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落日 微盘:让生命主体回归阅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02:46
让生命主体回归阅读教学──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点滴谈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广阳中心学校 焦伍长#TRS_AUTOADD_1293967445485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3967445485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3967445485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3967445485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3967445485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阅读教学占据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庸置疑,在这个领域,教师们用的心血最多,自然取得的成绩也最丰硕。但客观地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特别在我们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我无意在此贬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想罗列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下面仅以自己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感受颇深的几个问题,谈谈我对当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肤浅的思考。

 

 

讲授与分析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先讲析归纳内容,再分析含义及特色,虽然学生也能够甚至可以说比较轻松地弄懂课文,实现知识目标,但这种方法却无法激活思维,激励思考,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的目标。

 

如何在课文教学当中实现激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之目标呢?

 

在《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时,我便梳理出这个思路:初读课文学字词──再读课文理内容──默读课文思含义──交流诵读体深情。如此设计为的是把时间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常常不敢放手,一个较为顽固的想法就是以为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学不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目标要求。其实,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和轻视,只要坚持正确引导,久而久之自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片断一

 

师:“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把一只黑甲虫想象成游侠,根据是什么呢?

 

生:它独自一人在森林里,无所畏惧,傲然地前进着。所以把它想象成游侠。

 

生:它左冲右撞,英勇无比,侠气冲天。

 

生:虽然作者没有刻画它的动作、它的表情,但可以想象到它那挥动手脚的样子,它那傲然的神态,一定像个威武的大侠。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抓住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其含义,然后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激活大家的思维,共同进入思考的王国,读与思结合,思与说结合。长期引导,学生自然会逐渐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片断二

 

师:同学们,我们看山水是山水,看鸟虫是鸟虫,可作者却不是这样,看见草虫的洞穴,联想到人类的村庄,看见草虫的生活,想象到人类的活动。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在文中找一找,边读边体会,然后交流。

 

生: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如南国的美少女──想不到,小圆虫也爱打扮自己,多么可爱。

 

生:它不仅可爱,而且特别聪明,一个“逗”字,让大家觉得,它打扮得如此漂亮,就是想吸引他人注意、赢得他人喜爱。结果真的就有许多虫子驻足凝望。

 

生:“驻足凝望”一词用得非常好,既突出了小圆虫的俏丽,也表现了其他虫子的多情呢,尤其那个“凝”字,能够让我想起许多许多……

 

生:我想起了一首古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帕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师:同学们感受深刻,好,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背。

 

生:……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顺着老师问题的,找到这段文字,谈自己的感受,在相互交谈中,随着灵感被进一步的激发,问题的把握愈渐深刻,这种效果只有确立以学生为主才可以实现。如果教师一味分析解说,肢解课文,自然是干瘪无味。

 

阅读教学只有摒弃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陋习,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调动原有的经验,探究句子的含义,让一串串文字诱发一场场头脑风暴,阅读教学才真正算找准了方向,找到了归宿。

 

 

《山雨》是一篇阅读课文,安排阅读课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组内讲读课文《山中访友》的学习,借助相关的知识,尝试独立阅读。然而当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当中,情况却不尽然,要么怕学生自己学不好,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分析讲授,要么不管不问,变阅读教学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

 

我在阅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除了抓住重点进行交流讨论以外,朗读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手段。

 

一年级上册课,安排齐读,学生为了能够读得整齐划一,采取同样音高和同样长度的办法来处理。结果,优美的语句却被读得呆板而干瘪。

 

怎么克服这种整齐划一后失去韵味的齐读呢?

 

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处理技巧,什么词轻处理,什么词应当突出(或轻或重或长或短),范读后让学生跟着练习。一些悟性强的学生,变起来比较快。可有些学生总是那种调子,朗读就象打枪子儿。在这些学生的眼里,我推测他们每次看见的只有单个的词,不会是短语,更别说句子。所以,我引导学生尝试着尽量每一眼都能够扫到短语,把短语读熟后作为一个大的朗读单位来对待,最后再连起来练习,结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指导“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个句子朗读时,首先是训练学生读好短语“飘飘洒洒的雨丝”“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然后再连起来读,效果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因为有了对文字材料的多次接触,“雨丝在山林中轻轻飘落的形象”自然就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朗读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水到渠成。

 

只有文字的内容准确地呈现在大脑中,让优美深刻的文字焕发成生动的画面和独特的感情,朗读才可深情并茂。由此,课文的学习也就在有感情地朗读之中一步一步推向深入。

 

阅读教学,我们既要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目标,更应当视着阅读教学的手段,少分析讲解,多朗读体验。

 

 

《怀念母亲》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录,感情真挚而充沛,表达情感酣畅淋漓,突出了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文章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然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由于心理成熟状况与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很难就课文有限的文字作深入的理解与深刻的体会。为突破这限制,我采取增加相关信息的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前,除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以外,我搜集了一些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提前阅读(有关于季老生平介绍的,有关于季老回忆母亲的其他文章)。有了这个铺垫,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我将其中一个片段记录如下:

 

师:同学们,你用一个什么词能概括季老对母亲的感情呢?

 

生:爱。

 

生:崇敬。

 

生:思念、怀念。

 

师:季老思念母亲时的感受又是怎样呢?

 

生:后悔、歉疚。

 

生:痛苦、难受、想哭。

 

师:书中的哪句话给你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病逝,他极度痛苦,不吃不睡。

 

生:他六岁就离开了家,中间只回去过两次,也只停留了几天,而他不在家的日子,母亲特别想念他,曾和邻居说过,要知道儿子不能回来,她怎么也不会放他出去的。

 

师: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够出国留学,别说在那个社会里,就是现在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呀,难道母亲就不那样想吗?

 

生:她一定也那样想,肯定很骄傲,但比起她的思念,她宁可什么也不要,只要儿子在她身边。

 

生: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都在盼望着儿子能够回到她的身边。可是,季老在母亲有生之年并未能做到呀,所以他特别痛苦。

 

师:“同步阅读”中的《心中赋得永久的悔》说得十分清楚,你看得十分仔细。

 

生:这篇文章还写到:季老在读书的时候就想过,等大学毕业就接母亲和他一起过。现在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再也没有机会来报答母亲了,所以他不吃不睡,十分后悔,痛苦不已。

 

师:我还看到过到季老这样的文字,季老六岁前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他就跟到哪,问这问那,母亲总是笑着回答……现在这样的日子永远再也不会回来了,他能不痛哭吗?

 

生:所以,季老说,(生读)“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师:是呀,这样感情一直伴随着他,他没有一刻停止对母亲的思念,所以母亲频来入梦。

 

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生:他常常在梦中哭着醒来。

 

生:他还特别想在梦中能够看见母亲亲切的面容,可“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是模糊的。

 

师: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生:他爱他的母亲。

 

生:他崇敬他的母亲,他爱慕他的母亲!

 

师: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

 

朗读声低沉而悲切,同学深深地沉浸在自己所以营造的情感氛围当中。热爱母亲已不是贴在学生身上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标签,而是真注入学生生命之中一种真切切的情感,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打上健康的底色。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已经超出了课本所提供的信息范围,仅就课本所提供的信息,学生们绝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和如此广泛的交流。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坚持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扩大学生阅读面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为保障,语文阅读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依托。

 

 

新课改以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语文”,曾一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泛滥,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画一画……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闯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的确,它有力地冲击了那种一味讲解分析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死气沉沉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出现了一丝生气。但凡事物极必反,这一情况曾一度走向了反面,使语文阅读教学失去了语文的本真,丢掉基本的潜心阅读和静心思考,相反却出现了大量浮躁肤浅的东西。当人们再度发现问题之后,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彻底的摒弃,只要有人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用上非语文的手段,大家就群起而攻之。实际上任何“过”都是错误的,只有据情而教、据情而学,方法适宜,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詹天佑》引导学生学习“开凿隧道”这部分内容时,就是利用图示法,时间短,印象深,效果佳。

 

师:请同学边读边想,詹天佑是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的?

 

生:……

 

师:请大家合上课本,用图示法画出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

 

生:……

 

师:(巡视,后叫上钟璞和洪康两位同学各板演一种方法。很快两同学就完成了任务,图示一目了然。)

 

  

师:谁再用文字介绍一下这两种开凿的方法?

 

生:开凿居庸关隧道是采用从两边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

 

师:你这样表述准确吗?谁能帮帮他?

 

生: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两端说明在一条直线的两头,而两边则不一定。

 

师:为什么不采用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方法来开凿居庸关隧道呢?

 

生:因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

 

同样,面对“中部凿井法”十分简洁明了的图示,学生很快就记住了“中部凿井法”有关语句,语言吸纳十分顺利,积累语言当堂完成,教学效率高。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方法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当某一种方法适应某一内容或某一类学生的学习时,这种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才会对学习起积极作用;反之,纵然方法再先进,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学习的本质是思考,思考是生命主体的本真,阅读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是抑制思维还是发展思维。在当今的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中走向思维的活跃与精神的丰富,让生命主体回归于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