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残阳手镯: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7:32:32
 
姓名
学号
时间、地点
2009.4.1教1-111
主讲人
姓  名
王尧
讲座题目
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
讲座主要内容(100字)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要正确把握统一和多民族两个概念。
用佛教缘起思想谈中国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这样的关系问题。
汉传佛教是藏传佛教的来源之一。同时,藏传佛教也影响汉传佛教,相互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禅宗入藏的事实从思想文化领域里面,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因缘和合、求同存异的格局。文化的交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这个格局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历史当中不断交往、不断完善形成的。一千多年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世代友好,也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国各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源头是多元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几大文化系统证明中国文明起源是多元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从历史上讲也是这样。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特殊性,因此,在历史上中国的封建皇帝,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制度和政策。我们经常讲因俗而治,《礼记》里面讲:“修其教不移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土司制度。这个土司制度,中央政权对它采取的治理方法和内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西藏,明代采取了“多封众建”的羁糜政策,清代采取了驻藏大臣制。通过这些特殊的制度和政策有效地治理了边疆民族地区。
 
东南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姓名
学号
时间、地点
2009.3.18教一111
主讲人
姓  名
彭  林
讲座题目
丧致其哀,祭尽其诚——中国古代的丧祭之礼
讲座主要内容(100字)
整个丧礼,是围绕着处理死者的遗体和魂灵两个主题进行的。如果说既夕礼是"送形而往",将死者的形体送到墓地安葬,则士虞礼就是"迎魂而返",将死者的精气迎回殡宫,进行祭祀。
一、立尸
二、阴厌
三、飨尸
四、三虞、卒哭
五、祔庙与作主
六、小祥、大祥和禫
七、居丧要则
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礼则是研究它的关键和钥匙。礼源于人类生活及行为的最基本规范,是人们处世立身、入仕作官的前提,是管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最基本伦理;它强调从基本做起,从个人做起,其最高境界就是“内圣外王”;它的发展及在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就是礼治,荀子在把“礼”转化为社会管理模式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工作,丰富了“礼”的内涵和社会历史属性,使礼成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东南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姓名
学号
时间、地点
2009.3.18教一111
主讲人
姓  名
赵  林
讲座题目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状态
讲座主要内容(100字)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与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及其历史后果。,
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国家中最大的法兰克王国国王克罗维于四九六年皈依基督教。八世纪中叶,法兰克国王矮子不平为报答教皇撒迦利亚的支持,将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与教皇,由此开创存在了一千余年的教皇国,标志着教皇在精神领袖的权威已延伸到世俗领域。在中世纪,相传由埃及的安东尼首倡,发轫于三、四世纪的基督教隐修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基督教世界,修院曾经垄断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对青年人进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七艺」教育。
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原因: 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矛盾往往曲折地反映在异端教派运动里。所谓异端是神学观点与占统各地位的正统理论相左,受到当时教会与世俗当局排斥的派别。正统则以教廷所规定的信条或公会议的决议为标准。中世纪时,在贫苦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不断兴起异端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鲍格米勒派、艾伯塔派、韦尔多派等等。以后更有宗教改革的先驱威克里夫派和胡斯派等。他们往往反对教廷当局。而教廷则利用新成立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组织异端法庭对之进行迫害,有时还发动十字军进行军事讨伐。这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教会进行思想箝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进行反抗。而后一现象正是前一现象的必然结果。
 
东南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姓名
学号
时间、地点
2008.12.4教一111
主讲人
姓  名
董 群
讲座题目
“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
讲座主要内容(100字)
我发现‘人间佛教’强调入世的精神,使得佛教转入一般信众的日常生活,法师要信众们继续从事平日所做的事。我所谓的进入此世,又拒绝此世的意思是,慈济功德会信众不但没有远离工作岗位,出家到佛寺里去,或跑到深山里去静修、去沉思,反而是积极的投入平日的工作之中。对于生活世界的实践,其影响力尤其的表现在‘拒绝现世’的特质上。
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像Weber(1965)讨论新教徒的‘入世禁欲主义’精神一样,信徒们不但不远离尘世,而且还要进入现世当中,与一般人所不同者在于他们带着上帝的理念在凡尘中作为上帝的工具来改变现世。我们无意把慈济功德会信众与新教徒之间做系统的比较,但是慈济功德会信众有节制的日常言行,也具有相当进入此世而又拒绝此世享受与挥霍的性格,这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
慈济人所共同遵守的‘慈济十戒’就是一个例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抽烟、不吃槟榔、不赌博、不吸安非他命、声色柔和、孝顺父母、骑机车带安全帽、开汽车系安全带(赵贤明,1994: 203)。这些例证说明慈济信众生活于此世,而且要积极的参与此世的工作,但是却又要拒斥现世里的中一些习惯、作法,甚至于饮食习惯的节制与秩序,这就是一种彻底的,积极的从生活世界的日常实践中来改变现世的作法。
 
东南大学
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姓名
学号
时间、地点
2008.11.26教一111
主讲人
姓  名
包  雷
讲座题目
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
讲座主要内容(100字)
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学问上的长进外,大学环境对学生的态度、信念、自信心、行为及未来的成就均有重大影响。美国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允许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来塑造自己的校园生活。
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文娱活动
体育活动
学生会
宗教活动
学生宿舍
男女大学生联谊会
荣誉学会
同级会和校友会组织
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在美国大学生的观念中,学校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和体验场。学会与差异相处,和多元共存,从而理解自己,这一切都是美国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反思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因此学习与现实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很少会发生学生毕业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情况——因为大学的校园生活就是最好的社会生活。
他们大多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培养挑战意识,而不是在未做之前就给自己“下定义”,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用自己不擅长这、不擅长那来找借口躲避各种挑战,结果可能会减少遇到困难和承担风险的几率,但却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住了自身的发展,掩盖住了自己的潜能,甚至放弃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生机会。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挑战一下曾经认为肯定做不到的事,说不定终有一天你会攀登到梦想的制高点。
美国人在大学阶段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单单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培养竞争才能和领袖素质,而竞争才能和领袖素质恰恰也是美国公司对所招聘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
 
攒人品——分享一下我的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听讲记录
2009年10月20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李白的世界(上)——我辈岂是蓬蒿人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针对李白的出生年月(神龙之始还是长安元年)、出生地点(四川江油、湖北安禄还是洁尔吉斯斯坦)、效法“终南捷径”而隐居的名山大川、李白的配偶、李白被何人举荐(韩荆州还是玉真公主)等主题,莫教授结合了多方史料进行考证,详尽、完整而又客观地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白。
心得体会: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直是我欣羡的偶像。“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何人有他的恣肆汪洋!酒入豪胸,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他的笔下,我感触到明媚的江南,亦被气势雄浑的大川瀑布所震撼。可以说,我最初对“美”的意象,就是来自于李白的直抒胸臆。
但其实我未曾真正的了解过他,我知道的,不过是他几次著名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人生在世几十年,我却只见证了几个惊鸿一瞥,实在难以达到对李白这个人的“了解”和“认同”。细细考据史料,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对友人的态度,政治抱负以及一塌糊涂的失败,让我倍增亲切之感。他虽是“诗仙”,但也是凡人,与我有一样的情感,人生也甚多坎坷与挫败不得志,甚至不算很有智慧,犯傻地犯过一些低级的政治错误。正是这样的经历,才造就了豪气干云的李白,大大咧咧蔑视“会稽愚妇轻买臣”的李白,豪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得之东篱,失之桑榆。政治上的不得志造就了伟大的诗人,如果李白政治上成功,我们今日见到的就只能是一个三流的政治家,而非一流的诗人!
2009年10月27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李白的世界(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作品是人格的外化,本次讲座以作品为导入,剖析了李白的人格。
1、  李白并非一直狂放,在《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其词卑微,谦卑之态尽显。
2、  李白真正的狂不在于敢“凤歌笑孔丘”,而是自比大儒孔子。
3、  李白自命不凡,眼界过高。其关注的层面只限于最上流的社会,可谓是“置身云端”,诗词中极少有提及民生疾苦、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例子。
4、  山水诗投射了其浓郁的个人想象色彩,寄放了他无处安放的精神。
5、  李白之酒醉,虽是借酒浇愁,但也反映了其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反抗意识。
心得体会:
杜甫的“酒中八仙歌”重笔墨地描写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诗仙给我的印象即是衣袂飘飘,几欲羽化飞升。他似乎总是洒脱不羁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也总是随意的,“我醉欲眠卿且去”。他总是狂傲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也总是积极奋进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狂傲,癫狂,醉酒等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在不羁浑然天成的性格的写照。但实际上,落寞的诗仙只是靠饮酒,靠歌咏来寄托他“无处安放的精神”。开元到天宝年间,社会衰落,玄宗亲手开创的“开元盛世”逐渐走向末路。李白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来表达他心中的愤慨,他傲然地表现出了他的反抗意识,以及对社会既定秩序的蔑视。
李白这种“空想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对当代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要求“天赋人权”,人们要有自我的尊严。不卑不亢,自我肯定。
2、  立足于现实的追求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由于人的生命并不是物质的存在,与其沉浸在得不着的痛苦中,不如自己创造一个环境与意念,使其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的自我”。
2009年11月1日     14:00     焦庭标馆
题目: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主讲人:易中天
主要内容:
经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年代,天下各国重新“资产重组”划分势力范围。在当时混乱无主的思想领域大背景下,涌现出了先秦诸子百家齐争鸣,百家齐放的盛况。尤其以“儒墨道法”四家为尊,各自提出了自己主张的救世之策。
儒家之“仁爱”,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法家之“不爱”,这些都曾在历史上某个时代成为主流,被大肆赞扬,但同时也暴露出其不足。易中天教授对四家之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讲解了汉武帝以及当今社会治理对这几种思想的运用。
心得体会:
1、儒家素来主张“仁爱”,其逻辑起点为“亲亲之爱”,强调“孝悌”。“孝”即纵向的父辈、子辈、孙辈之爱,“悌”为横向的兄弟姐妹之爱。所以,从逻辑起点上,儒家要求人们先爱自己的亲人,再横、纵延伸,对人性中爱的来源解释较为合理。但从中也可看出,儒家有不平等的思想(横纵都是逐级减弱的),但正是其“不平等而对等”成为其主张的核心,也从此被历代帝王所推崇,作为治国策略的纲领,如“拥军爱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墨家推崇“计划经济”,讲究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公平正义。“兼爱”即为平等地爱,不能像儒家一样有阶级利益上的不平等。墨家以技术见长,器械、发明等是墨家开创的先河。
3、道家之“不爱”,认为“不需要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本就不管不治人,人又何苦“自治”乎?庄子认为天下乱子皇帝,因为“有爱必有恨,有亲必有疏”,统治者的管理反而扰乱了既定社会秩序,所以应“不救”、“不治”,正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道家的思想只适用于“人祸”,若有“天灾”,“不管不治”必不成行。故道家的思想更多应用于个人,而非用于治国。
4、法家是彻头彻尾的“制度论”,认为“爱无用”,必须用严明的刑法来惩治犯错的人。以帝王为中心,不保护人民利益,拒绝“中庸”,执行苛政。汉武帝名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的治国方针为法家思想,实为“明儒暗法”!
2009年11月3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杜甫的世界(上)——醉里眉攒万国愁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杜甫的人生际遇,分析其性格的起伏转折。年轻时(35岁以前)杜甫是一个如李白般“裘马轻狂”豪情满怀的青年。但自其入长安为仕之后,“长安十年”造就了他忧国忧民愁云惨淡的形象特征。
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动荡的社会态势,用敏锐的观察能力体察百姓的疾苦,预言国家的前途。因此,其诗多被称为“诗史”,为现实主义的典范。
心得体会:
杜甫在现存的文物古迹游览点的雕像莫不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苦难形象出现,纵览他这一生,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久不重用的困顿一生。就连他的死,都传说成“因饥饿过度,暴食牛肉而患病至死”,是赤裸裸地甚至让人尴尬的现实主义。
即便如此,杜甫的一生仍是“诗意的人生”。在穷困潦倒之际,杜甫能依靠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行创作,充实地生活,这本就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杜甫写诗千锤百炼,用尽生命的力气构造了壮丽的生活,为祖国文化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得到提升。一部杜诗描写了底层百姓的非正常死亡,更道尽了中华的文明史。诗意的人生是有意义,有境界,充实地人生。李白的浪漫,陶渊明的闲适都是诗意,杜甫的充实、坚定同样也是诗意的人生!
2009年11月9日     19:00     焦庭标馆
题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讲人:江苏昆剧院
主要内容:
祝英台假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同求学的贫寒子弟梁山伯,祝英台与梁山伯结拜为弟兄。同学中有太守之子纨绔子弟马文才,识破祝英台的身份欲与之结亲。
三载同窗,祝英台与梁山伯互生情意,但是心地纯良的梁山伯一直只把祝英台但男儿看待。三年后,他们都带着夫子的赞赏返乡,数日后,梁山伯看到英台所赠之金钗方明白其心意。梁山伯到祝英台家提亲时,不料被马文才捷足先登。山伯悲愤而死,祝英台在出嫁花轿路过梁山伯墓前时,感动天地,与梁山伯双双化蝶,至此翩跹于山水之间。
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听昆剧,梁祝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经过精心的编排,配以悠扬的音乐,与演员至情至性的表演,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全剧共分七幕,分别展现了草桥结拜,拜别恩师,长亭送别,风波顿起,梁祝重逢,山伯逝去,化蝶等七个连贯的片段,从而勾勒出了整个故事框架。
昆曲中的比喻和咏叹让我印象深刻,在梁祝长亭送别时,为了向愚钝的山伯表明自己羞怯地女儿心事,祝英台一连咏叹了并蒂莲,池中鱼,比翼鸟,伞等意象,来比喻二人之间的关系。全剧中,抒发人物心情的唱段都是“一咏三叹”,反复吟唱,将兜兜转转的心事显得更加九曲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2009年11月10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杜甫的世界(下)——推公之心古亦少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闻一多认为杜甫对整个文化史的影响十分巨大,本次讲座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对杜甫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忠君意识、民族大义等的影响。
杜甫思想核心扎根于儒家,政治理想为人“尧舜”。来源于家族传统的儒家观念,杜甫将“仁爱”的精神推己及人,从小事做起表达他对生命的爱。
心得体会:
在大儒的排行上,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人被赋予了同样尊崇的地位。是什么使得这一介贫寒布衣,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的政绩,但可以与其他几位政治家、忠臣烈士齐名?
儒家倡导的是“人皆为尧舜”,强调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杜甫的启发意义在于他用儒家思想造就了高尚的品格,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天下大事并认为自己对民族繁荣国家复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具有贫民的自豪感与尊严。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杜甫就是“草根英雄”的典范。
2009年11月23日     18:30     教1-111
题目:儒者品行 盖世典范——《礼记.儒行》
主讲人:彭林
主要内容:
“礼”本是六经之一,孔门七十子后学礼记的文集经整理归并后,挑出四十九篇成《小戴礼记》,由经学大师郑玄作注后被列入唐代“九经”、宋代“十三经”,礼记在通俗意义上是一本关于“礼”的辅导材料。
本次讲座讲授了《礼记》中的《儒行》篇,孔子受到鲁哀公的挑衅,遂论述“儒行”,讲述君子以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十六个方面。
心得体会:
毁掉一个社会的文化,远比物质的毁灭更可怕。泱泱文明古国快要不复存,中国面临着“失礼”的危机。此“失礼”,不仅为“礼貌”、“礼仪”,更代表着一种精神风貌与风骨气节。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舶来理论驱动下,许多知识精英们致力于追逐利益与财富,却不复有儒者的操守与气节。儒者并非毫无保留的奉献者,只不过他们不屑于争夺险恶的蝇头小利,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儒行》的劝谏,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和生存的智慧。
在当今扭曲的价值观下,很多人认为“儒者的操守”与“个人成就”(升官致富等)相斥,清高之人无积财。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儒行者因为有更大的生存目标,充实地让自己的生活比只追求物质的人更有意义。他们不是不能升官致富,而是这种生活对他们不是最适宜的,积食而肥,他们只是在有操守,有气节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认可的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