个治疗门派。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对流感病证进行了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研究,同时继承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对流感类病证的学术观点与诊治思路,以寒温并用为原则形成了安全有效使用廉便的中医药防治流感方案。

      流感预防方法

      在流感流行期间,一般健康人群可服用如下中药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重楼10克,川萆薢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2次,连服3天。按寒温并用法加减,素体热盛者加黄芩10克,素体偏寒者加桂枝6克,湿浊内蕴者加藿香6克,气阴偏虚者加玄参10克。

      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有接触的健康人群的可服用如下中药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柴胡6克,黄芩10克,贯仲10克,桔梗6克,玄参1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两次,连服3天。

      按寒温并用法加减,如素体热盛者加蒲公英10克、鱼腥草10克,素体偏寒者加羌活6克、麻黄3克,湿浊内蕴者加藿香6克、厚朴花5克,气阴偏虚者加黄芪9克、太子参10克。 

      同时,还可以选用板蓝根冲剂、玉屏风颗粒、邓老凉茶、夏桑菊冲剂等预防流感。

      流感治疗方法

      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感诊断标准确诊后,中医再辨证分为两个证型:表证型与里证型,分别代表邪在卫表与毒邪入里的病理状态,概括了流感毒邪传变的基本过程及病机途径。分型特征如下:表证患者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畏寒明显,高热、流涕、流泪、咽痛、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可伴有咳嗽、少痰或无痰、头晕或伴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里证患者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上述之表证过程之后或直接出现如下病症:无明显畏寒,无流涕、喷嚏及流泪表现,高热反复或持续不退、心烦口渴、头痛剧烈、全身酸痛乏力,可伴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或伴有咳嗽、咯痰、胸闷、气促、惊厥之症。

      表证阶段治疗方法:银翘柴桂汤(由银翘散与柴胡桂枝汤化裁加减),药用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柴胡10克,重楼20克,桔梗10克,白芍10克,玄参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热毒偏盛者加蒲公英20克、鱼腥草20克,寒象偏重者加羌活10克、麻黄10克,湿浊内盛者加藿香10克、苍术10克,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15克、黄芪15克。也可常规加用小柴胡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热退后停用。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

      里证阶段治疗方法:白虎清解汤(由白虎汤与麻杏石甘汤化裁加减),药用石膏30克(先煎),柴胡10克,杏仁10克,鱼腥草20克,黄芩10克,苇茎15克,贯仲15克,苡仁30克,桃仁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热盛神昏者加水牛角30克、鱼腥草20克,湿热注肠者加黄连10克、葛根30克,热伤气阴者加太子参30克、生地10克,中腑闭结者生大黄10克(后下)、枳实10克。

      可常规加用新雪丹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热盛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每日1粒,热退后停用。同时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静滴。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09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精神分裂症中医康复治疗 - [辨证施治]

    2009-01-27

    精神分裂症中医康复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是中医发挥较好作用的阶段。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情特殊,需进行长期服药,有的病人甚至终身用药。一些长期服用西药的病人,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药物的毒副反应,促使病人对西药治疗产生恐惧心理,少数病人竟因此而停药,直接影响疗效的巩固,而导致病情反复。中医为中国的传统医药,强调整体调节,常用中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易被国人所接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急性症状得以控制之后,病人合作良好的情况下,在适量使用西药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之所长,中西医药互相取长补短,用中药调理阴阳,减少西药维持量及毒副反应,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常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

    证辨阴阳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以思维与情感障碍为主,“身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他证”(张介宾语),加之病人对病情缺乏自知力,为临床辨证带来困难。根据《难经.二十难》“重阳则狂,重阴则癫”之论断及《丹溪心法.癫狂篇》“癫属阴,狂属阳”之说,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素质、诱发因素、思维、情感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类,更有利于中医辨证施治。

    一.阴证:

    1.心理素质:个性内向,孤僻,平素好静,情志抑郁;

    2.诱发因素:积忧,积郁。《临证指南》说:“狂由大惊、大怒,……癫由积忧、积郁,……。

    3.临床症状:

    ⑴情感平淡或迟钝:①面部表情很少变化;②自发动作减少;③姿势表情贫乏;④眼神接触差;⑤无情感反应;⑥情感不适切;⑦语调缺少波动。

    ⑵思维贫乏:①语言贫乏;②语言内容贫乏;③语言中断;④应答迟缓。

    ⑶意志缺乏:①衣着及个人卫生差;②工作学习不能持久;③躯体少动;④娱乐兴致减少;⑤性活动减少;⑥亲密感缺乏,交友兴趣下降。

    ⑷注意障碍:

    ①不注意社交;②交谈时注意不集中。

    二.阳证:

    1. 心理素质:个性外向,活跃,平素喜动,性情开朗。

    2.诱了因素:①大惊、大怒;②志愿高大,不遂所欲。

    3. 临床症状:

    ⑴幻觉:①听幻觉;②评论性幻听;③对话性幻听;④躯体或触幻觉;⑤嗅幻觉;⑥视幻觉。

    ⑵妄想:①被害妄想;②嫉妒妄想;③罪恶感或过失妄想;④夸大妄想;⑤宗教妄想;⑥躯体妄想;⑦关系妄想;⑧被控制妄想。

    ⑶怪异行为:①衣着怪异;②动作怪异;③攻击行为;④重复式刻板行为。

    ⑷思维障碍:①思想出轨(散漫);②答不对题;③言语不连贯;④逻辑障碍;⑤赘述;⑥言语云集;⑦言语随境转移;⑧音联意想。

    治分虚实

    中医认为精神分裂症多因七情内伤,或先天遗传,以致气、痰、火、瘀损伤心、脑、脾、胃、肝、胆,造成阴阳失调,脏气不平,蒙蔽心窍,神明逆乱,而致精神失常。证候有阴阳之辨,病机有虚实之分。

    精神抑郁,哭笑无常,多喜太息,胸胁胀闷,此属气滞;神情呆滞,沉默不语,病属痰阻;狂暴无知,情绪高涨,多属心肝火炽、痰火或腑热上扰;气郁、痰结、火炽、热扰均可干扰营血;表情淡漠,神倦气短,多属气虚;沉默少动,善悲欲哭,食少困乏,责之脾虚不运;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惊,则为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情感平淡或迟钝,病初见于肝郁气滞,久病则为气血两亏,阴阳俱损;思维贫乏,病初可见于血脉瘀阻,元神失养,病久则为阴精不足,髓海不充;意志缺乏,病初多为痰湿内阻,久病见于脾气虚弱;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病初多为痰气郁结,久病则为内伤心脾;幻觉、妄想,行为怪异,病初见于痰阻血瘀,蒙蔽神明,病久则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神明逆乱;兴奋、躁狂多为痰火上扰,忧郁、痴呆多为痰气郁结。

    肝郁气滞、痰气郁结、痰火上扰、瘀血闭阻均为实证,心脾气虚、阴血不足、元阳不振则为虚证。

    虽说发病初期多为实证,久病失养多为虚证,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还与先天禀赋有关,若禀赋充足,体质强健,阴平阳秘,纵有七情刺激,也只会一过性的短暂情怀不畅;反之,禀赋不足,脏气不平,复遇七情内伤而触发,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且心肝火炽,腑实热扰,最易伤阴,因此,病初多实,亦可兼虚。病久失养,虽以虚为主,但气虚易致血瘀阻滞,阳虚易致痰湿停留,阴血不足,虚火内生,亦可灼津为痰,因此,虚中兼实为多。精神分裂症无论阴证、阳证,既以虚实兼见并存,治疗必须分清虚实轻重、主次。

    常用方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治疗原则,结合证之阴阳,病机虚实,选方用药。

    1.肝郁气滞:

    治法:理气解郁为主。

    例方:加味逍遥散(《万病回春》)化裁。

    常用药:柴胡、香附、陈皮、远志、合欢花、酸枣仁、桃仁、川芎、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薄荷等。

    2.痰气郁结: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例方:顺气导痰汤(《中医内科学》上海中医学院主编,1972年11月新1版)酌加菖蒲、远志、郁金、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等。

    常用药:制半夏、陈胆星、陈皮、硃茯神、香附、炒枳实、矾水炒郁金、石菖蒲、远志、合欢花、丹参、酸枣仁、琥珀等。

    3.痰火上扰:

    治法:泻肝清心,涤痰开窍,重镇安神。

    例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酌与泻心汤(《伤寒论》)、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安神滚痰丸(《订补明医指掌》)、牛黄清心丸(《和剂局方》)配合应用。

    常用药:黄连、黄芩、栀子、半夏、胆星、竹沥、石菖蒲、远志、枳实、茯苓、丹参、生地黄、生大黄、生铁落、礞石、牛黄等。

    4.元阳不振:

    治法:通阳抑阴(壮元阳,消阴翳),开郁宁神。

    例方:远志散(《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四逆加桂汤(转录自《现代中医内科学》)、地黄饮子(《宣明论》)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肉桂、石菖蒲、远志、地黄、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等。

    5.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例方:加味柴胡龙骨牡蛎汤(转录自《现代中医内科学》)、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化裁。

    常用药:柴胡、半夏、香附、桃仁、丹参、赤芍、红花、龙骨、牡蛎、大黄等。

    6.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例方:二阴煎(《景岳全书》)、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玄参、百合、黄连、竹茹、胆星、远志、酸枣仁、朱茯神、生牡蛎等。

    7.心脾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例方:归脾汤(《济生方》)、养心汤(《证治准绳》)化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半夏、丹参、远志、酸枣仁、五味子、石菖蒲、龙齿、肉桂等。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01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高血压病应先辨病后辨证 - [辨证施治]

    2009-01-19

    高血压病应先辨病后辨证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呈加速上升趋势,中医对高血压病病人的辨证分型的研究很多,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高血压病的发病年龄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发病时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升高,而且由于降压药物的广泛应用,许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真正出现阴虚、阳虚特别是阴阳两虚者较为少见。而简单地将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简单化,甚至就辨为阴虚阳亢,有失偏颇。

      3年来,我们对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进行了气血阴阳辨证和五脏论治的回顾性研究,3年时间里治疗高血压病人共321人,其中男179人,女142人,其中39岁~60岁有119人,61岁~89岁有202人。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虽然仍以60岁以上多见,但60岁以下者亦占相当比例。如果以虚实来分,单纯实证99人,单纯虚证34人,虚实夹杂者188人,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虚证逐渐增多;如以脏腑辨证,则心虚证最为多见,有145人,占45.2%,肝虚证、肾虚证次之,肺虚证、脾虚证最少见,心虚证中又以心气虚证最突出。

      现代医学有关高血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也为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提供了可贵的启发和借鉴。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是遗传敏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早期为血管痉挛、硬化、狭窄,而后波及心、脑、肾等器官,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子。

      我们认为:老年高血压病证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者应以心气不足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主。在疾病早期以实证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因实致虚,到后期则多为虚实夹杂,这也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从轻到重的过程,而气虚血瘀是该病最常见的证型。在临床中,早已不再将高血压病等同于中医的“眩晕”或“头痛”,而是首先依照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进行辨病、分期后,再进行辨证,最后再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为其确定包括中医辨证施治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先西医辨病,后中医辨证是现代诊治高血压病的一种定式。

    Tag:医话、妙方 肯尼斯 发表于06:04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从舌觉异常辨治脂肪肝 - [辨证施治]

    2009-01-17

    从舌觉异常辨治脂肪肝

      中医认为主要包括舌味觉改变及舌部的冷、热、痛、痒等异常感觉,从舌觉异常辨病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舌觉异常是指舌的自我感觉异常,其内容包括化学性感觉(如苦、甜、咸等)及舌的物理性感觉(如痛、冷、腻等)。中医认为主要包括舌味觉改变及舌部的冷、热、痛、痒等异常感觉,从舌觉异常辨病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舌觉异常辨治脂肪肝多例,略有体会。

      一、舌苦

      自觉舌有苦味,共诊36例,均为血脂偏高及b超证实为脂肪肝者。临床多有腹胀胁痛,眩晕耳鸣,或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但多数仅有口苦便秘,余症缺失。盖苦为胆味,与肝之疏泄有关;苦属火,火盛则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治当清利肝胆、疏肝解郁,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当归、泽泻、黄芩、栀子、草决明、大黄、白芍、郁金、川楝子、公英、败酱草、山楂、莱菔子。以上病例用药后略有好转,经2~4个月治疗全部治愈。

      二、舌甘

      自觉舌上有甜味,共治29例,均经血脂及b超确诊。临床多有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恶心,面色淡黄,或便溏不爽,身体困倦,舌白腻或厚,脉缓或濡,但亦有症状不明显,仅舌感甜味者。舌甘甜多为湿浊上泛,与脾关系密切。脾喜燥恶湿,湿易困脾,气机被阻,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发为脂肪肝。治当芳香化浊,方选三仁汤、茵陈蒿汤化裁:杏仁、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云苓、佩兰、茵陈、滑石、大黄、当归、草决明、郁金、赤芍、通草、豆卷、藿香。疗程2~3个月,均痊愈。

      三、舌淡

      口中自觉无味,即味觉减退,或味觉迟钝不敏锐,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中医临证备要·口唇症状》云:“口淡无味,饮食不香”。临床常见胁腹胀满,食欲不振,或吐或泻,四肢倦怠,嗳气时作,舌白或腻,脉缓或细弱,共诊31例,均经血脂及b超检查确诊。治当健脾益气,方选参苓白术散、异功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苡仁、砂仁、木香、当归、草决明、山楂、莱菔子、枳实、荷叶。经2~4个月治疗,27例痊愈,4例好转。

      四、舌酸

      自觉舌上及口中时有酸味,但无酸水泛出,共诊治18例,均由血脂和b超确诊。多由脾运失常,食滞不化,或暴食伤脾,食积肠胃,肝脾不和,浊气上泛所致。虞抟《医学正传》说:“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肝胃不和,气滞湿阻,痰停血瘀,痹阻肝络,故见脘腹时痛,胁胀欲呕,嗳气嘈杂,大便不调或腹痛下利秽浊,舌厚腻或黄,脉弦滑或沉实。治以攻积导滞、行气消痞,方选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化裁:大黄、枳实、神曲、麦芽、山楂、云苓、木香、槟榔、陈皮、黄芩、泽泻、黄连、莪术、三棱、砂仁、当归、草决明、荷叶、香附、郁金。治疗1~3个月均治愈。

      五、舌咸

      自觉舌上有咸味,甚则有咸味痰涎排出,共诊治23例。咸味入肾,一般说来舌咸多与肾虚或寒水上泛有关。如《通俗伤寒论》说:“口咸吐白沫者,肾水上泛”,《张氏医通》认为:“口咸,肾液上乘也”;口咸也与七情、五味太过有关:“夫口之多病……或见酸、苦、甘、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烦扰、五味过伤所致”(《医学正传·口病》)。脂肪肝发病多以中年和老年前期为多,此时往往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或因劳神过度,生活无序,脏腑功能受损,久必及肾。肾精亏虚,阴阳失衡,水不涵木温土,血脂失于正常运化,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常见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耳鸣耳聋,胁腹痞满。若肾阳虚者见畏寒肢冷,遗精早泄,性欲淡漠,或伴面目浮肿。治当温阳补肾,方用右归丸加减:熟地、菟丝子、杜仲、肉桂、制附子、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制首乌、香附、枳实、山楂、荷叶、桑寄生、女贞子、鹿角胶。若肾阴虚见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治当滋补肾阴,用左归丸化裁:熟地、丹皮、山萸肉、山药、泽泻、山楂、龟胶、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天冬、莱菔子、当归、枳实、荷叶。以上病例2~4个月后全部治愈。

      六、舌辛

      自觉舌上有辣味,或麻辣或腥味,临床少见,诊治4例,均由血脂与b超确诊。以心胆不宁,无形气火夹痰浊为主,符合脂肪肝发病机理。《通俗伤寒论》:“口辛者,肺热入胃”,朱丹溪说:“肺热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临床见脘腹痞满,胸闷气短,或痰涎壅盛,不能平卧,甚则面目浮肿,大便不实,舌质暗苔薄腻,脉弦滑。治当泻肺清热、疏肝和胃,方选泻白散、柴胡疏肝散加减:黄芩、半夏、桑白皮、地骨皮、陈皮、莱菔子、白芥子、香附、郁金、川楝子、草决明、泽泻、山楂。以上4例1~3个月均治愈。

      七、舌灼热疼痛

      舌上有火烧样疼痛感,诊治6例,多因火邪内盛所致。常与舌尖红赤、口舌生疮同时出现,酒精性脂肪肝多有此种舌觉。常伴胸脘闷热,呕恶少食,大便秘结,目赤头昏,舌红少苔或干燥缺津,脉弦细或洪大。治当清热解毒、疏肝泻痞,方选白虎汤、凉膈散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白芍、大黄、栀子、泽泻、赤芍、丹皮。以此进退,其中5例2个月后治愈,1例3个月后好转。

      八、舌麻

      指舌麻木而感觉减退,甚则刮、戳、搔其舌,麻感仍不解,共诊治7例。舌麻多血虚、肝风、痰阻等,《辨舌指南》说:“舌麻者,血虚也。麻木而伸不出者,内风挟痰也……皆宜柔润、养血、熄风。挟痰者,兼豁痰、宣痰”。若脂肪肝兼血虚,乃因心绪烦扰,忧思暴怒,阴血暗耗也,常见头晕目花,心悸健忘,盗汗虚热,面色暗黄,舌苔薄白,舌质淡或有齿痕,脉细缓或细数。治当养血通络,方选四物汤、二至丸加减:熟地、当地、白芍、川芎、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草决明、枳实、泽泻、山萸肉、山楂。若夹痰者,倦怠乏力、脘腹痞满、呕恶少眠,舌苔薄腻,脉弦滑。治当化痰解郁,方选逍遥散、温阳汤化裁:柴胡、当归、云苓、白术、郁金、半夏、竹茹、枳实、陈皮、黄芩、莱菔子、白芥子、山楂、大黄、香附、草决明、槟榔。

      九、舌胀

      自觉舌体肿胀,但未必见舌体增大,诊治9例。脂肪肝患者多有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木火上炎,故有舌胀之感。常伴失眠心悸,胸胁满闷,或心下痞硬,嗳气频作,舌淡苔薄,脉弦有力。治当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方用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香附、郁金、川芎、陈皮、黄连、连翘、莱菔子、草决明、山楂。以上9例1~4个月均治愈。

      十、舌涩

      指舌上有食生柿子的感觉,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主要为燥热伤津所致,共诊治14例。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或燥热伤津,致舌干涩。陈无择《三因方·口病证治篇》说:“烦、燥则涩”;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口舌》中指出:“舌涩是风热,通圣散去芒硝、大黄治之”。脂肪肝见舌涩与肾虚失衡,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有关。此时水不涵木,脾失运化,津液不布,痰浊、血瘀痹阻血络。常见咽干口燥,胁胀而痛,午后潮热,或耳鸣耳聋,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中剥为地图舌,脉细或弦。治当滋阴润燥、化痰解郁,方选增液汤、逍遥散化裁:玄参、生地、麦冬、石斛、北沙参、当归、白芍、柴胡、栀子、天冬、陈皮、香附、郁金、草决明、荷叶、竹叶。以上病例均于1~4个月间改善或痊愈。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06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中医辨证 赶走不孕噩梦 - [辨证施治]

    2009-01-11

    中医辨证 赶走不孕噩梦

      受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导致不孕。因而不孕的病因也较复杂。在不孕症患者中,估计10%~30%有免疫因素参与,此称为免疫性不孕。

        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主要有抗精子免疫性不孕和抗透明带免疫性不孕两种。但对抗透明带免疫性不孕目前尚无理想的检查及治疗方法。中医借鉴西医对免疫性不孕病因病理研究的理论观点,从中医角度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肾与冲任的病变是不孕症的主要病机。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肾与冲任病变则不能摄精成孕而致不孕。对导致肾与冲任病变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因经期、产后,血窦正开,房事不节,感染邪毒,邪毒内侵胞宫冲任,或肾虚冲任不充,精不循常道而成精邪,与血相搏结,内扰气血,使冲任、胞宫气机失调,失去纳精之力。临床常见肾阳不足,肾阴亏损,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等病机。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性不孕有两种模式:一为辨证分型治疗,二为专方中药周期治疗。

      辨证施治

      1. 肾阳不足证

      主证:婚后不孕,月经后期或闭经,经量少,色淡,腰腿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性欲淡漠,舌淡苔薄白,脉搏沉细。

      治则:温肾助阳,活血调冲。

      方药:淮山药12克,鹿角片12克,熟地10克,肉桂3克,山茱萸9克,菟丝子12克,灵芝9克,红花9克。

      若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小腹坠胀,可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若见胸闷泛恶,带下量多,加苍术9克,制半夏9克,制南星6克。

      2. 肾阴亏损证

      主证:婚后不孕,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闭,经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午后颧红,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治则:滋肾益精,活血调冲。

      方药:女贞子9克,旱莲草15克,山萸肉9克,生地10克,菟丝子12克,龟板9克,枸杞子9克,鹿角胶9克,白芍10克,麦冬9克,丹参9克,桃仁9克。

      若见潮热盗汗,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胁肋隐痛,可加沙参9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桑椹子15克;若见腰背冷痛,大便溏薄,可加熟附子9克,巴戟10克。

      3. 气滞血瘀证

      主证:婚后不孕,月经周期延后,或闭经,经量少或多,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胸胁胀痛,舌暗或瘀点,苔薄脉涩。

      治则:理气活血,调理冲任。

      方药:当归10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枳壳12克,赤芍10克,丹皮9克,制香附12克,郁金12克,益母草30克,乌药9克。

      若见下腹冷痛,得热则减,加小茴香3克,干姜3克,延胡索12克,肉桂3克;乳房胀痛,加川楝子9克,柴胡9克。

      4. 湿热下注证

      主证:婚后不孕,经行小腹疼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或赤白带下,胸闷烦躁,纳呆,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调冲。

      方药:当归1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苡仁12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桃仁9克,丹参9克,赤芍10克,野菊花15克。

      专方结合周期给药

      中药周期治疗是妇科常用的调经方法,在免疫性不孕的治疗中也被采用。

      有学者认为免疫性不孕与阴阳消长的月经节律有关,因而主张依据月经周期中阴生阳长及其转化的特定时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高阴阳消长的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因而拟定专方,从经后期到排卵期前,宜滋阴来抑制抗体,当用中药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甘草5克,丹皮9克,钩藤12克,地黄9克;到排卵期,宜在前方基础上加用仙灵脾12克,菟丝子12克,丹参9克,郁金12克等助阳药及行气调血之品;排卵后,宜用助阳来抑制抗体,当用中药鹿角片12克,仙灵脾12克,党参20克,丹参9克,白芍12克,川芎9克,菟丝子12克,补骨脂12克。

    Tag:医话、妙方 关爱女性 肯尼斯 发表于06:22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伤科诸证内治8法 - [辨证施治]

    2008-12-29

    伤科诸证内治8法

      跌打损伤初期瘀血新成,导致气滞或瘀而化热,瘀不去则新血难生,气不行则瘀滞不消,临床上在按伤科常规处理的同时及早配合内服药常可缩短病程,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腑逐瘀法

      肢体瘀肿疼痛或胸腰蓄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滑,具有里热实证者。若胸伤蓄瘀者,用大成汤(当归、红花、枳壳、厚朴、苏木、陈皮、大黄、芒硝)加减;胁伤者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腹伤者以鸡鸣散加减;腰及四肢伤用桃仁承气汤加减。

      行气活血法

      适于伤后气滞血瘀痈肿,但无实热里证。多见瘀伤疼痛,胀闷不适,呕恶少食,大便不畅。活血祛瘀选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以行气为主时,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若行气活血,可选用膈下逐瘀汤等。

      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跌打损伤,筋脉皮肉受损,血热妄行、毒火内攻、热毒蕴结者,常选犀角地黄汤、两地汤、牛黄清心丸;热毒炽盛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若内伤化热吐血,舌红,选用清苔汤、小蓟饮子、十灰散,高热者合用白虎汤。

      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患部气滞、瘀凝、肿痛未完全消退者,调和血脉为要,可用七厘散(《良方集腋》)、和营通气散、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逍遥散等。

      接骨续筋法

      此时瘀肿已消,或骨位复正,瘀热渐除,以巩固接骨效果为主,用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加减。

      舒筋通络法

      用于伤后病情稳定而瘀血留滞于皮肉、筋膜、关节者,常用方有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大活络丹(《理伤续断秘方》)、小活络丹(《局方》)、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等。寒湿入络,遇冷发作者,用大红丸(《理伤续断秘方》)。

      损伤后期,正气已虚,补益为要。

      补益气血法

      “久病多虚”,据《内经》“损者益之”,宜滋养气血,气血旺盛则筋骨强健。常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等加减。

      补益肝肾法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已受损筋骨的恢复与肝肾精血充足与否密切相关,补益肝肾可以加快病体的康复。常选用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虎潜丸等。肾阴偏虚用左归丸加减,肾阳偏虚用右归丸、肾气丸加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法使用时,应辨证与辨病结合,综合运用,并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4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早泄辨证论治初探 - [辨证施治]

    2008-12-24

    早泄辨证论治初探

      早泄是指性交时射精过早,甚或在阴茎尚未插入阴道之前,或一经接触立即射精的现象,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指性交时间不足2min即射精,俗称“见花谢”。本病为男科、泌尿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根据门诊200多例早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试对早泄进行辨证分为4型治疗,体会如下。
      1 肾虚
      主症:腰腿软,乏力,尿频,性交射精过早,或一触即泄,精液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偏肾阳气虚弱者,伴见形寒肢冷,神倦,阴囊湿冷,精冷不育,便溏,或五更泄,阳萎,舌淡红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稍腻,脉沉迟无力,两尺尤甚;偏肾阴精亏虚者,伴见形体消瘦,咽干,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阳强易举,举而不坚,盗汗遗精,精稀或伴不化,尿短赤,舌红绛,苔少,脉细。治法:补肾固精。(1)偏肾阳气虚衰型―壮阳补肾固精;(2)偏肾阴精亏虚型―滋阴补肾益精。方药:(1)右归丸加减:菟丝子15g,杜仲15g,当归6g,肉桂3g,蛇床子15g,熟地15g,淮山药30g,枸杞15g,鹿角胶15g,远志10g;(2)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0g,黄柏10g,茯苓15g,合欢皮15g,泽泻10g,牛膝10g,石枣10g,淮山药30g,丹皮10g,黄精30g,麦冬15g。
      2 心肾不交
      主症:形容憔悴,精神恍惚,虚烦少寐,健忘多梦,头晕耳鸣,夜间口渴,咽干,手足心热,精不自主,一触即泄或遗精,舌苔薄黄,脉沉细或虚大而数。治法:交通心肾,调肾养心。方药:金锁固精丸加减:沙菀蒺藜10g,苏芡20g,龙骨30g,牡蛎30g,钩藤15g,郁金10g,合欢皮15g,元参12g,知母10g,五味子10g,太子参18g。
      3 下焦湿热
      主症:尿频、尿赤,淋漓涩痛,少腹拘急,或寒热,口苦,腰痛,便结或便不爽,同房一触即泄,射精疼痛,或见血精,舌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或清热凉血通淋。方药:八正散加减:瞿麦15g,蓄15g,泽泻10g,木通6g,栀子10g,滑石30g,大黄(后下)2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远志10g,草梢3g。
      4 肝郁
      主症:抑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房事紧张,一触即泄,或阴茎痿软不举,舌淡红,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辅以心理疏导,并授予房事技巧。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郁金10g,青皮10g,川芎6g,赤芍10g,牛膝10g,合欢皮15g,远志10g,香附6g。
      笔者临证体会,早泄患者临床表现经常是虚实夹杂,如肾虚肝郁、肾虚夹湿热等,治疗应分清主次。在对早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治,同时重视标的治疗,帮助患者树立起信心,治疗将会事半功倍,如适当采用避孕套或龟头涂抹黏膜局麻药等,减轻性交时对龟头刺激的敏感性,可有效延迟性交射精时间。同时,治疗中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合欢皮、远志、枣仁、蛇床子、金樱子、龙骨、牡蛎等一些镇静、养心、固涩类的药,疗效更佳。

    Tag:疾病防治 肯尼斯 发表于06:18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编辑 | 分享 0
  • 口臭辨证选用中成药 - [辨证施治]

    2008-12-21

    口臭辨证选用中成药

      现在口臭的患者较为多见,这对生活和交往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造成口臭的原因多种多样,据河南省中医院消化科牛学恩主任医师强调,口臭病因较多,患者一定要查明原因,辨证施治,中医治疗通常将此分为四型:
      胃火口臭
      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除口臭外,还有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等。应清泻胃火,宜用清胃散治疗。
      食积口臭
      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症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应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均可选用。
      痰热口臭
      多由痰热犯肺或痰热郁久化脓化腐引起。除口臭外,还有咳吐痰浊,胸痛短气等。应清肺涤痰。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栝楼)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薏苡仁)加味治疗。
      虚热口臭
      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除口臭外,还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等。治疗宜清润肺脏,可用清燥救肺汤治疗。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可补益肝之阴血,用酸枣仁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其效颇佳。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