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电影剧情介绍:平常心是道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8:38

转~平常心是道

  • 分享
  • 已转载成功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 转发到微博

古風 2011年03月17日 18:47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 举报
  • 字体:中

一位修道人问一位大德,什么是道,他回答平常心是道,但是,有谁能相信呢?人们在想,不仅有什么修心的法门、更有修身的妙术(确实有,但都是小术而已),你越说的是大道,人们偏就不相信,更相信半遮面的小术,不相信大道简易。
     人们的心在追逐外物,日夜不停地飘浮,哪有片刻停息啊!能不能有一棵平常心,不被外境所转,能不能齐是非、同人我、混天地,时刻与包括身在内的万物混一,同时又一念不生,仅存一灵?这个状态拿什么语言表达呢?它的确就是老子所说的那样湛然,古人也有叫斋心的,来吧!今天我不惜苦口婆心,再次向大家拿不能再白的大白话来强形容大道,以期让未解的人理解,因为这一道门槛一旦跨过,你就真正理解什么是大道了,在理论上你就得道了,也就过河不需船了,只有如此,它才能使你在实践上走上康庄大道。什么样的大白话呢?那就是你完全可注意自己在集中精力想事情想不起的状态,或者迎接一个即将发生但又不知会发生什么的机警态(诸得道前人都说前念已断,后念未开始,说的是一个东西,他们就是不说明是这个状态,在此中认下,让你认为另外还有一个东西是道呢?),在这个类似佛教棒喝、环境紧迫的状态或脑子空白但又清醒一证之下,不知成就了多少大德,一些人在老师的持久、反复引导下认下它后,与恩师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一些人痛哭流涕对老师感恩戴德、对大道亲切至极,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当你真正感悟后,觉得大道很简单吧?古人是不是没有骗今人,是不是道在一切中,是不是在日用中而百姓不自知。
     到此,便可持心不移,这里面既有身、又有心,既有性、又有命,既有神、又有气,直至身心溶化为一,归于大道,简单吧!一道以贯之、一心以贯之,彻始彻终,这即是老子清静虚无自然法门,也是佛祖拈花微笑真意,也是儒家养的浩然之气,也是吕祖所言的再简单不过的持久地获得真气(当然在持之初期这种神和气是不易知的,只有一清静心体,持之以恒,便身通、神通、真气通,继而感通天下)即是道。
     理论上知身心溶化,实践上如何?可能刚悟道的人又有了新的问题,我再次告诉大家,古人没有骗今人,身心确实能自然的气化、神化,当然它不是你想或你让它气化、神化,而是你的身心合于大道,始终清静、无住、湛然,大道在自然起作用,在逐渐气化的过程中,确实象经书上说的那样不知风在吹你,还是你在吹风,我一直在说的是直入大道,心印大道,是从事每项工作的每个人都能践而行之的最简易大道,就看你湛然的心力够不够,正象经书上所说的那样置心一处、何事不办。
     以后我不想再说了,因为该说的已说明、说尽、说白了,正象经书上所说的,刚悟道的人急着什么都想说,已成道的人没什么可说,当你归于了大道,大道再自然不过、平常不过,确实没什么好说的,也正象清静经上所说那样,“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也正象如来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道性是人人天生具足的,人本来就有,何来得,认下便可。
     我就象刚悟道的人的,不惜呱呱叫个不停,渡世之心表达尽了,该歇歇了。

古人对直修大道的经典开示
     一、老子: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湛然常寂;致虚极、守静笃;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经典中的经典) 
二、佛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拈花微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三、孔子云:有道无德,道中之贼;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大道之深刻阐释)
     四、广成子: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朴素真道)
     五、孟子: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吾善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大道之深刻解悟)
     六、禅始祖:廓然无圣;开示禅二祖的觅心。(大道本身很难描述,禅始祖强述之,开示直指人心的大道)
     七、禅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放下万缘,澄明其心;即心即佛。(直白开示大道,无人出其右,达登峰造极地步。)
     八、吕祖:持久地保持真气。(中肯)
     九、白子: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人能不为形所累,举头便是大罗仙。(真言)
     十、谭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对大道理解的如此深刻,令人赞叹)
     如果你领悟了大道,你就会发现所有隐晦、又采、又练的经书不必看,真正经典的经书反复在说一句话,解释一个东西。
     那么三教圣人说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切放下后只剩一虚灵,长久地虚灵,便心体开明,便形神俱妙。

修道的最大弊端

修道的最大弊端就是相信有各种妙法密传,相信什么铅汞、龙虎、水火、时辰等隐语,相信某人、甚至某仙,不相信简易大道,不相信直白平常,不相信大道本身。其实社会、科技发展到今天,相对前人做为具有广博知识的现代人,难道还不明白佛、仙、圣是因心而成,不是靠什么技巧、密术、某人甚至某仙的给予吗?这种加心力可在社会生活任何方面、任何时候,你说你持一个愉悦心生活,会影响到你什么吗?这也就是常说大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修佛、仙有万、千法门的说法,其实一切法门都是为了使你始终持有这份心,当你了知这些道理,就可抛开一切法门,过河不需船了。
     心力是无限的,正象国内外所有长寿的各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心胸开阔、与人为善的心力是一样的。这是人在无意为之,当我们整个身和心开始有意加持清静、无住心力,绵绵相持,那么你自己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往以后,长久以后,这种有意加持会变成无意加持,会变成自然而然,身心会与道溶于一体,那就是为什么老子又叫虚无自然了。

铁棒磨针

大家都知铁棒磨针的故事,也相信相信一定能成功,为何相信?因为两点,一是理明,铁棒与针质同,大家了知其本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二是得法,只要找到打磨的东西,持之以恒地打磨便可。注意,这里面还有我们易忽略但却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当你了知其本质,那么一切都明朗了,这时法从理中出,理在法中显。
     其实修道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论上得道,并初步感知它,使你知道什么是道,也就是要知道的本质、本源、本身,此时自然便理解为什么道在日用中,为什么修道有成千上万种法门,这时或许你更能发现,大道本身是最妙的法门,此法门即是身心直与道合,时时与道合,其实持道心而已,不影响工作学习,不影响待人接物,反而会促进工作学习,反而会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若何?你与大道合体,大道自然赐与你用,初步得道的体征而已。
     此时有人会问,不是说有性修和命修么?不错,分而为二,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身心真正与道合,自然性在里面,命也在里面。
     那么刚才说到体征或征候,又若何?可以回答说,凡是讲大道的书说的都有,但在此可对得道初步直白一、二。

  就像铁棒磨针一样,刚开始好像没什么变化,其实它在潜移默化你,首先你初步体悟了清静心,再后感到身体轻快,心里上渐渐感到什么都是美好的,甚至对你最反感的事和人都会对他们淡化反感;再后身体上真气渐来居,它像太阳深化冰雪一样逐渐溶化你的重浊之身,心里上更坚定了你对大道的体悟;再后渐不觉自身,像与天地万物一体,身心也日合,渐与道溶,正若不知风吹你还是你吹风;再后,自己到时体悟吧。在这期间你会真正感觉到身体与心里是相互影响的,心越与道合得紧密,身体就溶化的明显、越快,身体的变化,就更坚定了你对大道归源的信念,其实这就是身心互资。
     这时你真正明白,人确实有个本来、本源,人人具有,人人可归源,也正像如来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最后,便会问如何在理论上得道,并初步感知它呢?

能放下否

        在实践中修道人都知清静、无住是经典直入大道的法门,能找出如此恰当的字眼,真为前辈先人们的智慧所折服,其它很难再找到更恰当或相当的字眼,如果说还可以再找到一个相当的字眼,那就是放下。
     能否放下一切事和物,能否放下此身、此心,能否放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放下一分,身轻一分,心虚一分,神明一分,人但能彻底放下,何异于立地成佛,就看你是否有此大丈夫智慧心性!这里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放下从小到大牢牢树立的自我意识,及围绕自我的一切,若彻底放下了自我,则一切自然放下,因为主体不存在,其它客体自然无法存在,执着为谁?妄念为谁?
     但这里切记一点,是放下,而不是不存在,是心在一切、却又住一切!不挂碍一切!强说叫虚含万物吧。正如如来佛祖说,他也是从此中悟入。
     其实直白来说清静、无住、放下是顿超真入的方法或法门,而湛然、自性、不增不减则是因清静、无住、放下后进入的不动地,我们所做的是使这种湛然或自性得到保持,它自会使你身心俱妙,而不是失去清静、无住、放下的原则,动心思想它怎么着。
     当年佛教六祖得到“密传”后,有人追杀六祖,问五祖都密传给他什么,六祖如实相告,“不思善,不思恶,放下万缘,澄明其心”,后来武则天和中宗皇帝相请,六祖托病相辞,奉诏史请问佛法真谛,六祖还是告知此话。
     有一次一个信徒拜访大德赵州禅师,因为没有准备礼品,就歉意地说:“我空手而来!”禅师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吧!”信徒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东西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禅师回答说:“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信徒更是不解:“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吧。”信徒仍是执迷不悟。唉!多好的开示机会,信徒竟然不能解悟!
     各位能放下否?

大道问答

     问:1.您的开悟是经历了长期道学知识的累积和生活砺炼的结晶,还是由于良好天赋直接悟入?
               2.开悟后的无住、湛然的灵明,在身体谢灭时是否能够把持?还是堪破生死后的大自在?
问题有些幼稚和冒昧,但很诚挚,这是萦绕我心头多年的疑惑,恳请心印道兄答复为盼。
     答:修道中只有破疑后才能勇猛精进。
     1.应当说二者都有。顿和渐本也是一个东西,相比较而言罢了,同一个东西快了点人们叫它顿,慢了点人们就叫它渐了。
     某2004年春节放假,闲来无事,于一庙前购得一光碟,好象叫六祖慧能,是一故事片,故事中禅六祖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当时自己也因此一句而若有所悟,似知是什么意思,但又不却定,同时也未能坚信,后寻相关佛经未得,得到佛以后属老文字,半年后决定从仙道中寻,当时见诸简单、平直无华经典经书并未在意,象大多数爱道之人一样,心仪神秘而复杂的铅汞、炉鼎、丹、阳神,被外象所迷,甚至还盘腿打坐了四个月,后渐感与朦胧中大道相云甚远,思索后感觉秦汉后仙术已离大道太远,复又参广成子对黄帝的开示、黄帝遗珠、王母益易、清静经、定观经、心妙经、庄子、金华宗旨、唱道真言,参金刚经、坛经,逐渐认准了朦胧中大道,这才在打坐了四个月后一跃而起,从此好象再也没打坐过,甚至也没有平常坐下刻意去修(好象也没单独的时间了,白天工作很忙,晚上漫步后还要上网斗地主,还要浏览网页。),只时时心不离大道而已。

当认准了大道后,一切都简单化了。
     观一切因术以进的法门,只觉是修者在没认准大道时,前人以某种方式制其心,使其心逐渐向大道靠近,或象人说的通过修命的方式,得到真气,使其有前进的梯子,同时由真气的作用,其心也会逐渐向大道靠近。但这一切太难了,确实无有真师难自成,处处有危险,试想强运得到的真气,很易出偏(道中有一则故事:雨后一明眼人帮一盲人走路,明眼人一会说向左,一会说向右,盲人怒曰,到底是向左或是向右。其实向左也不对,向右也不对,避开脚下的水,不踩到水才对。未明大道的人像是因术以进,会不艰难危险吗?)。

     观经典经书,只觉得反复在说一句话,一件事,了知了金刚经真意(此经太伟大,读每一句都充满了对佛佗的由衷敬意),了知了佛祖拈花微笑真意,观孔子论语,深知其仁义道德约束世人,制心而已,孔子七十自然不愈逾矩,从而使人达天性、入天命,归于大道。
     后就身心互资,身心愉悦,渐具慈悲一切之心,身渐气化,渐失自身,视而不见心罔象。
     2. 明大道后,还需切实去行,便会逐渐堪破一切,当然包括生死,确实会得大自在,也即玄妙,这种大自在、玄妙是在了知万事万物的本质,了知内、外境的生灭,内心了无挂碍、身体渐化后真空妙有共存妙不可言的感觉,实践中执空、排斥客观存在时不能得自在,若发展下去或许可出神一,但不能潜通无阻,遇物、遇事便有碍,若想进一步,那还真得粉碎虚空,去掉执空这一念,去掉有无分别念。
     致于开悟后的无住、湛然的灵明,在身体谢灭时是否能够把持,未证,不敢妄言,但圣人们对此有言、有实践。
     从仙道论述中可知,修先天虚无大道,得的是形神俱妙,不仅灵明长存,此身也长存,显则神归气成形,隐则气归神成虚,何者,身心俱神化、虚化,归于大道的原因。佛道中说得更很明确,因佛道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生死大事,修成后来去自由,并知要到何处去,佛教曾有一位主持,已隐居,为激励下一代主持及寺内他人,作龙奋迅(名字说不准了),到寺上空作飞龙、作种种神通而去(后寺内众僧努力修持,全寺僧众皆成正果。)。

谈窍、丹、阳神
     窍:一般人动不得它,叫关窍,开得它有不同的感受,认为很玄妙,故也称玄窍,即是关窍就有开合,但不要止于此,不要追求它,有比它更重要的是无窍(能说明意思而已,其实无窍也不重要),还需要我们持清静心、无住心,把所有的关窍发展为始终开,这始终开着的东西还叫窍吗?
     丹:对修大道来说什么是丹,有什么丹不丹的,上古之圣有此说法吗?如果说有丹的话,身心就是丹,修者本人才是一棵实实在在的龙虎大丹,当你身心若一,进入到完全气化的阶段,这棵龙虎大丹也就成了。
     阳神:什么叫阳神,不就是没有真正从大道入手,目标低,心悟不足(若足,何必刻意出阳神,有也等于无,它只是神通的一部分,修大道副产品而已。),气化不足、身未妙吗?遇可气、可欲之事坚定心不足,空、实、对、错分别心未根除,还有执着生死、阳神之心,无住心未洞彻、了知吗?如果非要说阳神的话,当身心若一神化的时候,你本人就是阳神,隐显由心,亿亿化身。修大道之人修就立志修形神俱妙,正如圣言,无形无象才是真,声色不能见如来。
     大道与粉碎虚空
     修大道不需粉碎虚空,有什么可粉的?从一开始就直入大道,无住、湛然,既不执空,又不执有,既不执虚,又不执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对无住、湛然来讲,色、空有分别吗?你只须做得灵而无碍而已,只有如此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真空妙有的奇妙和玄妙。

大道不能先命后性或先性后命,什么是大道?虚、实、空、有其实是一个问题,因观察角度不同人为去分割的结果,离开实,虚本身不是大道;离开虚,实也不是大道,正如一个器皿,本性空而待存物,外在表现为具体的器皿可装具体的东西(人们日常只是注意器皿本身,而很少注意它空而待存物的本性,正像人们对大道一样,日常只注意气象万千的万事万物,而不注意它虚空的另一面),本性和外在表现两者可以独立存在吗?大道也一样,所以道是虚含万物,所以道也得以自然为法则,合体用为一,自然而然的存在才是大道。
     若人以空悟入,则如古代一位大德所言,犹隔一层纱,还真得粉碎虚空。
     当然,能从种种法门悟入,能走到粉碎虚空这着,确实不易呢!

觅心谣

     说有心,道有心,有心人说不能真;说无心,道无心,无心之后未必真;有心烦,无心困,圣人教我再觅心;有心恐实,无心怕空,心外难否还有心;非有心,非无心,无心之后忽湛然,猛然觅得无心心,人说此心为真心,天尊曰照心,太上曰观心,六祖曰即心。无心心,心无心,天啊!差一点儿乱吾心。

修道的差别
     别人把修道当生活,我用生活来修道;别人为修道远离生活,我越修道贴近生活;别人修道以有生活打扰为苦,我越修道越觉得生活幸福。
     看现在许多人修道很是辛苦,也着实下了很多功夫,甚至牺牲了家庭、工作、时间、金钱、爱好等,能拿出的一切都拿出了,也可谓一切为了修道,一句话来说把修道当成了生活,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当成了一切,其心可嘉,但成效如何?大道就是大道,不会因为你比别人多企求或以你多辛苦就会让你得道,不要把修道与生活对立起来,生活中彻底放松一下身心,去感悟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它吧!

        别人在盘腿中修道,我在大道中散步;别人在面壁中修道,我在大道中上网打游戏;别人在念阿弥陀佛中修道, 我在大道中听MP3……。
     道友们啊!我们是在修道啊!辟如要盖一所房子,你没有图纸或你不知道房子是什么样子,可如何去盖啊?!难道象盲人摸象,一个砖头、一个钉子的逐个发挥想象吗?千万不要绷紧了神经、神秘兮兮去寻找大道,大道比你想象的要简单、自然千万倍,你完全可随时认下它,每个人都可以,所以你也可以!

        别人修道是修道、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我修道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修道;别人因修道偏离日常生活,我只要日常生活不偏,修道也不会偏。
     什么是修道?那是心入道,不受物累,只有如此才能身心渐化,才能形神俱妙,才能既悠游于世间,而又不为世所累,老子为什么叫虚无自然,虚无是大道的体,自然是大道的用,一切的本性虚无,一切又是自然存在,它们能分开吗?能离开生活去修道吗?告诉你吧!实践中那种空与实同在,真空与妙有俱在,虚无的本性与自然事物的同在,确实很玄妙啊!
     道在人是什么?那是人的一灵明啊!它时刻伴随着你,只不过日常生活中你易忽略它的存在罢了,你清静一下,找到它,你猛然就会发现,天哪!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它就是我自己啊!也只有在此时你才真正明了,日常生活就是修道,修道就是日常生活,这时你和我一样,修道就无差别了。

吾独爱守心
            
     守身者,就算终入大道,入后恐心慌无助、迷失自我,守心者从一开始就认的是那个东西,入大道有如回到旧时家园,再轻松自然不过;守心者,身心协调自然,天人合发,守身者,则抑杨或不得法,夺天地不成反为天地所夺(反成患);守身者终要弃身,守心者得身;守身忙,守心闲,守身须择境,守心二六时;守身者身心身大,守心者身心无量。


佛之自性,仙之俱妙,儒之赤子之心,哪个不是周通法界。直入大道, 全部身心协调、自然起作用,当然不会有偏差,岂能独守身之某处,再生分别、间隔,若此,则身之部分会先发生变化,没有前人总结的“秘法”怎么能行得通啊!就是有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产生偏差。守身与守心相比,守身吾不取也。
     心不能在自我上打圈圈,若得真心、守真心,未有不化身者,只怕你只守得空想之心,若此,何时能化此身?辟若守心,日用可为,渐淘渐洗,渐洗渐明,你的身、言、行举止也在变化,也在与心共舞。
     守心者,此心出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利于生活。大道必须在生活中淘洗出来,磨炼出来,大智慧也只能在生活中产生,并只能在生活中运用体现,不能修道时喊圆融,遇到生活事物不能圆融处理。
     善守心者,立即成就即身佛,时至看每个人都是佛,只不过是佛们在“睡觉”。正是若能不为形所累,眼前就是大罗仙。身体的溶化,也不是你想守哪部分,而是心与道合,道潜移默化故。故修大道,吾独爱守心。
     此心也由诚愿来,反过来,发愿也是得道的某种征候。愿者,心也,愿诚、愿大,则心大、无我,心几近入至道之渊唉!愿有大力,一点不错,不是愿本身有多大神力,而是愿大、心大,几与道合真,道生至力故。

     心须渐淘,愿也渐真。初由信发,渐由诚发,再渐有真愿。初由我执发,此愿与常人生活之愿无异,渐明心见性后发,知道不虚,诚信在,故诚心行道,再渐身气化后,顿觉心胸广大,自然涌起渡世豪情大愿,心性渐化,渐入真常,愿渐真,愿更深,心渐明,至此,道心已坚,恐怕再也无什么可动摇道心。
     古人云,积精累气才成真,说的一点都不虚,但此精气神不是你求来的,也不是你炼来、采来的,精气神谁无?只不过精少不足、气弱不通、神蔽不灵罢了!常人日常妄想、执着用去罢了!守心者,能自然积精累气,守身者,精气不一定累得对、积得真。辟若常人,你把精气神用到执着妄想上,唯独没用到执着大道上,大道怎能溶化你呢?你不把精气神奉献给大道,大道又怎能给你积精累气呢?
     其实,守心身气化的过程,也就是你放心自在,此心不再爱凡身禁锢的过程。守心化身难吗?辟若想让锅里冰化,已找到了火炉,还怕锅里的冰不化吗?锅里的冰已化成水,还怕不能成为50度水?已成为50度水,还怕不能汽化吗?
     气化后,渐感身心日与道溶、与万物溶,渐体悟心物不二、色空不二,此娑婆世界与诸天界、西方极乐无二,不如此,怎能成就大道?怎能遍及亿亿虚空,怎能亿亿化身,怎能应声显化?诸佛、仙、圣之言不空啊!
     对于成就大道者,任何天界、佛界、甚至五浊恶世都是他的清静之地。持久地守心,直守至诸天界、佛界、甚至五浊恶世混然为无二、为一,得一矣!就是此一也不要之,只剩得一灵独耀,再持之不移,自然成唉!

        得道的体征:
     首先,在此为什么不说修命而说得道体征,因深怕修大道人又以为命和性可以分开修,以得道体征命名,只是为了说明直入大道后身体上自然出现的变化,对今天来说是潜移默化,对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就可能是得道体征,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千万不要追求这些体征,包括真气在内,同样不能追求,时时要注意,你追求的、你进入的是虚灵境界、是自性、是本来面目,最终与大道溶于一体,形神俱妙。
     其次,今说体征是为了修大道提前明白会有什么身体变化,不能到时手足无措,而影响直入大道,同时也为了对修大道人对此类问题的解疑。

 玄窍:如果说这就叫玄窍的话,它确实存在,最明显的不仅是一个而且是两个,此两窍一开,全身俱通,最初偶然开,持心不移,便无时不开,身心从此走上气化的高速路,其中上玄窍很像吕祖描述的天心,但此时谨记,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两个窍开,不是全身无处不通,即便全身气化尚不能停步,还要神化、虚化(全为说明问题,其实实践上不要分气化、神化、虚化,只持心不移,直至形神俱妙。),正如你要上山参观一个绝景,途中可能会遇到其它小景点,如果你对小景点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便永远也达不到顶峰,见不到绝景。
     甘露:老子呈形容过天降甘露,上玄窍开,很自然会出现,像人们喝水一样,自然咽下便罢,还有什么特别的吗?难道你还吐了不成?对此阴符经有一句绝唱,那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唉!人身也像一个小天地,你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自然运作,万物争荣,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人同样四肢百骸并此身心自然谐调愉悦;日月无心照耀山河大地,人同样持无心心照一切;山河大地因照耀水汽蒸发上天,人同样因心照精化气真气上涌;天地风起云涌,雨露滋润大地,人同样玄窍开,降甘露,滋润一身。对此唱道真言一经书说得好,该上上、该下下,自然罢了,有什么可采的可练的,有什么可神秘的。
     不漏:如果拿身体(和谐)内身体外来说,修道确实走的是逆路,确实会自然而然走上少漏、不漏之路。
     说到最后,是修大道的人,管他什么气不气、窍不窍,经不经、络不络,管他什么漏不漏,管他什么丹、什么阳神,就一心持心不移,其它顺其自然,不惊、不疑、不追、不求。

     处事时心胸开阔、与人为善,保持一份愉悦明朗的心境,空闲时,直入大道,只知大道事,其它概不晓,大道自然赋于你玄妙。
     若你形神俱妙,隐显由心,化身亿亿,回过头来,气、窍、露、漏、经、络、丹、阳神重要吗?只怕是因为你关心气、窍、露、漏、经、络、丹、阳神在先,而不能证得。
     唉!人在道中行,道在人中生,悟得么?!(一切就是大道,一切的一面是先天无形,是自性,另一面是我们见到的灿若繁星的万事万物,离开自性不成道、不是大道,离开万事万物不成道、不是大道,一切是大道,完整的世界是大道。现在应该理解为什么修大道不一定抛家别子,入山入林了吧?只不过是没悟道的人洞见不得自性,洞见不得万事万物的本质,他们未见道体,见到是道用而已。)
     一说到命人们就觉得神秘,来放松一下,说一则笑话:一个人到博物馆参观,在大门上方见一张画,另一人问之,何画,一人看麻麻点点、坑坑洼洼,答曰:世界地图,另一人笑曰:实乃放大了的美女脸。
     日益发展的科学已证明万物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但是你知道吗?假如一个原子有一座高楼那么大,原子核也只有一粒黄豆大小,电子更像微尘大小,天那!看起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包括人自身,原来空空如也(此空不同于道语真空),换句话说我们眼见的并不一定准确。
     纯属笑话,可不能像人们说的一个微生物学家,拿放大镜一看,吃的饭有无数细菌,从此不敢吃饭那样,也从此吓得不敢睡觉。

身体气化

     辟如同为水,温度有高低,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身体气化也一样。在实践中修大道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你只需做一件事便彻始彻终,哪就是持心、守心不移,当然是明心见性后之真心,一刻不守,便一刻失道,正如老子所言,应守之不失才为真道,也如古来大德们对刚明心见性的人只说一句话,那就是善加维持,因为自此以后没有什么更多可求的东西了(在这之前甚至苦苦寻求几十年,终于蓦然回首寻到),儒家叫守在至善之地,仙家叫入于至道之渊,佛教又叫持菩提心,最后了道时已成自然,就须把守之之心也去掉,只留一灵常耀了。 
  那么在实践中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呢?在实践中修者不要去追求,它是自然而然的,也没有必要人为去分什么精化、气化、神化,但为了对他人说明清楚,不得已强分,我个人认为在身体上的气化,可把全身俱通,全部身体为一团真气、自己对身体无觉时,为气化的初步,其实这里面仍时刻有精化、气化、神化。这时确实有万物即是你身、心,你身、心就是万物的真实觉悟,当然此时还是初步,但通过此也反映出为什么佛教对修成者叫觉者,对成佛之人,叫觉悟了的人,因为修大道包括各教、种种法门,必竟最终要落到实践上,都是实践的法门,正象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得道征候时所说的话一样。
     对于你所说的外在形象的变化,只能在气化后逐渐出现,自己未证无法说,但在古人经书的记载上我最信西王母之话: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握固,调心养气,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行之不倦,精神充溢,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形易则变化之道成矣。

有为与无为
     成就佛、仙、圣无不从有为到无为,尽管有为的方法各异,繁简不一。
     广成子守一处和,老子由观心,到自然,即是聪明过人的白子,从小追随其师,也是由其师分次授给有为法,渐修渐成,才洞晓大道,发出一言半句便通玄的感慨;佛祖由历经种种艰辛的有为到彻参,禅宗六祖从见性到猎人队中十数年体悟;孔子由格守道德,到从心而欲,不逾矩,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也只有不断持久地有为,才能逐渐接近和达到无为,再者,有为无为是相对的,一味清静、无住,不假它法,相对于复杂的法门,也可以叫无为法,但清静、无住或者说观、守、参、照、养本身就是有为,不过知其本源,始终如一,便达无为自然,与道合真。

     除确种种教派外,每种都有简繁的区别,各教复杂的法门不计其数,但纵观三教,至简法门无不是从心源中流出,如老子直入心源的观心,佛祖的拈花微笑,儒教的不失赤子之心,何者?道者,真心性也,性一也,大道一也。可惜的是任何人一念回头便可明心的,却偏偏被古往今来的上根利器说法所阻,岂知人人都是上根利器,致使修者误了多少大好时光!
     很多有为法,只不过是因人、环境、历史等的因素权宜之法,指月而已,佛、仙、儒的异同,也只不过有为法的不同,都是归于大道之法。
     了知性、了知心,则三界各佛土,不过是吾心妙用,换句话即吾心造,所以不需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三界佛土尽在心中,无处不洞察,莫不应声显化,即使西方极乐也在此中,所以一些彻底悟者,发愿渡尽尘世,否者宁愿一直在尘世中,因为对他来说尘世即即使西方极乐。只不过人之天性,往往被后天执着妄想所掩,人但能直入心源,渐拂尘土,自能还复本来明净心源。
     凡身心无为仍是凡身心,须假有为达无为,无为而达自然。若最终不归于无为,始终与大道隔层纱。
     为什么明知什么是大道,却还要争论身、心、有为、无为、顿、渐呢?一切无不回归于大道,一切即大道,找出适合自己的修持方法即可。
     大道是先天一气,是一灵真性,不是身,不是凡心,怕的是你用凡心、凡身禁锢它使它不得现,只有身妙心妙,归于先天一气,返还一灵真性,才得真常,否则仍是凡身,被我执、法执所束缚。
     说到形神俱妙,也有个人选择问题,被佛祖作悬记的西天禅宗第三代祖师,商那和修尊者,为警示西天禅宗四祖及五百弟子在修行上的浅薄和懈怠,在他们上空作龙奋迅三昧,演示十八种神奇的变化,最后进入火光三昧,焚化了自身,宋时南京蒋山元模禅师,亦作龙奋迅三昧焚化了自身,芷密宗虹化,故身是否妙,全在修者意愿,及功深浅,但佛教往往为破一切执(包括身执)、禁神通惑众、示演万象生灭之道,一般以涅磐示人,但若真成正果,与大道合真,形神自遍虚空,何止一身?

 悟和修不要“死”、要“活”,难道不能从虚无自然(老子号)、如来、观世音等名字中悟出什么吗?果能,对修大道来说已足矣。是否成就大道,不在于会背多少经书,要能融通,能触类旁通,不要把经书、某圣看死,把他们当作大道,正如不能把自己刻意模仿成偶像,从而失去了自我,同样只能把经书、某圣等当作良师宜友,而不能当作大道本身,迷失了自性。他们只能帮你成就大道,但他们不是大道本身。
     对三教各有为修持法门来说,某法门、某教某个人修为的高低或某部经书,不能代表整个教,一个教也不能代表大道,但某法门、某人、某经、某教却可指给你通天大道!
     所以各有为法唯在自选,各人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修持方法,与世法一样,持之以恒总能结果。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古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说绝大部分人只把它当作劝人改恶从善的成语来看,很少有人理解它另外的意境,甚至很多修道之人也未能有所参悟。
     此句另有深意啊!
     一是从心源来说,即使曾经犯下过罪恶之人,其本性也与佛一般无二,只要一心归依,自可正本清源,见其真性而成就佛果。
     二是它也告诉了我们直修大道的法门,哪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一切妄想执着,这些妄想执着才是真正屠人的刀。有时说真话人们反而不会相信,比如我现在说真正完全放得下的人,确实可以立地成佛,你相信吗?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也正是一些人修道、悟道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放下一切的时候,你的心也同时自在了,也就清静了、无住了,道自来居,本性自显露,放下逾彻底,本性逾显露。但人往往长时间形成的识心,确实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放下的,因此,能立地成佛的也就仅见了。修道也如同世法,有时放下的可能又拾了起来,如逆水行舟啊!即明此不进则退之理,便一心时时入于此中,这时你就会逐渐发现你的心性也在悄悄变化,生活的一切也自然了,就象一位大德说修道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样会逐渐形成道在生活中修,生活时刻在道中,也只有在此时你修道的进程才能一日千里。

     这里面同时还有一个身心互资融合在伴随,不然放下就成不了直修大道的法门,你放下多少,同时就生精、化气、明神身体变化多少,你重浊之身也就会被化掉多少,这也就是经书上说的太和充溢,自然身轻了,当然初时你是不能真正感受到它,时至自然会时时感受到它的奇妙。

逍遥吟
     几十年来为世迷,患名患利患身体,半生辛勤终得到,患得患失患生死。一念忆起旧主人,无得无失逍遥仙,此时仙,非真仙,恰如观景到山前。此山人称三妹山,忘却艰辛勇向前,快与主人来把欢。

这就是凡人与佛、仙、圣的区别

去尘与否,便是凡人与佛、仙、圣的区别,因为不去尘,尘使人天性尽遮,即是凡,去尘,则天性尽露,即是佛、仙、圣,古人以云遮日作比,则不见光明,同样意识

修道即修心


修道即修心,心从小到大被妄想执着所染,即为识心,去尘即为真心、本自清静心、自性。清虚明净的境界即是对真心、本自清静心、自性的描述,所以这片心与清虚明净的境界溶合,即是识心去尘、渐露真常的过程。

修道就是心理和生理互相影响、互资、融合归于大道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这个过程,出现了种种有为法、种种法门,甚至佛、仙、儒教派,但实现这个过程及达到最终目的最简捷的方法,还是在大道本身寻找,即身心直入大道之渊,正如吕祖所言,无它,将这片心与清虚明净的境界溶合罢了,这便是佛祖拈花微笑的真意,这就是心印,这便大道

吾本懒人、只修生活定

修行不入定不行,若烧水煮饭断断续续,能把饭烧好那才怪呢?
     吾本懒人,艰涩、复杂的经书不看,神秘兮兮的不看,平直简易的是吾最爱,若守一处和、若清静、若无住、若浩然之气、若老子描述大道的无形、无象,又若观心、反照、本性。
     即如此便简单多了,不就在于一心,心入此三昧不就结了吗?此天性人人具有,尽此天性去工作、去生活、去吃饭、去睡觉,一刻不停,太简单了!正合我懒人之意。
     故,吾只修生活定。但此一定,恐怕就要穷我毕生精力,故无复多求它唉!
     天啊!不敢坚持啊,结果真像诸圣所说的,身心真发生了变化,不只心虚无明净,身也可同样啊!在以前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持心要与生活紧密融合,有劳有逸、有浅有深、有动有静,真正与其成为一体。
     若孔子看到劳动者白天紧张劳作后,晚上进行娱乐,发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感言,修道也一样,就持心而言,也要张、弛调谐,紧紧融于日常生活。
     佛教中有则故事:
     一位大德的弟子十分委屈地说:我的修行比其它师兄弟辛勤得多,我甚至牺牲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们很多时间还在劳作,为什么他们反而比我进步得快呢?大德递给弟子满满一罐水,并洒进了一些盐,说:等你把盐完全化掉时你就明白了。弟子一夜未眠,想了许多法想快速把盐完全化掉,但都没有成功,水太满,既不敢摇、又不敢搅,怕水少了。第二一早,弟子端着罐子找师傅,罐子里仍有许多盐未化。师傅接过罐子,倒掉了一些水,用筷子一搅,片刻化完,曰:太满了!
     正如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讲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
     常持心浅,化力不足,常持心深欲速则不达。
     工作中要微微地持,以愉悦、清静的心态去工作,闲来或站或坐或漫步,尽量充分调动六根性,这方面洞玄灵宝定观经讲的特好。
     总之要自然而持,动静相宜,调适适中,用道心自然而然地驾御生活,便无时无刻不在精进中。